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5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定日县M 6.8级地震震中周边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俊瑜 张建勇 +1 位作者 秦克章 张莹莹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0-403,共4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北纬28.5度,东经87.45度)发生了M 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附近。截至2025年1月8日13时30分,已精确定位余震470次。数据分析表明,余震主要沿南北方向分布,震源深度集中于3~...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北纬28.5度,东经87.45度)发生了M 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附近。截至2025年1月8日13时30分,已精确定位余震470次。数据分析表明,余震主要沿南北方向分布,震源深度集中于3~30 km。震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为拉张型特征,推测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地质资料显示,地震波及区域中,曲洛乡和措果乡位于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近东西向正断层发育区,而长所乡则处于侏罗系近东西向逆断层与近南北向登么错正断层附近。本次地震震中区域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和东西向拉张应力的影响。相关断裂带周边的拉张与挤压作用,导致该区域地震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震源机制 南北向裂谷 地质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冷泉亭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2
作者 伍亮 李昆 +3 位作者 周锋 谢春雨 唐大卿 张勇杰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3,共13页
冷泉亭地区是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该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并且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揭示对冷泉亭地区新生界油气成藏具有关键控制因素的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机制,通过... 冷泉亭地区是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该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并且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揭示对冷泉亭地区新生界油气成藏具有关键控制因素的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机制,通过对西湖凹陷平北冷泉亭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地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及成因演化。结果表明:冷泉亭地区断裂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该区断裂发育数量众多且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层差异活动特征。受区域应力场影响,西湖凹陷冷泉亭地区断裂构造主要经历了5大阶段:(1)断陷期(古新统—平湖组下段沉积期),共出现3幕断层强扭张活动;(2)断拗转换期(平湖组中段—上段沉积期)大中型断层的继承性张扭活动;(3)初始拗陷期(花港组沉积期)主干断层的继承性弱扭张活动;(4)稳定拗陷期(玉泉组—柳浪组沉积期)西缘坡折带主干断层及冷泉亭主干断层继承性弱伸展活动;(5)区域沉降期(三潭组沉积期至今)剪切应力作用导致的西缘坡折带主干断层的微弱伸展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构造特征 成因演化 冷泉亭地区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王府断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孙永河 刘玉敏 田文广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0-592,共13页
基于地震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为例,通过明确基底断裂分布、厘定含煤地层断裂活动时期、划分断裂系统,并结合煤层厚度和实际气测值,探讨断陷盆地各断裂系统对煤层空间展布和煤岩气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王... 基于地震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为例,通过明确基底断裂分布、厘定含煤地层断裂活动时期、划分断裂系统,并结合煤层厚度和实际气测值,探讨断陷盆地各断裂系统对煤层空间展布和煤岩气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王府断陷为受基底先存走滑T破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不对称地堑,沉积含煤地层并发育3大类5亚类断裂系统;②基底断裂的水平伸展强度、垂向活动强度和构造-沉积充填差异控制断陷盆地煤层垂向上的发育层系、累计强度和累计频率;③基底断裂分段复活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转换带控制陡坡外源碎屑注入位置,火成岩侵入产生的充填效应加速了断陷湖区的沉积充填过程,构造转换带和火成岩侵入共同限定煤层在平面上优势积聚位置;④基底复活断裂和断陷期新生断裂作为气源贯穿通道影响煤岩气富集程度;⑤应用泥岩涂抹系数(SSF)法评价断裂垂向封闭性,并建立评价标准,主力煤区SSF均低于临界值1.1,表明煤岩气保存条件较好;⑥综合考虑断裂活动性、分段性和封闭性等影响因素,建立了断陷盆地煤岩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断陷盆地 松辽盆地 王府断陷 构造特征 断裂系统 基底断裂复活 白垩系 聚煤规律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姜忠正 唐大卿 +6 位作者 沙旭光 沈向存 罗少辉 董科良 古再丽努尔·艾尔肯 王玮龙 伍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2,共13页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中北部发育了4类7期断裂构造,其中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尤其发育。平面上北西向弧形逆冲断裂与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走滑断裂相互交切与耦合;垂向上断裂分层差异活动特征明显,下奥陶统及其以下地层,断裂发育数量多且以线形为主,中奥陶统-中下泥盆统多呈雁列式,上泥盆统-二叠系仅在塔中Ⅱ号断裂带、顺北5号断裂带西南端等地区发育少量断裂。研究区断裂活动受多期、多方向不同性质应力场所控制,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加里东早期以塔中Ⅱ号断裂带等少量北倾正断层活动为主;加里东中期Ⅰ幕断裂活动强烈,表现为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协同演化和相互耦合特征,走滑断裂对逆冲断裂的切割或限制作用明显;加里东中期Ⅲ幕断裂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中期Ⅰ幕的构造格局,但在工区北部的顺北4号、5号等断裂带张扭性断裂活动特征显著;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部分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且张扭断裂发育范围进一步向南扩大;印支-燕山期,仅有少数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喜山期该区构造比较稳定,早期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进入深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 张扭性断裂 构造特征及演化 塔中隆起中北部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西伯利亚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5
作者 莫午零 计智锋 +2 位作者 姜仁 张艺琼 王素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共12页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油气储量最大和产量最高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关于其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为此,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解析盆地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西西伯利...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油气储量最大和产量最高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关于其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为此,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解析盆地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西西伯利亚盆地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主要发育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2组走滑断裂之间锐夹角平均为84°,夹角平分线对应正南北方向,发育的雁列式断层与主位移带呈45°相交,基本都呈近南北向展布;②盆地存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总体以南北向挤压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其中走滑断裂性质以压剪作用为主,走滑位移幅度不显著,复杂的局部构造应力组合可能发生在断裂的末端和交叉点区域;③盆地北部发育的隆起主要为近等轴隆起(穹隆),走滑断裂以北西向为主,盆地南部发育的隆起主要为长条形(非等轴)隆起,走滑断裂发育北西向与北东向共轭断裂。结论认为:①盆地发育的走滑断裂形成机制是纯剪切模式,是同时在相互正交的水平截面中实现压缩和拉伸作用,各种性质的伴生构造和位移带为北半球沉积盆地中发育的2个稳定剪切应力场释放的结果;②在纯剪切运动模型条件下形成剪切变形单元,变形单元的一个或另一个边缘的激活,形成剪切区域的尾翼,为在不同(正交)方向的最大正应力轴上实现尾翼正交网格的不同构造激活阶段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伯利亚盆地 构造特征 走滑断裂 变形单元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
6
作者 张成 唐大卿 +2 位作者 齐荣 张威 冯权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5,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该区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且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富县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富县地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该区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且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富县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富县地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富县地区主要发育小规模和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程度较低,断层水平及垂直位移量均不明显,剖面上断裂多以高陡直立状、花状和“y”字形为主要特征,平面上断裂呈多走向和杂乱展布特征;断裂活动可划分为4个期次,即加里东期右行张扭活动、海西晚期右行走滑活动、印支期继承性走滑活动、燕山期—喜山早期左行走滑活动;断裂演化过程主要受基底断裂和盆地南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基底断裂的活化和构造应力由盆缘传至盆内的传递衰减使得研究区断裂活动以小位移弱走滑为主要运动特征。该研究可为富县地区油源断裂研究及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特征及成藏意义
7
作者 唐浩 邬光辉 +5 位作者 马兵山 黄天俊 邹禺 兰雪梅 苏琛 王家木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4-897,共14页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川中地区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区域。钻井结果显示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一系列高产井位与走滑断裂展布位置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证实走滑断裂与气藏密切相关,但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气藏...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川中地区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区域。钻井结果显示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一系列高产井位与走滑断裂展布位置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证实走滑断裂与气藏密切相关,但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气藏的作用关系尚不明确,制约了川中地区气藏勘探开发。以川中高磨地区7066 km2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典型井资料为基础,解析二叠系弱走滑断裂基本特征及其对气藏的控制作用,为微弱走滑断裂活动下的断裂-成藏研究提供案例。结果表明:高磨地区二叠系发育8条一级走滑断裂,走向分别为NEE向、EW向、NW向,长度在30~160 km之间,一级走滑断裂间距介于10~30 km,二叠系走滑断裂基本继承寒武系断层发育;统计8条主干走滑断裂落差认为活动性较弱,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具有分区差异性,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整体特点;下二叠统底界走滑断裂展布情况与强度均强于上二叠统底界。二叠系走滑断裂可能受控于峨眉地裂而发生左行张扭活动;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分段性明显,构造样式以斜列、线性、斜交等简单样式为主,走滑断裂的分段性造成断裂构造特征与断裂带岩石物理的差异性,并对断裂的渗流性与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测井结果显示单井距走滑断裂核部2 km范围内,孔隙度、渗透率具有明显提升的趋势,可能受到了走滑断层裂缝网络的控制作用,一系列钻井显示距离走滑断裂越近油气产量越高,证实了走滑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单井气藏解剖证实走滑断裂具有三类有利成藏作用和两类破坏成藏作用,断裂-岩性二元成藏是二叠系气藏的主要发育模式,断裂垂直沟通储层与烃源岩、断裂垂向运聚-上倾疏导、两侧断裂夹持-双向疏导是有利的走滑断裂相关成藏模式,但走滑断裂的多期断层活动可能直接破坏油气而走滑断裂深部断距小,浅部断距大的构造特征对于油气成藏也具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二叠系 构造特征 成藏模式 高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中段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
8
作者 石婧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3-731,共9页
现今晋西挠褶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残余东部边界存在,近年来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发现有煤层气、致密气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本文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等,明确其地层发育分布特征,结合浅表露头构建区... 现今晋西挠褶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残余东部边界存在,近年来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发现有煤层气、致密气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本文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等,明确其地层发育分布特征,结合浅表露头构建区域地质剖面,并利用2D-move软件对其进行反演分析与正演模拟,同时对其构造变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东缘晋西挠褶带中段主要在燕山期受东西向的挤压应力以及深部构造楔活动影响发生陆内构造变形,并遭受强烈的差异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现今构造格局。2)研究区剖面现今长度约为114.96 km,以寒武系为标志层,燕山期地层缩短约4.06 km,地层抬升约6.12 km,地层缩短率为3.41%。3)晋西挠褶带中段形成原因为受到多方向的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主要动力来源为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低角度俯冲挤压。晋西挠褶带中段是重要构造单元,具深刻的动力来源。本文可为之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陆内构造变形、演化特征研究以及油气勘探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鄂尔多斯盆地 晋西挠褶带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样本特征构造的1DCNN-BiLSTM网侧光伏功率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欧阳卫年 赵紫昱 陈渊睿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8,共8页
为解决电网难以获取NWP数据和无法建立光伏功率预测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自样本特征构造的一维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方法。通过K均值聚类和功率骤减事件检测的特征工程获取细粒度的天气状态标签,实现基于自身样本... 为解决电网难以获取NWP数据和无法建立光伏功率预测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自样本特征构造的一维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方法。通过K均值聚类和功率骤减事件检测的特征工程获取细粒度的天气状态标签,实现基于自身样本的特征构造,以解决样本特征缺少问题;采用卷积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的模型结构,解决局部特征提取和长期依赖的问题。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改善整体的预测性能,降低多特征数据存在的数据匮乏和数据稳定性风险,为模型输入特征较少的网侧光伏功率短期预测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功率预测 功率骤降事件检测 自样本特征构造 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
10
作者 田一鸣 姬计法 +8 位作者 袁洪克 酆少英 朱国军 张扬 张贵军 杨新友 何银娟 秦晶晶 安泰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4,330,共5页
为研究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完成2条跨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根据探测获取的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石油地震剖面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临颍隐伏断裂位置、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结果表明,临颍断裂是一条整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正断... 为研究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完成2条跨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根据探测获取的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石油地震剖面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临颍隐伏断裂位置、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结果表明,临颍断裂是一条整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正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断裂上盘发育一个次级断裂,与主断层成反“Y”字形态。研究结果可为许昌市及邻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城镇规划及国土利用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颍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隐伏断层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凸起张扭走滑断裂带分段构造特征及生长机制
11
作者 柏秉辰 邬光辉 +4 位作者 马兵山 赵星星 唐浩 沈春光 王旭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9-416,共8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斜向挤压背景下的压扭走滑断裂,但塔中凸起发现了一系列张扭走滑断裂,并对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塔中凸起西部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曲率等属性,统计走滑断裂运动参数,运用走滑断裂构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斜向挤压背景下的压扭走滑断裂,但塔中凸起发现了一系列张扭走滑断裂,并对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塔中凸起西部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曲率等属性,统计走滑断裂运动参数,运用走滑断裂构造解析方法,优选塔中凸起F_(Ⅱ)21走滑断裂带开展走滑断裂分段建模研究,并探讨其生长机制。结果表明,F_(Ⅱ)21走滑断裂带具有平面分段、垂向分层特征,奥陶系碳酸盐岩顶面发育线状构造、斜列构造、马尾构造、翼尾构造、辫状构造和叠覆构造。走滑断裂构造高差分布特征揭示了走滑断裂带的分段生长与尾端扩张生长机制,该断裂带为调节走滑断裂带两侧反向收缩变形的变换断裂,经历雁列断裂阶段、生长连接阶段及再激活雁列断裂阶段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凸起 走滑断裂带 构造特征 断层分段 构造建模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康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
12
作者 徐俊杰 佟殿君 高圆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7-1619,共13页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地15.5 Ma界面(MMU)之下发育了多条大规模、低角度的拆离断层,界面之下的原型盆地为裂陷盆地,并且局部可表现为拆离盆地,符合被动大陆边缘细颈化带内的构造特征。对北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曾母盆地进行对比,发现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迥然不同,据此重新将南海南部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为西巴拉姆线。结合南海南、北部的陆缘盆地基底卷入构造的发育特征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在发生破裂后,应变的集中主要体现在靠近洋壳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部位,远离洋壳地区的应变受海底扩张的影响较小,这一特征可能与被动陆缘岩石圈的近端和远端在拉伸过程中的解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构造特征 南海南部 构造演化 拉伸应变 动力变形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地质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13
作者 陈思谦 任军峰 +4 位作者 王玮 井向辉 张小宝 王红伟 王乐立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95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自东向西发育惠安堡—沙井子、青龙山—平凉、韦州—安国以及青铜峡—固原等4条近南北向大型断裂,在4条大型断裂夹持下形成了沙井子、银洞子以及严家湾3个逆冲席。受西侧推覆应力控制,逆冲席地层剥蚀具...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自东向西发育惠安堡—沙井子、青龙山—平凉、韦州—安国以及青铜峡—固原等4条近南北向大型断裂,在4条大型断裂夹持下形成了沙井子、银洞子以及严家湾3个逆冲席。受西侧推覆应力控制,逆冲席地层剥蚀具“西强东弱”特征,严家湾逆冲席可见蓟县系出露,银洞子逆冲席侏罗系—石炭系基本剥蚀殆尽,沙井子逆冲席地层保存则较完整。按照构造特征差异,各逆冲席又可分前锋冲起带、席内变形带以及下盘隐伏带。其中,前锋冲起带地层陡立,视倾角局部近70°;席内变形带及下盘隐伏带结构较稳定,发育背斜、断背斜、断鼻构造。在落实地质结构的基础上,综合源储配置关系,指出沙井子段主要可形成两种类型油气藏:1)奥陶系乌拉力克组“自生自储”型页岩油气藏,区内该套泥页岩厚度超百米,平均TOC为1.23%,Ro为0.98%~1.87%,近期YT3井钻遇5.3 t/d工业油流,证实了该类油气藏良好的勘探潜力,综合评价此类油气藏勘探有利区面积670 km^(2);2)上古生界构造—岩性型砂岩油气藏,该类油气藏分布在沙井子逆冲席内,有利区面积368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缘断褶带 沙井子段 逆冲席 构造特征 演化过程 油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拜城5级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14
作者 李金 孙业君 +1 位作者 邓明文 姚远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60,共12页
2024年拜城5级震群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和时间丛集特征。在空间上,震群呈现三丛集中分布;在时间上,表现为三丛地震交替活跃,类似的5级震群活动在国内外较为罕见。本文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CAP方法中P波初动和波... 2024年拜城5级震群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和时间丛集特征。在空间上,震群呈现三丛集中分布;在时间上,表现为三丛地震交替活跃,类似的5级震群活动在国内外较为罕见。本文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CAP方法中P波初动和波形拟合联合反演的算法,计算了2024年4月拜城5级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同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拜城5级震群活动与库车凹陷地区构造运动的关系。初步结果显示,拜城震群中14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均为逆冲型,表明此次震群为发生在南天山与塔里木地块交汇处的逆冲构造活动。根据重新定位后的深度剖面结果,推断Ⅰ区和Ⅱ区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EW走向的断层;Ⅲ区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一条NNE向的断层。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库车坳陷南部靠近塔里木盆地的构造为一套向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而北部靠近南天山一侧则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此次拜城5级震群活动基本可以反映库车坳陷南、北两侧逆冲系统的构造运动特征。此外,推断震区附近存在一条NNE向的断裂,该断裂斜穿了南天山地区的近EW向断裂,可能是库车坳陷东、中、西段NS向构造挤压变形的不等量缩短过程中形成的。此外,推断NNE向的断裂可能将震区EW向的断裂错断,形成了断裂交汇区,导致局部应力场不均匀,难以有效积累应力,从而形成了Ⅰ区、Ⅱ区和Ⅲ区之间的地震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城5级震群 震源机制解 重新定位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形成演化及构造分区作用
15
作者 秦阳 刘池洋 +5 位作者 彭光荣 黄雷 李洪博 梁超 吴哲 杨丽华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2-443,共22页
云开低凸起位处两个富烃凹陷之间,油气勘探前景好,且其在理解珠江口盆地东、西部差异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深度域3D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生长地层特征、构造演化剖面和沉降史模拟结果,重点论述了低凸起的地质结构构造、断裂特... 云开低凸起位处两个富烃凹陷之间,油气勘探前景好,且其在理解珠江口盆地东、西部差异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深度域3D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生长地层特征、构造演化剖面和沉降史模拟结果,重点论述了低凸起的地质结构构造、断裂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了构造演化动力环境及其构造分区作用。云开低凸起由北至南可分为3段,各地段结构形态不同,不同地段间及其与洼陷间多以断裂接触。生长地层特征分析及低凸起与两侧洼陷的隆-降响应特性模拟结果揭示云开低凸起不同部位的隆升速率存在时空差异。新生代裂陷期与裂后期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有别,且由早至晚断裂走向发生顺时针旋转。基底内幕可识别出具有挤压或压扭性质的两期晚中生代断裂体系,其对新生代断裂具有明显制约作用。整体上,低凸起晚中生代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NW向和晚白垩世早—中期近SN向的两期挤压变形。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的快速隆升、晚始新世—早中新世的缓慢隆升和中新世至今的整体沉积-沉降深埋3个主要形成阶段。综合分析认为,云开低凸起作为两侧凹陷间的构造转换带,在位置上与NW向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南段深浅叠置,调节凹陷差异构造变形及盆地差异演化。云开低凸起所在的NW向构造转换带具有重要的深部动力学背景,该特性造成盆地新生代NE向优势构造的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形成演化 构造分区 云开低凸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 被引量:30
16
作者 刘寅 陈清华 +2 位作者 胡凯 王玺 高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51,共14页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盆地均为陆相断陷盆地,内部凹陷受生长断层控制而呈"箕状",在断裂特征、活动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盆地结构、断裂展布等方面差异明显;盆地浅部构造的形成是深部物质活动的响应,深部热隆升对渤海湾盆地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引起苏北-南黄海盆地裂陷的原因,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两盆地基底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滨太平洋构造域板块多次转向、俯冲是两盆地裂陷和内部构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大量深部物质向东、东南逃逸而影响两盆地的演化过程。结合盆地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分六个阶段解释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苏北-南黄海盆地 构造特征对比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命名、分类及大地构造背景的岩石化学解读:以Q′-ANOR图解为例
17
作者 孙明明 汪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6,共14页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中最常见的长英质侵入岩。Q′-ANOR图解被广泛应用于长英质侵入岩的分类命名,而该图解判别结果的准确性却很少受到关注。本文以全球1952组同时包含主量元素和造岩矿物含量的数据集为基础,将Q′-ANOR图解的判别结果与实...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中最常见的长英质侵入岩。Q′-ANOR图解被广泛应用于长英质侵入岩的分类命名,而该图解判别结果的准确性却很少受到关注。本文以全球1952组同时包含主量元素和造岩矿物含量的数据集为基础,将Q′-ANOR图解的判别结果与实际矿物含量QAP图解的定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仅有55%的样本能够被“正确”地分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Q′-ANOR图解可以很好地区分富斜长石长英质侵入岩类与富碱性长石长英质侵入岩类。具有不同矿物学与岩石化学特征的花岗岩套在Q′-ANOR图上的投影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展布趋势;其轨迹指示钙质和钙碱质花岗岩类在Q′-ANOR图解中的演化趋势受石英-长石共结关系的制约,而碱质和碱钙质花岗岩类则表现为前期受斜长石-碱性长石共结制约、后期受石英-长石共结制约的演化趋势。来自不同构造环境的花岗岩类组合在Q′-ANOR图解中的投影图像明显可分,因此Q′-ANOR图解可以作为辨别花岗岩套构造-岩浆特征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分类 Q′-ANOR图解 岩石成因 构造-岩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189
18
作者 张国伟 李三忠 +5 位作者 刘俊霞 滕志宏 金海龙 李伟 黄先雄 吴亚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3-214,共12页
伊犁盆地是在天山造山带所夹持的微地块上发展演化而成的山间叠合盆地,其现今垂向结构为自下而上由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系变形基底和二叠纪以来的盆地沉积岩系组成的3 层结构,南北向剖面形态总体为两侧造山带相... 伊犁盆地是在天山造山带所夹持的微地块上发展演化而成的山间叠合盆地,其现今垂向结构为自下而上由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系变形基底和二叠纪以来的盆地沉积岩系组成的3 层结构,南北向剖面形态总体为两侧造山带相对向盆地逆冲的对冲构造几何学样式,伊犁盆地内则呈现为二山三盆的复杂次级山 盆构造组合。伊犁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尤其与其南北两侧相邻的不同性质造山带密切相关。伊犁地块和盆地的形成演化可概括为4 个大的构造阶段和4 个成盆期。现今的伊犁盆地正是不同成盆期的原型盆地复合叠置的综合产物。石炭- 二叠纪和侏罗纪是伊犁山 盆构造系统的主造山成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盆山耦合 构造特征 形成演化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被引量:96
19
作者 朱光 徐佑德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6-241,255,共17页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缓的矿物拉伸线理。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了左旋走滑剪切指向。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分析显示大别山东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张八岭隆起南段剪切带主要形成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则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糜棱岩内基质中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指示大别山东端和张八岭隆起南段出露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压环境下,而苏鲁造山带西端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压榴辉岩相环境。这些详细的构造研究显示: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构造型式存在,而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中它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特征 糜棱岩 温压环境 左旋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构造特征及对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54
20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5 位作者 杜金虎 徐春春 邹才能 谢武仁 武赛军 曾富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应用四川盆地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地质结构、地质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为一主要与桐湾运动有关的近南北向巨型同沉积古隆起构造,其核... 应用四川盆地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地质结构、地质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为一主要与桐湾运动有关的近南北向巨型同沉积古隆起构造,其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顶面及相邻层系自震旦纪至今一直处于隆起高部位,并发育独立统一的巨型圈闭构造,其发育时期、地质结构、演化历史等构造特征明显有别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控制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与分布,主要表现为:古隆起西侧紧邻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中心,且自身也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控制了震旦系灯四段、灯二段和寒武系龙王庙组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与展布;发育3套储盖组合,为震旦系—寒武系大规模古油藏原位裂解形成特大型气藏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古隆起 同沉积古隆起 构造特征 古油藏原位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