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
王二七
孟庆任
陈智樑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1 |
160
|
|
|
2
|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刘健
熊探宇
赵越
张永双
陈群策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7
|
|
|
3
|
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滑动速率 |
花春雨
石峰
魏占玉
|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4
|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物性分布的分段特征 |
楼海
王椿镛
姚志祥
李红谊
苏伟
吕智勇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22
|
|
|
5
|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变形的黏弹性模拟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联性探讨 |
陈棋福
华诚
李乐
程晋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15
|
|
|
6
|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80
|
|
|
7
|
汶川Ms8.0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及其构造意义 |
丰成君
戚帮申
张鹏
孙东生
孟静
牛琳琳
王苗苗
谭成轩
陈群策
|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
2018 |
15
|
|
|
8
|
龙门山和鲜水河断裂带对区域构造加载作用的动态响应 |
王晓芳
肖捷
许鹤华
何建坤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
9
|
基于青衣江变形河流阶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构造活动性 |
苏鹏
田勤俭
梁朋
李文巧
王林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5
|
|
|
10
|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沿龙门山断裂带新生的地壳深部断裂 |
徐杰
高祥林
周本刚
计凤桔
张进
白玉柱
陈国光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
11
|
大巴山与龙门山前晚三叠世构造运动的储集层沉积学响应 |
高志勇
白斌
朱如凯
刘柳红
冯佳睿
梅加洛
|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12
|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解译及构造活动性分析 |
谢小平
白毛伟
陈芝聪
柳伟波
席书娜
|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17
|
|
|
13
|
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汶川M_S8.0地震同震破裂断层识别及其浅、表构造特征 |
鲁人齐
何登发
John Suppe
孟征
高金尉
贺鸿冰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
14
|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
呼楠
龙锋
王莹
徐良鑫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5
|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 |
吕国森
章旭
张云辉
SAFONOVA Inna
黄豪擎
余中友
代倩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0
|
|
|
16
|
龙门山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 |
安欧
高国宝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
17
|
龙门山断裂北川断裂带滑坡与构造活动关系研究 |
李金洋
杨顺
佘涛
陈欢
|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
18
|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应力场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
付平
张新辉
尹健民
韩晓玉
周春华
|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
19
|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
陈国光
计凤桔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90
|
|
|
20
|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研究 |
易桂喜
闻学泽
辛华
乔慧珍
王思维
宫悦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