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亚马尔-格达地区古构造地貌及构造活动过程
1
作者 莫午零 计智锋 +1 位作者 姜仁 张艺琼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8-686,共19页
为探究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三叠纪发育的裂谷以及中生代–新生代发育的大量局部隆起和走滑断裂的形成机理,对亚马尔–格达地区前中生代基底深部线状构造、沉积盖层构造发育史、古构造地貌及构造活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 为探究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三叠纪发育的裂谷以及中生代–新生代发育的大量局部隆起和走滑断裂的形成机理,对亚马尔–格达地区前中生代基底深部线状构造、沉积盖层构造发育史、古构造地貌及构造活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深部线状构造可分为NW向、NE向、近EW向和近SN向4组走向,NW和NE走向的线状构造是前中生代乌拉尔褶皱系基底顶部褶皱、逆冲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裂的构造响应,近SN走向的线状构造有明显可识别的正断层,是三叠纪地堑–裂谷的西部边界;2)正断层(拉张)和背斜(挤压)具有相同的走向,是由先发育NW向右行走滑断裂,后发育NE向左行走滑断裂的相互运动造成,两次走滑运动背景下形成背斜,大多数正断层形成于占主导的右行走滑运动期间;3)大多数隆起和断裂于侏罗纪开始发育,之后经历多期基底深部线状构造活化运动,与晚基米里期褶皱的形成、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以及欧亚大陆北部广泛的区域拉张作用和裂谷作用相关;4)大部分隆起可能与基底深部线状构造活化过程中的差异垂直升降运动相关,NE走向和NNE走向的隆起和线状构造反映乌拉尔–新地褶皱带的褶皱、逆断层和逆掩断层,而NW走向的隆起和线状构造对应跨欧亚板块的右行走滑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伯利亚盆地 构造活动 走滑断裂 古隆起 构造地貌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龙川江流域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指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圣 常玉巧 +4 位作者 卿元华 杨爽 刘婧楠 文雯 罗嘉峥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基于30 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水文分析工具提取龙川江水系和子流域盆地信息,获得流域高程、条带状剖面、69个子流域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HI)和26条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C),并综合地层、降雨量、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 基于30 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水文分析工具提取龙川江水系和子流域盆地信息,获得流域高程、条带状剖面、69个子流域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HI)和26条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C),并综合地层、降雨量、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龙川江流域上游、中上游起伏度为中等,中下游、下游起伏度分别为高、极高,低起伏度主要分布于河谷区。②条带地形、起伏度剖面自南西向北东具有同步分段性,地貌可细分为中低山、丘陵、中高山、中高山区。③龙川江流域HI值为0.18~0.60,均值0.38,整体处于壮年期。上游、下游HC曲线主要呈凹型,中游HC曲线主要为S型。④HI值由大到小对应的岩性抗侵蚀能力排序为:低-中级变质岩≈沉积岩>第四系沉积物,岩性、降水对HI值、起伏度影响较小。⑤构造活动是龙川江流域地貌演化的主控因素,按照HI值由大到小的分区排序为:断裂夹持带>断裂带>非断裂带。⑥HI指数指示:楚雄盆地、元谋盆地已向侵蚀—沉积阶段演化,石羊镇—大古岩断裂活动强度有上-下盘效应,元谋—绿汁江断裂活动强度由北向南增加,2条断裂之间的夹持地带隆升强度整体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川江流域 面积-高程积分 条带状剖面 构造活动 地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把边江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3
作者 田鹏 周青云 +2 位作者 白仙富 罗伟东 刘婧楠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8-907,共10页
把边江断裂位于滇西南地震多发区,为非边界断裂且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大地震,对其构造活动特征认识不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把边江断裂区域地形参数和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值,探讨研究区地形地貌的主控因素,定量... 把边江断裂位于滇西南地震多发区,为非边界断裂且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大地震,对其构造活动特征认识不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把边江断裂区域地形参数和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值,探讨研究区地形地貌的主控因素,定量分析把边江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是区域地貌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I)值反映把边江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分段差异,北段活动性较强,中段相对最弱。断裂东西两侧HI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指示东盘相对西盘构造抬升,反映断裂的逆断活动。研究认为把边江断裂活动特征主要为逆断兼右旋走滑,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形成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边江断裂 地貌参数 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活动 滇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岛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晓非 李江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474,共11页
基于SRTM DEM 30m数据和ArcGIS软件,提取台湾岛的水系和流域盆地,计算得到台湾岛的地貌参数(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I)值),并分析台湾岛水系分布对活动断裂的响应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台湾岛河流受构造活动控制,以中央山脉... 基于SRTM DEM 30m数据和ArcGIS软件,提取台湾岛的水系和流域盆地,计算得到台湾岛的地貌参数(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I)值),并分析台湾岛水系分布对活动断裂的响应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台湾岛河流受构造活动控制,以中央山脉为分水岭,西侧河流的南部水系为纵向流动,北部水系为横向流动,中央山脉以东的河流均为东西流向;2)台湾岛的HI值整体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与海拔大体上呈正相关关系,沿逆冲断层边界,不同构造地质单元的HI值东西两侧差异明显;3)HI值可以反映台湾岛造山带的生成时序,流域盆地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时间越长,HI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岛 水系分布 流域盆地 地貌特征 面积-高程积分(HI)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流地貌指数的澜沧江断裂南段构造活动性研究
5
作者 孙林龙 董有浦 +3 位作者 吴中海 张世涛 李立 刘志明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3-1561,共19页
西南三江地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小湾—景洪)沿澜沧江河谷发育,被认为是研究西南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乃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目前有关澜沧江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仍缺乏系统研究。地貌指数对于断裂的构造活... 西南三江地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小湾—景洪)沿澜沧江河谷发育,被认为是研究西南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乃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目前有关澜沧江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仍缺乏系统研究。地貌指数对于断裂的构造活动性较为敏感,可以直观反映构造活动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30 m),提取了澜沧江南段流域西侧(右岸)的210个次级流域,得到各次级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流域形状指数(BS)、谷底宽高比(VF)、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山前曲折度(Smf)和归一化河流陡峭指数(Ksn)。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地貌指数得到构造活动相对强度(Iat),分析发现研究区非构造因素(如降水和岩性)对澜沧江断裂南段的各地貌指数影响并不明显,而构造活动则是主导各地貌指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在断层附近及断层相交位置活动性较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显示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呈现高低错落,断裂北部的小湾—漫湾段活动性较强,中部和南部的漫湾—那招段、那招—谦六段、糯扎渡—勐往段及景洪段活动性则为中等。这反映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同一断裂带不同位置的构造活动性也有差异,并非呈现简单的线性变化规律,而可能受其周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构造综合作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澜沧江断裂 河流地貌指数 相对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构造地貌及岩浆-构造活动性
6
作者 叶盛源 韩喜球 李洪林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2,共13页
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控制,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作用过程,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载多波束声呐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印度洋... 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控制,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作用过程,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载多波束声呐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开展研究,计算了岩浆侵入比及断层相关指数,并探讨了研究区的岩浆-构造意义,获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可划分为A、B、C、D四个二级洋中脊段,其岩浆-构造活动期间隔分别为0.15、0.50、0.70和0.21 Ma。2)洋中脊A段和B段为不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洋中脊C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较为充足,以岩浆作用为主,处于轴向火山脊构建期;洋中脊D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3)在洋中脊段两侧断层核密度值高的区域,有可能形成热液活动区,将是未来进一步勘探的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地形地貌 岩浆周期 定量分析 岩浆-构造活动 岩浆侵入比 不对称扩张 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郑文俊 孙鑫 +5 位作者 雷启云 龚志康 王银 刘兴旺 李传友 冯子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定量、地震孕育机制及活动特征等的已有研究结果,对地块周缘断裂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进行系统总结。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不同边界带断裂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的不同是强震孕育环境差异的最直接的证据。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边界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压扩展的影响,西边界南段断裂以走滑、逆走滑和逆冲为主要特征。而向北到西边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最新扩展前缘的三关口-牛首山断裂为界,北部的银川盆地表现为典型的断陷盆地,边界断裂有右旋走滑特征,地震活动多以正走滑型为主。北边界的河套盆地以北侧的正断层为其控盆构造,历史和古地震多集中在北侧边界断裂上。南边界的渭河盆地构造特征相对较为复杂,由两组正断层组成,历史大地震多发生在盆地南缘,盆地中北部有中强地震发生。东边界的山西地堑系由多个裂谷型盆地斜列组成,历史大地震表现为南强北弱,北部盆地受张-渤构造带的影响,盆地走向和断层运动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综合认为,断裂活动特征典型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各边界带,未来强震多发生在大地震离逝时间长的地震空区/空段,或是构造带的转换和交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强震 孕震机制 活动地块边界带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92
8
作者 孙洁 徐常芳 +3 位作者 江钊 史书林 王继军 何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5-45,共11页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幔电性结构 构造活动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袁万明 杜杨松 +2 位作者 杨立强 李胜荣 董金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11-2917,共7页
南木林地区属于冈底斯地块的南带,研究样品取自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地层,本文报道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构造活动的新成果。总计获得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其中3个样品属于同组年龄,分剐为5.9±0.7Ma,5.2±0.6... 南木林地区属于冈底斯地块的南带,研究样品取自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地层,本文报道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构造活动的新成果。总计获得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其中3个样品属于同组年龄,分剐为5.9±0.7Ma,5.2±0.6 Ma和8.7±1.0Ma,平均径迹长度为13.0→13.2±2.2μm,并呈单峰分布,表明它们是最近一次构造热事件的体现。另2个样品属于混合年龄,系由7.1Ma、30Ma、9.6Ma、51Ma和100Ma等5组年龄组成。所有这些年龄值,先后与区内碰撞前、同碰撞、碰撞后和陆内快速隆升作用有关。自印度-亚洲大陆强烈碰撞以来,总体上具有2阶段热演化历史,其中6~0Ma期间冷却速率为11.3℃~16.7℃/Ma,隆升速率为0.85~0.99mm/a,总计隆升幅度达5100~5940m,是本区冷却隆升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 冷却隆升 热历史 裂变径迹 冈底斯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小波分析及其在现今构造活动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51
10
作者 陈顺云 刘培洵 +2 位作者 刘力强 马瑾 陈国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4-830,共7页
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还受到大气、太阳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何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是热红外遥感用于研究断层活动或者地震活动的难点之一.从频率域看,地表热红外辐射主要存在3种频段:(1)高频,... 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还受到大气、太阳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何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是热红外遥感用于研究断层活动或者地震活动的难点之一.从频率域看,地表热红外辐射主要存在3种频段:(1)高频,周期小于1年的天气变化;(2)中频,以1年周期为主的太阳、植被与季节变化;(3)低频,大于1年周期的大气变化的长周期成份,地壳缓慢的运动引起的热辐射变化亦属于长周期变化.本文运用小波理论将地表热红外辐射分解为上述3个频率成份,并结合气象资料和地震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成份的热异常更接近于断层活动所引起的热信息,能为断层或地震活动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低频成份的高温异常区(条带)跟构造特征、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辐射 小波分析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深部构造活动的地裂缝孕育机理 被引量:24
11
作者 邓亚虹 彭建兵 +2 位作者 慕焕东 李丽 孙振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1-527,共7页
渭河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发育、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基于渭河盆地深部构造模式,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上地幔上隆、中地壳流展和上地壳拉张3种深部构造作用下盆地浅表岩土介质的应力和变形响应特征,从而揭示了渭河盆地... 渭河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发育、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基于渭河盆地深部构造模式,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上地幔上隆、中地壳流展和上地壳拉张3种深部构造作用下盆地浅表岩土介质的应力和变形响应特征,从而揭示了渭河盆地深部构造活动与该区域地裂缝群发之间的孕育关系。结果表明:上地幔的隆起和中地壳侧向流展形成了浅部拉张应力环境,这种效应与盆地周边块体运动形成的伸展引张构造应力场叠加,再附加断裂伸展倾滑形成的局部拉伸应力场构成了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孕育机理 深部构造活动 渭河盆地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活动盆地的层序地层与构造地层分析——以中国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湖盆分析为例 被引量:68
12
作者 林畅松 刘景彦 +1 位作者 张英志 胡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相对活动的断陷或陆内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一般可划分出5个级别具有地层对比意义的层序地层单元。层序构成和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受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的控制。盆地规模的沉积旋回多是盆地幕式裂陷、多...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相对活动的断陷或陆内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一般可划分出5个级别具有地层对比意义的层序地层单元。层序构成和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受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的控制。盆地规模的沉积旋回多是盆地幕式裂陷、多幕挤压挠曲沉降、多期构造反转、断块差异沉降等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高频层序单元的发育则主要与湖平面和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有关。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域构成等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取决于古构造格架和同沉积构造的活动。构造坡折带是由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对沉积作用具有长期控制作用的古沉积斜坡或古地貌突变带,在断陷或前陆等盆地中普遍发育,其识别对阐明盆内沉积体系域,特别是构成重要油气藏的低位域的分布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构造地层 构造活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 被引量:207
13
作者 邓起东 程绍平 +2 位作者 闵伟 杨桂枝 任殿卫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13-21,共9页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 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 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 m /a 和03~3m m /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 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 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 m /a 和03~3m m /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开始发育,逐渐向远端发展, 至上新世最后形成山西断陷盆地带。新生代以来块体不断缓慢上升, 距今 140 Ma 以来的隆起总量为 160m 。形变测量说明块体现代隆升速率为 1~28m m /a, 周缘断陷盆地带现代下降速率为- 4~- 5m m /a。块体内部莫霍面变化平缓, 埋深40km ~42km , 上地幔高导层埋深123km ~131km , 它们在周缘断陷盆地带相对隆起, 前者隆起幅度 15km ~6km , 后者埋深仅70km ~100km 。6 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块体周边活动构造带内, 块体内部无6 级以上地震发生, 4~5 级地震也很少。震源机制、地应力和断层滑动矢量测量等得到的主压应力方位为 N E N E E向,与控制块体周边活动构造的区域应力场一致,主要与青藏块体的 N E向挤压作用相关,盆地地下深部物质上涌产生的垂直力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构造活动 动力学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卫星遥感热场信息探索现今构造活动: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顺云 马瑾 +3 位作者 刘培洵 刘力强 扈小燕 任雅琼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5-793,共19页
以汶川地震为例,探索卫星遥感获取的地表温度场中可能存在的构造活动信息。主要开展了3方面工作:1)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的热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处理,将地表温度中的地形、大气和稳定年周期太阳辐射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去除后,... 以汶川地震为例,探索卫星遥感获取的地表温度场中可能存在的构造活动信息。主要开展了3方面工作:1)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的热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处理,将地表温度中的地形、大气和稳定年周期太阳辐射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去除后,获得的原地温度场中,存在丰富的、与构造展布密切相关的热信息。2)结合浅层气温的实际观测资料,初步尝试建立地表温度与地壳应力应变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地壳应力引起的温度变化,可对近地表大气温度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地表温度场中的低温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汶川地震前后,降温区主要沿着大型活动地块的边界展布,反映出这些块体边界之间的相对拉张(或松弛)运动关系。3)以同震变形响应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变形与热信息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场获得的结果与同震变形观测结果高度吻合。这说明青藏高原内部地块边界的温度变化,可能正是地震前后青藏高原内部变形调整过程的真实反映。总之,可以通过"热"的方式来获取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现今构造活动 地表温度 汶川地震 物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方世虎 贾承造 +2 位作者 宋岩 徐怀民 刘楼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76,共10页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盆地格局的演变、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迁移、沉积特征(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砾岩及其分布)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是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喀拉扎砾岩、白垩系...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盆地格局的演变、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迁移、沉积特征(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砾岩及其分布)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是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喀拉扎砾岩、白垩系清水河组底砾岩为一套形成于邻近高地附近的剥蚀产物或冲积产物,其分布特征及成因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局部挤压和构造隆升较为活跃的产物,也是盆地边界萎缩、盆山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证据,同时天山明显隆升并导致天山南北早白垩世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准南前陆盆地烃源岩大量生排烃、圈闭形成、油气运聚成藏与燕山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燕山期发育的储层是准南前陆盆地的主要油气储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砂砾岩和不整合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油气分布,是今后寻找有利隐蔽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目标之一;燕山期古构造及其形成时间与油气成藏期的良好匹配决定其油气成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前陆盆地 燕山期 构造活动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山前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史兴民 李有利 +1 位作者 杨景春 南峰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1-288,共8页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一条河流,流域内山前地貌对构造活动有明显的响应。根据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北麓在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下,在山前依次形成了3排褶皱低山丘陵和第四排正在发育的西湖隆起。冲积扇也在历次构造运动中不...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一条河流,流域内山前地貌对构造活动有明显的响应。根据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北麓在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下,在山前依次形成了3排褶皱低山丘陵和第四排正在发育的西湖隆起。冲积扇也在历次构造运动中不断向北推进,呈串珠状发育。褶皱丘陵内阶地的也发生了拱曲变形。这些特征反映了自第四纪以来,天山北麓随着天山主体在不断抬升,并且持续地由南向北推挤,使山麓范围不断地向盆地方向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 地貌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构造活动性评价和工程稳定性区划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珍汉 周春景 +2 位作者 王薇 胡道功 叶培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1-410,共10页
构造活动强度α(1)和地壳稳定程度β(1)是构造活动性评价和工程稳定性区划的重要参数,α=1-β。对青藏铁路沿线任一单元i,以断层运动速率(vi)、地震震级(Mi)、温泉温度(Ti)和构造应变(εi)综合刻画构造活动强度(αi),αi=(vi/vmax+Mi/Mm... 构造活动强度α(1)和地壳稳定程度β(1)是构造活动性评价和工程稳定性区划的重要参数,α=1-β。对青藏铁路沿线任一单元i,以断层运动速率(vi)、地震震级(Mi)、温泉温度(Ti)和构造应变(εi)综合刻画构造活动强度(αi),αi=(vi/vmax+Mi/Mmax+Ti/Tmax+εi/εmax)/αmax。根据各单元构造活动强度值(αi),应用克里格等值线绘制软件,编制构造活动强度等值线图,为青藏铁路沿线构造活动性评价和工程稳定性区划提供定量判据。α0.40的构造活动区可能孕育Ms6~7级地震,对应于不稳定区;α0.70的强烈构造活动区可能孕育8级左右强烈地震,对应于极不稳定区。区划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发育昆仑山南、可可西里、通天河、唐古拉山、错那湖、当雄、羊八井7个不稳定区,其中包括西大滩、谷露盆西、羊八井3个极不稳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强度 工程稳定性 定量评价 青藏铁路沿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碳酸盐岩油气聚集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新源 吕修祥 +3 位作者 金之钧 庞雄奇 王毅 杨海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更好地指导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的勘探实践 ,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从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的形成、分布以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入手 ,剖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宏观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寒武—奥陶系... 为了更好地指导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的勘探实践 ,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从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的形成、分布以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入手 ,剖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宏观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圈闭类型主要为潜山及背斜 ;碳酸盐岩含油气层的储集层有不整合面以下的风化壳及碳酸盐岩内部的孔缝发育带 .相对凹陷而言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处在比较高的部位 ,正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而相对于翘起的高部位来说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又处在相对较低的部位 ,极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塔北隆起牙哈潜山油气藏、巴楚隆起和田河气藏以及塔中隆起西北倾没部位的塔中 45油藏都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见 ,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是碳酸盐岩聚集油气的有利地区 .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用各种方法识别出更多隐伏的构造活动枢纽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油气聚集 构造活动 储集层 不整合面 地层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甄世民 王大钊 +5 位作者 白海军 贾儒雅 王江 查钟健 李阳 缪建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9-1652,共34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井儿洼粗安岩-英安岩、象山花岗闪长岩、青羊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张家口组流纹岩的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侵位时期主要为海西期(峰值398Ma和373Ma)、印支期(峰值234Ma)和燕山期(峰值143Ma和130Ma)。张宣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过程。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到泥盆纪,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弧陆碰撞,张宣地区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富集地幔岩浆上涌并经历了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的共同作用,形成大量碱性岩;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各微陆块相互碰撞,张宣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地幔岩浆引起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导致区内的基性岩与酸性岩共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形成区内大范围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张宣地区产有大量金矿、铅锌矿、银矿及少量铜矿和钼矿,金矿集中产于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而银铅锌多金属矿则成群成带环绕金矿化集中区分布。成矿时间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印支期成矿尚未明确,但成矿潜力巨大。根据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将张宣地区的金矿床划分为"东坪式"、"小营盘式"和"张全庄式"三类。古生代-中生代各时期岩浆活动对金成矿均有贡献,大部分金矿床与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联系密切,多期次成矿及成矿叠加是形成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宣化地区 古生代-中生代 岩浆构造活动 岩浆-构造-成矿系统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振中 陈世悦 +1 位作者 姚军 王永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7-325,共9页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研究的薄弱增加了这一层位的油气勘探风险,限制了人们对渤海湾地区中生界的精细研究。在济阳坳陷中生界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研究的薄弱增加了这一层位的油气勘探风险,限制了人们对渤海湾地区中生界的精细研究。在济阳坳陷中生界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坊子期北西向断层较强烈逆冲导致研究区发育时而分割时而相连的山间压陷盆地,沉积?沉降中心靠近北西向断层的东北侧且两者位置的差别较小;三台期北西向断层活动的停止导致研究区发育相互分割的山间坳陷盆地,沉积?沉降中心是一致的;三台晚期到蒙阴早期北西向断层复活并在蒙阴期强烈活动导致研究区发育时而分割时而相连的山间断陷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到靠近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且两者位置的差别较大;西洼期继承了蒙阴期的构造格局,但断层的活动已经有所减弱,沉积?沉降中心位置的差别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构造活动 沉积作用 沉积 沉降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