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黔桂地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明 万方 尹福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26,共16页
层序地层是在一个等时地质年代格架内从三维空间上认识一个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组合体 ,层序内部沉积地质体的性质、叠置关系和沉积相演变与海平面升降周期变化有对应关系。对滇黔桂地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层序地层研究 ,笔者在上扬子浅海区... 层序地层是在一个等时地质年代格架内从三维空间上认识一个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组合体 ,层序内部沉积地质体的性质、叠置关系和沉积相演变与海平面升降周期变化有对应关系。对滇黔桂地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层序地层研究 ,笔者在上扬子浅海区对晋宁王家湾上震旦统剖面进行实测 ,拟建立浅海区基干层序剖面 ,并把陡山沱组划分为一个 2级层序和四个 3级层序 ;在深海区对广西灵川西岭剖面进行实测 ,拟建立深海地区的基干层序剖面。然后在研究区进行辅助对比剖面的观测 ,以编制该区二级层序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构造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通过这些研究 ,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揭示和认识该区在陡山沱期的构造运动、沉积物组合特征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从而更进一步弄清该区的时空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升降周期 基干剖面 陡山沱组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 晚震旦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思路与实践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洪德 侯明才 +3 位作者 林良彪 钟怡江 张成弓 隆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4-905,共12页
古地理图的编制是恢复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面貌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不同周期或级次的全球海平面升降或基准面旋回、沉积作用和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下耦合成的沉积层序常常表现出不同时间跨度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旋... 古地理图的编制是恢复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面貌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不同周期或级次的全球海平面升降或基准面旋回、沉积作用和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下耦合成的沉积层序常常表现出不同时间跨度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旋回特点。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沉积层序为不同驱动机制下不同规模的沉积响应。为了与油气紧密结合,通常选择Ⅱ级、Ⅲ级层序体系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域为编图单元,分别在大的块体、单盆地或盆地内大的区域和重点区块编制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的小、中、大比例尺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不同尺度地刻画出古地理面貌,从不同规模和尺度上反映物质的聚集和分布规律,为优选勘探区、预测有利区带和确定储集体提供有利的理论和实际依据,从而为油气勘探各个阶段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尺度 岩相地理 编图思路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古近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22
3
作者 柯光明 郑荣才 石和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305-1311,共7页
以板块构造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苏北盆地古近纪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分别为古新世(TS1)、始新世(TS2)和渐新世(TS3)构造-层序。在此基础上,以构造-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界,以湖盆扩张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 以板块构造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苏北盆地古近纪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分别为古新世(TS1)、始新世(TS2)和渐新世(TS3)构造-层序。在此基础上,以构造-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界,以湖盆扩张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苏北盆地古近纪各地质时期的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探讨了各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有利区块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岩相地理 体系域 近纪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分布
4
作者 文龙 罗冰 +7 位作者 杨文杰 陈骁 张本健 许强 李明隆 肖笛 乔占峰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4-1063,共20页
中二叠世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因该时期多种构造共同作用,造成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本研究通过对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厘清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类型,重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及... 中二叠世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因该时期多种构造共同作用,造成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本研究通过对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厘清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类型,重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茅口组主要发育8种岩石微相和9类典型微相组合序列,结合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和镶边碳酸盐岩台地2种沉积体系;(2)茅口组沉积时期主要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i)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发育期(SQ1-SQ2),四川盆地具有“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坡地貌格局,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环境,围绕川西南古隆起发育多带迁移性薄滩体;(ii)川北持续伸展期(SQ3-SQ5),勉略洋向北俯冲形成3期后撤式多级坡折带,导致川北地区逐级沉降为深水盆地,四川盆地出现显著的台-盆分异格局,沉积体系开始向镶边碳酸盐岩台地转变;(iii)地幔柱隆升-拉张期(SQ6),扬子西南缘峨眉山地幔柱隆升产生的远端拉张作用导致川西南坳陷带形成,这进一步加剧了四川盆地南部台地的分异,造成川西南地区向台内洼地演变;(3)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集层和岩溶孔隙型灰岩储集层的分布均受古地貌和高能滩相控制,台缘滩和台内滩是茅口组储集层发育有利区带,其中后撤式多级坡折带控制的多期台缘滩带、环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的带状滩体、伸展背景下平行带状展布的台内滩带是茅口组滩相储集层的有利发育区。该研究重建了茅口组等时层序格架下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揭示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茅口组油气规模发现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地理 沉积演化 有利储集区 茅口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谷湖盆孤立台地层序分析与岩相古地理重建——对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盐下油气勘探的启示
5
作者 黄继新 王红军 +7 位作者 徐芳 杨梦颖 赵俊峰 李沛珈 李辰卿 刘泽强 熊鹰 谭秀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0-884,共15页
以巴西桑托斯盆地M区块白垩系巨厚碳酸盐岩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裂谷湖盆断控孤立台地层序充填模式并揭示其控滩控储机制,重建岩相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1)M区块下白垩统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发育3个三级... 以巴西桑托斯盆地M区块白垩系巨厚碳酸盐岩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裂谷湖盆断控孤立台地层序充填模式并揭示其控滩控储机制,重建岩相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1)M区块下白垩统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发育3个三级层序(SQ1—SQ3),SQ1层序沉积期裂谷基底断裂控制了两侧厚、中间薄的地层展布特征,早期地层具有向凸起超覆充填特征;SQ2—SQ3层序沉积期同沉积断层控制了“西北沉降、东北抬升”的古地貌调整,伴随相对湖平面下降。(2)M区块下白垩统主要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格局由SQ1层序“内介屑滩、外介壳滩”向SQ2—SQ3层序丘滩相间展布转变。(3)受相对湖平面升降、同沉积断层及火山活动的共同控制,SQ1层序介壳滩趋于在凸起区垂向加积建隆,SQ2—SQ3层序丘滩复合体因可容纳空间减小趋于向坡折带侧向迁移。(4)高能丘滩体早期垂向加积、后期侧向迁移的演化模式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由“中心式”向“环带式”转变。上述研究揭示了湖相断控孤立台地丘滩体发育模式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可为桑托斯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断控孤立台地 沉积模式 岩相地理 白垩系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 巴西桑托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戴荔果 郑荣才 +2 位作者 李爽 郑超 胡忠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缓慢海进—缓慢海退沉积旋回的产物,一度开阔深水的台盆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台地边缘与台内鲕滩的沉积相分异和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形成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主要时期,尤以海侵期鲕滩最为发育;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最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岩相地理 鲕滩 川东-渝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8
7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2 位作者 朱利东 徐胜林 钟怡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6-451,共6页
以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为指导,对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嘉陵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SQ1,TSQ2),雷口坡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TSQ3)。以三级层序体系域或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 以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为指导,对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嘉陵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SQ1,TSQ2),雷口坡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TSQ3)。以三级层序体系域或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5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TSQ1的TST主要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HST为局限台地相膏岩、膏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沉积,反映水体变浅、蒸发的古地理格局;TSQ2的TST同样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HST水体变浅,区内以沉积膏岩、白云质膏岩、泥质白云岩等为特征;受江南古陆隆升扩大影响,TSQ3发育不完整,缺失上部地层,由东往西,表现出由陆源碎屑岩到碳酸盐岩的沉积格局,沉积环境由有障壁海岸到局限台地的过渡。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层序发育、古地理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嘉陵江组 雷口坡组 岩相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8
作者 倪新锋 陈永权 +2 位作者 朱永进 杨鹏飞 熊冉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143,共9页
由于塔北地区寒武系深层白云岩资料点少,有效恢复岩相古地理成为制约寒武系深层白云岩勘探领域优选的关键地质要素之一。利用有限的14口钻井和4个野外露头地质资料点以及地震资料,探讨了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岩相古地理特征,精细刻... 由于塔北地区寒武系深层白云岩资料点少,有效恢复岩相古地理成为制约寒武系深层白云岩勘探领域优选的关键地质要素之一。利用有限的14口钻井和4个野外露头地质资料点以及地震资料,探讨了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岩相古地理特征,精细刻画了台地类型及台缘特征,并尝试刻画台内沉积分异。塔北地区寒武纪总体发育轮南断控陡坡型台缘和北部沉积缓坡型台缘2种类型的台缘,台内滩、膏云坪、膏盐湖及台内洼地等沉积单元分异明显。台缘特征及台内沉积分异控制了储盖组合的配置,由此得出长期继承性隆起上的寒武系台缘礁滩、礁后滩白云岩与蒸发盐湖相膏盐岩和蒸发潮坪相膏泥质白云岩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为有利的勘探方向。塔北地区寒武系具有2个现实的有利勘探区带:轮南陡坡型台缘带和北部缓坡型台缘带,其中,轮南台缘带后侧、泻湖靠海一侧的礁后滩储层上覆致密碳酸盐岩盖层;北部台缘带藻丘及滩体复合型白云岩储层上覆中、下寒武统泥晶白云岩、膏质白云岩及含泥白云岩等致密盖层。北部缓坡型台缘带储盖组合要优于轮南陡坡型台缘带,勘探前景更为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构造-岩相地理 台地边缘 勘探方向 寒武纪 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胡忠贵 郑荣才 +2 位作者 胡明毅 胡九珍 郑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83-1392,共10页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由于受海西早期强烈构造隆升和侵蚀作用影响,仅残存不完整的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川东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产层,也是邻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本文根据岩心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及测...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由于受海西早期强烈构造隆升和侵蚀作用影响,仅残存不完整的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川东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产层,也是邻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本文根据岩心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及测井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该区黄龙组发育萨勃哈、有障壁海岸和海湾陆棚等沉积相带,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应用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其技术方法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Ⅰ型三级层序,细分为LST、TST和HST3个体系域。在详尽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以体系域为单位进行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各相带储层物性特征,认为障壁滩和滨外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 石炭系黄龙组 沉积相 -岩相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欣欣 王海红 +2 位作者 郑荣才 侯长冰 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67-74,共8页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作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和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西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该研究成果对陇东地区长9油藏的后续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地理 盐度 湖岸线 三角洲沉积体系 长9油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兵 王绪本 +2 位作者 吴朝容 刘朋波 赵文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48-1355,共8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根据钻井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测井及...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根据钻井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测井及地震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带,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在须家河组识别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5个长期岩相古地理沉降中心、迁移方向和沉积相带的展布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构造格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川中地区 须家河组 沉积相 -岩相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段悦 侯长冰 +2 位作者 郑荣才 王海红 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36-44,共9页
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8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8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 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8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8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8油层组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岩相地理 砂体展布 预测 长8油 镇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10
13
作者 郑荣才 戴朝成 +3 位作者 朱如凯 翟文亮 高红灿 耿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4-495,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 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以盆缘地表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地层划分、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区域等时对比为依据,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2个超长期(SLSC1—SLSC2)和5个长期(LSC1—LSC5)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此为基础,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相带展布规律和沉降—沉积中心及其迁移方向,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但交替发育的逆冲推覆作用与"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盆—山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造山带隆升蚀顶与盆地横向生长、沉降、充填的物质循环平衡过程。这一独具特色的构造—沉积格局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超长期、长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充填作用,古地理面貌、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围绕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油气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山耦合 构造-沉积格局 -岩相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4
作者 侯中健 陈洪德 +2 位作者 田景春 覃建雄 彭军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6-382,共7页
岩相古地理图既是记录和说明地质作用过程中构造演化和沉积历史的重要图件 ,又是反映沉积学研究现状的标志之一。早期岩相古地理研究中 ,经典的年代地层单元编图为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为单元的优势相编... 岩相古地理图既是记录和说明地质作用过程中构造演化和沉积历史的重要图件 ,又是反映沉积学研究现状的标志之一。早期岩相古地理研究中 ,经典的年代地层单元编图为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为单元的优势相编图是第二代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标志 ,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为岩相古地理编图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以川滇黔桂地区泥盆系为例 ,在对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泥盆系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了层序、体系域、层序界面或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 ,进行了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尝试。实践表明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能够用更客观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历史 ,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地理 岩相地理 编图单元 沉积盆地 泥盆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29
15
作者 朱如凯 白斌 +3 位作者 刘柳红 苏玲 高志勇 罗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143,共13页
层序地层标准化是未来层序地层研究重要发展方向,层序成因模式、标准建立、工业化应用是核心;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标准工作流程强调识别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层序地层界面的原因,向共同方法迈进。针对中国陆相沉积复杂多变的特点,可以利用野外... 层序地层标准化是未来层序地层研究重要发展方向,层序成因模式、标准建立、工业化应用是核心;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标准工作流程强调识别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层序地层界面的原因,向共同方法迈进。针对中国陆相沉积复杂多变的特点,可以利用野外露头伽马仪、元素捕获仪、探地雷达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识别三级层序界面与洪泛面,建立露头—钻井—地震层序地层格架。可以依据陆相湖盆沉积旋回在古水深、古气候、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定量表征,综合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将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须家河组二段上、下亚段实际上是2个不同三级层序的基准面上升与下降体系域沉积,须二下段发育进积型三角洲,上段发育退积型三角洲;由于三角洲砂体发育机理明显不同,导致须二下段储层厚度和物性均好于上段,产层主要分布在下段。在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须二、四、六段是主要储层发育段,层间泥岩也可作为烃源岩。须一、三、五段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段,盆缘规模较小的三角洲砂体也是重要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物源体系 -岩相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32
16
作者 苏中堂 陈洪德 +1 位作者 欧阳征健 金学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依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将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马家沟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了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盆地沉积演化受西南缘祁连海和东... 依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将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马家沟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了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盆地沉积演化受西南缘祁连海和东部华北海共同影响,两者在OSQ4(奥陶系马家沟组第4个层序,下同)期完全贯通,西南缘具陆缘海沉积特征,东部为陆表海沉积。OSQ1、OSQ2、OSQ3、OSQ5海侵体系域局限台地发育,高位期局部形成膏盐岩湖;OSQ4、OSQ6海侵、高位期均为开阔台地相,西南缘高位期发育台地边缘滩和台地边缘生物礁。OSQ1、OSQ3、OSQ5高位体系域白云岩及OSQ6高位体系域西南缘生物礁和颗粒滩可成为重要的油气储集体,OSQ3、OSQ5高位体系域发育的膏盐岩形成了2套重要的区域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地理 沉积相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徐胜林 陈洪德 +1 位作者 林良彪 陈安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5-1064,共10页
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油气勘探为目标,针对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取三级层序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和瞬时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详细探讨了川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川东南... 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油气勘探为目标,针对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取三级层序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和瞬时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详细探讨了川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川东南飞仙关期发育海相地层,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二者皆为Ⅱ型层序。SQ1TST期,由于海平面的上升,研究区发育较深水环境的混积陆棚;进入SQ1HST期由于前期的沉积填充,盆地水体逐渐变浅盆地进入了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开始了鲕滩发育演化阶段。SQ2TST和SQ2EHST期研究区沉积格局基本上延续了SQ1HST期沉积特征,其中鲕滩在SQ2EHST进入了发展最高峰期;SQ2LHST由于相对海平面下降和沉积物的继续填充,研究区转入局限台地沉积环境,沉积一套区域上分布广泛的紫红色泥岩、白云岩、膏岩组合。SQ2EHST为研究区鲕粒滩最发育层位,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地理 鲕滩 飞仙关组 下三叠统 川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郑荣才 李国辉 +3 位作者 常海亮 李世临 王小娟 王昌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4-1036,共13页
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结果表明: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结果表明: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须二-须六段地层发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将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划分为于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分别相当“须下盆”和“须上盆”的2个构造层序及对应于须一至须六段的6个长期旋回层序(LSCI-LSC6);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标志,建立了川中隆起-川东南坳陷等时地层格架;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图,解析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相带展布规律。研究成果对指导川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格局 沉积相 地理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寒武系层序及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6
19
作者 祝贺 刘家铎 +1 位作者 孟万斌 杨永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4-348,共5页
分析沉积相和层序界面识别后,将巴楚隆起区寒武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及14个三级层序。每个二级层序又分为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研究表明,SS1-TST发育时期,区内地壳下降,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本区接受一套深水盆... 分析沉积相和层序界面识别后,将巴楚隆起区寒武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及14个三级层序。每个二级层序又分为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研究表明,SS1-TST发育时期,区内地壳下降,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本区接受一套深水盆地相沉积;SS1-HST发育时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盆地直接向局限台地转化,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和膏岩为主,形成一套重要的区域性致密盖层;SS2发育时期,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带的展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隆起 寒武系 -岩相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构造-岩相古地理、规模源储分布与勘探区带评价 被引量:29
20
作者 魏国齐 朱永进 +5 位作者 郑剑锋 俞广 倪新锋 闫磊 田雷 黄理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4-1126,共13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领域(上震旦统—中寒武统)源储分布不清的问题,利用最新采集/拼接处理的50余条地震大测线、三维地震数据体、22口钻井与周缘剖面等资料,开展以组为单元的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落实规模性源储分布,评价有利勘探... 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领域(上震旦统—中寒武统)源储分布不清的问题,利用最新采集/拼接处理的50余条地震大测线、三维地震数据体、22口钻井与周缘剖面等资料,开展以组为单元的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落实规模性源储分布,评价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①该盆地经历了缓坡→深水富泥质缓坡→缓坡→弱镶边-强镶边台地演化序列,台内分异受前寒武系古裂陷控制;②罗南—玉北古裂陷控制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与北部坳陷共同构成主力烃源岩区;③发育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3套规模性储集层,古丘滩、早期白云石化及多级不整合控制储集层的发育;④评价出塔中北斜坡、麦盖提上斜坡、柯坪—温宿周缘及塔北南斜坡等4个有利区带,塔中北斜坡为勘探突破最现实领域,塔北南斜坡是探索上震旦统大型风化壳白云岩的最佳领域,麦盖提斜坡及柯坪—温宿周缘勘探潜力得到明显提升,值得加快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地理 成藏组合 勘探区带 晚震旦世—中寒武世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