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东部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佘宏全 徐贵忠 +4 位作者 周瑞 王艺芬 颜丹平 杨振德 杨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8-416,共9页
根据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的韧性变形带、闪长质岩浆岩和中基性岩墙群的特点 ,提出早中生代时研究区总体上处于伸展隆升状态 ,并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早阶段以韧性变形为主 ,晚阶段以闪长质岩浆活动为主。闪长质岩浆是在地幔热隆起构造背... 根据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的韧性变形带、闪长质岩浆岩和中基性岩墙群的特点 ,提出早中生代时研究区总体上处于伸展隆升状态 ,并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早阶段以韧性变形为主 ,晚阶段以闪长质岩浆活动为主。闪长质岩浆是在地幔热隆起构造背景下 ,地幔底侵作用引起太古界变质岩中的基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早中生代的构造 -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容矿空间 ,金成矿主要与早中生代的构造 -岩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早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成因 闪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45
2
作者 周瑶琪 张振凯 +2 位作者 梁文栋 李素 岳会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56,共20页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积特征描述,并对灵山岛老虎嘴处流纹岩及崂山垭口凝灰质铝土岩进行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9.2±2.2)和(118.9±3.3)Ma,恰好对应胶莱盆地青山群火山活动初始阶段。根据沉积构造特征推断,山东近海晚中生代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NE向展布的裂陷盆地,呈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系统总结了山东东部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发现裂陷盆地与胶莱盆地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莱阳期两盆地相连通,青山期由沿五莲-青岛、牟即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弧将两个盆地分割,并对近海裂陷盆地晚中生代原型盆地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裂陷盆地 原型盆地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驱动机制与铀成矿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正庆 管太阳 +3 位作者 林子瑜 冯志刚 谢焱石 陈亮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49-356,共8页
华南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区内的铀成矿作用明显不同于其它金属的成矿作用,如成矿时代上从中生代延续到新生代、矿岩时差大、铀矿聚集分布、铀源及矿化剂具幔源性等。基于众多铀成矿理论,从构造-岩浆活动的驱动力与... 华南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区内的铀成矿作用明显不同于其它金属的成矿作用,如成矿时代上从中生代延续到新生代、矿岩时差大、铀矿聚集分布、铀源及矿化剂具幔源性等。基于众多铀成矿理论,从构造-岩浆活动的驱动力与铀成矿的关系出发,系统总结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当前华南铀成矿的动力学观点有四个,即构造体制转换铀成矿观、热点(地幔柱)铀成矿观、幔汁活动铀成矿观、原地重熔铀成矿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中新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驱动机制 铀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构造地貌及岩浆-构造活动性
4
作者 叶盛源 韩喜球 李洪林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2,共13页
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控制,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作用过程,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载多波束声呐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印度洋... 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控制,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作用过程,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载多波束声呐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开展研究,计算了岩浆侵入比及断层相关指数,并探讨了研究区的岩浆-构造意义,获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可划分为A、B、C、D四个二级洋中脊段,其岩浆-构造活动期间隔分别为0.15、0.50、0.70和0.21 Ma。2)洋中脊A段和B段为不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洋中脊C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较为充足,以岩浆作用为主,处于轴向火山脊构建期;洋中脊D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3)在洋中脊段两侧断层核密度值高的区域,有可能形成热液活动区,将是未来进一步勘探的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地形地貌 岩浆周期 定量分析 岩浆-构造活动 岩浆侵入比 不对称扩张 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封闭的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和古气候响应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B. K. HORTON An YIN M. S. SPURLI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缘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而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内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地层内部细碎屑岩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40Ar/39Ar年代学揭示盆地充填沉积物形成于38~28Ma(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近纪紫红色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代表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早期构造隆升产生的走滑拉分和逆冲挤压是导致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裂解和封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响应 古近纪盆地 40Ar/39Ar年代学 青藏高原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岩系构造-岩浆控煤作用样式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文前 郭新体 +3 位作者 王昆 黄婷 许亚坤 赵明珍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82,共7页
豫东地区广泛发育上古生界含煤岩系。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剖面资料,区域研究和局部典型解剖相结合,通过豫东地区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对煤层赋存状态的影响研究,建立了构造-岩浆控煤作用模式。豫东地区发育4大类13亚类构造-岩浆控煤样... 豫东地区广泛发育上古生界含煤岩系。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剖面资料,区域研究和局部典型解剖相结合,通过豫东地区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对煤层赋存状态的影响研究,建立了构造-岩浆控煤作用模式。豫东地区发育4大类13亚类构造-岩浆控煤样式。大型褶皱隆起和坳陷边界断裂控制了富煤带的发育,坳陷内部褶皱和断裂控制了煤层的赋存状态。同沉积背斜造成煤系地层向轴部抬升变浅和厚度减薄,同沉积向斜轴部煤层埋深增大,反相褶皱对煤层埋深、厚度有较大影响。后期活动断裂未对煤层厚度和形态造成影响,仅造成下降盘煤层埋深增大,反转构造影响到煤层埋深变化或抬升剥蚀。岩浆活动是造成煤层吞噬和变质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活动 控煤样式 含煤岩系 豫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景的花岗岩记录 被引量:152
7
作者 袁万明 莫宣学 +1 位作者 喻学惠 罗照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3-211,共9页
研究表明:东昆仑未见早三叠世花岗岩出露;中三叠世花岗岩仅见于昆中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在昆北区、昆中区和昆南区广为分布。昆中区花岗岩(I型)形成于昆南板片向北俯冲的碰撞造山阶段;其S型、A型花岗岩的产出,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昆北... 研究表明:东昆仑未见早三叠世花岗岩出露;中三叠世花岗岩仅见于昆中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在昆北区、昆中区和昆南区广为分布。昆中区花岗岩(I型)形成于昆南板片向北俯冲的碰撞造山阶段;其S型、A型花岗岩的产出,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昆北区出露的I型、S型、A型花岗岩,形成于昆中板片,在晚三叠世沿昆中断裂发生的陆内俯冲。A型花岗岩的产出表明进入造山后阶段。因此,早、中三叠世昆南板片沿昆南缝合带向北造山俯冲,晚三叠世沿昆南断裂和昆中断裂均发生了陆内俯冲过程。昆南缝合带是两个陆壳的俯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背影 俯冲作用 构造-岩浆活动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东七一山大型萤石矿床萤石钐-钕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8
作者 聂凤军 江思宏 +1 位作者 刘妍 林源贤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为了查明东七一山矿床的形成过程 ,对主矿体中的 5件萤石样品进行了钐_钕同位素测定 ,所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 (5 11± 5 )Ma和MSWD值为 0 .10。此外 ,14 3 Nd/ 14 4Nd初始比值为 0 .5 1176 0± 5 (2σ)和 εNd(t)为 - 4.2±0... 为了查明东七一山矿床的形成过程 ,对主矿体中的 5件萤石样品进行了钐_钕同位素测定 ,所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 (5 11± 5 )Ma和MSWD值为 0 .10。此外 ,14 3 Nd/ 14 4Nd初始比值为 0 .5 1176 0± 5 (2σ)和 εNd(t)为 - 4.2±0 .5 (2σ)。依据上述同位素分析数据 ,同时结合容矿围岩和矿体的地质特征 ,可以推测 ,东七一山萤石矿床是加里东期构造_岩浆活动的产物。成矿热液来源与壳源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同位素 等时线年龄 萤石矿床 成因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热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哈日扎多金属矿区花岗斑岩与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小龙 袁万明 +2 位作者 冯星 冯云磊 程学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58-1168,共11页
哈日扎多金属矿区具有多期成矿作用,成矿母岩为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岩。通过对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3个样品锆石年龄。样品TC22-3为闪长岩,年龄集中在413±5.4~433±5.5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24... 哈日扎多金属矿区具有多期成矿作用,成矿母岩为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岩。通过对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3个样品锆石年龄。样品TC22-3为闪长岩,年龄集中在413±5.4~433±5.5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24.7±4.8Ma;DK19-1为花岗斑岩,年龄集中在233±2.4~251±2.9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2.6±2.6Ma;DK23-1为花岗斑岩,^(206)Pb/^(238)U年龄集中在235±4.0~262±6.5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5.8±3.4Ma。样品DK23-1和DK19-1的锆石年龄代表印支期岩体年龄,与东昆仑地区印支期发生过较大规模岩浆活动事件相耦合,并且指示了哈日扎矿区主要的成矿年代;样品TC22-3形成时代为志留纪,记录了东昆仑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也说明在志留纪该矿区已经发生了矿化现象。另外,东昆仑地区的晚志留世花岗岩可能与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闭合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的地震层析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10
作者 高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4-258,共5页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速体;这些被断离/拆离的板片直接记录了造山带巨厚岩石圈去根作用。板片断离/拆离作用导致岩石圈深部伸展-减薄作用和热的软流圈地幔上隆,从而引起强烈的交代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和断陷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断离/拆离作用 岩石圈去根作用 造山带 构造-岩浆活动 地震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坪-思茅盆地“中轴断裂”及其对金矿区域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泰身 和浪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63-66,共4页
兰坪-思茅盆地"中轴断裂"为一长期活动的构造-岩浆-热活动带,盆地中部的金矿多沿该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金矿的主要类型为地下热(卤)水溶滤型及次火山(斑岩)热液型。对该带南部的金矿,过去鲜见报导。从成矿条件及所获资料... 兰坪-思茅盆地"中轴断裂"为一长期活动的构造-岩浆-热活动带,盆地中部的金矿多沿该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金矿的主要类型为地下热(卤)水溶滤型及次火山(斑岩)热液型。对该带南部的金矿,过去鲜见报导。从成矿条件及所获资料分析,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金成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断裂 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带:金成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音查干银多金属矿化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37
12
作者 聂凤军 温银维 +3 位作者 赵元艺 姜羡义 江思宏 张万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20,共8页
白音查干银多金属矿化区是近两年来在内蒙古中东部找到的一处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银-铅-锌矿预查区,大规模找矿勘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坑)探结果表明,在白音查干地区及外围存在有数条长千余米、宽几十米到百... 白音查干银多金属矿化区是近两年来在内蒙古中东部找到的一处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银-铅-锌矿预查区,大规模找矿勘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坑)探结果表明,在白音查干地区及外围存在有数条长千余米、宽几十米到百余米的银多金属矿化带。钻孔中所见矿化体以厚度大、连续性好和品位高为特征,银含量变化范围为(22.4~2270)×10-6,平均值为502.68×10-6;最高值为3775×10-6;铅为0.46%~5.40%,平均值为0.69%,最高值为6.19%;锌1.34%~18.5%,平均值为2.64%,最高值为32.11%。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海西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为矿化带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来源,北北西向构造破碎带为成矿物质的堆积提供了空间条件,二叠系泥质粉砂岩为成矿流体的沉淀起到了圈闭作用。根椐上述成矿理论,结合地质和物化探资料数据,认为在白音查干银多金属矿化区及外围实现更大的找矿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银多金属矿化带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构造-蚀变岩 找矿突破 白音查干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胶西北河西金矿床成因及其动力学条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贵忠 应汉龙 +4 位作者 周瑞 佘宏全 闫臻 王艺芬 李兵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胶东河西金矿床属于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体内 ,并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所控制。87Sr/86Sr的初始比值表明 ,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均为壳源深熔花岗岩。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表明 ,金成矿... 胶东河西金矿床属于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体内 ,并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所控制。87Sr/86Sr的初始比值表明 ,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均为壳源深熔花岗岩。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表明 ,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据硫、氧同位素组成判断 ,河西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与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流体活动有关 ,其成矿温度以中温为主 ,成矿压力为 (12 0 0~ 14 0 0 )× 10 5Pa。河西金矿床的花岗岩、蚀变岩和矿石的稀土与微量元素分布模式明显相似 ,说明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矿床成因 动力学条件 构造-岩浆活动 新城-焦家金矿田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巴尔喀什成矿带萨亚克大型铜矿田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宣华 王志宏 +2 位作者 杨农 陈正乐 韩淑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89-202,共14页
综述了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萨亚克大型铜矿田地质特征、矿田构造与成矿模式。萨亚克铜矿田是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唯一的以矽卡岩型铜矿化为主的大型铜矿床,产在萨亚克地堑复向斜内。该矿田包括几个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矽卡岩... 综述了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萨亚克大型铜矿田地质特征、矿田构造与成矿模式。萨亚克铜矿田是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唯一的以矽卡岩型铜矿化为主的大型铜矿床,产在萨亚克地堑复向斜内。该矿田包括几个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网状脉矿床和一系列石英脉型矿脉,构成了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个端元形成的成矿系列,但以矽卡岩型为主。矿床主要位于中石炭世灰岩与晚石炭世花岗岩类的接触带上,具有独特的矽卡岩型Cu-Au-Mo矿化组合,成矿时代为海西中晚期,根据本研究进行的锆石SHR I MP定年结果,主要与次要成矿期年龄分别为335±2Ma和308±10Ma。金属矿床主要赋存在地堑复向斜内局部发育的鞍状背斜顶部,部分富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的控制。闪长岩与铜矿化作用的关系最为密切,铜含量可高达1%以上;其次,花岗闪长岩与铜矿化的关系也较为密切,铜含量可达0.2%以上。萨亚克矽卡岩型铜矿田铜保有储量约为57.5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模式 萨亚克矿田 巴尔喀什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和鲁西地区中生代成矿作用重大差异性的内在因素 被引量:30
15
作者 徐贵忠 周瑞 +4 位作者 王艺芬 佘宏全 李兵 杜本明 宋明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9-18,共10页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研究表明 ,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华北板块内部 ,而胶东地区则是长期处于华北板块的边缘地带 ,它曾经历了前寒武纪强烈的地质作用、早古生代洋—陆俯冲与碰撞造山作用、晚古生代缓慢隆起、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的陆—陆俯冲与强烈挤压以及燕山晚期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构造 岩浆活动的复杂的构造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因此可以认为 ,除上述综合地质构造作用因素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沂沭断裂带 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动力学背景 胶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花山地区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的新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贵忠 佘宏全 +4 位作者 周瑞 杨振德 王艺芬 颜丹平 杨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莲花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 ,在赤峰市西约 40km处。该区广泛发育金成矿作用 ,形成莲花山金矿床。金矿体的赋矿围岩为上太古界建平群变质岩系 ,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床。我们的研究否定了以往认为本区金成矿作用与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相... 莲花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 ,在赤峰市西约 40km处。该区广泛发育金成矿作用 ,形成莲花山金矿床。金矿体的赋矿围岩为上太古界建平群变质岩系 ,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床。我们的研究否定了以往认为本区金成矿作用与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相关的看法 ,提出金矿化作用发生在印支期 ,并与该期构造—岩浆活动紧密联系 ;大量含金石英脉体与大量闪长玢岩脉在空间上伴生 ,它们的稳定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均证明金矿化作用与中 基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此外 ,首次在本区结晶基底变质岩系中发现韧性滑脱带的存在 ,提出本区金成矿作用是发生在构造—热隆起的构造环境中 ,从而对本区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提出了新的认识。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莲花山地区金成矿模式 ,对金成矿作用的具体动力学过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构造-岩浆活动 韧性滑脱带 动力学背景 莲花山地区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从江隐伏似花岗斑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家喜 陈志明 +1 位作者 王劲松 刘金海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0-160,共1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境内构造-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出露有基性-超基性岩(分布在大弄-加棒-大花孖一带)、基性火山岩(分布在雨田山-帮富山及党扭-平正一带)、中性闪长侵入岩(分布在大弄一带)、酸性花岗岩(分布在摩天岭一带),其中...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境内构造-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出露有基性-超基性岩(分布在大弄-加棒-大花孖一带)、基性火山岩(分布在雨田山-帮富山及党扭-平正一带)、中性闪长侵入岩(分布在大弄一带)、酸性花岗岩(分布在摩天岭一带),其中摩天岭花岗岩体(桂北称三防岩体)规模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找矿意义 花岗斑岩 构造-岩浆活动 基性-超基性岩 花岗岩体 基性火山岩 摩天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对该区铀成矿控制作用的研究
18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2 位作者 余达淦 章邦桐 于瑞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6-301,共6页
本文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分析入手,研究了赣中变质岩带中铀矿化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构造岩浆活动带、变质岩带出露的动力学机制及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铀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带以及地壳减薄、地幔上隆和在变质核杂岩边缘沿着... 本文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分析入手,研究了赣中变质岩带中铀矿化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构造岩浆活动带、变质岩带出露的动力学机制及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铀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带以及地壳减薄、地幔上隆和在变质核杂岩边缘沿着低角度正断层的地壳伸展构造有着实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带 构造-岩浆活动 变质核杂岩 铀成矿作用 动力学机制 铀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煤成石墨的控制因素与成矿区带划分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路 曹代勇 +5 位作者 丁正云 陈泉霖 邓瑞锦 林晓炎 李阳 杜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65-2871,共7页
石墨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煤成石墨是由煤层变质而成的一种隐晶质石墨。闽西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具有良好的煤成石墨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闽西南地区不同演化程度的煤-煤成石墨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煤向石墨演化中... 石墨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煤成石墨是由煤层变质而成的一种隐晶质石墨。闽西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具有良好的煤成石墨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闽西南地区不同演化程度的煤-煤成石墨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煤向石墨演化中芳香碳层间距的逐渐减小和结构缺陷逐渐消亡的两个过程并非呈线性变化,由此以碳层间距d002和拉曼参数R2将其划分为煤成石墨(Ⅰ类)、煤成半石墨(Ⅱ1和Ⅱ2类)、石墨化无烟煤(Ⅲ类)和高变质无烟煤(Ⅳ类)4种类型,并提出了划分煤成石墨类型的模板。煤成石墨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岩浆-构造活动的制约,由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为煤的石墨化提供热能,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成为煤成石墨的主要控矿断裂,一系列推覆、滑覆等断裂和褶皱构造与岩浆热作用构成了封闭式、半开放-半封闭式和开放式的成矿构造-热环境条件,由此造就了闽西南地区煤成石墨成矿和分布的差异性。依据不同类型煤成石墨的分布,结合煤成石墨成矿的控制因素,划分出了闽西南地区大田—漳平(I1)和永安—安溪(I2)两条煤成石墨成矿区带,其中包括可坑—乌坑成矿亚区(Ⅱ1)、永安—大田成矿亚区(Ⅱ2)、长凹成矿亚区(Ⅱ3)、安溪成矿亚区(Ⅱ4)4个煤成石墨成矿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石墨 闽西南 成矿区带 构造-岩浆活动 碳层间距 拉曼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燕山造山带的“开合”历史 被引量:6
20
作者 邱爱金 张万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14-414,共1页
关键词 中元古代 地质构造 构造形式 构造-岩浆活动 阴山-燕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