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 被引量:33
1
作者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68,共7页
针对辽河盆地新生代拉张多期性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期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纯剪切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期拉张的继承性、横向不均匀性以及拉张速率的可变性。通过几种拉张速率模式的对比,指出拉张速率模式的选择对模拟年轻盆... 针对辽河盆地新生代拉张多期性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期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纯剪切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期拉张的继承性、横向不均匀性以及拉张速率的可变性。通过几种拉张速率模式的对比,指出拉张速率模式的选择对模拟年轻盆地热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利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辽河盆地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构造热演化模拟 拉张速率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南洼-荔湾凹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
2
作者 张向涛 张丽丽 +4 位作者 胡杰 张青林 张涛 郑文义 魏成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2-1926,共15页
白云南洼-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背景复杂,经历了多期拉张和沉降。始新世—中新世的构造演化包括裂谷作用和坳陷作用,形成多层沉积结构。本次研究利用构造-热演化模拟,揭示研究区的构造沉降史和基底... 白云南洼-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背景复杂,经历了多期拉张和沉降。始新世—中新世的构造演化包括裂谷作用和坳陷作用,形成多层沉积结构。本次研究利用构造-热演化模拟,揭示研究区的构造沉降史和基底热流史,从而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共选取19条测线(东西向7条,南北向12条),建立380口模拟井,进行构造-热演化模拟,恢复白云南洼-荔湾凹陷的构造沉降史及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发现白云南洼-荔湾凹陷自始新世以来存在两期快速沉降,分别发生在始新世(47.8~33.9 Ma)和中新世(23.0~13.8 Ma),并且构造沉降具有显著的东西、南北差异。同时基底热流经历了两次显著上升:第一次在始新世,基底热流快速上升至约86 mW/m^(2);第二次在中新世,基底热流在13.8 Ma达到最高值,其中荔湾凹陷南部达到125 mW/m^(2)。上述表明,白云南洼-荔湾凹陷的沉降和热流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模拟 构造沉降 基底 白云南洼-荔湾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琼颖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1-612,共12页
裂谷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是在岩石圈尺度计算裂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热历史和沉降史.拉张模型实现了构造和热的完美结合,在描述裂谷盆地沉降和热流演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使用二维运动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在拉格朗日坐标... 裂谷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是在岩石圈尺度计算裂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热历史和沉降史.拉张模型实现了构造和热的完美结合,在描述裂谷盆地沉降和热流演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使用二维运动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进行拉张背景下的构造热演化模拟,探讨了拉张模型中初始地壳、岩石圈厚度、软流圈对流、模型上边界对构造热演化的影响,以及载水和载沉积物两种情况下盆地侧翼抬升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构造-演化模拟 拉张模型 构造沉降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 被引量:29
4
作者 黄方 刘琼颖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742-3753,共12页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25Ma以来的晚喜山期是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的重要时期,此时,盆地大部分区域受到挤压处于隆升剥蚀的构造动力学环境.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于二维瞬态热传导(含平流项)的...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25Ma以来的晚喜山期是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的重要时期,此时,盆地大部分区域受到挤压处于隆升剥蚀的构造动力学环境.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于二维瞬态热传导(含平流项)的基本方程,并引入修正的Airy均衡理论模型,通过覆盖全盆地的八条剖面模拟研究了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且利用现今大地热流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有效约束.模拟结果显示在晚喜山期(~25Ma)川中地区地表热流较高,为60~64mW/m2;川西南地区次之,为60~62mW/m2;川东北地区最低,为50~54mW/m2.该期基底热流,也是川中隆起区热流高,川东北强烈剥蚀区热流低.热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四川盆地晚喜山期以来,抬升剥蚀作用降低了其地表热流和基底热流,其降低幅度与对应的剥蚀速率相关,即剥蚀速率越大,这种降低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 构造-演化模拟 喜山期 构造隆升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琼颖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35,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各坳陷新生代期间的总拉张系数为1.28~2.39,渤中坳陷和辽东湾坳陷的总拉张系数最大,而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的拉张系数最小.盆地基底热流在古近纪中、晚期达到峰值71~100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现今.盆地西部热流峰期出现的时间早于东部.由盆地拉张系数和基底热流的研究结果得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拉张有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迁移,与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方向一致.太平洋板片新生代期间的幕式向东后撤可能是造成渤海湾盆地幕式拉张及拉张中心向东迁移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构造-演化模拟 构造演化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5,共7页
采用粘弹性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影响 .模拟研究发现 ,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与盆、缘岩石圈强度对比相关 ,盆地岩石圈强度相对外缘岩石圈强度越弱 ,盆地沉降量越大 ,且在拉张结束与热沉降之间出现较... 采用粘弹性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影响 .模拟研究发现 ,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与盆、缘岩石圈强度对比相关 ,盆地岩石圈强度相对外缘岩石圈强度越弱 ,盆地沉降量越大 ,且在拉张结束与热沉降之间出现较大的基底抬升、热流持续高值 ;无论是初始岩石圈力学厚度、泊松比 ,还是下伏流体软流圈的负密度差 ,都是影响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因素 ;同时 ,拉张前断层的存在也是影响盆地基底形态的重要因素 ,其存在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基底落差 ,还会加深盆地中心的沉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张盆地 岩石圈 流变性 构造热演化模拟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盆地弧后扩张期间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焉力文 何丽娟 +1 位作者 武金辉 陈超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962-3974,共13页
日本海弧后系统几乎保留了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这为研究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文基于拉张模型,对日本海盆地的5条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剖面进行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揭示盆地不同地区拉张强度... 日本海弧后系统几乎保留了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这为研究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文基于拉张模型,对日本海盆地的5条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剖面进行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揭示盆地不同地区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海弧后扩张时期总的拉张系数介于1.71~3.59,其中北部的日本盆地拉张系数较大,而东南部的大和盆地拉张系数相对较小.盆地基底热流只经历过一次热流高峰,且达到峰值的时期有所不同.盆地东南部达到热流峰值(101~118 mW·m)时期较早(约18.2~17.6Ma),盆地北部达到热流峰值(123~137 mW·m)的时期较晚(约13.8~12.5Ma).日本海弧后扩张可能是由于俯冲板块脱水导致其上覆岩石圈处于湿而热的状态,使其强度明显弱于周围岩石圈进而促使弧后扩张的开始.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两者共同作用可能是造成日本海晚渐新世以来南北演化差异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弧后盆地 构造-演化模拟 -流变结构 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树春 仝志刚 +3 位作者 郝建荣 贺清 刘海龄 闫贫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9-364,共6页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海域南部,是一个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长期以来缺乏构造热演化方面研究。本文在认识礼乐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上,选用盆地内地震测线(L2剖面),应用二维横向不均匀拉张模型对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研究。模...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海域南部,是一个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长期以来缺乏构造热演化方面研究。本文在认识礼乐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上,选用盆地内地震测线(L2剖面),应用二维横向不均匀拉张模型对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揭示了盆地在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1)盆地经历了两次连续的拉张过程,第一期拉张幅度较小,拉张系数在1.05左右,第二次拉张程度较第一次拉张强烈,深水地区拉张系数达到1.3;(2)礼乐盆地两次拉张使得盆地逐步升温,第二次拉张结束时达到历史最高温时期,之后热流持续下降;(3)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热流史具有差异性,其中深水区经历的古热流最高,达75mW/m2,礼乐滩最低,仅为63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盆地 拉张系数 构造热演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长煜 宋海斌 +2 位作者 杨振武 宋洋 田丽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43-1553,共11页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具有明显碰撞挤压、走滑改造的痕迹,而同时期北部边缘以小规模的张性断裂活动为主,由于构造活动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南、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沉积盆地 构造-演化模拟 应变速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