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挤压—伸展构造转换控制金矿形成:以山东鑫泰金矿为例
1
作者 李欢 谢一鸣 +6 位作者 朱博文 陈原林 徐俊杰 魏兴亮 吴晨曦 秦余端 蒋永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8-2290,共13页
胶东金矿形成于挤压—伸展构造转换阶段,然而,目前对该构造转换在典型矿床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金矿体形成的控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对胶东鑫泰金矿进行构造填图,对变质岩及花岗岩露头中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开展系统识别和测量... 胶东金矿形成于挤压—伸展构造转换阶段,然而,目前对该构造转换在典型矿床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金矿体形成的控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对胶东鑫泰金矿进行构造填图,对变质岩及花岗岩露头中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开展系统识别和测量,对断层、岩石面理、节理等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研究构造的叠加、置换、改造过程,并进行多期构造的几何学与运动学解析,基于经典反演法恢复各构造期次的构造应力场,揭示矿区构造体系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鑫泰金矿构造轮廓主要由NE—SW走向的褶皱与断层构成,矿区存在与成矿活动密切相关的两期构造活动:早期沿NW—SE向挤压,晚期沿NW—SE向伸展,挤压活动应力大于伸展活动应力,金矿体产于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多期构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张性断裂是矿区重要的赋矿构造,大多发育于前期褶皱的转折端,表现为构造角砾多、规模大,品位高,是矿区重要的找矿目标,据此,圈定了土堆、东刘家矿床的找矿靶区,取得了良好找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挤压—伸展 金矿床 胶东矿集区 龙口—土堆—东刘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4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万福 李熹微 王有功 彭贤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60,共14页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部为“双断-双向滑脱-背倾半地堑”结构,南部为“多断-单向滑脱-复式半地堑”结构;冀中坳陷南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大致分为基底演化(中生代)、初始裂陷演化(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强裂陷演化(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弱裂陷演化(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及后裂陷演化(馆陶组沉积时期以来)5个阶段;冀中坳陷南部经历了基底NNE向构造体系向新生代NE向构造体系的转换,区域中—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变化是冀中坳陷多方位复杂构造形成的原因;冀中坳陷南部构造转换作用通过影响洼槽迁移进而影响有效烃源岩分布,通过控制砂体入盆通道影响储层砂体展布,构造变换过程中主干断层位移梯度变化导致横向背斜形成指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构造体制转换形成的不同规模变换构造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断层活动性 构造转换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裂陷期构造转换及其对沉积的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康 单玄龙 +3 位作者 郝国丽 热西提·亚力坤 徐川 沈梦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5-1109,共15页
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在早始新世—早渐新世的裂陷期主要经历了珠琼运动Ⅰ幕和Ⅱ幕,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西江凹陷位于珠Ⅰ坳陷西部,凹陷内番禺4洼是已证实的富生烃洼陷,西江主洼和西江36洼勘探程度较低。为了进一步认识西江凹陷在裂陷期... 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在早始新世—早渐新世的裂陷期主要经历了珠琼运动Ⅰ幕和Ⅱ幕,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西江凹陷位于珠Ⅰ坳陷西部,凹陷内番禺4洼是已证实的富生烃洼陷,西江主洼和西江36洼勘探程度较低。为了进一步认识西江凹陷在裂陷期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本文利用最新三维地震数据和解释成果,结合有限的钻井资料,对文昌期和恩平期的洼陷结构、断裂体系、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沉积体系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江凹陷在裂陷期发生了构造转换,主要体现在早文昌期、晚文昌期和恩平期的洼陷结构、断裂体系和控洼断层活动性的规律性变化以及沉降中心的迁移;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迁移基本一致,早、晚文昌期各洼陷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中心向西南迁移,恩平期沉积中心转向北部西江主洼一侧;裂陷期区域伸展应力方向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北西向先存断裂在文昌期的先后活化是构造转换的诱因,其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分析西江凹陷的构造转换和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对在珠Ⅰ坳陷深部寻找湖相烃源岩和富生烃洼陷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西江凹陷 珠琼运动 区域应力 构造转换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源汇系统控储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6转换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璐 蔡俊杰 +2 位作者 刘杰 牛胜利 王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3,共13页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在文昌期—恩平期持续受到南部东沙隆起的物源供给;在搬运体系上,沟谷形态发生了由文昌期V型向恩平期U型的转换;在沉积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经历了深水窄盆小扇—浅水广盆大扇—浅水广盆辫状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认为研究区储层质量受搬运距离和沉积相带等控制,在相同沉积体系内,搬运距离越长,越容易发育优质储层;经转换斜坡入湖并远距离搬运的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最优势相带,砂体储层物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储层物性 惠州凹陷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及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风华 李荣权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沉积期构造转换带是沉积碎屑物最主要卸载区,是各种砂砾岩体和有利储集层分布的主要区带;沉积期后构造转换带,使储集层构造特征发生变化,各种非构造油气藏集中分布。研究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的储集层分布有利区带特征、寻找沉积期后构造转... 沉积期构造转换带是沉积碎屑物最主要卸载区,是各种砂砾岩体和有利储集层分布的主要区带;沉积期后构造转换带,使储集层构造特征发生变化,各种非构造油气藏集中分布。研究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的储集层分布有利区带特征、寻找沉积期后构造转换的油气成藏有利区、开展储集层分布和构造有利区带的匹配关系评价,是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和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胜坨地区通过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期构造转换 沉积期后构造转换 构造油气藏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凹陷南洼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强 田晓平 +2 位作者 孙风涛 来又春 蔡越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7,共7页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局部弯曲段形成旅大21油田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旅大16油田北部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和旅大16油田南部释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在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叠覆区形成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构造转换带改变了分段断层传递的应力,使三维空间应变守恒,采用断层的位移-距离法探讨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控制油气运移过程和断层封堵。辽中凹陷南洼增压型构造转换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S”型构造转换 叠覆型构造转换 油气成藏 郯庐断裂带 辽中凹陷南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228
7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5 位作者 刘百篪 甘卫军 毛凤英 王志才 郑文俊 郭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0-278,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向SEE方向的挤出等构造变形。在块体内部形成了挤压推覆构造、次级剪切构造、剪切压扁构造和弧形挤出构造等四种典型的构造转换方式,实现不同方向与不同性质活动构造之间的转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第四纪 活动构造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转换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7
8
作者 陈娟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解国爱 徐士银 毕素萍 葛荣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7-1035,共9页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扩张末期都伴有构造反转。沙河子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11km,缩短率2.89%;营城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26km,缩短率3.21%。登娄库期断陷开始向坳陷转化,泉头期—嫩江期为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表现为弱伸展作用,随后进入嫩江末期以挤压作用为主的反转构造发育期。沙河子组、营城组既是主力源岩,又是优质盖层和储层,构成了近烃源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在沙河子末期、营城末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范围的低幅褶皱构造是成藏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 平衡剖面 构造转换 反转构造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57
9
作者 陈竹新 贾东 +2 位作者 魏国齐 李本亮 雷永良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72-481,共10页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盆地 中-新生代构造 沉积迁移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储集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29
10
作者 鲍志东 赵艳军 +5 位作者 祁利祺 司敏娜 吴博然 罗小玉 赵华 伍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7-877,共11页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储集砂体分布特征为例,探讨构造变换带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与变形特征,开展构造转换带的构造-沉积-成岩作用等对物源、砂体、岩石物理等的控制作用的研究。盆地构造转换带控制主要物源与水系,进而控制沉积体...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储集砂体分布特征为例,探讨构造变换带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与变形特征,开展构造转换带的构造-沉积-成岩作用等对物源、砂体、岩石物理等的控制作用的研究。盆地构造转换带控制主要物源与水系,进而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构造转换带与坡折带共同控制沉积相带展布;构造转换带、坡折及沉积层序格架联合控制砂体时空展布及其储层质量:在大的构造转换带、高坡降比的坡折等条件下,在低位域沉积期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等,形成大规模的储集体,在高位域沉积期发育较大规模三角洲沉积等。对构造转换带的综合研究,可深化对坳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规律认识,进而提高对油气储集体的预测精度,对陆相湖盆沉积学及其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坡折带 沉积相展布 储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李忠 王清晨 +1 位作者 王道轩 林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该规律自上新世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变 ,表现为上新世库车组、上 -更新世西域组冲积体系整体大尺度南移 ,而沉积中心则相对北移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与现存盆山边界大致可以对比 ,并受到南倾同沉积正断裂的控制。对比天山区域构造、古气候演变资料 ,认为上述沉积记录是晚新生代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天山构造隆升加剧 ,并在上新世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诱发库车坳陷 -天山浅部构造层伸展、坍塌的结果。对这一构造转换的认识修订了库车坳陷新生代构造调整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隆升 库车坳陷 冲积体系 碎屑组合 构造转换 晚新生代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及其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恩涛 王华 +2 位作者 林正良 李媛 马庆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946-3953,共8页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花状构造的发育表明存在区域走滑作用,与转换带的成因密切相关。构造转换带为物源入口,控制着砂体和沉积体系的运移方向和展布范围;深层反向断裂有利于油气的疏导和封存;复杂的断裂体系有利于断鼻和断块圈闭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构造转换带具有双向油源条件,发育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由此可见该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构造转换 油气富集 流沙港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对层序及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恩涛 王华 +3 位作者 李媛 廖远涛 马庆林 林正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2,29,共7页
基于福山凹陷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以流沙港组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对其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转换带发育于凹陷中部花场地区,并起到调节东西部构造差异性的作用,其两侧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差异显著... 基于福山凹陷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以流沙港组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对其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转换带发育于凹陷中部花场地区,并起到调节东西部构造差异性的作用,其两侧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差异显著,西部发育多级断阶型层序样式,东部发育缓坡型层序样式;构造转换带处发育挠曲坡折型层序样式,高位域时期发育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时期发育大范围浊积扇;福山凹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受到构造转换带、相对湖平面变化和古地貌联合控制,不同体系域内转换带对沉积充填控制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构造转换 层序样式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区局部构造转换带类型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宁飞 汤良杰 +4 位作者 朱传玲 何春波 张钰 王鹏昊 陈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4-400,共7页
构造转换带在逆冲断裂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位移的作用。根据相邻主干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研究成果,将挤压区构造转换带分为相向倾斜、背向倾斜和同向倾斜型3类。相向倾斜型在转换带部位发... 构造转换带在逆冲断裂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位移的作用。根据相邻主干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研究成果,将挤压区构造转换带分为相向倾斜、背向倾斜和同向倾斜型3类。相向倾斜型在转换带部位发育背冲断块样式,背向倾斜型通过逆冲三角带实现逆冲断层的倾向转换,同向倾斜型通过叠瓦构造实现断层位移的转换。分析了影响构造转换带形成的因素,认为基底构造、滑脱层、沉积相与岩性差异以及应力作用方式等对转换带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造转换带是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不仅控制着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分布,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而且密集的断裂系也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且有利于发育与断层、背斜有关的各种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区 构造转换 构造特征 石油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涛 王宗秀 +2 位作者 周高志 柳永清 李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的断裂 ,它对造山带隆升及盆山耦合无贡献 ,博格达山的隆升为复式背斜构造所支持。博格达山与准东的关系为背斜北翼与盆地平缓基底构成的挠曲构造 ,而不是被深大断裂分隔的断块。博格达山具有独特鲜明的分段性 ,造山带的两个弧形构造与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构成独特的“斜方对称”分布样式。以板条观点为指导 ,从盆山单元的平面配置关系和深浅构造转换关系入手 ,探讨了博格达山板内造山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段性的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博格达山 板内造山带 分段 盆山耦合 深浅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雪峰山薄皮-厚皮构造转换过程:来自桑植—安化剖面的证据 被引量:22
16
作者 汤双立 颜丹平 +1 位作者 汪昌亮 张维宸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0,共9页
对于雪峰山及其北西侧邻区发育的厚皮-薄皮构造样式前人已进行过较多研究,但关于厚皮和薄皮构造组合样式间的关系及转换过程则较少涉及,因此难以建立起区域性运动学模式;并导致对华南大地构造,特别是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不同认识。对... 对于雪峰山及其北西侧邻区发育的厚皮-薄皮构造样式前人已进行过较多研究,但关于厚皮和薄皮构造组合样式间的关系及转换过程则较少涉及,因此难以建立起区域性运动学模式;并导致对华南大地构造,特别是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不同认识。对穿越雪峰山北东段及其北西侧邻区的薄皮-厚皮(桑植—安化)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构造样式、运动学与变形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对深部构造的解释,综合区域构造关系,我们认为:早志留世至中泥盆世雪峰山板溪群等基底沿高角度断层逆冲抬升形成厚皮构造;中三叠世至侏罗纪,厚皮构造重新活化,大庸断裂带(亦称慈利—张家界—保靖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断层向下收敛并沿板溪群内的板岩发育平缓的顺层滑脱断层,同时向北西侧逆冲形成薄皮构造。其薄皮构造样式主要为箱状向斜及受由深至浅的断坪-断坡式拆离断层控制的平缓背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厚皮构造 薄皮构造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端黑山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在构造转换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宁 郑文俊 +5 位作者 刘兴旺 王伟涛 李新男 何文贵 雷启云 邵延秀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45-257,共13页
河西走廊西端北侧的黑山断裂不仅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组成部分——酒西盆地的北部边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重要断裂——阿尔金断裂东端构造组成和转换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黑山断裂野外调查、典型断错地貌面的测量以及年代测定,获得... 河西走廊西端北侧的黑山断裂不仅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组成部分——酒西盆地的北部边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重要断裂——阿尔金断裂东端构造组成和转换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黑山断裂野外调查、典型断错地貌面的测量以及年代测定,获得了黑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逆冲滑动速率为每年(0.26±0.06)mm,同时证实该断裂为一条以高角度逆冲为主要运动特征的断裂,其运动性质与阿尔金断裂存在明显的不同。结合对阿尔金断裂东端部运动学特征的讨论,总结前人在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定量研究成果,得到河西走廊西端这些NWW向逆冲断裂和褶皱在平行于阿尔金断裂走向上的缩短速率总和为每年1.4~2.4mm,这与阿尔金断裂东端部每年1~2mm水平走滑速率相当,由此推断阿尔金断裂东端的左旋走滑被活动的逆冲断裂、第四纪褶皱隆起引起的地壳缩短吸收和转换了,阿尔金断裂在其东端部水平滑动速率逐步降低,断裂终止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宽滩山一带,而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北侧的黑山断裂与其走向上相联接的磴磴山断裂、金塔南山断裂可能共同构造了青藏高原朝NE向扩展的最前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黑山断裂 断错地貌 逆冲速率 构造转换 变形几何 酒西盆地 阿尔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林海涛 任建业 +1 位作者 雷超 闵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6,共9页
断陷盆地内构造转换带的有效识别对确定物源方向和扇体的发育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地震资料追踪、解释、闭合和钻井岩芯资料分析,通过应用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揭示了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陵水-松南段发育... 断陷盆地内构造转换带的有效识别对确定物源方向和扇体的发育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地震资料追踪、解释、闭合和钻井岩芯资料分析,通过应用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揭示了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陵水-松南段发育一接近式构造转换带。转换带位置在剖面上表现为一系列堑垒结构低凸起;断层定量分析位移-距离曲线上表现为断层活动性微弱;古地貌上表现为一个分隔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的NW向脊状凸起等特征。构造-地层分析表明,该转换带对陵水组陆相碎屑砂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控制作用,砂体是沿着转换脊部位向两侧运移的,其下部毗邻的始新统、崖城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垂向发育的断裂又组成了良好的油气垂向运移的运输通道,因此是寻找有利油气藏的关键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构造转换 2号断裂带 古地貌 砂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古特提斯构造转换与镍钴锰锂关键矿产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文渊 张照伟 +3 位作者 高永宝 洪俊 陈博 张志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85-1407,共23页
【研究目的】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方法】本文根据东昆仑夏日哈木早泥盆世超大型镍钴硫化物矿床、帕米尔玛尔坎苏晚石炭... 【研究目的】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方法】本文根据东昆仑夏日哈木早泥盆世超大型镍钴硫化物矿床、帕米尔玛尔坎苏晚石炭世大型火山源沉积型富锰矿和西昆仑大红柳滩晚三叠世大型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发现事实,将它们成矿的构造地质背景演化作为主线关联起来研究,提出它们分别代表了古特提斯裂解、大洋扩张和闭合后碰撞构造转换结果的认识。【研究结果】认为与古亚洲洋同期的原特提斯洋于志留纪末碰撞闭合后,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由于地幔柱作用改造的软流圈发生部分熔融而裂解,形成了以夏日哈木与裂解背景幔源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随着进一步扩张,在早石炭世形成了古特提斯成熟大洋,由于大洋中脊喷发提供的成矿物质,在晚石炭纪随着大洋快速扩张向消减的转换,洋底碳酸盐岩沉积中形成了玛尔坎苏大型富菱锰矿矿床;古特提斯洋闭合后于中三叠世进入碰撞造山阶段,于晚三叠世后碰撞阶段地壳重熔形成的S型花岗岩高温热液流体,并造就了大红柳滩大型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早晚古生代之交是古特提斯洋裂解的开始,此时秦祁昆洋为代表的原特提斯主洋已经闭合,作为原特提斯洋弧后盆地的古亚洲洋尽管尚未闭合,但夏日哈木镍钴矿床则是原特提斯造山后陆壳再次裂解的产物,并非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岛弧或后碰撞的环境;锰是亲石元素,岩浆作用中不富集,而在外生沉积作用中富集,说明古特提斯早石炭世新生洋壳是富锰的,淋滤出的锰离子在晚石炭世相对宁静洋底深处碱性环境中形成沉积型碳酸锰矿,代表了较为强烈的岩浆作用阶段向相对宁静的沉积环境的转换;大红柳滩S型花岗岩基及其大规模伟晶岩型锂铍矿的产出,则反映了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导致的地壳重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是古特提斯洋缝合造山后或后碰撞伸展的环境。【结论】就已有的成矿事实,东昆仑康西瓦—阿尼玛卿古特提斯缝合带与南部巴颜喀拉的西金乌兰—金沙江和羌塘的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相比,更富有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镍、钴、锰、锂关键矿产 矿产勘查工程 古特提斯 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永刚 汤良杰 +2 位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吕志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陆相碎屑岩储集层展布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有利的构造圈闭,即中浅部发育冲起构造型圈闭,深部发育与滑脱层相关的双重构造圈闭,因此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双重构造 逆冲断裂带 冲起构造 龙门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