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单家增 张占文 +4 位作者 孙红军 肖乾华 许坤 金健 汪道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7,共3页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是控制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体系,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拉张构造运动发...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是控制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体系,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拉张构造运动发生在古新世房身泡组沉积期至始新世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距今约37.0~63.0Ma),在大陆裂谷演化阶段因地幔上涌而派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距今约24.5~36.9Ma),后期右行剪应力作用使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对地质资料的分析,渐新世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的辽河坳陷水平位移约为4~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营口 佟—二堡断裂带 成因机制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古近纪两期构造演化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7
2
作者 单家增 张占文 肖乾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17,共4页
按辽河坳陷古近纪经历过早期大陆裂谷拉张变形和后期右行走滑变形的地质模型,对其东部凹陷34.8测线断裂体系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地幔上涌派生的拉张应力作用导致正断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后期的右行张扭剪... 按辽河坳陷古近纪经历过早期大陆裂谷拉张变形和后期右行走滑变形的地质模型,对其东部凹陷34.8测线断裂体系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地幔上涌派生的拉张应力作用导致正断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后期的右行张扭剪应力作用诱发了正花状和负花状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两期构造运动决定了现今复杂含油气构造体系的展布,能够解释辽河坳陷复杂断裂体系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古近纪 拉张 走滑 构造演化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辛镇构造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光付 王端平 单家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0,共3页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辛镇构造是被 2条平行的二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长条状地堑 ,地堑内的低级序断裂体系控制复杂断块油藏的油水分布。为客观认识低序级断层与高级序断层的几何关系以及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 ,以指导低级序断...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辛镇构造是被 2条平行的二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长条状地堑 ,地堑内的低级序断裂体系控制复杂断块油藏的油水分布。为客观认识低序级断层与高级序断层的几何关系以及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 ,以指导低级序断层组合 ,进而指导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挖潜 ,按辛镇构造的地质条件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证实 ,在拉张应力作用下 ,2条平行的高级别断层之间可以形成低级别的弧形断裂 ,弧形断裂包括单个弧形、波状弧形和套叠式弧形等不同的构造样式。弧形断裂的几何特征与岩石颗粒非均匀的质点位移密切相关。图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辛镇构造 低级序断裂体系 形成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是两期构造应力作用的产物:来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新认识 被引量:5
4
作者 汪道京 张占文 肖乾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50,共8页
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形成和演化的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质资料分析证明,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归因于早期大陆裂谷演化阶段的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大陆裂谷的演化... 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形成和演化的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质资料分析证明,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归因于早期大陆裂谷演化阶段的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大陆裂谷的演化受古近纪古新世房身泡期至始新世沙河街一期(Ef-Es1,大约63.0—37.0Ma.BP)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的驱动,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Ed,大约36.9—24.5Ma.BP),两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复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裂谷演化阶段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使得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质资料分析,辽河盆地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水平位移大约为4—8km,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断裂带不仅受到早期拉张应力的强烈控制,而且还受到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影响,由此认为,两期构造运动决定了现今所勘探到的复杂含油气构造体系的展布,并导致了该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 成因机制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褶皱形成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5
5
作者 单家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0,共3页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模型最终缩短了初始长度的27%,褶皱核部较两翼有增厚的趋势;但沿x、y、z坐标轴的构造变形是非一致的,浅部变形与深部变形有较大差异,模型下部发育对冲的逆断层,褶皱轴与应力作用边界有大约30°的水平夹角,这一特征与层面的非均匀滑动和材料质点的非均匀位移密切相关。在单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应力由作用边界向无应力作用边界传播,产生反作用力,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变形明显靠近应力作用边界,层的弯曲随着深度的增加由缓变陡,模型下部发育与应力传播方向一致的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褶皱 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成岩侵入形成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及实例 被引量:8
6
作者 谭俊敏 孙志信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4-328,共5页
上覆地层介质为横向均质的情况下,火成岩侵入作用所形成的特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岩浆侵入过程向正上方呈蛇曲状盘旋上升,剖面上呈左右摆动上升的形态;顶部构造平面形态呈圆形或近圆形拱起,拱起边界呈封闭型断层。岩浆侵入脆性... 上覆地层介质为横向均质的情况下,火成岩侵入作用所形成的特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岩浆侵入过程向正上方呈蛇曲状盘旋上升,剖面上呈左右摆动上升的形态;顶部构造平面形态呈圆形或近圆形拱起,拱起边界呈封闭型断层。岩浆侵入脆性地层具有应力积聚和释放的交替过程,呈现脉动跳跃现象,岩浆通道形状不规则;岩浆侵入塑性地层的应力变化过程平稳连续,岩浆通道向四周扩张明显,通道直径加大,顶部各地层构造形态具有继承性特点。实验模拟结果可以合理解释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SH24构造的形成发育机制;勘探结果表明岩浆侵入产生的这类派生构造对油气成藏十分有利。该实验成果填补了国内火成岩侵入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空白,并取得了相关的实验参数,为今后类似的实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 火成岩侵入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拱升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成因解析:来自地震资料解释与三维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7
作者 王于恒 于福生 +4 位作者 宋璐 王丹丹 赵宝银 齐伊梨 孟令箭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97-2620,共24页
裂陷盆地形成过程受多因素制约,如基底先存构造、沉积物质能干性、裂陷期次与裂陷方向,最终会形成多组走向不同,规模各异的断裂系统,组成多种构造样式。这无疑使盆地构造解析变得极为困难,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对照组构造物理模... 裂陷盆地形成过程受多因素制约,如基底先存构造、沉积物质能干性、裂陷期次与裂陷方向,最终会形成多组走向不同,规模各异的断裂系统,组成多种构造样式。这无疑使盆地构造解析变得极为困难,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对照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重现多因素影响下东营组以来南堡凹陷南北向伸展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是发育在先存构造基底条件下的多期裂陷产物。最终在明化镇组形成南北分区变形,东西分段相连,上下分层变形的构造格局。②凹陷南部的先存古隆起影响均匀分布的伸展变形,北部形成分段相连的网状交织式新生断裂系统,南部先存构造再活化形成东西两侧弧形雁列式继承断裂系统。多期异向裂陷过程中形成的北东向先存断层面是制约晚期断层定向排列的重要因素。③韧性滑脱层是增强断层相互作用的关键物质因素,促进了孤立断层彼此连接,形成东西向分段连接的正断层组合,断层通过自身的弯曲容纳由先存构造导致的斜向伸展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先存构造 韧性滑脱层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断构造与正反转构造 物理模拟实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涤 何登发 高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94,共14页
冲断构造和正反转构造是我国西部叠合盆地中典型的构造样式,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和模拟自然界冲断构造(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的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概述了物理模拟实验的发展历史,以... 冲断构造和正反转构造是我国西部叠合盆地中典型的构造样式,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和模拟自然界冲断构造(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的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概述了物理模拟实验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在实验理论、实验技术和从二维到三维转变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目前,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已被广泛应用于构造地质学、石油构造地质学等众多研究领域,是油气勘探研究由定性描述跨入半定量一定量分析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别阐述了冲断构造和正反转构造在近年来取得的进展:1)在冲断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面,介绍了双指向冲断构造和推覆体、地表作用对冲断构造的影响以及冲断构造中地层缩短量和应变等3方面的进展;2)在正反转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面主要讲述了基底对反转构造演化型式的制约以及反转临界条件的三维构造模拟取得的进展。同时,认为物理模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数值模拟、高精度成像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等。作为研究构造变形机制的重要媒介,冲断构造物理模拟在塑性变形对冲断构造的影响、如何反映现代构造地质学成果以及模拟过程中如何加入化学物质迁移等问题方面仍存在不足。此外,高端实验室的建设和模拟技术也是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面临的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构造 反转构造 历史和现状 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4区块构造解析及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5
9
作者 胡秋媛 董大伟 +4 位作者 杨建磊 高亮 孔雪 杨光 焦晓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898-3907,共10页
准中4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育多个含油构造,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平衡剖面回剥、断层落差等方法,系统研究准中4区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相... 准中4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育多个含油构造,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平衡剖面回剥、断层落差等方法,系统研究准中4区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动力学成因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准中4区块断层呈带状分布,可划分为董3~董1井断层区、董7~董8井断层区和董6井断层区3个构造分区。其中,董3~董1井区断层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在J1s^J2t沉积期强烈活动;董7~董8井区断层为高角度正断层和斜滑断层,董6井区断层为高角度"卷心菜式"正断层,均在J1s^J2x沉积期强烈活动。进入白垩纪,研究区内各分区断层活动减弱,代之以区域整体沉降,至新近纪,构造变形以单斜挠曲为主要特征。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董3~董1井区断层受控于准南缘冲断和白家海凸起的阻挡,董7~董8井区断层受控于走滑变形机制下三台凸起冲断的后缘拉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4区块 构造解析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层相关源-汇体系演化的砂箱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兵 贾东 +1 位作者 赖文 王毛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43-3055,共13页
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隆升剥蚀区和山前沉积区组合是盆山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走滑断层两盘不断发生相对滑动,因此走滑断层两侧的源区和沉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随走滑运动不断发生变化。走滑断层两侧的源-汇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是一个有... 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隆升剥蚀区和山前沉积区组合是盆山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走滑断层两盘不断发生相对滑动,因此走滑断层两侧的源区和沉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随走滑运动不断发生变化。走滑断层两侧的源-汇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化的构造地貌砂箱实验,用来揭示源区特定母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时空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特定母岩在沉积区的沉积信号分布范围受包括山前洪积扇形态、岩体在流域内的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洪积扇向沉积区呈扇状展开的形态特征,沉积信号在离走滑断层更远的位置分布范围更宽。当一个岩体分布在不同流域内时,其沉积物分布在两个洪积扇内,从而使其沉积信号分布范围更宽。相反,规模较小的洪积扇会被相邻较大的洪积扇限制形态从而使得沉积范围变窄。由于上述原因,在利用沉积信号和岩体之间的错开距离计算获得的走滑速率,可能会低估或者高估真实的走滑速率。本文的实验为研究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盆山耦合系统及其源-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体系 走滑断层 构造地貌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波 王金铎 +4 位作者 肖永军 林武 柴先平 张俊锋 田连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7-44,共8页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发育特征设计地质模型,对其东段两条典型地质剖面形成时的受力方式、主要断裂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凸起具有两种成因机制:挤压过程中,由于基性岩层刚性强度不同,...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发育特征设计地质模型,对其东段两条典型地质剖面形成时的受力方式、主要断裂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凸起具有两种成因机制:挤压过程中,由于基性岩层刚性强度不同,在上覆地层形成断冲、凸起构造(如大红沟凸起);基底软流物质上涌引起上覆地层凸起变形,凸起具有背斜构造的形态特征(如锡铁山凸起)。柴北缘东段断裂系统由两期构造运动形成,早期受燕山运动作用,形成的断裂以北倾南冲为主;晚期,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断裂以南倾北冲为特征,断层主要分布在南侧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断裂 构造演化 挤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东部构造演化特征及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建磊 李福来 +1 位作者 胡秋媛 董大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118-126,共9页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东部依次经历了弱挤压-强挤压-弱伸展-强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板块拼合盖层沉积(J1前)、陆内强烈挤压变形(J2~J3)、微弱伸展活化(K-E)和陆内伸展裂谷(N-Q)4个阶段。此构造演化对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的聚集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早侏罗世以前,板块碰撞拼合及印支运动的辐射将沁水盆地东部置于NNW-SSE向挤压应力场;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开始出现重要构造分异与转折,整体转向NW-SE向强挤压应力场,逆冲断裂雏形在此阶段形成;白垩纪-古近纪,区域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伸展应力场,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21世纪以来,研究区进入陆内伸展改造,构造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东部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 被引量:7
13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1 位作者 黄定华 高帮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9-404,共6页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_控矿作用 ,作者完成了 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分别模拟了中_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_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 ;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_控矿作用 ,作者完成了 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分别模拟了中_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_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 ;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控矿断裂及褶皱的导流作用 ,讨论了特定构造部位多种构造形迹复合而成的三维控流系统对流体运输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 ,在区域地壳浅部的中_深层次 ,褶皱作用较弱 ,主要由盖层岩系断裂系统及基底断裂共同组成导流断裂系统 ,为成矿流体的浅部运输提供了通道 ;在中_浅层次 ,褶皱作用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成矿流体 控矿构造 基底断裂 应力分析 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中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董大伟 李理 +1 位作者 刘建 李继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在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上,采用断层落差法、断层活动强度法、平衡剖面技术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技术手段,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并讨论了构造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中北部在新生代伸展过程中以伸展构造样... 在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上,采用断层落差法、断层活动强度法、平衡剖面技术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技术手段,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并讨论了构造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中北部在新生代伸展过程中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兼有走滑构造样式。其中,霸县凹陷以翘倾和滑动断阶构造样式为主,饶阳凹陷背斜构造样式占优,其最北部以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受控于控凹断层的活动性,霸县凹陷和饶阳凹陷不同沉积时期,伸展强度具有较大差异性。饶阳凹陷自南向北受控于留路、河间和马西断层,凹陷的伸展量具有早期(Ek—Es4)"南部大于中北部",向中、晚期(Es3—Ed)逐渐过渡为"中北部大于南部"的特征。霸县凹陷受控于牛东断层沿走向活动性差异,具有南段"早期强-中晚期弱"、中段"早期弱-中期强-晚期较弱"和北段"早期弱-中晚期强"的构造演化过程。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研究区断层发育过程,实验结果与断层发育特征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的正确性。基于以上研究,将饶阳凹陷和霸县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断陷弱早期、断陷强中期和断陷较强晚期3个阶段,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发育演化的形成机制和深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新生代 冀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陈骁 李忠权 +2 位作者 陈均亮 李洪奎 张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5-311,共7页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水组沉积末期 构造反转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代焉耆盆地双侧斜向挤压基底收缩成因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战军 周建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3-126,共4页
砂箱实验模拟是研究盆地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根据焉耆盆地平面与剖面构造特征设计了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对实验结果分析,认为中生代焉耆盆地是SW NE方向的双侧斜向挤压作用下基底收缩形成的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挤压... 砂箱实验模拟是研究盆地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根据焉耆盆地平面与剖面构造特征设计了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对实验结果分析,认为中生代焉耆盆地是SW NE方向的双侧斜向挤压作用下基底收缩形成的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挤压变形过程。焉耆盆地边界方向、水平挤压方向和基底收缩作用控制盆地内部构造带的方向。焉耆盆地的形成并非一定是边界走滑活动或拉分作用叠加的结果。该实验模型为解释焉耆盆地的构造成因机制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成因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斜向挤压 基底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新生代主干断裂走滑量的估算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伟 平明明 +4 位作者 周东红 吴奎 张婧 房璐 陈兴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454,共10页
盆地区或覆盖区走滑位移量的估算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和构造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东湾坳陷主干断裂新生代各演化阶段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 盆地区或覆盖区走滑位移量的估算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和构造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东湾坳陷主干断裂新生代各演化阶段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辽东湾坳陷主干断裂的走滑位移量有三分之二转换成了派生次级断裂的水平伸展量;新生代沙一、二段沉积期各主干断裂开始走滑活动,不同演化阶段各主干断裂的走滑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整体而言辽中地区>辽东地区>辽西地区,其中以辽中1号断裂在各时期走滑量最大;各主干断裂的走滑量均为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期最大,辽西地区新近纪走滑量大于古近纪沙一、二段沉积期,东部的辽中1号和辽东1号断裂古近纪沙一、二段和东营组沉积期的走滑量均大于新近纪。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位置伸展和走滑作用的强弱配比差异控制了局部构造样式和盆地结构的差异,辽中和辽东地区新生代走滑强,主干断裂、构造样式具明显走滑特征;辽西地区古近纪早期伸展作用较强,东营组沉积期和新近纪走滑作用强,形成了明显的"伸展-走滑"叠加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量 断裂体系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新生代 辽东湾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