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钦防海槽迁移与沉积-构造转换面 被引量:21
1
作者 许效松 尹福光 +3 位作者 万方 梁宗华 韦宝东 张金端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10,共10页
广西的钦州 防城一带 ,素以钦防海槽称之 ,系指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后 ,扬子与华夏陆块间的“残留海”。其两侧为古隆起所夹持 ,西为大明山古隆起 ,东为云开大山古隆起 ,其间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 ,由东向西依次为∶博白坳陷、六万大山隆起... 广西的钦州 防城一带 ,素以钦防海槽称之 ,系指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后 ,扬子与华夏陆块间的“残留海”。其两侧为古隆起所夹持 ,西为大明山古隆起 ,东为云开大山古隆起 ,其间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 ,由东向西依次为∶博白坳陷、六万大山隆起、钦州坳陷和十万大山坳陷。现构造形迹的排列 ,反馈钦防海槽在早古生代至中生代间深海盆或浅海深水盆地在构造和沉积上有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晚古生代盆地迁移过程至少有八个沉积 构造转换面可记录盆地的构造演化∶第 1转换面为早奥陶世与晚寒武世间的沉积界面 ;第 2转换面为早志留世与晚奥陶世间的沉积界面 ;第 3转换面为早泥盆世早期与晚志留世间的海侵上超面 ;第 4转换面为中泥盆世的海侵上超面 ;第 5转换面为中二叠世与晚二叠世间的沉积界面 ;第 6转换面为早三叠世的海侵面 ;第 7转换面为中晚三叠世与早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 ;第 8转换面为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前两个界面为盆山转换面 ,与华南加里东构造运动过程相耦合 ,为挤压的构造背景 ;第 3界面为水下间断面 ,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为不连续沉积 ,在构造上应是挤压机制下的破裂不整合 ,也是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响应 ;第 4界面为海西期的海侵上超面 ,与盆地走滑拉张同步 ;第 5界面则反馈于印支期造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防海槽 盆地迁移 沉积-构造转换面 早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 广西 沉积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转换面与规模圈闭发育特征
2
作者 杨占龙 李相博 +1 位作者 沙雪梅 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给的相对平衡关系,湖盆可划分为过填充、平衡填充与欠填充3种类型,各类湖盆具有典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②陆相湖盆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转换面:在构造活动性质变化下形成的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转换面、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变化导致岩性差异为主的沉积转换面、不同层系生物群种属和丰度变化形成的生物转换面及湖盆水化学性质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转换面等。各类转换面之间具有一定依附隶属关系,构造转换面必然是沉积、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生物、地球化学转换面往往对应一定级别的沉积转换面,甚至是构造转换面,但沉积转换面并不一定是生物和地球化学转换面。③构造转换面主要反映不同湖盆填充阶段构造、地层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沉积转换面控制的岩性、成岩及物性等圈闭主要反映单一湖盆填充阶段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主要通过控制湖盆烃源岩的发育背景及其特征来影响湖盆内规模圈闭的发育。④发育不同类型规模圈闭的近岸水下扇、异重流、重力流等沉积体系为陆相湖盆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面 沉积转换 地球化学转换 规模圈闭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水供给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新生代断—拗转换面的厘定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彩虹 王英民 +6 位作者 曾广东 张兰 万丽芬 李昆 周兴海 郭颖 吴嘉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6,共9页
以近年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新增加的钻井资料和区域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二维地震大剖面进行重新解释,对主要控凹的同沉积断裂活动史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T30(平湖组顶界面)、T34(宝石组顶界面)和T24(花港组顶界面)三个地震... 以近年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新增加的钻井资料和区域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二维地震大剖面进行重新解释,对主要控凹的同沉积断裂活动史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T30(平湖组顶界面)、T34(宝石组顶界面)和T24(花港组顶界面)三个地震不整合面的规模、不整合面上下断层发育程度和地层厚度横向的变化、以及不整合面上下沉积旋回和沉积相转换的强度进行了比较。指出只有T30界面才是西湖凹陷从伸展断陷盆地转换为拗陷盆地的转换面,此不整合面的规模最大,界面上下的构造样式、沉积相和断层活动指数的转变强度最大;而T34界面仅为两个断陷幕之间的次级不整合面,T24界面仅为两个拗陷幕之间的次级不整合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新生代 不整合 构造转换面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黔桂邻区板溪期与南华冰期之间的沉积转换及其地层学涵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汪正江 江新胜 +4 位作者 杜秋定 邓奇 杨菲 伍皓 周小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5-395,共11页
前人一直认为湘黔桂邻区的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下江群、丹洲群与南华冰期的沉积序列是连续或部分连续的,没有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界面。本次调查的锦屏隆里剖面、黎平肇兴剖面、从江黎家坡剖面、三江泗里口剖面、罗城黄金友洞剖面等... 前人一直认为湘黔桂邻区的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下江群、丹洲群与南华冰期的沉积序列是连续或部分连续的,没有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界面。本次调查的锦屏隆里剖面、黎平肇兴剖面、从江黎家坡剖面、三江泗里口剖面、罗城黄金友洞剖面等均显示,板溪期与南华冰期的沉积转换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是界面上下的地层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和沉积相类型等迥然不同。其区域表现是:板溪沉积晚期为海退进积序列,从陆块内部到陆块边缘,地层缺失逐渐减少;江口冰期沉积从陆块边缘到陆块内部,显示出明显的渐次海侵上超特征,越靠近边缘早期沉积序列越完整。我们认为这就是前人提出的"雪峰运动"的沉积表现。因此,在扬子东南缘的湘黔桂邻区一带南华系地层序列是相对完整或近似完整的,应是层型剖面和点(GSSP)选择的最有利地区。目前首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明晰"南华系"含义,而深入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冰期沉积前之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其与冰期沉积的转换过程则是建立"南华系"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黔桂邻区 板溪期 南华冰期 沉积-构造转换面 沉积记录 南华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