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学解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文勇 曾祥辉 +1 位作者 王信国 安战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86,共13页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直差异升降等几种运动型式,其中,水平伸展运动和垂直差异升降运动是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及形成演化的主体。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划分为J3—K1、E2和E3三个主要"伸展事件",并控制着盆地的成盆演化,其南北向伸展强度均东强西弱,东西向最大伸展强度自中生代到新生代由东向西迁移。水平挤压运动主要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两期。相对平移(走滑)运动伴随水平伸展运动和水平挤压运动发生,使多数NNE向、NW向断裂具有相对压扭或张扭平移(走滑)性质,其中尤以NNE向断裂更为明显。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具有"幕式"渐进之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及中新世中晚期以来为沉降期,其中尤以始新世的沉降速率最大,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抬升剥蚀期;盆地的中、新生代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迁移规律: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新生代 水平伸展运动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体生长方式及构造运动学、动力学意义——以东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体为例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涛 张国伟 +1 位作者 王晓霞 李伍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岩体的生长方式可概括为中心式、偏心式、侧向式、不规则式、中心多点式。它们可提供反演区域构造动力学特点的信息。非极性生长可能暗示,在岩浆生成与上升定位的有限的时、空间范围内,上下圈层之间相对运动不大;有规律的极性生长很... 岩体的生长方式可概括为中心式、偏心式、侧向式、不规则式、中心多点式。它们可提供反演区域构造动力学特点的信息。非极性生长可能暗示,在岩浆生成与上升定位的有限的时、空间范围内,上下圈层之间相对运动不大;有规律的极性生长很可能揭示了上下圈层之间有相对运移。秦岭造山带核部某些晋宁期H 型花岗岩体具南北向极性生长特点,反映了构造块体垂直造山带方向的运动特点;加里东—海西期很多H 型花岗岩体生长呈侵位中心东移的极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体 极性生长 构造块体运移 构造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东地区构造几何学和构造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吴青鹏 谭开俊 +2 位作者 牟中海 王洪峰 浦世照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14-17,共4页
陆东地区构造几何学分析认为 :多期次、多类型、同生、早期右行、晚期左行是该区断裂的主要特征 ;构造运动学分析认为 :中海西期以来的各期构造运动直接控制了该区的沉积与构造演化特征 ,各期构造运动各具特色。通过研究还发现 。
关键词 构造几何 构造运动学 陆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与伸展作用有关的构造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立 任德生 姚继峰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24-126,共3页
辽河盆地是中生代大陆内裂谷盆地,以伸展作用为主,同时受到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构造形式复杂。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是在伸展活动发生复杂而有规律的运动中进行的,表现为水平伸展运动、垂直升降运动、掀斜或翘倾运动等,这是裂谷盆... 辽河盆地是中生代大陆内裂谷盆地,以伸展作用为主,同时受到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构造形式复杂。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是在伸展活动发生复杂而有规律的运动中进行的,表现为水平伸展运动、垂直升降运动、掀斜或翘倾运动等,这是裂谷盆地的主要特征。该盆地的各时期掀斜角度不同造成凹陷的差异性,限制了沉积生油岩的范围,从而决定着油气资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伸展运动 垂直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及邻区构造运动学 被引量:3
5
作者 付兆辉 陈发景 +1 位作者 秦伟军 李敏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5,共9页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垦东地区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深入研究垦东凸起及邻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寻找有利圈闭,讨论了该地区的断块体运动类型,并对水平伸展运动和翘倾运动进行了分析。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垦东地区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深入研究垦东凸起及邻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寻找有利圈闭,讨论了该地区的断块体运动类型,并对水平伸展运动和翘倾运动进行了分析。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垦东凸起及邻区断块体运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的伸展运动、掀斜或旋转运动;②通过计算垦东凸起及邻区伸展系数、断层生长指数、断层落差以及绘制平衡剖面,反映出垦东凸起及周围凹陷构造演化活动具有断陷早期活动剧烈、断陷晚期逐步减弱并基本中止的特点;③垦东凸起及邻区翘倾运动的形成与发育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及伸展运动,经历了中古生界—孔店组单断、沙四段多个单断、沙三段—沙一段双断、新近系弱伸展坳陷或坳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学 伸展运动 翘倾运动 垦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2
6
作者 何登发 邹松 +5 位作者 于波 包洪平 毛丹凤 魏柳彬 井向辉 石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2-624,共13页
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对于揭示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应用钻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黄龙背斜发育在渭北隆起东端... 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对于揭示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应用钻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黄龙背斜发育在渭北隆起东端,是一长18 km、宽15 km的短轴状背斜,地层起伏幅度达200 ms;黄龙背斜自长城系往上至三叠系均具有相似的背斜形态;它是在燕山期基底断层复活而形成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黄龙背斜区内东西向与南北向剖面控制的缩短分别为70 m和90 m,缩短量较小,指示该部位处于燕山期冲断变形的前锋部位,变形即将终止。黄龙背斜响应于周缘构造边界挤压作用,是克拉通内部的基底正断层反转而在沉积盖层形成的褶皱背斜,因地层能干性差异发生了分层剪切。黄龙背斜是一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背斜 构造几何 构造运动学 克拉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下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被引量:42
7
作者 漆家福 杨桥 +1 位作者 陈发景 陈昭年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期34-42,共9页
辽东湾-下辽河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新生代裂陷盆地。裂陷作用使盆地区的地壳或岩石圈被不同尺度的断裂肢解为形体各异的断块体,并使这些断块体在复杂而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裂陷盆地及盆地中的两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关联的新生代构... 辽东湾-下辽河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新生代裂陷盆地。裂陷作用使盆地区的地壳或岩石圈被不同尺度的断裂肢解为形体各异的断块体,并使这些断块体在复杂而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裂陷盆地及盆地中的两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可以用断块间的相对运动和断块体本身的运动来描述,包括水平伸展运动、差异升降运动、相对走滑运动和断块体掀斜运动等四种主要形式。本文描述和讨论了各种形式的“运动”在辽东湾-下辽河盆地中的表现特征,测算了新生代盆地的伸展量、沉降量等主要构造运动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将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早第三纪裂陷阶段和晚第三纪-第四纪后裂陷阶段。早第三纪的裂陷事件具有分期次、呈幕式的特点,进一步可以分为始新世和渐新世两个具不同特色的伸展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学 伸展量 构造演化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被引量:141
8
作者 汪新 贾承造 杨树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2-384,共13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和持续碰撞使中亚内陆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发生变形 ,山脉前沿发育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中段库车河地区发育 3~4排东西走向的逆冲 (掩 )断层和相关褶皱 ,逆冲 (掩 )断层由北向南扩展 ,...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和持续碰撞使中亚内陆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发生变形 ,山脉前沿发育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中段库车河地区发育 3~4排东西走向的逆冲 (掩 )断层和相关褶皱 ,逆冲 (掩 )断层由北向南扩展 ,断层和褶皱的形成时代自北向南逐渐变新 ,北部山前带的变形发生于前中新世 ,南部秋立塔克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的变形时代为上新世 (5 2± 0 2Ma)。通过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 ,作者提出了库车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方式和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库车褶皱冲断带 库车河地区 构造几何 变形分析 构造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运动学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 被引量:40
9
作者 陈桂华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王亚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85,共28页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走滑活动为主的断裂在局部存在中心对称的倾向滑动分量。据矢量分析方法,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作为一个区域性构造系统,利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分析了构造带横向上的构造运动学转换关系和纵向上的变形分解作用,确定出贡嘎山隆起区存在6·2mm/a的具有透入分布式的垂直隆升速率、安宁河谷东侧台地内侧存在倾滑速率至少1·45mm/a、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断裂。定量地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转折带和东边界构造带的变形分解模式,进而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组成的区域性构造系统的定量运动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构造运动学 变形分解作用 构造转换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平衡剖面与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苏惠 曲丽萍 +2 位作者 李桂霞 王艺景 宋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本文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构造演化史 ,并对其构造运动进行了分析 ,认为东濮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受基底构造和断裂作用控制 ,其演化过程可分成 6个阶段 ;东濮凹陷南宽北窄的构造特征主要是拉张量南大北小造成的 ;东濮凹... 本文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构造演化史 ,并对其构造运动进行了分析 ,认为东濮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受基底构造和断裂作用控制 ,其演化过程可分成 6个阶段 ;东濮凹陷南宽北窄的构造特征主要是拉张量南大北小造成的 ;东濮凹陷滑脱面深度不大 ,基底沉降南部普遍大于北部 ;西洼南部 ,滑脱面深度较大 ,构造幅度大 ,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构造运动学 基底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断构造带深层变形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本亮 陈竹新 +4 位作者 谢会文 雷刚林 雷永良 张朝军 边海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传统上认为前陆冲断带内部的背斜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在表观认识和宏观尺度上讲,容易理解这一特征,并且通过"成排成带分段"的解剖,直接为含油气区带评价和地震解释方案的落实提供指导作用。随着前陆冲断... 传统上认为前陆冲断带内部的背斜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在表观认识和宏观尺度上讲,容易理解这一特征,并且通过"成排成带分段"的解剖,直接为含油气区带评价和地震解释方案的落实提供指导作用。随着前陆冲断带深层结构的精细解剖和三维空间内构造变形的准确刻画,发现前陆冲断带深层构造变形的分布并非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褶皱构造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前陆冲断构造位移量及各个断层位移量的大小所控制,各个断层控制的逆冲岩席在垂向上相互叠置、侧向上交叉对接、走向上错落有致,3D立体空间内由多个次级弧形体组成鳞片状分布。本文以中国天然气勘探最为成功、勘探资料最为详实的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通过地震剖面精细构造解释,揭示出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位移量在传播过程中的分异和转换,进而控制冲断带内部构造岩席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展布特征,并在3D立体空间内揭示冲断岩席受构造位移量的控制而成鳞片状分布的规律,控制这一分布规律的主控因素是冲断构造位移量与冲断岩席长度之间定量的几何关系。这一认识提升了油气藏评价和构造圈闭描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构造位移量 构造运动学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 三维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地壳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学猛 张进江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0-1145,共16页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岩组学研究的一项革命性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对传统的岩石薄片进行分析,实用性高,观测精度达到亚微米级别。配合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波谱、能谱分析设备,EBSD技术可以对透明和非透明的任何对称性晶体...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岩组学研究的一项革命性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对传统的岩石薄片进行分析,实用性高,观测精度达到亚微米级别。配合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波谱、能谱分析设备,EBSD技术可以对透明和非透明的任何对称性晶体进行取向测量,快速获取晶体显微结构、微区成分与晶体学参数,可以对晶体开展形貌观察、晶体优选方向(CPO)、取向差分析、物相鉴定、应变测量、晶界分析、变形机制、位错滑移系、晶内变形、温压条件研究。结合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可以获取矿物的三维结构图像。对地壳的主要矿物进行组构分析,结合野外矿物变形特征与试验岩石学研究成果,可以开展地壳构造运动学、动力学的研究。本文介绍岩组学的研究历史,以及EBSD技术在地壳常见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以及假熔岩构造变形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与典型实例,并对EBSD研究结果中一些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岩组 构造运动学 动力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构造的平衡剖面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程光锁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3-570,共8页
笔者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3条代表性剖面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与发育史。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强度由北到南整体表现为由弱变强,反冲断层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 笔者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3条代表性剖面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与发育史。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强度由北到南整体表现为由弱变强,反冲断层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纵向上划分为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在横向上不同构造带之间通过相邻构造的变形样式和滑脱层位的渐变实现位移的传递、转换和互补,从而保持褶皱—逆冲断层累计缩短量沿走向有规律的渐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平衡剖面 构造运动学 褶皱一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驱龙地区叶巴岩组构造学特征
14
作者 钟康惠 姚丹 +8 位作者 多吉 郑凡石 徐长昊 黄小雨 陆彪 雷波 蔺吉庆 鲍春辉 闫国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6,共12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定向薄片显微构造研究,对甲玛—驱龙地区叶巴岩组的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①原叶巴组实为构造岩,应称"叶巴岩组",区内可分为四个岩段,构成两个变火山-沉积旋回;②叶巴岩组在宏观上表现...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定向薄片显微构造研究,对甲玛—驱龙地区叶巴岩组的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①原叶巴组实为构造岩,应称"叶巴岩组",区内可分为四个岩段,构成两个变火山-沉积旋回;②叶巴岩组在宏观上表现为自北而南的轴面总体北倾的复背斜和复向斜;③叶巴岩组经历过两期韧性变形,多期韧脆性变形,且邻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主推覆面的C岩段还多经历了三期较浅层次的面理置换和一期膝折变形;④叶巴岩组两期韧性变形动向相反,第一期为上层面自南向北的剪切,第二期为上层面自北向南的剪切,第二期韧性剪切与随后的韧脆性变形具多阶段递进特点,在向南推覆褶皱至较浅层次后还经历多期脆-韧性变形,尤其是邻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主推覆面部位;⑤叶巴岩组第一期韧性变形发生于94—85Ma±的晚白垩世土伦期—康尼亚克期,与雅鲁藏布江洋壳向北俯冲导致的弧后裂谷伸展有关;第二期韧性变形及其后主要的韧脆性变形发生于50Ma±的始新世,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有关,碰撞后的构造作用则导致多期脆-韧性变形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甲玛—驱龙地区 叶巴岩组 构造变形 构造运动学 构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段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 被引量:215
15
作者 舒良树 于津海 +3 位作者 贾东 王博 沈渭洲 张岳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81-1593,共13页
对华南东段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火山岩、超镁铁岩—镁铁岩年代、韧性变形运动学、早古生代造山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纪一奥陶纪期间(680-440Ma)的沉积岩以泥砂质碎屑岩为主体,岩层中浅海相沉积构造发育;缺乏鲍玛... 对华南东段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火山岩、超镁铁岩—镁铁岩年代、韧性变形运动学、早古生代造山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纪一奥陶纪期间(680-440Ma)的沉积岩以泥砂质碎屑岩为主体,岩层中浅海相沉积构造发育;缺乏鲍玛层序,不含火山熔岩和爆发火山碎屑岩;原定的一些玄武岩实为杂砂岩。结合沉积岩地球化学成果.认为本区早古生代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一半深海沉积环境。对区内部分镁铁岩和火山岩作SHRIMP岩浆锆石U—pb定年,年龄集中在860-800Ma之间。韧性变形运动学研究表明,武夷山南东麓从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北麓从南向北逆冲推覆,剖面上呈花状构造样式。之后发生了韧性走滑剪切作用。对糜棱岩的云母矿物作40Ar-39Ar定年,年龄集中在430-390Ma之间。与国内外典型加里东期造山带相比,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造山机制大致可与西欧比利牛斯造山带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造山带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学 年代 构造属性 华南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剪切指向标志的类型讨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盛强 穆桂松 +2 位作者 华四良 苏现波 郭卫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共3页
通过与岩石中的剪切指向标志对比,初步研究了煤中的剪切指向标志。发现了如羽状脉体等特殊的指向标志。煤中剪切指向标志研究,是岩层构造运动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可判别局部剪应力方向,进而为确定应力场提供依据。
关键词 剪切指向标志 岩层构造运动学 应力场 脆性指向标志 韧性指向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ctonic property and deformation history of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corridor profile in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Hunan-Hubei Province
17
作者 郭建华 王明艳 +3 位作者 朱美衡 刘学锋 张或丹 刘辰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1期80-88,共9页
The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which is in the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the Hunan-Hubei Province and as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is a second-level tectonics unit in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The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which is in the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the Hunan-Hubei Province and as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is a second-level tectonics unit in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Along the profil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5 third-level structure belts. By th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and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structure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of the underground, and this un-coordination can be conducted by many decollement surfaces between the layers. There are three periods of deformation in its geo-history in this region: before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and after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while the main deformation period is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And the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is the thrust faults in basement,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many decollements, in addition to the decollement of the cap-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tectonic property structure decollement surface deforma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