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热年代学——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35-443,共9页
构造热年代学是一门集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矿物的封闭温度理论、构造事件、岩浆热事件等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U Pb、40 Ar/ 3 9Ar、裂变... 构造热年代学是一门集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矿物的封闭温度理论、构造事件、岩浆热事件等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U Pb、40 Ar/ 3 9Ar、裂变径迹及 (U Th) /He等测年手段是该学科的重要支柱手段。这一学科的发展已经、并且将对传统构造地质学、年代学的应用与解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此基础上的微区微量年代测定与应用将是对地质学特别是构造事件乃至构造运动的演化序列精细测定的一次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年代学 构造地质学 封闭温度理论 地质事件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约束
2
作者 田朋飞 何姿霏 +4 位作者 吕金梁 和雅杰 袁万明 杨晓勇 段留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84-2297,共14页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前锋带、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周边多种大型区域动力学系统交汇、过渡部位,且周边发育大量铜矿床具重要经济价值,但区域内低温热历史研究程度较...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前锋带、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周边多种大型区域动力学系统交汇、过渡部位,且周边发育大量铜矿床具重要经济价值,但区域内低温热历史研究程度较低,对该区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对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对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的构造活动展开研究,获得9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中心年龄最大值为113.2±7.8 Ma,最小值为78.6±5.3 Ma。热史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周边经历了多期次热事件: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在130~100 Ma体现出快速降温,其动力背景与伊泽纳崎板块的高速斜向俯冲相关;100~60 Ma研究区降温较缓慢,直至~60 Ma在安徽藕塘—上腰铺一带出现较快速降温,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体现。热历史较清晰地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硬碰撞(55~52 Ma)对研究区热史的影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硬碰撞开始后造成了藕塘—上腰铺一带较快速降温,至此,研究区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两大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年代学 远程效应 郯庐断裂带 伊泽纳崎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的抬升演化:构造-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珍 陆露 吴珍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9-263,共15页
本文综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113~43 Ma)、锆石裂变径迹年龄(169~103 Ma)、锆石U-Pb年龄(215~206 Ma)、黑云母K-Ar年龄(186~178 Ma),通过磷灰石热史模拟,TASC图谱分析和矿物封闭温度-年龄等手段,获得了中央隆起晚三叠世至今较为完... 本文综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113~43 Ma)、锆石裂变径迹年龄(169~103 Ma)、锆石U-Pb年龄(215~206 Ma)、黑云母K-Ar年龄(186~178 Ma),通过磷灰石热史模拟,TASC图谱分析和矿物封闭温度-年龄等手段,获得了中央隆起晚三叠世至今较为完整的冷却抬升历史。中央隆起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中新世早期和中新世晚期至今四期冷却事件,与南北羌塘板块后碰撞伸展、拉萨-羌塘板块碰撞、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及中新世南北向走滑-伸展存在动力学联系,造成11.4km、2.85km、4.3~5km和0.85km的抬升量。中央隆起在侏罗纪相对两侧盆地抬升,随着两侧盆地经历了侏罗纪的沉积增厚,与两侧盆地高差减小,在早白垩世早期可能位于海平面附近,随后快速抬升至2~2.5km,统一接受晚白垩世红层沉积,并经历长期持续的逆冲推覆构造活动,进一步抬升至5km,随后受到中新世古大湖夷平和南北向伸展作用影响,中央隆起相对盆地发生差异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史模拟 构造-年代学 中央隆起 羌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构造变形热年代学研究方法——显微构造变形热年代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新跃 王岳军 范蔚茗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34-238,共5页
显微构造变形热年代学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构造变形热年代学方法,能够解决一些常用方法无法解决的或很困难的构造问题。显微构造变形热年代学利用因构造变形事件而产生的新生矿物结晶年龄来测定小至一般的构造变形,大至区域构造乃至造山带... 显微构造变形热年代学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构造变形热年代学方法,能够解决一些常用方法无法解决的或很困难的构造问题。显微构造变形热年代学利用因构造变形事件而产生的新生矿物结晶年龄来测定小至一般的构造变形,大至区域构造乃至造山带或碰撞带构造变形的年龄,建立构造演化时间序列,并可以计算其变形速率或隆升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构造变形年代学 矿物结晶年龄 构造变形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扩散域模式的发展与展望(Ⅱ)——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5
作者 陈文寄 T.M.Harrison +1 位作者 O.M.Lovera M.T.Heizler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84-189,共6页
本文通过介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多重扩散域模式的发展状况、可能解决的构造一热年代学问题,以及今后的展望。 1.哀牢山/红河变质带及其在亚洲-印度板块碰撞过程中的作用位于我国云南省的红河断裂带是目前亚洲最活动的断裂带之... 本文通过介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多重扩散域模式的发展状况、可能解决的构造一热年代学问题,以及今后的展望。 1.哀牢山/红河变质带及其在亚洲-印度板块碰撞过程中的作用位于我国云南省的红河断裂带是目前亚洲最活动的断裂带之一,也是研究活动断层和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地区;沿该断裂带的三个地区(哀牢山、点苍山和雪龙山)广泛出露的宽约10~20km的高级变形变质岩,构成了亚洲东部最大的第三纪高级变质带(简称哀牢山/红河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构造-年代学 多重扩散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西北部金矿剥蚀程度及找矿潜力和方向--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41
6
作者 柳振江 王建平 +3 位作者 郑德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刘家军 刘俊 付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597-3611,共15页
矿床形成后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变化,区域隆升与剥蚀是影响矿床变化保存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构造-热年代学是目前广泛运用于研究区域隆升剥蚀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最大金矿集中区———胶东西北部金矿及赋矿围岩玲珑花岗岩为研究对象... 矿床形成后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变化,区域隆升与剥蚀是影响矿床变化保存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构造-热年代学是目前广泛运用于研究区域隆升剥蚀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最大金矿集中区———胶东西北部金矿及赋矿围岩玲珑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构造-热年代学引用到矿床成矿后变化与保存研究。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测试获得玲珑花岗岩距今110Ma以来的隆升演化历史,结果显示岩体剥蚀速率很小,平均0.0303±0.0044mm.a-1,自金矿形成后区域热-构造运动趋于平静,这对矿床的保存非常有利。胶东金矿成矿深度范围集中于4~10km,根据剥蚀速度计算玲珑花岗岩剥蚀量仅为2.0~4.2km,远未达到金矿最大成矿深度。当前本区金矿勘探和开采深度普遍小于2km,深部金矿找矿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西北部金矿区 玲珑花岗岩 裂变径迹 构造-年代学 隆升剥蚀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同位素年代学到构造年代学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瑜 周丽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14-2019,共6页
从同位素年代学发展到构造年代学,中间必须经历热年代学、构造-热年代学、变形年代学等阶段。同位素年代学只是提供简单的地质事件年龄,热年代学同时赋予了地质事件温度和年龄信息,而构造年代学则强调地质或构造过程中时间-空间的四维... 从同位素年代学发展到构造年代学,中间必须经历热年代学、构造-热年代学、变形年代学等阶段。同位素年代学只是提供简单的地质事件年龄,热年代学同时赋予了地质事件温度和年龄信息,而构造年代学则强调地质或构造过程中时间-空间的四维演化过程。构造年代学使年龄数据的科学意义除了时间外,还有温度、地壳深度变化、是否有流体参与等多重意义,它涉及到多维空间的变化:时间、温度、水平方向的二维变形、垂直方向的变形等。在现有技术和认知水平的条件下,强调指出了从变形年代学到构造年代学的发展中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而回归传统地质、以野外变形为基础的变形年代学研究是构造年代学发展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代学 年代学 构造-年代学 变形年代学 构造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侵入岩热演化史与隆升过程分析 被引量:51
8
作者 陈刚 丁超 +5 位作者 徐黎明 章辉若 胡延旭 杨甫 李楠 毛小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731-3741,共11页
运用LA-ICP MS锆石U-Pb定年、角闪石和黑云母40 Ar-39 Ar定年、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FT)分析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侵入岩的热演化历史及其抬升冷却过程.紫金山侵入岩主要由次透辉二长岩和正长岩组... 运用LA-ICP MS锆石U-Pb定年、角闪石和黑云母40 Ar-39 Ar定年、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FT)分析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侵入岩的热演化历史及其抬升冷却过程.紫金山侵入岩主要由次透辉二长岩和正长岩组成,锆石U-Pb测年给出的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136.7 Ma,角闪石和黑云母40 Ar-39 Ar测年获得的岩浆结晶-固结年龄集中在133.1~130.4 Ma,表明紫金山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的136.7~130.4Ma.侵入岩T-t轨迹与磷灰石FT模拟热史路径综合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侵入岩抬升冷却的三个构造热演化阶段:1)136~120 Ma侵位岩浆结晶-固结阶段,岩体平均冷却速率高达52℃/Ma;2)120~30Ma岩体相对缓慢抬升冷却阶段,平均抬升冷却速率为2.5℃/Ma;3)30Ma以来岩体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平均抬升冷却速率3.6℃/Ma,尤以近10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最为显著,抬升冷却速率接近7℃/Ma.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紫金山岩浆活动与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属于相同时期、统一构造作用的产物,早白垩世末期以来由慢到快的差异抬升过程主要受控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古)太平洋体系与其西南部特提斯体系之间相互联合、彼此消长的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紫金山侵入岩 构造热年代学 抬升冷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渐新世以来主要构造岩浆事件的岩石记录
9
作者 唐渊 王鹏 +2 位作者 邓红 刘宇平 唐文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1143,共23页
作为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分界线,鲜水河左行走滑断裂带被认为是调节藏东地壳物质大规模南东向挤出与地块旋转运动的东边界。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对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变形过程具有十分重... 作为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分界线,鲜水河左行走滑断裂带被认为是调节藏东地壳物质大规模南东向挤出与地块旋转运动的东边界。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对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变形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变形特征开展了野外露头-显微尺度的构造分析,并从该段发育的花岗质糜棱岩和淡色脉体中选取了5个样品开展锆石U-Pb测年,分别得到34.4±0.9 Ma、31.0±1.2 Ma、15.92±0.3 Ma、14.9±0.1 Ma和5.93±0.14 Ma的年龄;选取了2个花岗质糜棱岩样品开展白云母Ar-Ar测年,得到的坪年龄分别为17.21±0.30 Ma和3.21±0.16 Ma。结合前人获得的年龄数据,总结出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以来存在3个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阶段Ⅰ:32~25 Ma,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集中在地壳深部,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阶段Ⅱ:20~13 Ma,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遍布整个地壳,表现为强烈的左行韧性剪切变形和大规模的岩浆作用;阶段Ⅲ:10 Ma~现今,变形集中在上地壳,表现为块体旋转和强烈隆升,地震活动性加强。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和现今地震活动性主要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挤出相关的陆内变形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鲜水河断裂带 花岗质糜棱岩 块体挤出 构造热年代学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