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 被引量:41
1
作者 万天丰 王亚妹 刘俊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5,共35页
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函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 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函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脱界面,是否发生层圈相互作用,是否发生部分的解耦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滑脱、圈层的解耦作用及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中地壳、莫霍面与区域性主干断层的交线附近,而岩石圈板块的底面却并不存在大幅度的滑移。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地区基本上都位于大兴安岭-山西西部-武陵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地区,而在此线以西地区岩浆活动相当微弱。笔者认为,在侏罗-白垩纪时期,该线以西缺少岩浆活动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的大陆型岩石圈,而该线以东岩浆活动剧烈的地区可能就属于海陆过渡型岩石圈。中国东部岩石圈的转型和“变薄”,不太可能是深部地幔羽、去根作用、深部地幔热物质上涌或大陆伸展作用的结果,也不太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构造滑脱 岩浆起源深度 局部解耦 过渡性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滑脱层厘定 被引量:37
2
作者 董臣强 孙自明 洪太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地表露头的观察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系统识别和厘定了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新近系塔西河组等共6个与大套泥岩、膏泥岩和煤系地层相关的主要构造滑脱层。不同地区往往发育有一个或多个构造滑脱层,层位上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趋势。构造滑脱层的识别和厘定对该区构造建模和准确落实地下含油气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滑脱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滑脱、岩浆活动和地震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亚妹 万天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7-229,共23页
在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中国东部地区,通过研究岩浆起源深度来大致判断岩石圈底部和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构造滑脱面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华北期(始新世—渐新世)的构造滑脱主要局限在岩石圈底面与先存的NW或E—W向与NNE向岩石圈断裂的交点... 在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中国东部地区,通过研究岩浆起源深度来大致判断岩石圈底部和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构造滑脱面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华北期(始新世—渐新世)的构造滑脱主要局限在岩石圈底面与先存的NW或E—W向与NNE向岩石圈断裂的交点附近。喜马拉雅期(中新世—早更新世)在先存的NNE和NE向3条岩石圈断裂(太行山断裂,郯庐断裂和东南沿海断裂)与岩石圈底面相交部位发生较强烈的滑脱。根据地震资料分析,新构造期(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滑脱主要发生在莫霍面和中地壳附近,局部呈面状分布,但华南地区则不发育构造滑脱。现代的重力梯度带就是大陆岩石圈地幔与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分界线,也是岩浆作用强烈与微弱区的分界,此界线从白垩纪到现代最大向东移动了大约200 km。作者认为,主干断层是造成岩石圈内构造滑脱的主导因素。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内部不同圈层之间的构造滑脱作用与断层控制了板内岩浆活动和地震的性质、强度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不支持在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深部存在广泛的地幔羽和热地幔上隆作用,也不支持中国东部在新生代发生大规模的岩石圈拉张减薄作用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构造滑脱 断裂 岩浆活动 地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滑脱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87
4
作者 王椿镛 张先康 +1 位作者 吴庆举 祝治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13-620,共8页
在华北盆地中西部的临城一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上,CDP叠加剖面在双程走时2.5-4.5s部分显示出一系列连续性好、能量强的低角度反射事件,在剖面上显示的延伸距离达40km.这些反射事件解释为滑脱断层,它自西向东倾角变缓... 在华北盆地中西部的临城一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上,CDP叠加剖面在双程走时2.5-4.5s部分显示出一系列连续性好、能量强的低角度反射事件,在剖面上显示的延伸距离达40km.这些反射事件解释为滑脱断层,它自西向东倾角变缓,发育在深度为skin(剖面西端)至10km(东端)的结晶基岩中.在剖面的浅部显示出两个相似的单边断陷盆地,其主断裂以铲形归并到这一滑脱构造.上盘在伸展过程中向东滑移,拉张和重力滑动作用可能是形成这些断裂的主要原因.剖面东部的中下地壳内众多的反射事件具有叠层状的特征,并遭受强烈的变形,可能表示地幔物质上涌侵入至地壳内.岩浆侵入在地壳上部形成附加的伸展应力场,同时使下地壳增热,粘度下降,某些矿物发生脱水作用,脱出的水上移并储存于中地壳内.伸展应力场及热和水的作用促进滑脱构造的形成.邢台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表明,这一地区脆韧过渡带的深度为10-25km,滑脱面为过渡带的上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华北盆地 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滑脱构造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2 位作者 杨长春 时秀朋 宫红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1-530,共10页
通过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油田开发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地层、构造变形和岩石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缘和东北部存在滑脱构造,滑脱构造主要沿古生界/太古宇不整合面、石炭系/奥陶系假整合面发育,在古生界内部... 通过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油田开发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地层、构造变形和岩石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缘和东北部存在滑脱构造,滑脱构造主要沿古生界/太古宇不整合面、石炭系/奥陶系假整合面发育,在古生界内部和新生界也有显示.滑脱构造面是一个断层破碎带,发育碎裂岩和褶皱.构造破碎带附近古生界(石炭系)底部和太古宇(奥陶系)顶部出现破碎带,表现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带.视滑动构造强度的不同古生界底部地层可能出现缺失或重复,后者在地震剖面中表现为反射时间明显增大,相应发育滑脱褶皱、堆垛背斜.由于与油气形成的时间相匹配,滑脱构造为潜山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是潜山性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油气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地区沿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滑脱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理 张进江 +1 位作者 钟大赉 王先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5-361,共27页
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改造成为构造滑脱面,滑脱面上发育碎裂岩和动力变质岩。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宇构造变形以劈理和裂缝为主,岩石破碎。构... 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改造成为构造滑脱面,滑脱面上发育碎裂岩和动力变质岩。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宇构造变形以劈理和裂缝为主,岩石破碎。构造滑动使露头区寒武系底部地层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济阳坳陷南缘则出现地层重复现象。从地层缺失到褶皱产生再到地层重复是滑脱构造逐渐演化的结果。^40Ar-^39 Ar、K—Ar、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滑动的主要时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距今130~110Ma)和中始新世(距今43~37Ma)。各种构造指向标志表明滑动的方向以向北、北北西和北北东为主。滑脱构造是低角度的伸展构造,其机制与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变革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变形特征 形成时代 形成机制 不整合面 鲁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望水 李涛 +3 位作者 于水 吴婵 何瑶瑶 龙小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晚侏罗世伴随大西洋的裂开而形成,陆内裂陷构造旋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阿普特期(Aptian))主要发育陆内裂陷构造;过渡期构造旋回(阿普特期)沉积了一套潟湖相塑性层(盐岩);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旋回(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晚侏罗世伴随大西洋的裂开而形成,陆内裂陷构造旋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阿普特期(Aptian))主要发育陆内裂陷构造;过渡期构造旋回(阿普特期)沉积了一套潟湖相塑性层(盐岩);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旋回(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至今)共发育了两期重力滑脱构造,早白垩世阿尔布期-渐新世发育一期(早期)重力滑脱构造,中新世至今发育了另一期(晚期)重力滑脱构造。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同一期重力滑脱构造具有从早到晚由陆向海的前展式发育规律,且多期重力滑脱构造具有从早到晚由陆向海迁移的进积叠加规律。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大地构造背景、地层掀斜、滑脱面形态,其中大地构造背景控制重力滑脱构造体系类型,地层掀斜是引起地质体重力滑脱和变形的根本、控制构造变形的强度,滑脱面形态控制着重力滑脱构造类型和发育位置;次要控制因素是差异重力负载和塑性滑脱层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宽缓型凹面斜坡和窄陡型斜坡滑脱面下的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成因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 重力滑脱构造 构造发育演化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8
作者 艾能平 任建业 +3 位作者 祁鹏 史双双 佟殿君 胡德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351,共9页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部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在叠前三维地震剖面精细构造解释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和建立了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该系统分为南部伸展滑脱系统和...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部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在叠前三维地震剖面精细构造解释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和建立了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该系统分为南部伸展滑脱系统和北部伸展滑脱系统,南部滑脱系统以羊二庄滑脱断裂为主体,连接张东断裂、张北断裂、赵家堡断裂等伸展断裂组合而成,北部滑脱系统以沧东断裂为主体,连接大张坨断裂、海河断裂、港西断裂、港东断裂、南大港断裂等伸展断裂构成。在平面上两大滑脱系统各自构成一个帚状断裂体系,在剖面上表现为叠瓦式几何形态,与次级断裂常构成"Y"型或复"Y"型组合样式,向深部会聚到主滑脱面。歧口凹陷古近纪时期变形基本都限定在区域性底滑脱界面之上,并具有多层次滑脱构造特征,控制和影响了歧口凹陷不同级别的构造形态和组合样式,同时对盆地的沉降过程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为本区的油气储集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初步探讨了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的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伸展滑脱构造 黄骅坳陷 伸展构造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37
9
作者 冯向阳 孟宪刚 +3 位作者 邵兆刚 王建平 朱大岗 赵建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9-424,共6页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 ,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 (重 )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 ,...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 ,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 (重 )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 ,岩石圈向西北的俯冲 ,地壳层次向西挤压产生基底滑脱、推覆增厚 ,进而在松弛伸展过程出现山链两侧双极性的重力滑脱。在分析变形特征的基础上 ,对本区的挤压推覆 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 ,实验表明 ,来自于SE方向的挤压作用是产生大规模的推覆 滑脱构造的动力来源。在后期的应力松弛阶段 ,产生伸展滑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 模拟实验 雪峰山 中生代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涛 胡望水 +3 位作者 何瑶瑶 陈川 赵芸 饶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7-203,共7页
论述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主要发育重力滑脱构造,可分为上陆坡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中陆坡和下陆坡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下陆坡-深海平原转换区的... 论述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主要发育重力滑脱构造,可分为上陆坡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中陆坡和下陆坡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下陆坡-深海平原转换区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一期完整的重力滑脱构造演化模式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逐渐发育的前展式发育模式,即最早发育高部位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其次发育中部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最后发育低部位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下刚果盆地总共发育两期重力滑脱构造,分别是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渐新世的第一期(早期)重力滑脱构造,中新世至今的第二期(晚期)重力滑脱构造。这两期重力滑脱构造之间呈现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发育的前展式结构,即晚期的重力滑脱构造位于早期重力滑脱构造的向海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重力滑脱构造 构造发育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周缘的滑脱构造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步清 谢会文 +2 位作者 陈汉林 王清华 杨宝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3-742,共10页
西南坳陷主要发育两套滑脱层序,一套是中寒武统和田河组膏盐岩,另一套是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的夹灰岩、白云岩的膏泥岩;前者厚度500 m左右,后者厚度在100~700 m左右。和田河组膏盐岩主要影响中生代及中新世末的构造变形,古... 西南坳陷主要发育两套滑脱层序,一套是中寒武统和田河组膏盐岩,另一套是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的夹灰岩、白云岩的膏泥岩;前者厚度500 m左右,后者厚度在100~700 m左右。和田河组膏盐岩主要影响中生代及中新世末的构造变形,古近系底部的膏泥岩主要影响上新世末及第四纪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样式均以顺层滑脱构造为主,它们在空间上常常表现为构造叠加和构造组合,滑脱构造与其它构造变形样式在剖面上组成4类构造组合:1)与滑脱相关的断层传播褶皱;2)叠瓦式滑脱构造;3)楔入构造+被改造的断层相关褶皱;4)滑脱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前两类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后两类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山前冲断带,本文建立了这些构造组合样式的构造模型,它们对于山前带或盆地内复杂区块的构造解释、圈闭落实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南坳陷 膏泥岩 滑脱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脱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礼明 丁文龙 +2 位作者 曾维特 许长春 久凯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5期60-63,138,共4页
滑脱构造对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几何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分析了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变形特征、构造岩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滑脱构造的形成除了受外在动力机制控制,还与地层属性如不整合面、地层... 滑脱构造对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几何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分析了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变形特征、构造岩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滑脱构造的形成除了受外在动力机制控制,还与地层属性如不整合面、地层岩性及物性特征有关。其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滑脱层的深浅,地层的温压及所受应力大小,常伴生有三角带、叠瓦状构造和双重构造等。碎裂岩作为滑脱构造中典型岩石类型受到动力变质作用,发育大量裂缝和溶洞。滑脱构造形成的高温场、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滑脱断裂带、碎裂岩裂缝,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形成机制 变形特征 构造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巴东地区滑脱构造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杰 王秋良 +3 位作者 黄颂 吴海波 赵凌云 陈俊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5-232,共8页
通过对川东-鄂西地区弧形薄皮构造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认为,本区存在中三叠统巴东组、下三叠统大冶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下志留统罗惹坪组4个易于发生构造滑脱的软弱地层。结合三峡地区地球物理探测结果,构建了巴东地区多层滑脱构造... 通过对川东-鄂西地区弧形薄皮构造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认为,本区存在中三叠统巴东组、下三叠统大冶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下志留统罗惹坪组4个易于发生构造滑脱的软弱地层。结合三峡地区地球物理探测结果,构建了巴东地区多层滑脱构造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该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滑脱构造的几何形态非常一致,地震活动多沿着区内3条NE向滑脱背斜的枢纽方向分布,背斜核部地震较少,而两翼地震较多,且较大地震多发生在两翼较深处。多层滑脱构造组成的构造背景、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分布以及库水位的反复加卸载是造成巴东地区地震特征复杂性的3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巴东 滑脱构造 三峡水库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滑脱型山链变形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宗秀 许志琴 杨天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本文从变形构造、变形式样、变形机制及相关的变形一变质关系研究人手,厘定了丹巴地区的构造层次。在纵向上将主造山期滑脱构造划分了三个变形构造域:上部变形构造域、中间变形构造域和下部变形构造域。提出了该造山带主造山期多层次... 本文从变形构造、变形式样、变形机制及相关的变形一变质关系研究人手,厘定了丹巴地区的构造层次。在纵向上将主造山期滑脱构造划分了三个变形构造域:上部变形构造域、中间变形构造域和下部变形构造域。提出了该造山带主造山期多层次滑脱构造二维空间的构造变形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造山带 构造变形 剪切劈理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滑脱构造与分层构造变形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春波 汤良杰 +2 位作者 黄太柱 李慧莉 宁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5-1092,共8页
塔中低凸起作为古生代形成的凸起,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研究其构造变形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地震和钻井资料,在地震资料解释和分层构造复原基础上,研究认为:(1)除塔中Ⅰ号断裂带部分段为基底卷入式外,塔中低凸起... 塔中低凸起作为古生代形成的凸起,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研究其构造变形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地震和钻井资料,在地震资料解释和分层构造复原基础上,研究认为:(1)除塔中Ⅰ号断裂带部分段为基底卷入式外,塔中低凸起主要逆冲断裂以滑脱式为主,主逆冲断裂多在中、下寒武统膏盐层系滑脱;(2)盐上地层变形特征与盐下地层变形特征不同,盐上地层构造变形强度总体上大于盐下地层构造变形强度;(3)膏盐层系在分层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协调变形作用;(4)塔中低凸起分层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俯冲造山及膏盐层系滑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分层构造变形 膏盐层系 塔中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启示 被引量:19
16
作者 于福生 李定华 +1 位作者 赵进雍 董长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5-23,共9页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下部滑脱层起主控滑脱作用,上部滑脱层厚度、滑脱层之上砂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挤压方向与受力边界间的夹角较大时,上部滑脱层容易先形成滑脱断层,其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不同黏度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产生不同的分层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当下部滑脱层硅胶黏度为500~1 000Pa.s时,形成分层滑脱前展型叠瓦式构造;当硅胶黏度为2 000~2 500Pa.s时,靠近挤压端先形成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冲起背斜构造。地震和钻井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霍尔果斯—安集海褶皱冲断带具有双层滑脱变形特征;模拟结果认为,斜向受力边界、侏罗纪煤层以及古近纪泥岩层的分层滑脱作用是控制变形过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滑脱构造 褶皱冲断带 变形特征 主控因素 物理模拟 砂箱模型 霍尔果斯—安集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滑脱构造剖析及对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东东 刘池洋 黄翼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274,共12页
重力滑脱构造在盆地演化中较为常见,地层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滑动所产生的构造变动存在广泛。歧口凹陷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内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其特点是新生代沉积巨厚且构造活动强烈,为重力滑脱和相关构造形成提供了发育条件... 重力滑脱构造在盆地演化中较为常见,地层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滑动所产生的构造变动存在广泛。歧口凹陷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内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其特点是新生代沉积巨厚且构造活动强烈,为重力滑脱和相关构造形成提供了发育条件。按照滑脱面性质的不同,将歧口凹陷的滑脱构造分为3类:地层—断裂复合滑脱、顺层滑脱和断裂滑脱。在该凹陷中选其各自具代表性的构造,如埕北滑脱构造、塘沽新港滑脱构造和大张坨滑脱构造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化等方面剖析。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滑脱构造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新生代凹陷区快速沉积、凸起带强烈隆升、前第三纪地层的滑移层和热力作用。滑脱构造大多有褶皱和断裂相伴生,其组合方式不同可为油气成藏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滑脱构造 重力作用 油气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区中新生代滑脱构造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清波 杨坤光 程万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9-1210,共12页
九江—瑞昌地区中新生代发育多层次、多期次、多形式的滑脱构造。受基底拆离断层、中新元古界/震旦系不整合面和志留系三套区域滑脱层(面)的控制,不同层次的构造变形差异明显,可概括为前震旦系基底滑脱系统、寒武—奥陶系滑脱系统、志... 九江—瑞昌地区中新生代发育多层次、多期次、多形式的滑脱构造。受基底拆离断层、中新元古界/震旦系不整合面和志留系三套区域滑脱层(面)的控制,不同层次的构造变形差异明显,可概括为前震旦系基底滑脱系统、寒武—奥陶系滑脱系统、志留系滑脱系统和泥盆—三叠系滑脱系统。在不同时期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发育了不同类型的滑脱构造: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挤压型滑脱构造、早白垩世初(140 Ma)伸展型拆离滑脱构造及早白垩世晚期(113 Ma)重力滑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九瑞地区 39Ar-40Ar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的拆离滑脱构造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5-319,共5页
针对廊固凹陷的拆离滑脱构造在不同部位、不同方向表现不同,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安-柳泉和大兴-杨税务拆离滑脱构造都是双向的滑动构造,牛北斜坡滑脱构造为单向的;3种方向的拆离滑脱对整个凹陷的构造格局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形... 针对廊固凹陷的拆离滑脱构造在不同部位、不同方向表现不同,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安-柳泉和大兴-杨税务拆离滑脱构造都是双向的滑动构造,牛北斜坡滑脱构造为单向的;3种方向的拆离滑脱对整个凹陷的构造格局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了平面、剖面上一定的构造组合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大兴断层的翘倾作用和牛驼镇凸起的抬升作用。认为适当的坡度、一定的地层厚度和润滑层的存在是形成拆离滑脱构造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滑脱构造 不同方向 构造特征 廊固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地区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滑脱构造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朝文 刘援朝 魏显贵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7,共7页
阿尔泰地区在地质上不但以华力西期岛孤,广泛发育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及其稀有金属矿产资源而著称;而且还发育韧性剪切带,深、浅两种断裂,是一个巨型复式推覆-滑脱构造。它是在额尔齐斯俯冲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滑脱面位于中、上地壳之... 阿尔泰地区在地质上不但以华力西期岛孤,广泛发育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及其稀有金属矿产资源而著称;而且还发育韧性剪切带,深、浅两种断裂,是一个巨型复式推覆-滑脱构造。它是在额尔齐斯俯冲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滑脱面位于中、上地壳之间约20km深处,地表额尔齐斯断裂带是这个主滑脱面上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剪切带 推覆构造 滑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