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段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基于野外调查和地震剖面构造解析
1
作者 张治鑫 吴珍云 +7 位作者 邓寒潇 汪伟 王洪艳 贺婉慧 李慧欣 毛可奕 董少春 尹宏伟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段(中秋)位于库姆格列木群和吉迪克组两套膏盐层沉积交汇区域,以盐水沟为界,其东、西两侧构造变形样式差异明显,推断具有构造转换特征。基于野外调查,结合地震剖面解析,对中秋构造特征开展了精细解析,进一步厘...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段(中秋)位于库姆格列木群和吉迪克组两套膏盐层沉积交汇区域,以盐水沟为界,其东、西两侧构造变形样式差异明显,推断具有构造转换特征。基于野外调查,结合地震剖面解析,对中秋构造特征开展了精细解析,进一步厘定了中秋构造转换特征,阐明了盐上层和盐下层差异化构造转换机制。结果表明,中秋盐上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构造作用:康村组末至库车组初,以褶皱变形为主,主要形成了在中秋错位排列的库车塔吾背斜和南秋里塔格背斜;库车组初到第四纪,以逆冲断层作用为主,在断层作用下,背斜进一步隆升变形,并逐步形成了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的构造前缘带、南部隆起带、压扭核心带和北缘平缓带。压扭核心带构造变形最为剧烈,东、西两侧的差异性构造样式指示该地带可能发育走滑断裂,以释放两侧地层差异位移引发的压扭应力。中秋盐上层构造转换模式为同向倾斜型,即在相同倾向断层之间存在位移传递,使地表褶皱出现扭曲、分叉等特征。盐下层构造转换主要通过逆冲断层沿走向延伸距离的变化和断层倾角变化来完成。中秋盐上层和盐下层构造转换受到膏盐层控制,盐层在东西方向上的多层分布和厚度变化是导致库车塔吾背斜和南秋里塔格背斜发育位置不同的重要原因;南秋里塔格背斜盐下断层在双盐层控制下,向南延伸距离更远,库车塔吾背斜盐下断层受单盐层控制,延伸距离相对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构造解析 构造 构造转换机制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源汇系统控储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6转换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璐 蔡俊杰 +2 位作者 刘杰 牛胜利 王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3,共13页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在文昌期—恩平期持续受到南部东沙隆起的物源供给;在搬运体系上,沟谷形态发生了由文昌期V型向恩平期U型的转换;在沉积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经历了深水窄盆小扇—浅水广盆大扇—浅水广盆辫状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认为研究区储层质量受搬运距离和沉积相带等控制,在相同沉积体系内,搬运距离越长,越容易发育优质储层;经转换斜坡入湖并远距离搬运的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最优势相带,砂体储层物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储层物性 惠州凹陷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及其地质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池洋 黄雷 +4 位作者 赵红格 王建强 杨丽华 席晓东 彭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55-3477,共23页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根据其形成环境、结构构造特征和地质作用等的不同,将横向转换构造(带)分为4类:变换(断裂)带、调节(构造)带、继接-传递带及岩浆-热力构造。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横向转换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地质作用明显有别。但其间仍有较多的共性特征:如存在普遍、貌不惊人;特征多样、复杂多变;破裂具走滑剪切(扭动、旋转)构造特性;同类同级构造近等间距展布等。这些个性和共性特征可作为判识和确定横向转换构造的线索与依据。横向转换构造(带)值得关注的地质作用是:重要的转换、调节、传递作用,显著的分区(段)效应,特别的建造、改造场所和地震易发地段。其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本身常为重要的成矿带、造成矿产赋存条件和成藏(矿)作用的分区(段)。横向转换构造这些显著的地质作用、特别的构造特征及其规模(级别),常与其发育的时限或相对时序有密切的关联。本文主要据发育时限(序)的不同,在前期既成先存、同期转换调节、后期新生改造和加强三方面探讨了横向构造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 变换(断裂) 调节(构造) 继接-传递 岩浆-热力构造 分区作用 地质-成矿作用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储集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鲍志东 赵艳军 +5 位作者 祁利祺 司敏娜 吴博然 罗小玉 赵华 伍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7-877,共11页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储集砂体分布特征为例,探讨构造变换带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与变形特征,开展构造转换带的构造-沉积-成岩作用等对物源、砂体、岩石物理等的控制作用的研究。盆地构造转换带控制主要物源与水系,进而控制沉积体...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储集砂体分布特征为例,探讨构造变换带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与变形特征,开展构造转换带的构造-沉积-成岩作用等对物源、砂体、岩石物理等的控制作用的研究。盆地构造转换带控制主要物源与水系,进而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构造转换带与坡折带共同控制沉积相带展布;构造转换带、坡折及沉积层序格架联合控制砂体时空展布及其储层质量:在大的构造转换带、高坡降比的坡折等条件下,在低位域沉积期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等,形成大规模的储集体,在高位域沉积期发育较大规模三角洲沉积等。对构造转换带的综合研究,可深化对坳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规律认识,进而提高对油气储集体的预测精度,对陆相湖盆沉积学及其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坡折 沉积相展布 储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及其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恩涛 王华 +2 位作者 林正良 李媛 马庆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946-3953,共8页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花状构造的发育表明存在区域走滑作用,与转换带的成因密切相关。构造转换带为物源入口,控制着砂体和沉积体系的运移方向和展布范围;深层反向断裂有利于油气的疏导和封存;复杂的断裂体系有利于断鼻和断块圈闭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构造转换带具有双向油源条件,发育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由此可见该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构造转换 油气富集 流沙港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对层序及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恩涛 王华 +3 位作者 李媛 廖远涛 马庆林 林正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2,29,共7页
基于福山凹陷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以流沙港组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对其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转换带发育于凹陷中部花场地区,并起到调节东西部构造差异性的作用,其两侧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差异显著... 基于福山凹陷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以流沙港组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对其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转换带发育于凹陷中部花场地区,并起到调节东西部构造差异性的作用,其两侧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差异显著,西部发育多级断阶型层序样式,东部发育缓坡型层序样式;构造转换带处发育挠曲坡折型层序样式,高位域时期发育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时期发育大范围浊积扇;福山凹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受到构造转换带、相对湖平面变化和古地貌联合控制,不同体系域内转换带对沉积充填控制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构造转换 层序样式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永刚 汤良杰 +2 位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吕志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陆相碎屑岩储集层展布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有利的构造圈闭,即中浅部发育冲起构造型圈闭,深部发育与滑脱层相关的双重构造圈闭,因此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双重构造 逆冲断裂 冲起构造 龙门山冲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区局部构造转换带类型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宁飞 汤良杰 +4 位作者 朱传玲 何春波 张钰 王鹏昊 陈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4-400,共7页
构造转换带在逆冲断裂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位移的作用。根据相邻主干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研究成果,将挤压区构造转换带分为相向倾斜、背向倾斜和同向倾斜型3类。相向倾斜型在转换带部位发... 构造转换带在逆冲断裂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位移的作用。根据相邻主干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研究成果,将挤压区构造转换带分为相向倾斜、背向倾斜和同向倾斜型3类。相向倾斜型在转换带部位发育背冲断块样式,背向倾斜型通过逆冲三角带实现逆冲断层的倾向转换,同向倾斜型通过叠瓦构造实现断层位移的转换。分析了影响构造转换带形成的因素,认为基底构造、滑脱层、沉积相与岩性差异以及应力作用方式等对转换带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造转换带是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不仅控制着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分布,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而且密集的断裂系也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且有利于发育与断层、背斜有关的各种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区 构造转换 构造特征 石油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特征及转换模式 被引量:6
9
作者 孙东 刘树根 +4 位作者 李智武 孙玮 邓宾 钟勇 李金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0-637,共18页
米仓山构造带被北东走向的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及北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夹持于其间,两个构造带平面上组成一个"八"字形构造,空间上为一个向北收敛,向南发散背倾型的Ⅰ型三角带构造。在两大构造带前展式扩展变形晚期... 米仓山构造带被北东走向的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及北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夹持于其间,两个构造带平面上组成一个"八"字形构造,空间上为一个向北收敛,向南发散背倾型的Ⅰ型三角带构造。在两大构造带前展式扩展变形晚期的过程中,米仓山则起到调节这两大构造带构造平衡的作用,因此为一构造转换带。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由北向南可以分为基底冲断隆起带、南缘滑脱变形带、川北类前陆盆地平缓褶皱带。基底冲断隆起带与川北类前陆盆地平缓褶皱带,在调节两侧造山带构造平衡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米仓山基底隆冲断带,由于其岩石的刚性,主要是发育脆性的断裂作用,通过垂向上的抬升,横向上的缩短来调节构造平衡。而川北类前陆盆地平缓褶皱带,岩石能干性较基底岩石弱,主要是通过北东走向及北西走向的褶皱作用、少量北西走向的断层作用和垂向上相对下降作用等调节来自两侧造山带的构造平衡。通过对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的构造特征分析表明,米仓山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先存的基底隆起构造是导致其变形差异性的主因,构造缩短量及缩短率是其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转换模式 米仓山 龙门山 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林海涛 任建业 +1 位作者 雷超 闵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6,共9页
断陷盆地内构造转换带的有效识别对确定物源方向和扇体的发育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地震资料追踪、解释、闭合和钻井岩芯资料分析,通过应用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揭示了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陵水-松南段发育... 断陷盆地内构造转换带的有效识别对确定物源方向和扇体的发育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地震资料追踪、解释、闭合和钻井岩芯资料分析,通过应用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揭示了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陵水-松南段发育一接近式构造转换带。转换带位置在剖面上表现为一系列堑垒结构低凸起;断层定量分析位移-距离曲线上表现为断层活动性微弱;古地貌上表现为一个分隔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的NW向脊状凸起等特征。构造-地层分析表明,该转换带对陵水组陆相碎屑砂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控制作用,砂体是沿着转换脊部位向两侧运移的,其下部毗邻的始新统、崖城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垂向发育的断裂又组成了良好的油气垂向运移的运输通道,因此是寻找有利油气藏的关键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构造转换 2号断裂 古地貌 砂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被引量:78
11
作者 许志琴 李海兵 +1 位作者 杨经绥 陈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为特征,东-西大滩段是由220Ma形成的EW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侧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韧性变形持续至20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因此,东昆仑山南缘大型会聚带是一条由东段的“收缩挤压”为主向西段的“转换挤压”逐渐过度的特殊复杂的构造带,它的形成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往NE方向斜向俯冲于东昆仑地体之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挤压构造 斜向会聚 俯冲作用 形成机制 东昆仑地体 会聚边界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横向构造转换带与基底三分结构的重磁证据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淑玲 Yaoguo Li +1 位作者 孟小红 付立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6-555,共10页
黄骅坳陷盆地结构及构造单元展布受深断裂及盆地基底的控制与影响,利用重磁异常可以较大范围地揭示出控制盆地构造格局的深断裂及基底结构特征.本文综合考虑研究区盆地基底的宏观磁性差异以及存在的剩磁影响,采用对磁化方向依赖性小的... 黄骅坳陷盆地结构及构造单元展布受深断裂及盆地基底的控制与影响,利用重磁异常可以较大范围地揭示出控制盆地构造格局的深断裂及基底结构特征.本文综合考虑研究区盆地基底的宏观磁性差异以及存在的剩磁影响,采用对磁化方向依赖性小的磁异常模量数据,研究了黄骅盆地区域横向构造转换带的展布与磁性基底结构.识别出五条NW向与优势构造走向高角度相交的区域横向构造转换带和两条呈"T"型展布的隐伏深断裂;研究区基底具有三分性结构特征,隐伏深断裂可能为三分基底的拼合线;基底结构差异及区域横向构造转换带共同控制了黄骅盆地"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宏观构造格局及沉积构造单元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磁异常模量 横向构造转换 基底三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带转换带构造与储集体分布 被引量:46
13
作者 孙向阳 任建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滨南—利津断裂系统和胜坨—永北断裂系统在坨深1井附近交会,二者间发育由一系列小断层组成的构造转换带。转换带小断层的走向与主断裂系统有一定夹角,受转换带控制的沉积、沉降中心相对远离小断层的断层面,成为湖...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滨南—利津断裂系统和胜坨—永北断裂系统在坨深1井附近交会,二者间发育由一系列小断层组成的构造转换带。转换带小断层的走向与主断裂系统有一定夹角,受转换带控制的沉积、沉降中心相对远离小断层的断层面,成为湖盆边缘的相对缓坡,是断陷期水系入湖的主要通道。粗碎屑扇三角洲砂体的发育被限制在转换带小断层的上盘和挠曲坡折带范围,单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扇体可延伸到断陷湖盆深处的深湖相烃源岩中,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和复式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构造 沉积特征 油气分布 东营凹陷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及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风华 李荣权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沉积期构造转换带是沉积碎屑物最主要卸载区,是各种砂砾岩体和有利储集层分布的主要区带;沉积期后构造转换带,使储集层构造特征发生变化,各种非构造油气藏集中分布。研究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的储集层分布有利区带特征、寻找沉积期后构造转... 沉积期构造转换带是沉积碎屑物最主要卸载区,是各种砂砾岩体和有利储集层分布的主要区带;沉积期后构造转换带,使储集层构造特征发生变化,各种非构造油气藏集中分布。研究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的储集层分布有利区带特征、寻找沉积期后构造转换的油气成藏有利区、开展储集层分布和构造有利区带的匹配关系评价,是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和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胜坨地区通过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期构造转换 沉积期后构造转换 构造油气藏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凹陷南洼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强 田晓平 +2 位作者 孙风涛 来又春 蔡越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7,共7页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局部弯曲段形成旅大21油田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旅大16油田北部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和旅大16油田南部释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在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叠覆区形成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构造转换带改变了分段断层传递的应力,使三维空间应变守恒,采用断层的位移-距离法探讨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控制油气运移过程和断层封堵。辽中凹陷南洼增压型构造转换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S”型构造转换 叠覆型构造转换 油气成藏 郯庐断裂 辽中凹陷南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智平 张勐 +2 位作者 张晓庆 王迪 程燕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1-1333,1358,共14页
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特征的静态刻画和形成演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揭示了该转换带与两侧坳陷及其内部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明确了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呈NW向展布的... 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特征的静态刻画和形成演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揭示了该转换带与两侧坳陷及其内部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明确了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呈NW向展布的凸凹格局,被NNE向和NEE向断裂切割改造,与由NEE向伸展断裂主控的济阳坳陷和NNE向伸展-走滑断裂主控的渤中坳陷既有联系又有差异;NW向的埕北-五号桩断裂是新生代盆地的先存基底断裂,对构造转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古近纪近SN向区域拉张的背景下,构造转换带受郯庐断裂走滑的影响程度不同,发生了差异演化并出现分区效应;该构造转换带是潜山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古近纪的差异演化使得带内埕北、桩海-桩西、长堤-孤东-垦东等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各具特点。对“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解析及油气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埕北-垦东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中秋构造转换带三维构造模型及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会文 汪伟 +5 位作者 徐振平 尹宏伟 罗浩渝 杨庚兄 章学歧 段云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8-910,共13页
分段变形是褶皱冲断带的典型特征之一,揭示分段变形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与成因机制是深入解析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的关键。通过典型剖面解析和三维构造模型,对库车坳陷东、西段构造转换区域的中秋构造转换带进行系统的分析。中秋构造转... 分段变形是褶皱冲断带的典型特征之一,揭示分段变形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与成因机制是深入解析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的关键。通过典型剖面解析和三维构造模型,对库车坳陷东、西段构造转换区域的中秋构造转换带进行系统的分析。中秋构造转换带具有垂向分层变形的特征,盐上层构造差异表现为构造变形传播的距离向东减小,导致盐上层秋里塔格背斜走向角度的改变。盐下层构造差异位于盐下冲断变形构造的前缘,自西向东,盐上和盐下分层变形减弱,构造样式由盐上层滑脱变形和盐下层等距离逆冲构造向盐上和盐下层一体楔体逆冲转变。中秋构造转换带盐下层变形前缘的构造样式差异主要通过雁行排列的断层来调节,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层和吉迪克组膏盐层在该区域的转换是控制构造转换带的重要因素。同时差异变形的传播范围在构造转换带前缘形成压扭应力环境,使得雁行次级断裂走向为北东向。构造转换带内部雁行排列的次级断裂形成的圈闭与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圈闭的储盖组合模式类似,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域。但是有限的分布范围和压扭的应力环境是该区域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构造转换 构造 三维构造分析 雁行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类型、空间展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文龙 汤济广 +2 位作者 陶意 张兴强 孙乔琪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6,153,共6页
为研究查干凹陷巴音戈壁组二段沉积期及苏红图组一段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并进一步明确其控制因素,在断裂体系解析基础上,采用同沉积断层生长指数的分析方法,进行古断裂体系恢复,参考构造转换带动态演化的综合分类模式,... 为研究查干凹陷巴音戈壁组二段沉积期及苏红图组一段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并进一步明确其控制因素,在断裂体系解析基础上,采用同沉积断层生长指数的分析方法,进行古断裂体系恢复,参考构造转换带动态演化的综合分类模式,将构造转换带分为9种类型,每种类型按发育程度细分为初期、中期、后期3个时期。构造转换带类型多为平行亚类同向型中期、平行亚类同向型后期、平行亚类聚敛型中期等,主要分布于巴润断裂带。动力学机制显示,查干凹陷伸展作用由英格特-巴格毛德变质核杂岩活动导致的拆离滑脱引起,而走滑环境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及其分支——巴丹吉林断裂的活动有关。沿巴润断裂带依次发育平行亚类同向型和平行亚类聚敛型构造转换带,主要与英格特-巴格毛德变质核杂岩拆离滑脱依次形成的同向、反向侧列断层有关;而同向、反向断层之间发育各型中期转换带,与阿尔金断裂及巴丹吉林的走滑活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空间展布规律 控制因素 巴音戈壁组二段 苏红图组一段 查干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控油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李亚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构造转换带是盆地演化中保持形变守恒而产生的调整构造,它不仅可以发育于伸展构造系统,也可以发育于走滑构造体系,在不同的构造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在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断层一般表现为压扭性质,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而在走滑构... 构造转换带是盆地演化中保持形变守恒而产生的调整构造,它不仅可以发育于伸展构造系统,也可以发育于走滑构造体系,在不同的构造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在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断层一般表现为压扭性质,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而在走滑构造体系中则往往表现为张性,封闭能力较差。应用构造转换带理论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真武、吴堡断裂带的研究认为,许庄、陈堡地区分别发育不同性质的构造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其中许庄地区传递断层封闭油气的能力较好,陈堡地区传递断层封闭油气的能力较差。这一认识较好地解释了这2个地区成藏条件的差异,也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控油作用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对塔南凹陷滑塌浊积岩油藏的控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闫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4,共3页
通过塔南塔19-78井区的岩屑录井、岩心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塔南凹陷滑塌浊积砂砾岩油藏的储集层及其地震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塔南凹陷南屯组沉积期的构造特征,重点探讨了构造转换带对于滑塌浊积体分布及其所形成油藏... 通过塔南塔19-78井区的岩屑录井、岩心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塔南凹陷滑塌浊积砂砾岩油藏的储集层及其地震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塔南凹陷南屯组沉积期的构造特征,重点探讨了构造转换带对于滑塌浊积体分布及其所形成油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转换带内的油藏分布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因素控制。结合完钻井的试油生产数据,对该套滑塌浊积砂砾岩油藏的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木察格盆地 塔南凹陷 南屯组 滑塌浊积岩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