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特提斯金沙江造山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何龙清 余凤鸣 陈开旭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6,共2页
金沙江造山带是东特提斯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金沙江造山带自泥盆纪至第四纪经历了弧后盆地扩张、弧后盆地俯冲消减、弧后碰撞造山、挤压隆升与前陆盆地演化等四个主要演化阶段(潘桂棠等,1997;W... 金沙江造山带是东特提斯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金沙江造山带自泥盆纪至第四纪经历了弧后盆地扩张、弧后盆地俯冲消减、弧后碰撞造山、挤压隆升与前陆盆地演化等四个主要演化阶段(潘桂棠等,1997;Wang et al.,1995;王立全等,1999;何龙清,1998;Kenneth et al.,1995),各阶段都有不同的成矿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内生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金沙江造山带 弧后盆地 内生金属矿床 盆地扩张 构造演化阶段 盆地演化 挤压隆升 东特提斯 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成矿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董永观 邢怀学 +4 位作者 高卫华 余明刚 丁汝福 周刚 张传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2,共2页
阿尔泰成矿带呈北西向展布,横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和蒙古四国,绵延1000多公里。成矿带主体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境内。成矿带构造演化历史长,演化过程复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1阿尔泰成矿带构造演化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表明... 阿尔泰成矿带呈北西向展布,横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和蒙古四国,绵延1000多公里。成矿带主体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境内。成矿带构造演化历史长,演化过程复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1阿尔泰成矿带构造演化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阿勒泰造山带主要经历以下几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①1000~860Ma,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基性岩墙的侵入及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带 矿区阿尔泰 构造演化阶段 哈萨克斯坦 西伯利亚 被动大陆边缘 古亚洲洋 矿产资源 阿勒泰 构造演化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守仁 万天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6-49,共4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花状断褶构造和后生表褶构造分布普遍 ,断裂活动具明显的剪切挤压性质。根据柴西北地区白垩纪—第四纪的沉积特征 ,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 ,将构造演化划分为 4个阶段 ,即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拗陷阶段、始新... 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花状断褶构造和后生表褶构造分布普遍 ,断裂活动具明显的剪切挤压性质。根据柴西北地区白垩纪—第四纪的沉积特征 ,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 ,将构造演化划分为 4个阶段 ,即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拗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引张 剪切阶段、新近纪—早更新世的强烈挤压 剪切阶段和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柴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受周缘山系构造活动的严格控制 ,中新世是断裂活动和构造裂缝形成的重要时期。图 7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北地区 中新世 构造演化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贵庙地区构造演化与成矿
4
作者 陈喜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7-38,共2页
阿贵庙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狼山成矿带的西段,与狼山成矿带东段的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等大型-超大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同属于华北古大陆边缘、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其它有利成矿地质条件,在该区已发现叠布斯格、欧布拉格和... 阿贵庙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狼山成矿带的西段,与狼山成矿带东段的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等大型-超大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同属于华北古大陆边缘、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其它有利成矿地质条件,在该区已发现叠布斯格、欧布拉格和千德曼等中、小型铜铅锌铁矿(化)点,显示出较大的成矿潜力。但长期以来,该区因受地形陡峭、自然地理与交通条件差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工作程度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阶段 华北地台北缘 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 成矿作用 裂陷槽 成矿地质条件 狼山 成矿地质背景 中元古代 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Ust-Kamenogorsk地区额尔齐斯构造带构造演化的年代学制约
5
作者 潘成泽 邱林 董永观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89-197,共9页
额尔齐斯构造带呈北西-南东向从西西伯利亚南缘经Ust-Kamenogorsk、斋桑进入中国的阿勒泰,向南东方向延伸进入蒙古南戈壁地区,全长超过2 000km,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的构造边界之一。对哈萨克斯坦境内Ust-Kamenogorsk地区额尔齐斯构造带的... 额尔齐斯构造带呈北西-南东向从西西伯利亚南缘经Ust-Kamenogorsk、斋桑进入中国的阿勒泰,向南东方向延伸进入蒙古南戈壁地区,全长超过2 000km,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的构造边界之一。对哈萨克斯坦境内Ust-Kamenogorsk地区额尔齐斯构造带的宏观岩石-构造特征和不同岩石类型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Ust-Kamenogorsk地区的额尔齐斯构造带的强变形片麻岩变质时间发生在460~400Ma,代表了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事件。侵入其中的片麻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82Ma,而最晚期切穿构造面理的块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52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表明额尔齐斯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的板块拼合、二叠纪的左旋走滑以及三叠纪西伯利亚地幔柱事件导致的岩浆岩侵入等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t-Kamenogorsk 额尔齐斯构造 锆石U-PB年龄 构造演化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隆升剥蚀及其盆地南部的沉积响应——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韩效忠 李胜祥 +4 位作者 蔡煜琦 郑恩玖 陈正乐 张字龙 刘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47-2455,共9页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闭径迹正演热史模拟得出,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晚期快速隆升,白垩纪—古近纪相对稳定和新构造快速隆升三个阶段。东西两段略有不同,西段隆升时间较早,样品所在地在早三叠世就开始强烈隆升,说明当时该处离原型盆地边界较近,而东段此时样品所在位置还可能接受沉积,直至中侏罗世末期才开始隆升剥蚀。侏罗纪原型盆地南部边界至少跨过大板煤矿,因为在该处出露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残留地层。相应的稳定阶段东段要滞后一些,稳定时间相对较短,西段该时段长达100Ma,而东段多在50~60Ma。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时间东段相对较早,局部地段在38Ma就开始隆升。盆地南缘沉积相带的发育特征和新近纪(或第四纪)内给出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ESR)均说明,沉积对构造具明显的响应,盆缘快速隆升阶段其盆地内相应的沉积物较粗,相对稳定阶段对应的沉积较细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南缘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演化阶段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构型与砂体发育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朱筱敏 陈贺贺 +4 位作者 葛家旺 谈明轩 刘强虎 张自力 张亚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6-762,共17页
陆相断陷盆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阐明这类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层序地层构型和砂体发育分布特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在综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和陆相断陷湖盆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断陷盆地构造演化的4个阶段,表征... 陆相断陷盆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阐明这类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层序地层构型和砂体发育分布特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在综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和陆相断陷湖盆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断陷盆地构造演化的4个阶段,表征层序构型及砂体成因分布特征:①盆地初始断陷期,边界断裂开始活动,准层序垂向加积叠置,发育近源粗粒的冲积扇、分支河流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②盆地强烈断陷期,断层活动强烈,在不同构造带和体系域中,准层序发育多种叠置样式,沉积体系主要为河流、三角洲以及重力流;③盆地断-拗转换期,断层活动减弱,准层序进积、加积垂向叠置,发育长轴向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体系;④盆地拗陷沉降期,断裂活动趋于停止,盆地沉积充填整体处于过补偿状态,以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了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热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构型 砂体分布 构造演化阶段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学 陆相断陷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断陷期地层展布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守仁 张遂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5-343,共9页
松辽盆地深层系统的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表明,断陷期的3套地层具有不同的形成发育过程,原始展布特征和现今残留状况。断陷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过程,既包括断陷的初始发育期——火石岭期和强烈断陷期——沙河子期,也包括断陷的萎缩... 松辽盆地深层系统的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表明,断陷期的3套地层具有不同的形成发育过程,原始展布特征和现今残留状况。断陷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过程,既包括断陷的初始发育期——火石岭期和强烈断陷期——沙河子期,也包括断陷的萎缩期——营城期,分别代表了深层断陷盆地的孕育、伸展裂陷和萎缩覆盖3个地质阶段。对断陷期地层的系统认识,使得深层烃源岩的评价预测更加有效可靠,对于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陷期 构造演化阶段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中脊拆离断层与洋底核杂岩的发育对扩张中心迁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范庆凯 李江海 +1 位作者 刘持恒 潘相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40-2050,共11页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的位置变化。依据洋中脊扩张中心位置的离轴迁移规律,本文将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的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参照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将全球27处拆离断层进行分类。现今全球洋中脊拆离断层多属于非活动性拆离断层,位于阶段VI(如Logachev Massif拆离断层和Kane Megamullion拆离断层);但部分拆离断层仍在活动,即属于发展期和成熟期(阶段III/IV,如MAR,13°19′N拆离断层和Mt.Dent拆离断层),以及衰亡期(阶段V,如MAR,13°30′N拆离断层和Atlantis Massif拆离断层)。在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形成-演化-衰亡-再次形成的循环过程中,中央裂谷的岩浆作用发生周期性循环,洋中脊扩张中心亦发生新生火山岩区中线-拆离断层终止线-重新活动的新生火山岩区中线的位置变化,并先后产生离轴和向轴的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洋底核杂岩 构造演化阶段 不对称扩张 扩张中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