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河流地貌指数的澜沧江断裂南段构造活动性研究
1
作者 孙林龙 董有浦 +3 位作者 吴中海 张世涛 李立 刘志明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3-1561,共19页
西南三江地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小湾—景洪)沿澜沧江河谷发育,被认为是研究西南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乃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目前有关澜沧江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仍缺乏系统研究。地貌指数对于断裂的构造活... 西南三江地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小湾—景洪)沿澜沧江河谷发育,被认为是研究西南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乃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目前有关澜沧江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仍缺乏系统研究。地貌指数对于断裂的构造活动性较为敏感,可以直观反映构造活动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30 m),提取了澜沧江南段流域西侧(右岸)的210个次级流域,得到各次级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流域形状指数(BS)、谷底宽高比(VF)、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山前曲折度(Smf)和归一化河流陡峭指数(Ksn)。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地貌指数得到构造活动相对强度(Iat),分析发现研究区非构造因素(如降水和岩性)对澜沧江断裂南段的各地貌指数影响并不明显,而构造活动则是主导各地貌指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在断层附近及断层相交位置活动性较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显示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呈现高低错落,断裂北部的小湾—漫湾段活动性较强,中部和南部的漫湾—那招段、那招—谦六段、糯扎渡—勐往段及景洪段活动性则为中等。这反映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同一断裂带不同位置的构造活动性也有差异,并非呈现简单的线性变化规律,而可能受其周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构造综合作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澜沧江断裂 河流地貌指数 相对构造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构造活动性与沉积格局的配置关系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王华 姜华 +1 位作者 林正良 赵淑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70-77,共8页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凹陷内结构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断裂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带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展布特征。高柳断层是南堡凹陷内最为重要的二级断裂,其活动始于Es1沉积时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最为强烈。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高柳断层将凹陷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尤其在Ed3沉积期其强烈的翘倾作用使高柳地区成为一个孤立的湖盆,直接影响到了高柳地区的沉积充填。根据东营组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划分出4种断裂坡折带: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和反向断阶型,为研究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东营组 断坡带 高柳断层 构造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兆异常动态扫描与区域构造活动背景结合的研究——试建立华北地区构造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综合评估数字化图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文俊 田山 邵永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6-278,共13页
为实现前兆异常空间扫描与构造活动背景的有机结合 ,本文提出 :以近数十年 2级以上地震的累计频次分布为依据 ,量化评估华北各构造区现今活动状态与基本活动水平 ,以近千年来的 5级以上地震的年均发生率分布为依据量化评估断裂构造 (带... 为实现前兆异常空间扫描与构造活动背景的有机结合 ,本文提出 :以近数十年 2级以上地震的累计频次分布为依据 ,量化评估华北各构造区现今活动状态与基本活动水平 ,以近千年来的 5级以上地震的年均发生率分布为依据量化评估断裂构造 (带、段 )的地震活动危险性 ,并将上述两项量化评估的数值分布图进行叠加 ,建立起标示华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震危险性的数字化图 ,以此作为前兆异常空间扫描的输入 ,从而增强前兆空间扫描图像中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其异常演化特征 ,提高强震危险预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演化 构造活动性 地震危险性 量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段与中、北段构造活动性对比的热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孟林 张训华 +2 位作者 温珍河 孟祥君 王明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302-3317,共16页
受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弧后扩张剧烈活动的地缘特性影响,冲绳海槽构造特征复杂,南、中、北段在热液活动、断裂性质、火成岩特性、扩张时代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因此认识该区各段构造活动性对查清其复杂地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前人通... 受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弧后扩张剧烈活动的地缘特性影响,冲绳海槽构造特征复杂,南、中、北段在热液活动、断裂性质、火成岩特性、扩张时代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因此认识该区各段构造活动性对查清其复杂地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前人通过磁异常反演得到的居里面深度资料,利用热模拟的方法,对冲绳海槽各段深、浅构造活动性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表明,南段软流层构造活动强度约为中、北段的6倍,而岩石圈浅层构造活动却相对较弱.该结论与前人所得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相符,主要表现为:相对于中、北段,南段在海槽总体演化历程上裂陷较深;海底火成岩岩浆源区较深,结晶分异程度较弱,同化混染程度较强;切穿沉积基底的大型断裂较为发育,而沉积层内部的小型断裂分布相对稀疏;沉积层岩浆侵入活动较弱,海底所呈现出的热液活动区数量较少;现代地震活动较多,震源深度较大.根据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推测:(1)冲绳海槽北段可能还有一些热液区没有被探测到,也可能在历史演化进程中失去活力,或者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2)南段存在孕育更多热液活动区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性 热模拟 海底热流 热液活动 冲绳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隧洞工程构造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叶 赵娴 +9 位作者 徐祥银 刘霆 谭成轩 扬耕 阎全人 叶维国 杨世平 何广海 李淑芬 孙东洵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59-68,共10页
在对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演化分析的基础上 ,配合现今构造应力场平面和三维数值模拟 ,定量计算输水隧洞不同地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的夹角、深圳断裂带与隧洞交汇部位的现今活动量级范围以及深埋隧洞地段现今构造应力状态 。
关键词 输水隧洞工程 构造活动性 深圳市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隆起重磁异常特征及其构造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磊 张健 +1 位作者 高玲举 董淼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4-707,共14页
通过对鲁西隆起区重磁资料的分析和反演计算,研究了沂沭断裂带、齐河—广饶断裂带、聊城—兰考断裂带、丰沛断裂带以及地块内部断裂的重磁异常、莫霍面和居里面深度特征,并讨论了鲁西隆起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结果显示:鲁西隆起... 通过对鲁西隆起区重磁资料的分析和反演计算,研究了沂沭断裂带、齐河—广饶断裂带、聊城—兰考断裂带、丰沛断裂带以及地块内部断裂的重磁异常、莫霍面和居里面深度特征,并讨论了鲁西隆起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结果显示:鲁西隆起基底广泛出露,沉积层主要分布在由断裂下降盘控制的凹陷内,区内断裂深度达20km以上,其中蒙山断裂深入至上地幔,控制了蒙山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的产出;鲁西隆起区莫霍面深度为30—35km,整体呈向西开口的箕形,地块中部地壳厚度较厚,除西侧地壳呈阶梯状增厚外隆起地块四周地壳逐渐减薄;居里面深度介于20—33km之间,中部地区较深,为整体稳定的地块,断裂带分布位置对应于居里面梯度带;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断裂带与莫霍面梯度带交会区以及断裂带上的居里面突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 重磁反演 构造活动性 地壳结构 莫霍面 居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河网形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性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文力 魏鹏飞 +2 位作者 李学敏 孙小舟 王俪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252-262,共11页
河流作为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貌单元,记录了丰富的水系演化、构造变形以及气候变化等信息。通过研究河流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来阐述区域地貌和构造活动特征是构造地貌研究的一个突破点,河流形态的空间变化是阐述河流形成与演化... 河流作为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貌单元,记录了丰富的水系演化、构造变形以及气候变化等信息。通过研究河流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来阐述区域地貌和构造活动特征是构造地貌研究的一个突破点,河流形态的空间变化是阐述河流形成与演化特征最为直观有效的方法。丹江口水库库区地貌特征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差异性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是开展构造地貌研究的理想场所。通过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河流形态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河网分维值空间特征与区域内构造活动性较强的断裂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构造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河网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发育不成熟,河网分维值出现低值,分维值均小于1.115;构造活动性较弱的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河网发育过程中未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发育较成熟,河网分维值高,分维值均大于1.25;而河网分维值空间变化与地形坡度、平均高程等地貌参数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区域构造活动性特征是河网形态空间变化控制的关键因素。利用河网形态的分维特征量化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弱及各区域构造活动的差异,对于河流的形成与演化、构造活动性及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分形特征 地貌特征 构造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召开首都圈现今构造活动性研讨会
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494,共1页
2014年5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京组织召开了首都圈现今构造活动性研讨会。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孙叶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谭成轩研究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与会专家进行了学术研讨。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为... 2014年5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京组织召开了首都圈现今构造活动性研讨会。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孙叶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谭成轩研究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与会专家进行了学术研讨。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为积极服务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相继开展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研究、地震灾区科学考察、灾区和重点地区地应力监测、抗旱找水、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等工作,制定并适时启动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机制》,为国土资源部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构造活动性 首都圈 组织 防灾减灾工作 国土资源部 自然灾害 地震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青衣江变形河流阶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构造活动性
9
作者 苏鹏 田勤俭 +2 位作者 梁朋 李文巧 王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3-545,共23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第四纪沉积差,断层出露不明显,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资料零星。为了提高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的认识,探索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貌以及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跨盐井-五龙断裂、大川-...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第四纪沉积差,断层出露不明显,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资料零星。为了提高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的认识,探索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貌以及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跨盐井-五龙断裂、大川-双石断裂和芦山盆地的青衣江不同段的6级河流阶地进行了差分GPS连续测量和细致研究,结合对高分辨率航拍影像的地质解译,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青衣江各段的河流阶地横剖面,通过不同河段河流阶地的对比分析,建立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通过对河流阶地的变形分析,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以来,盐井-五龙断裂的平均垂向断错速率为0.6~1.2mm/a,大川-双石断裂没有明显的垂向活动,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控制的山前褶皱最新活动。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壳深部结构资料和芦山地震的精定位余震资料等,认为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大川-双石断裂,而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山前盲逆断层和反冲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芦山Ms7.0地震 河流阶地纵剖面 构造活动性 发震构造 盐井-五龙断裂 大川-双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裂变径迹证据:兼论构造活动对核废选址场的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红旭 颜丹平 +8 位作者 何建国 陈峰 高洪雷 所世鑫 王勋 张晓 曹清艳 王永文 赵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92,共12页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布在81.7~5...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布在81.7~51.4 Ma之间,反映出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冷却事件,这与天山地区晚白垩世的抬升剥露事件相一致。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3.60±0.11~14.36±0.10μm之间,其长度标准差为0.98~1.22μm,显示该区磷灰石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晚白垩世—始新世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隆升剥蚀速率为270~580 m/Ma。现有地质资料及热史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在晚白垩世—始新世(84~49Ma)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自始新世以后50 Ma以来,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其活动强度明显有别于天山其他地段。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现在的构造地貌基本继承了晚白垩世的特征,处于构造活动平稳期,符合核废处置场选址的构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性 核废处置场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河流分形特征与地貌、构造活动耦合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文力 魏鹏飞 +6 位作者 常华进 孙小舟 李权国 杜红旺 刘琛 李学敏 秦玉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5-974,共10页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貌特征与形成演化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周边典型地区河流分形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控制的区域构造活动性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貌特征与形成演化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周边典型地区河流分形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控制的区域构造活动性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河流形态与地貌演化特征也非常相似,河流纵剖面变化很快,长波长下凹型,河流坡降比大,地形起伏度大,河流形态变化简单,河流分维值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性不强烈,历史地震记录偏低,大震极少,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地形起伏度较小,河流形态错综复杂、分维值高;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活动性较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但由于该区域平均多年侵蚀速率比较低,同时河流下切深度大,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也是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河网发育较成熟,河网分维值较高。通过对比发现,降水量的变化对该区域侵蚀速率的影响远小于构造活动性的作用,在分析河网形态特征时可以不考虑降水量空间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分形特征 河流纵剖面 构造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地貌学的南盘江与红河分水岭特征分析
12
作者 童方彤 董有浦 +2 位作者 刘益 毛黎光 李旭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548,共14页
红河曾经在古新世—始新世晚期发源于青藏高原内部,大约渐新世开始其流域面积逐渐缩小。自渐新世至今,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走滑断裂。走滑断裂能够影响河流的流向、坡度以及河道形态等。在这些走滑断裂影响下,红河的流域... 红河曾经在古新世—始新世晚期发源于青藏高原内部,大约渐新世开始其流域面积逐渐缩小。自渐新世至今,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走滑断裂。走滑断裂能够影响河流的流向、坡度以及河道形态等。在这些走滑断裂影响下,红河的流域面积是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本文以南盘江和红河流域分水岭为研究对象,探究红河在红河断裂、建水断裂及文麻断裂等走滑断裂的影响下,其分水岭的迁移特征。本文利用90 m分辨率的DEM提取了红河、南盘江的33条子流域,通过计算获得面积高程积分(HI)、谷底宽高比(VF)、河流陡峭指数(K_(sn))和chi(χ)值4个地貌参数,结合野外调查揭示研究区构造活动性差异及分水岭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分水岭呈分段性变化:龙树村—店房村段向南盘江迁移;店房村—腊梅村段向红河迁移,HI值、VF值及Ksn值三者所得结果与chi(χ)值结果对马鹿山—龙树村段存在不同认识。从整体上看,红河在逐渐失去其流域面积。非构造因素(降雨和岩性)不是控制研究区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分水岭迁移主要受研究区内红河断裂、建水断裂、曲江断裂、文麻断裂及小江断裂南段的构造活动性强弱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 南盘江 分水岭 地貌参数 构造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怀盆地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6
13
作者 李营 杜建国 +3 位作者 王富宽 周晓成 盘晓东 魏汝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91,117,共10页
报道了延怀盆地422个测点的土壤气测量结果,讨论了各气体组分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探讨了气体地球化学背景场与区域地震地质的关系.2007年9—10月在首都圈西北部延怀盆地进行了野外土壤气体测量,获得该地区土壤气中Rn,Hg,C... 报道了延怀盆地422个测点的土壤气测量结果,讨论了各气体组分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探讨了气体地球化学背景场与区域地震地质的关系.2007年9—10月在首都圈西北部延怀盆地进行了野外土壤气体测量,获得该地区土壤气中Rn,Hg,CO2,H2,He和CH4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分别为8105.8(±5937.4)Bq/m3,9.7(±5.8)ng/m3,395.9(±35.3)×10-6,4.0(±2.3)×10-6,15.9(±10.4)×10-6和12.7(±8.1)×10-6.延怀盆地土壤Rn,Hg,He和CO2气体地球化学背景场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以延矾盆地北缘断裂为界)的特征.控制土壤气体地球化学背景场的主要因素是气体组分的来源、地壳结构、断裂构造、地层和微生物作用.延怀盆地内东部上地壳内存在的低速体,构造活动性较强,深部来源的Hg和He,以及来源于花岗岩的Rn等对土壤气的贡献较大,是盆地东部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较高的原因.这与延怀盆地东部地震活动性较强相对应.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地震地球化学流动测量和异常判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气体地球化学 构造活动性 延怀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阜康断裂的变形方式与全新世滑动速率 被引量:8
14
作者 尤惠川 任利生 +1 位作者 陈国星 王伟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9-248,共10页
利用实地调查资料对东天山阜康断裂的变形方式和全新世滑动速率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阜康断裂由 4条低角度的南倾逆断层斜列组成 ,具有最新的构造活动性 ,端部断层活动较弱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3~ 0 33mm a ,中部... 利用实地调查资料对东天山阜康断裂的变形方式和全新世滑动速率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阜康断裂由 4条低角度的南倾逆断层斜列组成 ,具有最新的构造活动性 ,端部断层活动较弱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3~ 0 33mm a ,中部断层活动强烈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大于 1 4 2mm a ;全新世断层活动方式总体上表现为稳定滑动 ,西段表现为多期间歇性活动 ,中、东段表现为持续性活动 ,更早时期存在直抵地表的快速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变形方式 滑动速率 全新世 构造活动性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启凯 池国民 +2 位作者 畅柳 苏广利 田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1-898,共8页
利用辽宁地区三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得出1988—1998年和1998—2016年两个时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矢量图和等值线图.结合辽宁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断裂活动性,分析了区域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利用辽宁地区三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得出1988—1998年和1998—2016年两个时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矢量图和等值线图.结合辽宁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断裂活动性,分析了区域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趋势及需重点关注的区域.结果表明:海城MS7.3地震后较长时间内,辽宁地区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辽东隆起和辽西隆起以上升为主,下辽河断陷带下沉;1998年后,辽宁地区整体形变差异量减小,该地区垂直形变正趋于稳态,垂直形变速率梯度高值区仍集中于下辽河断陷带与辽东隆起、辽西隆起的交界地带,因此该区域的潜在危险性较高,需要持续并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 构造活动性 梯度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演化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良迁 马青 +3 位作者 杜雪松 陈聚忠 张俊青 郑智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1,共5页
利用辽宁地区多期复测的水准资料,得到1959—1979年、1979—1997年、1997—2010年和1959—2010年多个时间段的垂直形变速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辽宁地区50年的地壳垂直形变演化和构造活动性,以及垂直形变场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利用辽宁地区多期复测的水准资料,得到1959—1979年、1979—1997年、1997—2010年和1959—2010年多个时间段的垂直形变速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辽宁地区50年的地壳垂直形变演化和构造活动性,以及垂直形变场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59—1979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差异变化量最大,地壳活动性较强烈,该时间段内发生了海城7.3级地震。1979—1997年和1997—2010年两个时间段垂直形变速率差异变化量减小,地壳活动性减弱,同时期本区无大震发生。垂直形变速率变化显示出,辽宁地区地壳活动以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构造为主,不同时期的垂直形变分别受它们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垂直变化速率 垂直形变演化 构造活动性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忆李四光对防震减灾的贡献,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庆华 杜建军 周显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5-391,共7页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构造体系 地震风险区 地壳运动 地震预测整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运动与油气田分布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威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现今地壳运动活跃的构造域有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脊构造系与北大陆构造系,在这些构造系中天然地震活跃,深断裂重新活动。天然地震后地面见油苗,美国油气田多分布在破坏性地震带之间,中国已发现的油气田多与活动断裂相伴分布,发现全球... 现今地壳运动活跃的构造域有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脊构造系与北大陆构造系,在这些构造系中天然地震活跃,深断裂重新活动。天然地震后地面见油苗,美国油气田多分布在破坏性地震带之间,中国已发现的油气田多与活动断裂相伴分布,发现全球油气田中的多一半分布在环太平洋构造系与北大陆构造系内,说明油气田分布与现今地壳运动存在着内在联系,天然地震是地球深部物质外泄的动力,地球深部可能含有石油和烃类气体。因此,现今地壳运动活跃的活动构造系将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活动性构造体系 油气田 发布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约主编致读者
19
作者 刘俊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共1页
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陆,是理解地质历史时期洋陆格局、相互作用及演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固体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改善所必要的基础和保障。尤其21世纪以来,地质学家们已经意识到,在地球的动力学环境中大陆岩石圈各... 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陆,是理解地质历史时期洋陆格局、相互作用及演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固体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改善所必要的基础和保障。尤其21世纪以来,地质学家们已经意识到,在地球的动力学环境中大陆岩石圈各圈层的表现、构造活动性及演化与组成和结构相对简单的大洋岩石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形态 克拉通 构造活动性 构造解析 新特提斯洋 构造变形 成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