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多期褶皱及构造置换对鞍山群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宝华 屈奋雄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16,27,共6页
多期褶皱和构造置换是华北地台北缘太古宙鞍山群岩石中的主要变形特征,也是对太古宙鞍山群铁矿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关键词 多斯褶皱 构造置换 控制作用 华地地台 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村地区会理群中钩状褶皱和纵向构造置换
2
作者 方向池 蔡学林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48-52,共5页
讨论了四川会理下村地区会理群中钩状褶皱的剖面形态分类,钩状褶皱与大褶皱的关系,钩状褶皱和构造置换形成的物质条件、温压条件、力学条件,钩状褶皱与纵向构造置换的关系。
关键词 会理群 钩状褶皱 纵向构造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置换及其控矿规律——以吉林板石沟铁矿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屈奋雄 张宝华 刘如琦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强烈的塑性变形使华北地台东北部太古宙鞍山群中的吉林板石沟铁矿发生强烈的构造置换;造成原始仅有二三层的铁矿褶皱重复,在X(包络线)、Y(枢纽线)方向均被拉断,形成透镜状的复式褶皱勾状体。现有的19个矿组均为这种复式褶皱的转折端,并... 强烈的塑性变形使华北地台东北部太古宙鞍山群中的吉林板石沟铁矿发生强烈的构造置换;造成原始仅有二三层的铁矿褶皱重复,在X(包络线)、Y(枢纽线)方向均被拉断,形成透镜状的复式褶皱勾状体。现有的19个矿组均为这种复式褶皱的转折端,并多呈"Z"型不对称形式。根据以上控矿规律本文提出两个找矿方向,一是包络线方向,另一是枢纽线方向,对1、3矿组具体地做了勘探设计。目前本文的勘探设计已得到勘探验证,新增铁矿储量数千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置换 构造控矿 找矿预测 控矿规律 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南太古宙岩群中的大型构造置换及其对BIF矿体的控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如琦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7-415,共9页
以吉林省白山市板石沟铁矿区为典型实例 ,系统地论述了太古宙岩群中广泛发育的大型和区域性构造置换的几何特征和对BIF矿体的控制规律。本区构造置换主要表现为 :在紧闭同斜褶皱发育的持续变形过程中形成S1 ≈S0 ,并伴有钩状褶皱、石香... 以吉林省白山市板石沟铁矿区为典型实例 ,系统地论述了太古宙岩群中广泛发育的大型和区域性构造置换的几何特征和对BIF矿体的控制规律。本区构造置换主要表现为 :在紧闭同斜褶皱发育的持续变形过程中形成S1 ≈S0 ,并伴有钩状褶皱、石香肠构造和各类型线理的生成。按照主构造面均匀性法则 ,划分了构造均匀区段 ,并对其中 8个区段 (Ⅰ~Ⅷ )进行了详细的SFLπ组构分析。基于构造置换规律研究 ,提出本区褶皱轴与包络线双向找矿的理论与方法 ,经工程验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置换 BIF矿体 太古宙岩群 隐伏矿体 钩状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杂岩的构造置换及其意义——以华北地台北部的崇礼群和乌拉山群为例
5
作者 索书田 叶俊林 +1 位作者 朱志澄 叶世忠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89年第2期175-182,共8页
本文综述了构造置换的概念,通过典型的实例描述,讨论了置换的过程及其在区域变形分析中的意义。笔者将我国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构造分为5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填图和构造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关键词 杂岩 变质岩 构造置换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构造置换作用的机制
6
作者 郭玉贵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2期6-8,共3页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构造置换作用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并描述了其各个形成阶段的发育特征,进而论述了影响构造置换作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构造置换作用 形成机制 变质岩 区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勐海西定地区南段组褶叠层构造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于远山 张斌辉 +5 位作者 陈敏华 王宏 牛浩斌 董其升 任希杰 曹聪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641,共16页
滇西勐海西定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的双江-澜沧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该区分布有一套晚古生代的浅变质碎屑岩系——南段组(DCn)。该套地层既显示层型面状构造型式,又发育有顺层片理、顺层掩卧... 滇西勐海西定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的双江-澜沧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该区分布有一套晚古生代的浅变质碎屑岩系——南段组(DCn)。该套地层既显示层型面状构造型式,又发育有顺层片理、顺层掩卧褶皱、粘滞型石香肠及顺层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迹,具明显的分层剪切变形、横向构造置换和顺层固态流变特点,构成较典型的褶叠层构造。本文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成果认为,南段组褶叠层构造总体形成于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后同碰撞造山收缩挤压背景下的伸展剪切机制。同时指出,南段组是经过构造改造重建而形成的构造地层单元,应称其为南段岩组;现今露头剖面所见南段岩组岩性组合及厚度只代表改造后构造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及褶叠层的露头厚度,不能完全代表南段组原沉积地层的韵律组合及沉积地层厚度;应按构造地层单位进行划分、填图和研究。褶叠层构造作为浅变质岩区一种普遍的构造型式,是对岩石变形组合特征的客观认识,其构造型式、形成机制、形成层次以及形成时间的研究对分析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海西定地区 南段组 褶叠层构造 分层剪切变形 横向构造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于田塔木其铜锌矿构造控矿规律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治博 王根厚 王小龙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0-368,共9页
新疆于田塔木其铜锌矿是西昆仑造山带内众多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但该矿的空间位态与典型层控矿床不一致。研究区经历的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可分为3期,S2期构造运动对现今岩石及矿体的空间分布状态起决定性作... 新疆于田塔木其铜锌矿是西昆仑造山带内众多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但该矿的空间位态与典型层控矿床不一致。研究区经历的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可分为3期,S2期构造运动对现今岩石及矿体的空间分布状态起决定性作用。野外及镜下详细观察表明,S2期构造变形为强压应力兼具一定剪切性质的脆韧性变形,对研究区内原始层理及矿体进行了构造置换。S2期构造透镜体长轴及劈理产状统计表明,构造透镜体空间展布状态小受S2期劈理控制,透镜体最大压扁面平行于S2期劈理面分布,研究区在S2期遭受了强烈的南北挤压应力。通过对小型褶皱、透镜体的观测及劈理的统计,结合构造剖面的测制,推测矿体上一级构造样式为大型无根褶皱,矿体本身为加厚的Z型次级褶皱形成的透镜体,矿体所处部位可能为无根褶皱的背形南翼或向形北翼。S3期节理产状要素统计表明,在S3期研究区发生了南北挤压应力作用下的脆性破裂,这些破裂对矿体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矿 多期变形 构造置换 塔木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变形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宇利 孙丰月 +1 位作者 石绍山 魏明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903-904,共2页
蒙库铁矿床自从1953年发现以来,其成因争议较大,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火山热液交代、矿浆贯入及火山沉积复合成因;喷流沉积变质及与岩浆叠加改造作用有关;岩浆热液交代;火山沉积-区域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并以变质成矿作用为主;矽卡岩型。
关键词 蒙库铁矿 构造置换 浅粒岩 白粒岩 区域变质岩 矿体规模 构造变形作用 紧闭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解析重建的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党院 陈懋弘 +6 位作者 毛景文 薛志强 李义邦 辛天贵 王康 高扬 吴学龙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7-1092,共16页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前人曾进行过详细的矿床模型研究。对于矿床下部脉状矿体大致呈层状平行于上部块状矿体的地质现象,前人曾提出"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等模式。文章通过对呷村矿床...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前人曾进行过详细的矿床模型研究。对于矿床下部脉状矿体大致呈层状平行于上部块状矿体的地质现象,前人曾提出"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等模式。文章通过对呷村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后认为,呷村矿床在印支期形成之后,遭受到燕山期弧-陆碰撞造山的强烈改造,导致矿区地层直立并倒转,并在能干性弱的流纹质火山岩中普遍发生层内韧性剪切变形,使原先近于垂直层状矿体和喷气沉积岩的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被构造置换为紧闭褶皱状、无根褶皱状、透镜体状,并近于平行于上部层状矿体。构造恢复表明,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原始三维形态为不整合的筒状或漏斗状,与上部层状矿体组成典型的"下筒上层"的"双层结构"。根据脉状-网脉状矿体和层状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在构造恢复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呷村VHMS矿床的双通道夹卤水池的矿床模型。该模型对矿区外围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韧性剪切变形 构造置换 VHMS 矿床模型 呷村银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南部大贵屯一带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期次的厘定
11
作者 梁帅 翟富荣 +6 位作者 戴慧敏 张艳飞 刘凯 仲米山 陈垚 刘金庆 于新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1-642,共12页
【研究目的】黑龙江南部大贵屯一带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部,为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部位,开展小型或微观构造形迹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解析二大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系... 【研究目的】黑龙江南部大贵屯一带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部,为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部位,开展小型或微观构造形迹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解析二大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和镜下矿物变形特征识别,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换的时限。【研究结果】提出大贵屯一带存在3期构造作用:一是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开裂扩张作用,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挤压造山作用,三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挤压造山作用。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期形成褶皱与古亚洲洋闭合挤压期形成褶皱明显不同,不仅体现构造层次的显著差别,也体现了区域应力场转换过程。【结论】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期不仅形成褶皱,还形成了与此相匹配的脆性断裂,为研究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古太平洋构造 构造演化 构造置换 地质调查工程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呷村银多金属矿床韧性剪切带构造解析
12
作者 党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9-420,共2页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是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形成于印支俯冲期,产于义敦岛弧带弧间裂谷的昌台火山-沉积断陷盆地内。呷村银多金属矿床在其形成之后,经历了印支运动以来的俯冲、碰撞造山和陆内构造变形作用,导致矿区火山-...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是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形成于印支俯冲期,产于义敦岛弧带弧间裂谷的昌台火山-沉积断陷盆地内。呷村银多金属矿床在其形成之后,经历了印支运动以来的俯冲、碰撞造山和陆内构造变形作用,导致矿区火山-沉积地层发生韧性剪切构造变形。本文对矿床新厘定的韧性剪切带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分析韧性剪切变形的机制(侯增谦,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矿床 呷村 流纹质 运动学 矿藏 构造置换作用 石英脉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老虎山地区震旦系多期构造解析
13
作者 刘明强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350-354,共5页
运用构造解析的原理和方法 ,对在老虎山地区新发现的震旦纪地层的构造叠加、构造置换进行研究 ,划分出 5个构造变形世代。震旦系是一套经历了多期次、多体制、多层次构造变形的古老基底 ,从而为研究北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 运用构造解析的原理和方法 ,对在老虎山地区新发现的震旦纪地层的构造叠加、构造置换进行研究 ,划分出 5个构造变形世代。震旦系是一套经历了多期次、多体制、多层次构造变形的古老基底 ,从而为研究北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多期构造 构造置换 构造叠加 韧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栖霞胶东群褶皱变形构造序列
14
作者 李家骥 薛金声 +1 位作者 赵广涛 杨胜雄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年第3期59-69,共11页
出露在胶东一带的前震旦系胶东群,是一套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的变质岩系。研究这一课题,对深入认识胶东地区的地壳演化、古构造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等重大地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胶东群构造旋回的褶皱序列可划分为四期变形,各... 出露在胶东一带的前震旦系胶东群,是一套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的变质岩系。研究这一课题,对深入认识胶东地区的地壳演化、古构造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等重大地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胶东群构造旋回的褶皱序列可划分为四期变形,各期的褶皱样式、规模和方向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本区几期褶皱发育的特点和各期叠加干涉的型式表明,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是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其变形总趋势是由第一期的强烈的构造置换和层内塑流为特征的小型褶皱开始,演变至第四期的开阔宽缓弱塑性变形的大型褶皱而告终。这一变形过程反映出温压条件由高向低变化的递减规律。此外,本文还对塑流褶皱的成因机制、胶东群的地层划分以及褶皱露头的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胶东 变质岩系 构造置换 前震 地壳演化 温压条件 分等 山东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晚渐新世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与红河断裂之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周荣 夏斌 +2 位作者 万志峰 刘维亮 张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这期的应力主要来自南海西部近南北向断裂带的右旋剪切活动,结合红河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特征,提出晚渐新世末南海西部发生断裂构造置换,红河断裂带17°30′N以南近SN走向部分被南海西缘断裂带所置换,并且构造活动特征与北部红河断裂带明显不同,南海西部晚渐新世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两种不同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红河断裂 断裂构造置换 晚渐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变质岩区褶皱形态的新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学林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45-50,共6页
本文提出确定变质岩区褶雏形态的一种新方法——构造透镜体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构造置换。
关键词 构造透镜体 构造置换 包络面 变质岩 褶皱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