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中部资阳地区张扭断裂三维构造模型、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方磊 郭彤楼 +6 位作者 何登发 顾战宇 孟宪武 汪仁富 王莹 张伟康 鲁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540,共15页
基于钻井和地震数据,通过平面-剖面构造解析、三维断层构造建模、垂向断距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对四川盆地资阳地区张扭(走滑)断裂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阳三维地震工区张扭断裂系统由北东走向、伸展变形主导的F_(Ⅰ)19和F_(Ⅰ)20断... 基于钻井和地震数据,通过平面-剖面构造解析、三维断层构造建模、垂向断距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对四川盆地资阳地区张扭(走滑)断裂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阳三维地震工区张扭断裂系统由北东走向、伸展变形主导的F_(Ⅰ)19和F_(Ⅰ)20断裂带以及北西走向、右旋剪切变形的3组雁列正断层构成。其中,F_(Ⅰ)19、F_(Ⅰ)20断裂带贯穿新元古界—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表现出“S”形丝带状的三维结构,在二叠系沉积前及早三叠世至少经历两期构造叠加改造;北西向的3组雁列正断层由两两成对、倾向相反、部分左阶排列的小型正断层构成,在二叠系沉积前基本定型,对F_(Ⅰ)19断裂带向东的生长和扩展造成限制。F_(Ⅰ)19、F_(Ⅰ)20断裂带自深往浅沟通多套烃源岩和储层,断层活动时间与生烃高峰期匹配良好;在F_(Ⅰ)19、F_(Ⅰ)20断裂带两侧的局部低幅背斜带上,若叠加发育寒武系—三叠系有利沉积相带和储层,则该区有望成为天然气聚集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扭(走滑)断裂 三维构造模型 构造演化 油气地质意义 资阳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层级构造模型”到“板块构造模型”——基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的高校新课程体系问题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文道贵 黄勇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141-143,共3页
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具有必然性。我国高等教育原有的“层级构造模型”课程体系形成于20世纪中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经历了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素质教育”取向的课程改革,但仍没... 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具有必然性。我国高等教育原有的“层级构造模型”课程体系形成于20世纪中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经历了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素质教育”取向的课程改革,但仍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架。要使我国高等教育真正从专业教育模式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就必须重新改造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全新的“板块构造模型”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级构造模型 板块构造模型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6年邢台地震群的发震构造模型——新生断层形成?先存活断层摩擦粘滑? 被引量:45
3
作者 徐锡伟 于贵华 +4 位作者 王峰 顾梦林 孙振国 刘保金 尤惠川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4-378,共15页
通过对邢台地震极震区浅层探测、新生代深浅构造运动的分期、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剖析及其与震源参数的对比等研究 ,指出邢台地震区控制早第三纪盆岭构造发育的铲形断裂及其下部向东缓倾的滑脱面与邢台地震的发生无关 ;邢台地震群是在最... 通过对邢台地震极震区浅层探测、新生代深浅构造运动的分期、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剖析及其与震源参数的对比等研究 ,指出邢台地震区控制早第三纪盆岭构造发育的铲形断裂及其下部向东缓倾的滑脱面与邢台地震的发生无关 ;邢台地震群是在最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受北西向断层或横向障碍体阻隔的不连续“深断裂”依次向上撕裂状破裂扩展、引起相邻斜列状深断裂间应力迁移和加载等三维破裂过程的产物 ;邢台地震断层是先存地壳“深断裂”向上撕裂状扩展的“新生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群 发震构造模型 新生断层 先存活断层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 被引量:15
4
作者 金同轨 高湘 +3 位作者 张建锋 王华军 张树德 陈保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73,共5页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凝聚模型进行了简介,同时讨论了絮体的分形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形。文章对几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作了简介。以黄河泥沙颗粒絮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为代表,讨论了絮体的构造模型,以及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状态下,不同的絮体构造模型及模型的适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泥沙 絮凝形态学 絮体构造模型 分形 干扰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植株生长的形态构造模型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展志岗 王一鸣 +1 位作者 Philippede Reffye 胡包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0,共5页
植物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考虑植物经历的平均气候条件 ,在生长单元周期的水平上 ,建立了无水肥胁迫环境中冬小麦生长的形态构造模型 ,模拟了小麦地上植株拓扑结构的生成、鲜物质的生产和分配过程 ;根据实验数据估算模型的参数 ... 植物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考虑植物经历的平均气候条件 ,在生长单元周期的水平上 ,建立了无水肥胁迫环境中冬小麦生长的形态构造模型 ,模拟了小麦地上植株拓扑结构的生成、鲜物质的生产和分配过程 ;根据实验数据估算模型的参数 ,模拟出了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结构。该模型经完善后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形态构造模型 拓扑结构 几何结构 植株生长 鲜物质生产 鲜物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活断层地震构造模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田勤俭 李智敏 +1 位作者 张军龙 任智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19,共9页
在西宁市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基础上,对城市活断层与地层褶皱变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湟水河断层和NW向的湟水河北岸断层为背斜顶部张性断层,南川河断层为褶皱不均匀变形形成的横向撕裂断层,北川河东岸断层为向斜核部或翼部发育的挤压断... 在西宁市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基础上,对城市活断层与地层褶皱变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湟水河断层和NW向的湟水河北岸断层为背斜顶部张性断层,南川河断层为褶皱不均匀变形形成的横向撕裂断层,北川河东岸断层为向斜核部或翼部发育的挤压断层。并根据褶皱变形平衡剖面和重力资料反演,推测了褶皱变形滑脱面深度,初步建立了西宁市城市活断层的地震构造模型。依据地震构造模型,对城市活断层的发震能力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断层 弱活动断层 地震构造模型 地震危险性 西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伯利岩管三维构造模型找矿新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伟 陈建平 +2 位作者 王焕富 褚志远 赵红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研究山东省西峪金伯利岩管产状特征与深部成矿潜力,探索金伯利岩管深部找矿的新方法。将三维构造模型定量分析作为金伯利岩管深部找矿的研究内容,定量分析与解释金伯利岩管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金伯利岩的岩浆上涌通道位置可以借助主干... 研究山东省西峪金伯利岩管产状特征与深部成矿潜力,探索金伯利岩管深部找矿的新方法。将三维构造模型定量分析作为金伯利岩管深部找矿的研究内容,定量分析与解释金伯利岩管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金伯利岩的岩浆上涌通道位置可以借助主干构造、构造密度、构造交点等三维定量分析得到准确判断;而断裂构造频数、构造方位异常等特征的定量分析,是对岩管在空间上“上大下小,分支复合”的形态差异加以解释;圈定岩管2处深部成矿有利区。断裂构造与金伯利岩管在产状与成因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关联性,三维构造模型定量分析是解析岩管产状特征的有效途径,金伯利岩管深部具有一定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伯利岩管 三维构造模型 成矿预测 西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崖城13-1气田构造模型和流动单元层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树林 夏斌 何家雄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5期1-4,共4页
崖城13-1构造是一个半背斜构造,构造的形成与基底隆起有关。崖城13-1气田是中国近海在开发的最大的气田,陵水组三段储层是其主要的储气层。陵水组和崖城组在构造顶部被剥蚀,对于陵三段气层来说其构造形态是一个“秃顶”的半背斜。利用... 崖城13-1构造是一个半背斜构造,构造的形成与基底隆起有关。崖城13-1气田是中国近海在开发的最大的气田,陵水组三段储层是其主要的储气层。陵水组和崖城组在构造顶部被剥蚀,对于陵三段气层来说其构造形态是一个“秃顶”的半背斜。利用储层顶底精细的深度构造图建立起了气田的构造模型;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把陵三段储层划分为7个流动单元,根据井点流动单元分层数据和地层模式建立了流动单元层模型。上述工作为崖城13-1气田的地质统计学三维储层建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 崖城13-1气田 构造模型 流动单元 模型 构造模型 流动单元 模型 气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储层建模 背斜构造 地质统计学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地壳形变、构造地貌与孕震构造模型研究——以2008年与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葛伟鹏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0-723,共14页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两期GPS速度场资料和区域运动学特征等讨论两次MS7.3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分析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及贡嘎错断裂所围限的西昆仑地块的地质构造背景、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发震断裂活动性及孕震环境等发震构造基本条件;进而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及断裂分布特征分析震源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区域构造地貌学和GPS地壳运动学的角度探讨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区域孕震构造、克尔牙张性裂谷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综合分析新疆于田2008年MS7.3拉张型发震构造和2014年MS7.3走滑拉张型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的区别,认为2014年发生的地震可能与2008年MS7.3地震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触发过程及震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张性构造单元,可能与青藏高原1015 Ma以来的地壳减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地貌特征 GPS速度场 发震构造模型 青藏高原西北部 区域地壳运动特征 区域孕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陆岩石圈多层构造模型和塑性流动网络 被引量:47
10
作者 王绳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8,共18页
中、东部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存在着由两族大型地震带共轭相交而成的统一地震网络;位于中、上地壳的这种地震网络,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统一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存在,证实了板内构造变形的... 中、东部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存在着由两族大型地震带共轭相交而成的统一地震网络;位于中、上地壳的这种地震网络,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统一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存在,证实了板内构造变形的驱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的碰撞推挤,而作用力的远程传递主要借助于网络状塑性流动。塑性流动网络对板内构造变形起着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岩石圈 构造模型 地震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湖构造带西段新生界构造模型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志勇 汪立群 +1 位作者 陈书平 王志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4-5号构造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厘定了构造要素,建立了构造模型。4-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但南北深浅层次构造又有所不同,4号构造是一被断裂复杂化了的箱状... 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4-5号构造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厘定了构造要素,建立了构造模型。4-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但南北深浅层次构造又有所不同,4号构造是一被断裂复杂化了的箱状背斜,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斜歪背斜,但上下层变形样式不同,组合成复杂的构造叠置;4号、5号构造过渡区为断裂斜歪背斜。4-5号构造带复杂的构造样式受控于褶皱作用和剖面“X”型断裂作用的联合影响,断层的发育程度决定着构造样式。不整合和断层组合显示构造的形成主要在下油砂山组沉积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南西-北东向挤压,且构造的形成与侏罗系的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4-5号构造 构造演化 构造机理 构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二维活断层探测资料构建焦作地区浅层三维构造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邓小娟 酆少英 +3 位作者 朱学申 何银娟 田一鸣 李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82-687,共6页
运用专业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软件,综合利用焦作地区地震数据、钻孔数据、地质信息对活断层二维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层位与断层解释,同时对断层平面组合与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地质资料与地震数据的有机结合,构建近地表Q 3地层底界面、... 运用专业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软件,综合利用焦作地区地震数据、钻孔数据、地质信息对活断层二维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层位与断层解释,同时对断层平面组合与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地质资料与地震数据的有机结合,构建近地表Q 3地层底界面、Q地层底界面、N地层底界面分布模型和第四纪断层模型。以第四纪断层模型为基本骨架,以近地表地层分布为主要分层,模拟Q-Q 3地质体、N-Q地质体的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情况,系统反映近地表N地层底界面至Q 3地层底界面的空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探测 焦作地区 三维构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型及其地质演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潘国强 赵连泽 夏木林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1期43-50,共8页
在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东段可以划分出北淮阳地块、岳西地块、四望地块3个构造单元。岳西地块中前寒武纪地质体普遍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构成一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地块的“核”,其上、下盘则是低压变质或未变质地块的“壳”,在空间上呈... 在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东段可以划分出北淮阳地块、岳西地块、四望地块3个构造单元。岳西地块中前寒武纪地质体普遍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构成一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地块的“核”,其上、下盘则是低压变质或未变质地块的“壳”,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夹心饼”式构造格局。高压变质地块上部边界的正断层和下部边界的逆断层是其“挤出”抬升机制的直接标志。大别山造山带“夹心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构造模型 地质演化 大别山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逆向路由响应的数据查询主动包构造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斌 钱德沛 +2 位作者 伍卫国 张文杰 栾钟治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0-233,共4页
针对主动网络中主动网络服务数据的查询 ,首先介绍了 One- One、One- Multi两种主动包构造模型 ,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动包构造模型 :基于逆向路由响应主动包构造模型 ,并对该模型的性能以及影响该模型的因数进行了分析 .最后将基于逆... 针对主动网络中主动网络服务数据的查询 ,首先介绍了 One- One、One- Multi两种主动包构造模型 ,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动包构造模型 :基于逆向路由响应主动包构造模型 ,并对该模型的性能以及影响该模型的因数进行了分析 .最后将基于逆向路由响应构造模型与 One- Multi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本文提出的主动包构造模型相对与 One-One和 One- Multi主动包构造模型来说 ,构造出的查询主动包具有更好的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路由响应 数据查询 主动包构造模型 主动网络 主动网络设备 网络管理 计算机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模型的植物形态建模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维龙 程志君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3,共5页
在对植物学家提出的23种植物构造模型及相关植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构造模型可以准确表达各种植物结构的特点,提出一种植物形态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建立植物的拓扑结构和几何结构,再通过“渲染”处理和美化植物的三维结... 在对植物学家提出的23种植物构造模型及相关植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构造模型可以准确表达各种植物结构的特点,提出一种植物形态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建立植物的拓扑结构和几何结构,再通过“渲染”处理和美化植物的三维结构。结合这种方法,在VisualC++环境下开发了相应的植物建模软件。文中给出的具体例子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建模 构造模型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裂构造模型及断裂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荫 姚谦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4年第3期288-292,共5页
作为地质灾害之一的西安地裂的破坏活动日益加剧 ,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研究其成因及防治对策已刻不容缓 .本文在分析西安地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将西安地裂置于三维空间中 ,给出了空间构造模型 .通过地裂成因的断裂力学分析 ,... 作为地质灾害之一的西安地裂的破坏活动日益加剧 ,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研究其成因及防治对策已刻不容缓 .本文在分析西安地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将西安地裂置于三维空间中 ,给出了空间构造模型 .通过地裂成因的断裂力学分析 ,研究了地裂的形成与扩展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裂 构造模型 断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结度指数构造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传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8,共6页
The model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index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It is proved that the classical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statistic is the special case of this model. The derivation of this paper got the u... The model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index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It is proved that the classical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statistic is the special case of this model. The derivation of this paper got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measurement and its statistic, and between it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essence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index was opened out and the enactment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index was developed. Four part specific association indices were constructed on this base, all of the specific association indices were computed respectively to the different radius of sample circle by the permanent sample plot data in Moar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Heilongjiang Province, P. R. China. The fourth index was less affected by the size of sample circle, was steady and widely pract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结度指数 构造模型 植物种间联结关系 样方大小 统计量 联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媒体数据存取图形用户接回构造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宏 孟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1996年第1期26-31,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构造多媒体数据存取国形用户接口的模型。基于多媒体数据存取一方面对接口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其进计提供了更好的支撑环境的观点,研究了多媒体数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表达客体对这种关系进行表达。同时讨... 本文提出了一种构造多媒体数据存取国形用户接口的模型。基于多媒体数据存取一方面对接口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其进计提供了更好的支撑环境的观点,研究了多媒体数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表达客体对这种关系进行表达。同时讨论了多媒体存取表达要素及该模型在实现上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 图形用户接口 数据存取 构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洼块断热构造模型及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动力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意求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98-303,共6页
主要研究地洼造山动力学过程,提出一种新的地壳增厚机制——地洼块断增厚作用,综合分析地洼期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动力来源以及地洼型混合岩建造的形成过程,建立一维断裂(块断造山)热构造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学模拟获得断裂带内不同深度的... 主要研究地洼造山动力学过程,提出一种新的地壳增厚机制——地洼块断增厚作用,综合分析地洼期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动力来源以及地洼型混合岩建造的形成过程,建立一维断裂(块断造山)热构造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学模拟获得断裂带内不同深度的岩石PTt轨迹图,并论证地洼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三层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洼 地壳 块断运动 构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地质知识的储层构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
作者 李功权 刘建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1-35,共5页
储层构造模型的好坏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储量计算、产能预测、加密井的设计和油田的开发计划,另一方面影响了储层建模的效率。只有最大限度地整合地质知识,才有可能减少构造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探讨了储层构造建模步骤的基础上,以元城油田... 储层构造模型的好坏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储量计算、产能预测、加密井的设计和油田的开发计划,另一方面影响了储层建模的效率。只有最大限度地整合地质知识,才有可能减少构造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探讨了储层构造建模步骤的基础上,以元城油田庆64井区的构造建模为实例,介绍了其建立的方法,并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分析了其不确定性。该方法可以为同类油藏的储层构造建模提供借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造模型 整合 地质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