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卢家亭 刘道杰 +2 位作者 高贺存 温玉焕 修德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4,156,共4页
构造-岩性油藏地质条件差、油水关系分布复杂,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使得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加难以描述,同时也对油藏下步挖潜的方向及调整方案的编制带来更大困难。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构造-岩性油藏地层沉积旋回、... 构造-岩性油藏地质条件差、油水关系分布复杂,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使得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加难以描述,同时也对油藏下步挖潜的方向及调整方案的编制带来更大困难。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构造-岩性油藏地层沉积旋回、垂向非均质性及储量分布特征,对层内泥岩和干层进行特殊处理,建立描述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模型。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模型模拟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储量丰度分布与动态分析结果一致,可用于描述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历史拟合 高3106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耦合技术提高构造-岩性油藏开发效果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莎 乐平 +2 位作者 柳敏 黄艳梅 林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2,156,共3页
针对h159断块隔夹层薄、分注难度大的问题及低油价下注水井不宜过多的形势,建议分上下2套层系开展耦合注水试验,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控制成本。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注采耦合技术政策界限,从注水方式、注水时机、注水周期及注采比等指标... 针对h159断块隔夹层薄、分注难度大的问题及低油价下注水井不宜过多的形势,建议分上下2套层系开展耦合注水试验,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控制成本。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注采耦合技术政策界限,从注水方式、注水时机、注水周期及注采比等指标逐一甄选,得到最优化的注采耦合方案。结果表明:注水周期为上注30 d,下采45 d(注水井注上套层系的同时对应油井采下套层系)后转为下注30 d,上采45 d,注采比为1.0的方式最佳。考虑措施时间对效益的影响,采取720 d的注采耦合之后恢复常规注采方式得到的利润和经济可采储量最大。注采耦合技术的成功运用表明该技术可在同类型油藏中得到更好推广,从而提高水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油藏 注采耦合 周期注采比 数值模拟 h159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微观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创 孙卫 +4 位作者 杨建鹏 解伟 杨姣 杨希濮 陈芳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8-523,共6页
在对油水接触面形态和油水过渡带厚度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苏北盆地花17断块为例,结合油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了构造-岩性油藏中油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际油藏中油水接触面是一个呈波状起伏的面,其... 在对油水接触面形态和油水过渡带厚度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苏北盆地花17断块为例,结合油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了构造-岩性油藏中油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际油藏中油水接触面是一个呈波状起伏的面,其在自由水面以上的高度随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毛管压力增大而抬高;油水过渡带厚度仅与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毛管压力有关,二者相差越大,过渡带厚度越大;构造-岩性油藏产纯油带、油水过渡带的分布并非平行于构造等高线,油水分布除受构造位置控制外,还受由沉积作用所引起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接触面 油水过渡带 孔隙结构 构造-岩性油藏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新站构造-岩性油藏油水界面的确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星军 吴海波 席秉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3,19,共3页
根据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西的新站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分析了影响油水分布特征的构造、岩性、压力、断层等4种因素,综合测试压力、钻井深度等资料,应用压—深交会法、静压测试法预测了新站构造岩性油藏的油水界面,与由钻... 根据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西的新站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分析了影响油水分布特征的构造、岩性、压力、断层等4种因素,综合测试压力、钻井深度等资料,应用压—深交会法、静压测试法预测了新站构造岩性油藏的油水界面,与由钻井资料确定的油水界面基本吻合,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为对油藏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油藏 油水界面 油藏 成藏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峰 庞文珠 +5 位作者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105,共14页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和Muglad盆地均发育早白垩世第Ⅰ裂陷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Melut盆地古近系Yabus组、新近系Jimidi组和Muglad盆地白垩系Aradeiba组发育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沉积,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的含砂率、砂岩厚度均适中,且不同层序内河道的河型存在垂向演化,发育泛滥平原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局部封隔带,形成多套源上砂泥互层储-盖组合,为形成规模构造-岩性圈闭提供了条件;边界控盆断裂与盆缘斜坡区控凹断裂是沟通主力烃源岩与源上目的层的主要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源上层段发育的多期不整合面和富砂地层形成了多个侧向优势运移路径(输导脊),油源断裂与输导脊耦合控制Melut和Muglad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区带。②Melut盆地Yabus组、Jimidi组以及Muglad盆地Aradeiba组具备形成源上规模构造-岩性油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成藏模式可分为“断裂垂向运移型”、“断裂垂向运移-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型”和“断裂垂向运移-连通砂体侧向输导型”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控盆断裂 控凹断裂 输导脊 构造-岩性油藏 成藏模式 Melut盆地 Muglad盆地 南苏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幅度构造-岩性边底水油藏特征及其成藏机制——以塞152油藏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兰朝利 张君峰 +1 位作者 杨明慧 王金秀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3,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内陕北斜坡构造上延长组长2段油藏分布分散,成藏机制特殊。为指导长2段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塞152油藏的构造、沉积和油藏特征,探讨了油藏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塞152油藏为一个发育在... 鄂尔多斯盆地内陕北斜坡构造上延长组长2段油藏分布分散,成藏机制特殊。为指导长2段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塞152油藏的构造、沉积和油藏特征,探讨了油藏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塞152油藏为一个发育在低幅度构造上的构造—岩性边底水油藏。砂体展布受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控制,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属于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由于构造幅度低且夹层发育,导致油水分异不彻底,不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但发育了边底水。油藏的形成与油气沿延长组顶面不整合面和基底断裂的垂向输导以及目的层内的水平运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长2段 边底水 低幅度构造 构造-岩性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大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要素 被引量:11
7
作者 秦伟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3-436,共4页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是中国东部大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之一。该油田自1977年全面投入勘探、开发至2001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 176×104 t。油田生烃源岩丰富、储集砂体发育、运移通道良好、圈闭的形成与砂体的配置有利、油气...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是中国东部大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之一。该油田自1977年全面投入勘探、开发至2001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 176×104 t。油田生烃源岩丰富、储集砂体发育、运移通道良好、圈闭的形成与砂体的配置有利、油气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伴随双河鼻状构造的形成、演化,泌阳凹陷南部核桃园组三段砂体逐渐由沉积时期的下倾尖灭变为上翘尖灭,形成有足够大的储集空间和足够长的充注时间的小而肥的双河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合油藏 成藏要素 地质储量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8
作者 马文杰 王景春 +5 位作者 田作基 马中振 万学鹏 林金逞 许翔麟 周玉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6,共8页
通过岩心观察、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原油地化分析、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示踪分析等对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典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 通过岩心观察、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原油地化分析、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示踪分析等对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典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整体为西倾和西南倾单斜构造,局部发育鼻隆,油藏目的层为白垩系Napo组M1ss段,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储层厚度大、物性好。②研究区河口湾砂坝控制有利储层分布,W区块平稳的西倾和西南倾单斜鼻隆构造背景与NW—SE走向的泥岩条带配合控制圈闭形成,有效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控制成藏。③构造-岩性油藏为三阶段成藏模式,早期常规原油充注,中期原油遭受降解,晚期常规原油混合降稠。④W区块南部地区2个泥岩条带的西南部位是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合油藏 成藏模式 斜坡带 白垩系 前陆盆地 Oriente盆地 南美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岩性-构造油藏断层封闭性评价 被引量:13
9
作者 曹龙 王少鹏 +2 位作者 高鹏宇 张岚 岳红林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2-507,共6页
为明确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岩性-构造油藏的断层封闭性与油水分布特征,运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及生产测试资料,利用砂体描述技术刻画出断层附近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建立了可靠的断层Allan图,识别出断层两盘砂岩对接区并计算断层泥岩比率参... 为明确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岩性-构造油藏的断层封闭性与油水分布特征,运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及生产测试资料,利用砂体描述技术刻画出断层附近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建立了可靠的断层Allan图,识别出断层两盘砂岩对接区并计算断层泥岩比率参数(I_(SGR)),通过确定I_(SGR)参数的封闭下限,判断断层的侧向封闭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断层侧向存在3种岩性对接模式;砂泥岩对接的封闭性最强;同期砂岩对接与非同期砂岩对接的封闭性取决于对接区I_(SGR)值的大小。利用该方法,确立了研究区滚动勘探优势区,并通过实施2口评价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藏 断层侧向封闭 断层泥比率 砂体描述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藏的再认识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寿庆 许先华 +4 位作者 何祖荣 张育民 梁苏娟 韩小强 姚亚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50,共3页
在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杏山向斜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的勘探中,以往按岩性油藏模式部署勘探,未获重大突破。根据该地区葡萄花油层顶部、底部砂岩和湖泛泥岩标准层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结合地层厚度变化,认为葡萄花油层为条带状河道砂... 在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杏山向斜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的勘探中,以往按岩性油藏模式部署勘探,未获重大突破。根据该地区葡萄花油层顶部、底部砂岩和湖泛泥岩标准层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结合地层厚度变化,认为葡萄花油层为条带状河道砂体和透镜状河口坝砂体,总体由西往东、由北往南逐渐减薄,油藏形成主要受继承性断裂背斜带控制,平面油水分布明显受断层控制,油藏类型属于构造 岩性型,岩性因素使油藏进一步复杂化。按该认识进行勘探部署,使含油面积扩大102km2,预计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80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油藏 构造-岩性油藏 标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油藏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晓红 李红英 +1 位作者 刘赫 孙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9-43,共5页
贝中次凹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部,主要含油层为南屯组,其次为布达特群和铜钵庙组,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构造上东西向受边界断裂控制形成不对称双断式结构,有利相带为浅湖一半深湖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及辫状三角洲前缘沉积。... 贝中次凹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部,主要含油层为南屯组,其次为布达特群和铜钵庙组,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构造上东西向受边界断裂控制形成不对称双断式结构,有利相带为浅湖一半深湖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及辫状三角洲前缘沉积。由于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时期受构造和储层控制程度不同,因此可以形成不同的油藏类型。贝中次凹油藏主要受构造和沉积相带双重控制,具有分带性,分析认为油藏类型主要有3种:西部构造带的岩性-构造层状油藏;中部低凸起构造带为复式油气聚集带,主要为南屯组的岩性-构造层状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和布达特群潜山构造油藏;东部构造带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中次凹 构造 沉积相带 -构造层状油藏 构造-岩性油藏 地层-油藏 潜山 构造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坳陷油藏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12
作者 韩小松 马国福 +1 位作者 田宝忠 刘智中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5年第1期6-10,16,共6页
酒西坳陷油藏类型丰富.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地层油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藏是主要的5种油藏类型,油气的富集与成藏受构造演化及构造类型、断裂发育及分布、烃源岩成熟度、储集层岩性、油气运移途径、水动力条件等多... 酒西坳陷油藏类型丰富.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地层油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藏是主要的5种油藏类型,油气的富集与成藏受构造演化及构造类型、断裂发育及分布、烃源岩成熟度、储集层岩性、油气运移途径、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控制。研究表明,构造控制油气富集、岩相控制油气分布、裂缝控制渗油能力是窟窿山油藏形成的基本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类型 控制因素 酒西坳陷 构造-岩性油藏 烃源成熟度 水动力条件 复合油藏 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 油气运移 油气富集 构造控制 油气分布 油藏形成 裂缝控制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124-14-30井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
13
作者 金祥纯 马宏斌 +2 位作者 宝金萍 雷克辉 高洪旭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立足于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互相配合 ,利用先进的技术软件 ,进行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地层层序划分对比、储层反演等综合地质研究 ,揭示了冷家油田冷 12 4 14 30井区储层及圈闭特征 :目的层层位为下第... 立足于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互相配合 ,利用先进的技术软件 ,进行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地层层序划分对比、储层反演等综合地质研究 ,揭示了冷家油田冷 12 4 14 30井区储层及圈闭特征 :目的层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 ,构造复杂 ,发育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 ;发育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可划分为 6种沉积微相 ;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2 4.5 % ,渗透率 146 3× 10 -3 μm2 ,属于中高孔、高渗储层 ;油藏类型为岩性 构造油藏 ,油水分布受构造、沉积微相等多种因素控制 ,油气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通过综合评价 ,新发现 4个圈闭 ,部署滚动井 3口 ,增加石油地质储量 34 7× 1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藏 沉积特征 滚动勘探 圈闭评价 冷家油田 冷124-14-30井区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95块低渗高凝油藏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武 卢德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z1期49-51,共3页
针对沈 95块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原油凝固点高的特点 ,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压裂层段优选、压裂液配方研究、支撑剂优选、优化压裂施工设计和压裂工艺研究 ,研究出适合沈 95块高凝油特点的压裂增产工艺技术。该工艺现场应用 10口井 ,施... 针对沈 95块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原油凝固点高的特点 ,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压裂层段优选、压裂液配方研究、支撑剂优选、优化压裂施工设计和压裂工艺研究 ,研究出适合沈 95块高凝油特点的压裂增产工艺技术。该工艺现场应用 10口井 ,施工成功率 10 0 % ,有效率 10 0 % ,平均单井初期日增油 5 3t,平均有效期 186d ,累计增油 72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藏 低渗透 高凝油 压裂 沈95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丹油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特征与延10油藏分布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旦 葛芷渊 程小兵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5-58,共4页
延安组延10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重要的含油层段之一,通过对志丹油田侏罗系延安组沉积前岩相古地理分析,总结了影响志丹油田延安组延10油藏分布的古地理环境。侏罗纪中、下统富县—延10期的沉积是对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填平补齐,在... 延安组延10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重要的含油层段之一,通过对志丹油田侏罗系延安组沉积前岩相古地理分析,总结了影响志丹油田延安组延10油藏分布的古地理环境。侏罗纪中、下统富县—延10期的沉积是对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填平补齐,在古陆、残丘与沟谷交错分布、起伏不平的地貌背景下,往往在古高地的斜坡带沉积形成楔状砂岩体,经后期的差异压实作用,极容易形成岩性—构造圈闭,有利于油气成藏。而且侏罗系延10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好,边底水活跃,有利于开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古地貌 -构造油藏 志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雅利 顾琳 +2 位作者 方旭庆 林会喜 赵密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5,共3页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特征,且油气资源丰富。文章剖析了该地区的成藏基本条 件、油藏发育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该类地区主要发育与岩性相关的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油 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活动和油气...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特征,且油气资源丰富。文章剖析了该地区的成藏基本条 件、油藏发育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该类地区主要发育与岩性相关的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油 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活动和油气疏导体系的控制。油气以网毯式运聚成藏,油气从毯式仓储层运移进入网式储集层 后,主要在构造脊内运移,遇到合适的圈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第三系 东部地区 孤南洼陷 规律研究 构造-岩性油藏 油气成藏特征 资源丰富 基本条件 控制因素 发育类型 断裂活动 聚集成藏 导体系 储集层 构造 运移 断层 运聚 储层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大丰—兴化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左国平 屠小龙 +1 位作者 夏九峰 徐美如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2期36-40,共5页
苏北盆地大丰—兴化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早期开始受拉张走滑作用,呈现早期断陷晚期凹陷的构造格局。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油气成藏具有如下规律:生烃中心控制油藏的分布范围,凹陷的大小控制油藏规模的大小;因为该地区含油层系单一,单油层... 苏北盆地大丰—兴化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早期开始受拉张走滑作用,呈现早期断陷晚期凹陷的构造格局。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油气成藏具有如下规律:生烃中心控制油藏的分布范围,凹陷的大小控制油藏规模的大小;因为该地区含油层系单一,单油层薄、横向变化快,所以找到好的砂体是至关重要的;通向深凹的大断层对油气的运移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油藏均位于这种大断层的附近;大部分断层在烃源岩成熟前都已停止活动,具有侧向封堵性,构造圈闭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因此构造控制下的复杂小断块形成的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是主要油藏类型。综合这些,提出下步找油的主体思路为"近油源、富砂体、靠断层、找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圈闭 烃源 构造油藏 构造-岩性油藏 大丰-兴化地区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在吉沟等区块取得勘探新突破
18
作者 石钻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19,共1页
近日,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在苏北油田吉沟等区块取得勘探新突破,至此,在溱潼凹陷吉沟、陈8区块已发现并落实开发储量达470.0×104 t,预计可建产能7.0×104 t以上。为了在溱潼凹陷西部斜坡带寻找更多类似成藏模式的构造-岩性... 近日,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在苏北油田吉沟等区块取得勘探新突破,至此,在溱潼凹陷吉沟、陈8区块已发现并落实开发储量达470.0×104 t,预计可建产能7.0×104 t以上。为了在溱潼凹陷西部斜坡带寻找更多类似成藏模式的构造-岩性油藏,从地质、地震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西斜坡阜三段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区块 勘探 油气 华东 构造-岩性油藏 溱潼凹陷 苏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