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以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为例
1
作者 李鑫 代鸿章 +7 位作者 梁志 王登红 刘善宝 王成辉 王子平 范小东 文佳豪 高原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8,共17页
【研究目的】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是松潘-甘孜造山带内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锂矿密集区之一,产于马尔康穹隆中。目前对该穹隆构造如何控制伟晶岩(矿)脉产出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矿体赋存规律的理解。本文探讨可尔因矿田穹... 【研究目的】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是松潘-甘孜造山带内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锂矿密集区之一,产于马尔康穹隆中。目前对该穹隆构造如何控制伟晶岩(矿)脉产出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矿体赋存规律的理解。本文探讨可尔因矿田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进而指导该地区伟晶岩型锂矿勘查。【研究方法】对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与典型矿床伟晶岩脉产出特征开展了深入的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解析。【研究结果】对穹隆构造变形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主要包含4期变形:第一期为早期区域收缩变形,第二期为可尔因韧性拆离带的发育,第三期为顶面向外滑脱+张性破裂的发育,第四期为后期叠加变形。对伟晶岩脉产出特征的分析显示,典型矿床伟晶岩脉的产出可能与下部隐伏岩体的抬升有关,而非简单受控于穹隆核部主岩体部分。【结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分析认为,上述穹隆变形的第一期与造山早期双向挤压碰撞有关,第二期韧性拆离带的发展是引发可尔因穹隆核部抬升的重要因素,第三期变形中张性破裂是该地区伟晶岩矿脉的主要容矿构造,第四期变形中新生代逆冲断层的发育使得矿田东南部穹隆幔部得以保存,其中的大型—超大型锂矿床受较低程度的构造剥蚀。整个可尔因矿田花岗岩和上覆三叠系可视作主穹隆系统,而局部隐伏花岗岩株和上覆地层可视作子穹隆系统,区内典型锂矿床中伟晶岩(矿)脉的产出受控于子穹隆系统。根据穹隆控矿的特征,指出核部物质来源、幔部容矿空间及伟晶岩空间分带效应是影响并控制可尔因地区穹隆成矿系统的3个重要因素,针对伟晶岩型锂矿的地质找矿尤其要注意梳理子穹隆系统的上述三要素。上述创新思路已在四川加达、高壤等矿床(区)找矿中成功应用,为在以深切割、厚覆盖为特征的高原地区进一步提升伟晶岩型锂矿找矿效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隆构造 伟晶岩 锂矿 可尔因矿田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76
2
作者 张进江 郭磊 张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30,共15页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分割成3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韧性变形为主,其下的糜棱状片麻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穹隆核部即下构造层;上拆离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其上为低级变质的西藏沉积岩系及基性岩墙群(...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分割成3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韧性变形为主,其下的糜棱状片麻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穹隆核部即下构造层;上拆离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其上为低级变质的西藏沉积岩系及基性岩墙群(上构造层);千糜岩和糜棱状片岩构成上、下两拆离断层间的中构造层。穹隆构造内经历3期运动,第1和第2期的线理具有统一的北北西—南南东倾伏向,前者仅保存于局部下构造层,代表上盘向南南东的运动学特征,为早期构造变形,成因尚待查明;第2期为穹隆内主导线理,代表穹隆统一的上盘向北北西的运动。第3期低透入性线理向穹隆外侧倾伏,代表垮塌下滑运动。雅拉香波穹隆下构造层与高喜马拉雅岩系相似,下拆离断层为主拆离断层,中构造层可能为西藏沉积岩系底部经拆离作用形成,所以下拆离断层可能是分割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与西藏沉积岩系的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的出露。雅拉香波穹隆早期(距今14.5Ma±)可能经历了沿藏南拆离系的北北西向拆离,后期(距今13.5Ma±)因岩浆底辟和剥蚀反弹而发生穹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 北喜马拉雅穹隆 藏南拆离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功山中生代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7
3
作者 楼法生 舒良树 王德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4-269,共6页
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平面形态呈近椭圆形,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轴部主要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其南北两侧为厚度较大、强烈韧性剪切的花岗质片麻岩,韧性变形时代为晚印支—燕山期;近东西向展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 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平面形态呈近椭圆形,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轴部主要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其南北两侧为厚度较大、强烈韧性剪切的花岗质片麻岩,韧性变形时代为晚印支—燕山期;近东西向展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萍乡、安福盆地分别位于其北、南两侧的山前低地。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具三层结构,由脆性变形带、低绿片岩相变质流变层-角闪岩相糜棱岩带和中生代似斑状花岗岩构成。中生代花岗岩群的东西向分布规律表明其侵入活动受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深成花岗岩浆隆升作用是发生强烈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热源并影响动力变形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功山是一个从岩体核部朝南北两侧山外倾斜滑移的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 岩石地球化学 武功山 隆升/作用 动力变形作用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东部白垩纪两期伸展穹隆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林伟 李金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03-2323,共21页
以变质核杂岩或伸展穹隆为代表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欧亚大陆东部广泛发育。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既相似,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区域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伸展构造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泛贝加尔-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西部... 以变质核杂岩或伸展穹隆为代表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欧亚大陆东部广泛发育。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既相似,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区域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伸展构造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泛贝加尔-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及华南中部带。与北美地区显著不同的是它们并非平行于俯冲带展布,而是呈面状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广大的地区,不仅发育在岩石圈薄弱带或造山带相关的构造单元之上,而且还发育在稳定的“克拉通”之上。这些穹隆构造记录了NW-SE向的区域伸展方向,构成了全球最大的伸展构造发育区。通过对各带伸展穹隆的结构样式、时空分布和发育过程的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我们将这些伸展穹隆分为早晚两期。两期伸展构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动力学机制的不同。早期伸展构造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其具有“对称性”、“等时性”和“等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动力学机制以“沉坠”作用(foundering)为主导,是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峰期响应。晚期伸展构造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时空分布上具有向S或SW迁移的规律,或指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撤(roll-back)过程对欧亚大陆板块的渐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期伸展穹隆构造 白垩纪 欧亚大陆东部 板片沉坠 俯冲板块回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壳活动带片麻岩穹隆构造与分层流变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俊来 陈小宇 +3 位作者 张健 周保军 樊文魁 闫佳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58-3181,共24页
大陆克拉通化与造山带形成后的活化与再造机理和条件,是板块构造理论登陆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广泛发育于陆缘、陆内环境中的大陆地壳活动带开展的深入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约束。以中下地壳深变质岩为核,中浅变质岩为幔部的穹隆构造是大... 大陆克拉通化与造山带形成后的活化与再造机理和条件,是板块构造理论登陆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广泛发育于陆缘、陆内环境中的大陆地壳活动带开展的深入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约束。以中下地壳深变质岩为核,中浅变质岩为幔部的穹隆构造是大陆地壳活动带最为典型特征构造样式之一。本文基于对古元古代—新生代不同时期典型大陆地壳活动带内片麻岩穹隆构造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共性特点:(1)发育厚皮构造,强烈的热异常与高应变使得活动带中保存着下地壳基底岩石卷入地壳变形过程的痕迹;(2)核部往往由高级变质岩石(通常伴有花岗岩或混合岩)组成,变质程度主体为低角闪岩相到高角闪岩相,局部可以达到麻粒岩相,从核部向幔部变质程度逐渐降低;(3)分层(或层状)流变是地壳活动带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4)中、深层次的岩石共同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作用的改造,不同构造层次(核部与幔部)岩石中的构造具有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的一致性,拉伸线理和不同尺度的a型褶皱广泛发育,伴随着区域尺度的a型或b型穹隆构造;(5)幔部岩系与核部岩系具有特征的运动学上的耦合关系而流变学上的解耦,二者之间及内部常发育不同尺度的剪切不连续面(Tectonic discontinuity contact,TDC)。基于上述特点分析,本文提出切向(近水平)剪切流动与多流变层分层流动是大陆地壳活动带中、下地壳流动一致性的体现。多种变形体制叠加,包括近水平切向流动作用的主要贡献并辅以垂向运动的叠加或递进变形,造就了现今大陆地壳活动带中广泛发育的片麻岩穹隆构造,它们递进演化成为线性a型穹隆群、b型穹隆或演变为变质核杂岩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活动带 片麻岩穹隆构造 近水平切向剪切变形 中下地壳分层流动 剪切不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深部穹隆构造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天 邓尚 +3 位作者 李海英 刘雨晴 黄诚 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7-232,共16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穹隆构造。为研究盆地深部穹隆构造的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基于顺北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穹隆构造开展几何学定量解析,确定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内部结构样式;结合区域构造背...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穹隆构造。为研究盆地深部穹隆构造的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基于顺北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穹隆构造开展几何学定量解析,确定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内部结构样式;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内构造发育特征,明确其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探讨穹隆构造的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揭示:①穹隆构造平面形态为椭圆形至近圆形,长轴主频方向为NE40°,展布趋势主频方向为NW20°,与邻近主干走滑断裂的距离呈正态分布;②穹隆构造发育边部逆断裂和内部环形断裂,空间表现为锥体结构,其平面投影面积与隆起幅度正相关,隆起幅度自T74界面向下逐渐变小;③穹隆构造与走滑断裂处于同一区域应力背景下,但其与主干走滑断裂不具有成因关系,而是受控于岩浆热流体沿次级走滑断裂的垂向侵入,引起上覆地层隆起变形;④碳酸盐岩地层内,穹隆构造的边界逆断裂及顶部张裂缝均可作为良好的储集空间,其中“串珠体”(储集体地震响应)分布与边界逆断裂发育部位相稳合,推测为优质储集体发育部位。本研究可以深化盆地深部穹隆构造的成因认识;同时对顺北地区甚至塔里木盆地新油气目标类型的勘探评价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隆构造 岩浆作用 控储—控藏作用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大坪金矿床老金山穹隆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喜安 窦世荣 +7 位作者 张锦章 陈景河 洪贞群 张宏党 魏密 林耀斌 莫新华 高梦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01-212,共12页
大坪金矿床是哀牢山成矿带上的大型金矿床,已有千年开采历史,早期开采主要在老金山矿段。老金山矿段位于大坪金矿床南部,产在志留纪地层中,缓倾正断层控矿。该矿段所在的山峰被称为老金山。老金山位于一向斜中,东翼岩层向南西倾,西翼岩... 大坪金矿床是哀牢山成矿带上的大型金矿床,已有千年开采历史,早期开采主要在老金山矿段。老金山矿段位于大坪金矿床南部,产在志留纪地层中,缓倾正断层控矿。该矿段所在的山峰被称为老金山。老金山位于一向斜中,东翼岩层向南西倾,西翼岩层向南东倾。但是,老金山南坡、中部地层产状南倾,其北部地层北东倾。老金山南部,志留纪中上统青山组和志留纪中上统康廊组呈弧形不整合接触;老金山北部,发育多条放射状、环状断裂。该矿段岩浆活动发育,说明老金山是岩浆上升形成的穹窿构造,老金山矿段控矿断层为该穹隆构造的次级构造。该矿段发育2期隐爆角砾岩和层状高硫化物矿体,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老金山矿段隐伏斑岩体向深部矿化蚀变逐渐增强,在大坪金矿床周围有哈播铜钼金矿床、长安冲铜钼矿床和铜厂铜钼矿床等斑岩型矿床。由以上证据,推测老金山矿段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坪金矿床 老金山 穹隆构造 隐爆角砾岩 斑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峰 颜丹平 +4 位作者 邱亮 杨文心 汤双立 郭庆银 张翼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7-2659,共23页
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 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铀矿床,又有后期叠加的新生代铀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控制。华南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特点,以往对单个铀矿床成矿地质和赋矿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铀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体制及其剪切转化关系的系统研究则较为薄弱,造成对矿床成因认识很不统一,制约了对这一区铀成矿作用的深入理解。为深入了解这类铀矿床的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摩天岭穹隆376矿床和374矿床两种不同地质特征的代表性铀矿床开展研究。通过详细地构造解析,我们认为摩天岭穹隆至少发育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东西向褶皱与同构造岩浆侵位、加里东期顶部向NW的逆冲(453~426Ma)(D2期)、后加里东期NE走向的正向韧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脆-韧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与剥蚀(47Ma~至今)(D5期);结合显微构造与电子探针分析,认为D3期和D4期为关键铀成矿期。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以构造地质解析为主线,对新元古代三防花岗岩体及其周缘主要含矿构造与典型铀矿床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提出了摩天岭两种类型铀矿床由脆韧性递进变形控制的统一铀成矿模式,以期对华南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摩天岭 构造穹隆 铀矿床 脆韧性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块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7
9
作者 颜丹平 邱亮 +4 位作者 陈峰 李林 赵磊 杨文心 张翼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华南大地构造核心问题之一是江南—雪峰山造山带的属性。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横切雪峰山造山带的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地质、构造变形和部分重点区段地震反射剖面深部构造解释,划分出5个大地构造单元:(1)湘中复合逆冲构造带。该带... 华南大地构造核心问题之一是江南—雪峰山造山带的属性。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横切雪峰山造山带的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地质、构造变形和部分重点区段地震反射剖面深部构造解释,划分出5个大地构造单元:(1)湘中复合逆冲构造带。该带位处雪峰山造山带东部,以龙山复合构造穹隆等为代表,是近EW向加里东造山带与NE向燕山造山带复合叠加的结果;其中燕山期构造样式总体为倾向SE逆冲断层控制的尖棱背斜构造。(2)雪峰山厚皮逆冲构造带。该带西以大庸逆冲断裂为界,带内板溪群浅变质褶皱基底大面积出露,总体发育指向NW的断层-褶皱组合。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从板溪群内部薄弱层发育,向浅部产状明显变陡,并导致新元古界板溪群逆冲于古生界之上,控制了沅麻等中生代盆地的形成,沿断坡形成紧闭背斜和沿断坪形成宽缓向斜;表明其为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断层褶皱组合与地表剥蚀共同作用,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3)以梵净山构造穹隆为代表的梵净山—走马构造穹隆带。该带呈NE向长垣状,核部出露新元古界下部梵净山群。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深切梵净山群,在断层上盘形成不对称箱状背斜。因此总体为典型的厚皮逆冲作用下的断层相关褶皱。(4)隔槽式逆冲构造带。此带主要发育一系列轴向NE的箱状背斜和尖棱向斜。箱状背斜核部为寒武系,向深部卷入震旦系—板溪群,形成基底卷入的断层-褶皱组合,其浅部形成叠瓦状逆冲断层-褶皱组合,从而构成主动双重逆冲构造。(5)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间的隔档式薄皮构造带。带内以发育尖棱背斜和箱状向斜为特征,是倾向SE断坪-断坡控制下的断展褶皱组合。上述5个构造单元变形区域卷入了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但为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表明变形时间为中生代中晚期,并且有从SE向NW渐次变新的趋势。将各构造单元及不同构造层次构造组合联系起来,建立起以断层相关褶皱为基本构造样式,从SE向NW,从深部向浅部发展的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的递进演化运动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中生代板内造山带 断层相关褶皱 穹隆构造 运动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东沟-金龙山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云华 李真 +4 位作者 周肃 韩一筱 李欢 李兴 周赛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93,共13页
长期以来东沟—金龙山金矿床被认为是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其成矿时代不明。控矿构造为褶冲带短轴背斜。短轴背斜为东西向紧闭背斜与北东向宽缓背斜叠加形成的穹隆构造,成矿作用主要受后期北东向脆性构造及东西向岩性不整合界面的控制;区... 长期以来东沟—金龙山金矿床被认为是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其成矿时代不明。控矿构造为褶冲带短轴背斜。短轴背斜为东西向紧闭背斜与北东向宽缓背斜叠加形成的穹隆构造,成矿作用主要受后期北东向脆性构造及东西向岩性不整合界面的控制;区内Au、As、Sb异常套合较好,异常沿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并与穹隆构造、遥感解译环形构造套合明显;获得成矿期绢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142.34±0.83)Ma,等时线年龄为(141.6±2.8)Ma,成矿为晚中生代早期;黄铁矿具有3期形成特征,晚期含金黄铁矿,主要与毒砂、辉锑矿共生。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成矿作用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矿床类型为与深部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有关的远程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41~142 Ma晚中生代早期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显示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环境是该矿床最为有利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沟—金龙山 金矿 穹隆构造 AR-AR年龄 成矿流体 低温热液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祁连西段朱龙关裂谷带地质特征及典型矿床 被引量:6
11
作者 东建星 李杰 +1 位作者 林森 司雪峰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41-344,共4页
北祁连西段朱龙关裂谷带为一古老裂谷带 ,带内主要赋矿地层为镜铁山群及朱龙关群 ,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岩十分发育 ,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 ,变形强烈 ,加里东期有二长花岗岩侵入 ,成矿作用复杂 ,该带是寻找火山喷发沉积改造型铁矿、铁铜矿、... 北祁连西段朱龙关裂谷带为一古老裂谷带 ,带内主要赋矿地层为镜铁山群及朱龙关群 ,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岩十分发育 ,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 ,变形强烈 ,加里东期有二长花岗岩侵入 ,成矿作用复杂 ,该带是寻找火山喷发沉积改造型铁矿、铁铜矿、层控叠加钨矿矿床的有望地段 .带内典型矿床小柳沟铜钨矿床是继塔儿沟钨矿床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矿床产于朱龙关群中 ,矿区地层由朱龙关群不同岩段共同构成“D”型穹隆构造 ,断裂发育 ,矿化受地层、构造、隐伏岩体控制 .已知矿体的走向及纵深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多金属成矿带 裂谷带 “D”型穹隆构造 甘肃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汤山地区地下热水资源量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志明 王贵玲 +1 位作者 蔺文静 张宏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3期40-44,共5页
摘要 本文在分析江苏省汤山地热开发区的地质构造、地下热水形成机理和水位动态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输入-单一输出的地下水集中参数模型对该地区的地下热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地下热水资源量为50×10^4m^3/a附近(或以内)... 摘要 本文在分析江苏省汤山地热开发区的地质构造、地下热水形成机理和水位动态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输入-单一输出的地下水集中参数模型对该地区的地下热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地下热水资源量为50×10^4m^3/a附近(或以内)为可靠的可开采资源,50×10^4~109.5×10^4m^3/a为远景可开采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汤山地区 地下热水资源量 地质构造 形成机理 水位动态特征 可开采资源 穹隆背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