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泾河油田走滑断裂带长8-长6段致密砂岩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孟玉净 骆杨 +3 位作者 赵彦超 陈红汉 平宏伟 房晓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9,共16页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走滑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带之间区域的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特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1)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应变具有簇状分布特点。走滑断裂带为高应力应变区(HSSZ),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区域为低应力应变区(LSSZ)。走滑断裂带沿走向可划分为张扭段、压扭段和走滑段;垂直于断层走向可概括出三大类八小类侧向分带结构模式。(2)走滑断裂带的构造成岩作用包括:变形条带、胶结作用、溶蚀及交代作用、微裂缝、碎裂作用、构造涂抹。(3)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了构造成岩差异,进而控制了储层物性:①HSSZ区域和LSSZ区域的压实减孔作用均强于胶结作用。但是HSSZ区域的构造成岩减孔作用强于LSSZ区域,而LSSZ区域的胶结减孔作用强于HSSZ区域。②分段控储作用由好到差依次为:张扭段、断层端部、弱张扭段、走滑段、压扭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岩作用 致密砂岩 构造控储效应 走滑断裂带 泾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构造成岩作用——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丽娟 邬光辉 +2 位作者 何曙 佘治成 潘杨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2-934,共13页
多旋回叠合盆地断层具有异常复杂的构造变形与成岩演变,跨学科结合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为断层破碎带演变机制与流体-岩石作用分析提供了新思路。结合塔中Ⅰ号断裂带构造解析和地化资料分析,探讨古老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构造成岩作用的特... 多旋回叠合盆地断层具有异常复杂的构造变形与成岩演变,跨学科结合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为断层破碎带演变机制与流体-岩石作用分析提供了新思路。结合塔中Ⅰ号断裂带构造解析和地化资料分析,探讨古老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构造成岩作用的特殊性。结果表明,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台缘带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发育多类、多期构造成岩作用,明显不同于围岩。断层破碎带宽度高达2~4km,裂缝类型多样、纵横向变化大、开启程度较高。沿断裂带压实作用较弱且有差异,发现有碳酸盐岩压实变形带发育,并有后期裂缝与溶蚀作用形成的局部高渗透带。断层破碎带观测到多期压溶低角度缝合线与高角度构造缝合线,部分具有渗透性。多达4~5期不同类型胶结作用沿裂缝带发育,大气淡水胶结较多,胶结程度相对较弱。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与局部风化壳岩溶主要沿断层破碎带发育,而且埋藏溶蚀作用较强,发育大型缝洞体与溶蚀孔洞。构造成岩作用揭示塔中Ⅰ号断裂带东段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经历断裂萌芽期-形成期-定型期-复活扩张期-局部开启期等5期演变,不同演化期构造成岩作用有明显差异。构造成岩作用的多期差异活动是造成古老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复杂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构造成岩作用 断层破碎带 流体-岩石作用 演化 塔中Ⅰ号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3
作者 袁静 俞国鼎 +3 位作者 钟剑辉 董志芳 谢君 单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7-1189,共13页
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 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作用非均质性产生重要影响;与变形构造相关的成岩作用研究则有助于揭示储层成岩演化、流体流动以及构造活动时期、期次及速率等重要信息。构造成岩作用提供了构造—成岩格架下探讨储层演化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这一思路在储层成因与预测、致密化机制及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方面的应用。碳酸盐岩变形条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薄弱,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亟待建立考虑碳酸盐岩在内的新的变形条带分类体系。目前,不同变形构造之间的研究程度不均衡,变形条带与裂缝几乎构成了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的主体;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岩脉等变形构造有关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有待强化。变形构造空间分布预测及其对流体流动影响的研究要综合岩芯、露头及数值模拟等多种资料与方法。国内学者就中国中西部盆地深层系构造作用对储层演化的物理影响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构造作用对储层化学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起步;未来应重视运用构造成岩作用思路探究储层演化与分布的动力机制和过程,推进储层成岩动力学过程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岩作用 变形条带 裂缝 成岩流体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结构、分布与发育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邬光辉 张韬 +2 位作者 朱永峰 万效国 熊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80,共13页
断裂带通常包括狭窄的断层核与宽阔的破碎带,并对岩石物理及其水力学、流体与渗透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断裂破碎带结构的差异,将碳酸盐岩断层核划分为颗粒支撑、基质支撑与胶结支撑等3种类型,将碳酸盐岩破碎带划分碎裂带与裂缝带。不同... 断裂带通常包括狭窄的断层核与宽阔的破碎带,并对岩石物理及其水力学、流体与渗透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断裂破碎带结构的差异,将碳酸盐岩断层核划分为颗粒支撑、基质支撑与胶结支撑等3种类型,将碳酸盐岩破碎带划分碎裂带与裂缝带。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断层核与破碎带形成多种类型组合,并造成断裂破碎带多种复杂的渗流结构。通过井一震资料的结合,可以判识沉积盆地内部较宽的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其宽度一位移关系可以指示断裂破碎带的不同生长方式与机制。复杂内部结构、多期构造成岩作用与non-Andersonian破裂机制可能导致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的异常生长,也是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机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破碎带 碳酸盐岩 结构 生长 构造成岩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gin of Early Creceouscalc-alkaline granite, Taxkorgan: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of Tethys evolution in central Pamir 被引量:3
5
作者 LI Rui-hua PENG Bo +3 位作者 ZHAO Cai-sheng YU Miao SONG Lin-shan ZHANG 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470-3487,共18页
The Pamir plateau may have been a westward continuation of Tibet plateau.Meanwhile,the Rushan-Pshart suture is correlative to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of Tibet,and the Central Pamir is the lateral equivalent of the ... The Pamir plateau may have been a westward continuation of Tibet plateau.Meanwhile,the Rushan-Pshart suture is correlative to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of Tibet,and the Central Pamir is the lateral equivalent of the Qiangtang Block.We present the first detailed LA-ICPMS zircon U-Pb chronology,major and trace element,and Lu-Hf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axkorgan two-mica monzogranite to illuminate the Tethys evolution in central Pamir.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shows that two-mica monzogranite is emplaced in the Cretaceous(118 Ma).Its geochemical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S-type granite,with enrichment in LREEs and negative Ba,Sr,Zr and Ti anomalies.All the samples show negative zirconεHf(t)values ranging from 17.0 to 12.5(mean 14.5),corresponding to crustal Hf model(TDM2)ages of 1906 to 2169 Ma.It is inferred that these granitoids a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peliticmetasedimentary rocks analogous to the Paleoproterozoic Bulunkuole Group,predominantly with muscovite schists component.Based on th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presented above,together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y,this work provides new insights that Bangong Nujiang Ocean closed in Early Cretaceous(12011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hys ocean Pamir plateau S-type granite Early Cretaceous tectono-magmatism 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