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世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
1
作者 廖计华 张晓庆 +3 位作者 苏圣民 王柯 耿名扬 李林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构造迁移是断陷盆地幕式演化中重要的地质过程,其对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分布具有显著控制。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钻井及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综合构造-地层格架、控凹主断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时空展布特征,首次揭示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 构造迁移是断陷盆地幕式演化中重要的地质过程,其对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分布具有显著控制。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钻井及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综合构造-地层格架、控凹主断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时空展布特征,首次揭示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世构造迁移规律,并探讨构造迁移成因及其对烃源岩和生烃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丽水凹陷古新世断陷-沉积中心发生了“自东向西”迁移,区域沉积沉降中心在古新世早期位于丽水东次凹,古新世中期迁移至丽水西次凹,古新世晚期继承性发育;古新世构造迁移是东海盆地由大陆边缘坳陷向泛裂陷演化过程中引起主要活动断裂及沉积沉降中心向西迁移的结果。受构造迁移影响,丽水东次凹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规模较大,品质较好,排烃强度较大,而丽水西次凹发育规模较小,且发育成熟度较高的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并叠加灵峰组规模较大且高成熟度的陆源海相烃源岩;丽水东次凹应以月桂峰组烃源灶为主的含油气系统进行勘探,以找油为主,而丽水西次凹应综合考虑月桂峰组或灵峰组两套烃源灶,油气兼生,以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迁移 烃源岩 月桂峰组 丽水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缘伸展破裂过程中的构造迁移和盆地演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盼 任建业 雷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113,共13页
为了阐明南海由陆向洋的过渡带内构造活动的时间空间迁移过程,本文以两条跨南海东部共轭被动陆缘和南海西南部共轭陆缘的两条长剖面为基础,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分析,在南海洋陆转换带内确定了出Tb、SD、PD和Bi四个一级层序界面,并以这... 为了阐明南海由陆向洋的过渡带内构造活动的时间空间迁移过程,本文以两条跨南海东部共轭被动陆缘和南海西南部共轭陆缘的两条长剖面为基础,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分析,在南海洋陆转换带内确定了出Tb、SD、PD和Bi四个一级层序界面,并以这4个一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海陆缘划分为:早期断陷盆地(Tb—SD)、晚期拆离盆地(SD—PD)和断坳转换盆地(PD—Bi)。通过对同一剖面不同构造单元带内同构造地层的分析,发现构造活动时代由陆向洋逐渐变年轻;通过对比不同剖面同一构造单元带内的同构造地层发现,构造活动时代沿着海底扩张迁移的方向逐渐变年轻。因此,在南海扩张期间,岩石圈的伸展变形不仅表现为向洋方向的迁移,同时表现为向海底扩张方向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拆离盆地 构造地层 构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迁移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04
3
作者 索艳慧 李三忠 +2 位作者 戴黎明 刘鑫 周立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02-2618,共17页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西太平洋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对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等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地区中最具...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西太平洋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对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等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地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的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占据了全球板块汇聚中心的独特位置,并同时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入、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台湾造山带的楔入的联合作用,自新生代以来,形成了宽阔的自西向东后退式的沟弧盆体系。中国东部及邻区作为西太平活动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地构造背景下,新生代的构造特征总体也表现出自西向东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在盆地的断裂活动性、沉积作用、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西向东变新逐步演化,新生代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油气成藏要素也表现出西早东晚、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这种成藏规律的识别对于中国东部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从板缘、板内和板下过程和机制,探讨了盆内和盆间的新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岩浆-成盆-成藏等的向洋变新迁移和跃迁是晚中生代以来挤出构造和新生代北西向壳内伸展、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向东流动的远程效应及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 构造迁移 板缘 板内 板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构造迁移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61
4
作者 胡望水 吴婵 +4 位作者 梁建设 胡芳 蔡峰 柴浩栋 邹起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0-927,共8页
综合利用各种地质、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对盆地内4个凹陷范围内的三维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凹陷边界主控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断裂落差以及盆地内不同时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单个凹陷的角度和... 综合利用各种地质、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对盆地内4个凹陷范围内的三维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凹陷边界主控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断裂落差以及盆地内不同时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单个凹陷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探讨了盆地的构造迁移特征,最后从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上简要探讨了构造迁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北部湾盆地的构造迁移具有波浪式定向性、汇聚型偏对称性等特征;构造迁移造就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控制了盆地内的生储盖组合、造成了温压场的改变,促进了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等,影响了油气成藏的各个环节;受构造迁移的影响,研究区四个凹陷的富烃情况有所不同,涠西南凹陷是主要的富生烃凹陷,乌石凹陷次之,海中凹陷次于乌石凹陷,迈陈凹陷次于海中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构造迁移 油气成藏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期次及时空迁移规律 被引量:59
5
作者 孙晓猛 吴根耀 +2 位作者 郝福江 张梅生 刘鹏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76,共14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分出 5个期次 :印支期 (T2 T3)、燕山早期 (J2 末 J3)、燕山晚期 (K1 末 )、燕山末期 (K2 末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 )。本区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空迁移特征 ,主要体现在同...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分出 5个期次 :印支期 (T2 T3)、燕山早期 (J2 末 J3)、燕山晚期 (K1 末 )、燕山末期 (K2 末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 )。本区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空迁移特征 ,主要体现在同一期次断裂在不同区域内规模和强度明显不同 ,并具有穿时迁移演化特征 ;不同期次断裂在规模和强度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上也明显不同。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东强西弱、东断西褶的构造迁移规律 ;燕山早期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 ;燕山晚期和燕山末期具有东弱西强的构造特征。前 4期逆冲推覆构造规模和强度大 ,而古近纪末期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小。前 3期具有从南向北规模和强度递减的趋势 ,后 2期表现出北强南弱特征。反映出中生代造山作用由早到晚、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时空变化规律。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是在扬子、华北两板块由东向西呈剪刀差式穿时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期次 构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迁移规律 被引量:25
6
作者 孙文军 赵淑娟 +7 位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 楼达 余珊 杨朝 王学斌 李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61,共10页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所开展的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中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准噶...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所开展的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中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准噶尔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期间属于陆内,受西伯利亚板块持续向南楔入的远程效应,其构造特征总体表现出自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内的逆冲断裂迁移、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北向南逐步变新。最后,从板缘和板内过程和机制,探讨了该盆地东部的中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沉积-成盆等的向盆内变新迁移是中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基底向西挤出构造和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楔入的联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生代 构造迁移 逆冲推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迁移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振宇 徐怀宝 庞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9-402,共4页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内以发育众多生长逆断层为特征,通过对断层生长指数、断层组合关系等的分析认为:断层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平行式、雁列式、斜交式、正交式和帚状等5种类型;二叠纪时期断层以北东向为主,三叠纪-侏罗纪时期断层以近...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内以发育众多生长逆断层为特征,通过对断层生长指数、断层组合关系等的分析认为:断层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平行式、雁列式、斜交式、正交式和帚状等5种类型;二叠纪时期断层以北东向为主,三叠纪-侏罗纪时期断层以近东西向为主,断层相互切割叠加,整体上呈弧形展布。断层的构造活动具有早期西部强于东部,晚期东部强于西部,以及从二叠纪到侏罗纪断层由西向东迁移、活动强度逐渐减弱的分区性和分段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 断层 生长指数 构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卫 方念乔 +3 位作者 詹华明 刘豪 宫少军 乔吉果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4期1-6,共6页
选择南海北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珠江口、琼东南和中建南3个盆地作为研究区,对所获取的剖面进行了地震解释工作,运用地震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对我国南海北部新生代演化史开展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及规律。结果表... 选择南海北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珠江口、琼东南和中建南3个盆地作为研究区,对所获取的剖面进行了地震解释工作,运用地震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对我国南海北部新生代演化史开展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及规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活动在时序上存在着迁移的特征,体现出自北向南"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中建南盆地"构造事件逐渐变晚的趋势。因此,南海北部陆缘破裂从北部开始,以"撕裂"的方式逐渐向南推进,同时排除了红河断裂的叠加影响,南海北部自北向南断陷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在其后的演化中,构造沉降与物质充填中心的迁移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断—坳过渡期 构造迁移 构造演化差异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迁移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斌 王祥 +5 位作者 程晓敢 李洪辉 能源 吕惠贤 屈洋 阿里木·卡德尔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准确刻画各时期古构造的形态和迁移特征对恢复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应用厚度图法来反映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准确刻画各时期古构造的形态和迁移特征对恢复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应用厚度图法来反映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下寒武统顶界不同时期古构造面貌,探讨古构造的演化迁移过程;并利用垂向构造变动强度法来定量计算研究区构造活动程度。研究表明:1)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西部迁移范围较大,而东部相对稳定,存在古构造相对稳定区;2)加里东-早喜山期,研究区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晚喜山期活动剧烈,沿麦盖提斜坡一带存在多期构造活动的枢纽带;3)麦盖提斜坡东部下寒武统白云岩存在构造相对稳定区,其具有相对生烃凹陷较高的构造位置以及相对较小的活动强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和保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迁移 构造活动强度 构造变动强度 下寒武统 巴楚-麦盖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迁移和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褚庆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迁移和反转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构造的迁移与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指出正是由于频繁的构造迁移与反转导致该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生油岩的沉积厚度及成熟演化都受到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构造迁移 构造反转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马北地区构造高点迁移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新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6,共3页
在对三维地震、钻井及相关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法地层恢复等技术,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新生代构造高点的迁移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油气动态成藏的视角对该区油气成藏机理... 在对三维地震、钻井及相关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法地层恢复等技术,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新生代构造高点的迁移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油气动态成藏的视角对该区油气成藏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油气早期主要富集在由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古构造高点,现今油气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构造调整之后形成的构造高点,提出古、今构造高点叠合部位是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建议今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应围绕现今构造高点寻找构造油气藏,围绕古构造高点周缘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马北地区 构造高点迁移 有利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迁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渤东、庙西凹陷为例 被引量:28
12
作者 吴克强 吴景富 +3 位作者 刘丽芳 黄胜兵 李春荣 杜宏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1,共6页
以渤海渤东、庙西凹陷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从地层分布、控凹断层活动性以及沉积、沉降中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部的构造迁移特征,探讨了构造迁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渤东、庙西凹陷不同时期的地层分布、控凹断层... 以渤海渤东、庙西凹陷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从地层分布、控凹断层活动性以及沉积、沉降中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部的构造迁移特征,探讨了构造迁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渤东、庙西凹陷不同时期的地层分布、控凹断层活动性以及沉积、沉降中心具有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渐迁移的特点,构造迁移影响了不同时期烃源岩的分布、热演化程度以及油气资源的分布;渤东西洼、庙西西洼和庙西北洼是3个潜在富烃洼陷,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迁移 油气成藏 渤东凹陷 庙西凹陷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光荣 许新明 +4 位作者 吴静 汪晓萌 杜晓东 赵芳 吴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共13页
烃源岩是凹陷评价的核心,在发育多套烃源岩的断陷盆地中,优质烃源岩发育常受控于构造迁移。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从地层分布、控凹断层活动性以及沉积沉降中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构造迁移特征及其对烃源岩发育... 烃源岩是凹陷评价的核心,在发育多套烃源岩的断陷盆地中,优质烃源岩发育常受控于构造迁移。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从地层分布、控凹断层活动性以及沉积沉降中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构造迁移特征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阳江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为自东向西依次裂陷,构造活动与沉积沉降中心自东向西发生迁移变化;早文昌沉积期东北端先行裂开,在NW—SE向伸展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NE—NEE向断裂,沉积沉降中心主要在凹陷东北端的恩平20、21洼,受边界断层控制明显;晚文昌沉积期,构造应力转变为近SN向拉张,阳江凹陷东北端先期活动较强的NE—NEE向断裂活动渐弱,而凹陷中西部近EW向、NWW向断裂活动渐强,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至中西部的阳江24洼;恩平沉积期,裂陷作用继续向西拓展至西部的阳江33洼。②阳江凹陷的构造迁移与各洼陷距离阳江一统断裂的距离及先存断裂发育与活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③构造迁移导致烃源岩的分布、质量和资源丰度整体上也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点。根据构造迁移及烃源岩发育等新认识,认为阳江凹陷东北部的恩平20、21洼是阳江凹陷勘探潜力最大的2个洼陷,北部的恩平14洼和中西部的阳江24洼是2个潜在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阳江凹陷 构造迁移 沉积中心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多旋回说到开合构造 被引量:19
14
作者 姜春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103-112,共10页
本文首先概述了多旋回学说的基本要点。根据多旋回构造运动是否转移空间位置,笔者将多旋回构造运动分为二类:原地叠加和异地再现。对后者深入研究,进而提出构造迁移论。根据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黄汲清建立了板块手风琴... 本文首先概述了多旋回学说的基本要点。根据多旋回构造运动是否转移空间位置,笔者将多旋回构造运动分为二类:原地叠加和异地再现。对后者深入研究,进而提出构造迁移论。根据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黄汲清建立了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丰富了板块构造和多旋回说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开会构造的概念,将多旋回说、手风琴式运动、构造迁移和板块构造等联系在一起,试图开拓大地构造研究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说 构造迁移论 开合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7
15
作者 钟志洪 王良书 +3 位作者 夏斌 董伟良 孙珍 施央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2-309,共8页
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 ,属 NW走向红河断裂带向南海海域的延伸。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沉降特征和构造 -沉积迁移过程的研究 ,提出莺歌海盆地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属左旋扭张性断陷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盆地演化阶段受到红... 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 ,属 NW走向红河断裂带向南海海域的延伸。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沉降特征和构造 -沉积迁移过程的研究 ,提出莺歌海盆地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属左旋扭张性断陷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盆地演化阶段受到红河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中新世 板块碰撞 构造-沉积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区域断裂系统时空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成因类型 被引量:25
16
作者 孙晓猛 王璞珺 +3 位作者 郝福江 包亚范 马旭 韩国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4-563,共10页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根据断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划分出4个断裂系:燕山造山带断裂系、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及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系。4个断裂系具有各自不同的断裂迁移规律:燕山...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根据断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划分出4个断裂系:燕山造山带断裂系、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及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系。4个断裂系具有各自不同的断裂迁移规律:燕山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断裂具有从早至晚从EW→NE→NNE向偏转迁移规律;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麓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在印支—燕山早期表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和东断西褶趋势,同时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末期—喜山早期则相反,表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构造特征;郯庐断裂系的活动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具有由早到晚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规律;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的形成时代具有明显的从西向东越来越新的迁移规律。4个断裂系及构造迁移规律分别是板块碰撞陆内俯冲、陆内造山、走滑、板块俯冲后退4种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中-新生代 断裂系 断裂构造迁移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大草滩群的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2
17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1 位作者 王涛 闫全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05-515,共11页
沉积序列、沉积相、古水流和物质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大草滩群和铁山群分别是由冲积扇和近岸浊积扇形成的陆相碎屑岩组合和滨海相浊积岩。李子园群岛弧火山岩不仅是形成大草滩群的沉积物源,而且也是大草滩群沉积盆地的基底。构造... 沉积序列、沉积相、古水流和物质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大草滩群和铁山群分别是由冲积扇和近岸浊积扇形成的陆相碎屑岩组合和滨海相浊积岩。李子园群岛弧火山岩不仅是形成大草滩群的沉积物源,而且也是大草滩群沉积盆地的基底。构造变形特征和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综合研究显示,大草滩群是秦岭晚古生代弧前增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逆冲席顶盆地。大草滩群可与祁连山中晚泥盆世沙流水群和雪山群相比较,向东、南分别与同期异相桐峪寺组、铁山群相对应,显示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构造迁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大草滩群 铁山群 晚古生代 逆冲席顶盆地 构造迁移特征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 被引量:42
18
作者 康玉柱 康志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180-191,共12页
根据近十几年的新成果,运用活动论及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概述了塔里木盆地基底形成及其特征;从盆地分析入手,将震旦纪以来盆地原型划分为裂陷槽盆地、大陆边缘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等,故塔里木盆地是多时代、多种原型... 根据近十几年的新成果,运用活动论及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概述了塔里木盆地基底形成及其特征;从盆地分析入手,将震旦纪以来盆地原型划分为裂陷槽盆地、大陆边缘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等,故塔里木盆地是多时代、多种原型盆地叠加形成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总结了盆地的构造特征(构造运动、构造迁移、断裂及圈闭样式);分析了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及其成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迁移 油气(田)藏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古今构造与油气藏的耦合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新民 司丹 +4 位作者 马峰 孙松岭 程玉红 倪祥龙 张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及Harding1974年关于走滑断裂系应力、应变的相关论述,对该地区新生代以来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探讨,并以油气动态成藏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断裂-构造高点演化与油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马北地区多期断裂是以马仙断裂为主导的走滑断裂体系,其断裂演化与马仙断裂活动息息相关,且与古今构造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两者共同控制了新生代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演化 构造高点迁移 油气藏 马北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生长指数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高社 李茹 +2 位作者 毕景豪 徐光明 邢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1,57,共7页
为确定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和控制因素,在确定同沉积逆断层引起的断展褶皱轴面和组成的基础上,对乌伦古坳陷东南部由红岩断阶带和陆梁隆起所夹持的三角区域内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生长指数进行分析。在上三叠统... 为确定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和控制因素,在确定同沉积逆断层引起的断展褶皱轴面和组成的基础上,对乌伦古坳陷东南部由红岩断阶带和陆梁隆起所夹持的三角区域内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生长指数进行分析。在上三叠统白碱滩组(T_3b)沉积阶段,乌东断裂生长指数一般在1.5左右,红盆断裂多小于1.3,喀拉萨依断裂多小于1.2;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至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_1b-J_2x)沉积阶段,乌东断裂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_1b)沉积时期具有最大的生长指数,红盆断裂在中侏罗统三工河组(J_1s)沉积时期具有最大的生长指数,喀拉萨依断裂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_2x)沉积时期具有最大的生长指数。在断裂走向方向上,红盆和喀拉萨依断裂具有最南东端(或东端)生长指数较小,并接近于1,然后向北西(或西)方向生长指数逐渐增大,然后又逐渐减小至生长指数等于1的变化规律;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乌东断裂、红盆断裂和喀拉萨依断裂在上三叠统白碱滩组(T_3b)沉积阶段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至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_1b-J_2x)沉积阶段均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的前展式迁移特征,说明当时的构造动力是从北东方向发起的。在断裂走向上生长指数的变化规律既与断裂构造的不同归属有关,又与不同方向断裂之间的距离有关。喀拉萨依断裂的生长指数沿走向表现出更大的变化特点,这与其他方向断裂构造的叠加所造成的活动性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指数 构造迁移 乌伦古坳陷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