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新发现的麻粒岩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坤光 刘强 +3 位作者 张传林 董永观 王爱国 郭坤一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0-100,104,共2页
关键词 变质岩 构造缝合带 地质资料 康西瓦断裂 麻粒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以堆绒通滑坡为例
2
作者 冉丽娜 张永双 +1 位作者 任三绍 李金秋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7,共11页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年代学测试和环剪试验等方法,剖析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堆绒通滑坡是形成于晚更新世的巨型滑坡,所在斜坡岩性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内部发育多条黏土化蚀变蛇绿岩条带,构成易滑地质结构;黏土化蚀变蛇绿岩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遇水强度急剧下降,天然状态下的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值分别为67.0 kPa和20.3°,饱和状态下的c、φ值分别为39.8 kPa和13.8°,软化效应显著;堆绒通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稳定,但在强降雨条件下滑坡体前缘可能出现局部失稳,基于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灾害风险防范对策。综合分析认为,岩体结构与黏土化蚀变岩联合控制了堆绒通滑坡的形成演化。相关认识对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斜坡稳定性分析和防灾减灾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缝合带 滑坡 蛇绿岩 黏土化蚀变岩 易滑地质结构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