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桑干构造带的岩石组合特征和构造性质 被引量:33
1
作者 郭敬辉 翟明国 +1 位作者 李江海 李永刚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3-207,共15页
桑干构造带是一条地壳规模的复杂的逆冲构造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内蒙交界地区怀安杂岩和恒山杂岩之间。桑干带中剪切形变构造特别发育,有许多强应变带、糜棱岩化带和混合岩化带。桑干带的岩石构成极为复杂多样,但主体是英云闪... 桑干构造带是一条地壳规模的复杂的逆冲构造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内蒙交界地区怀安杂岩和恒山杂岩之间。桑干带中剪切形变构造特别发育,有许多强应变带、糜棱岩化带和混合岩化带。桑干带的岩石构成极为复杂多样,但主体是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麻粒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上典型地区的灰色片麻岩相似。桑干带的特征之一是高压基性麻粒岩和退变榴辉岩的包体和构造透镜体广泛分布。这些岩石代表最下部地壳,变质压力超过1.4GPa,其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太古宙亏损型拉斑玄武岩。它们的大量出现表明晚太古代该区可能存在过一个基性下地壳。桑干带的另一特征是发育大量花岗岩小侵入体和花岗片麻岩。这些花岗质岩石富钾,含有高压麻粒岩和退变榴辉岩包体,与条带状混合岩共生,受剪切构造的控制,单个规模都不大,延续成带,但无较大岩基,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显生宙碰撞型花岗岩。我们认为,桑干构造带是同一陆块内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拆离逆冲褶皱带。在太古宙末沿桑干带发生拆离导致怀安陆块向恒山陆块的逆冲,并将下地壳的岩石组合破坏,其中的一部分高压麻粒岩和榴辉岩被带到了中部地壳。桑干带的发育在2.5~2.15Ga之间,是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由全活动状态向局部的和线性的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早前寒武纪 桑干构造 构造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古陆”加里东期的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51
2
作者 丘元禧 马文璞 +4 位作者 范小林 张渝昌 邓家瑞 夏亮辉 张旭亮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6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了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了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分而非习称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它是由于华南加里东武夷─云开弧后盆地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形成的陆孤碰撞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构造样式为前陆地带的准原地型边冲叠瓦推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古陆 加里东期 构造性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的构造性质 被引量:2
3
作者 倪金龙 汪劲草 +2 位作者 吕宝凤 林玉祥 夏斌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由于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受到广泛重视。以板块构造理论、造山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考察,厘定了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的构造性质。认为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在三叠纪呈现左行走滑与挤压隆升的... 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由于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受到广泛重视。以板块构造理论、造山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考察,厘定了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的构造性质。认为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在三叠纪呈现左行走滑与挤压隆升的构造特征,早—中侏罗世呈现左行走滑与伸展的构造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呈现左行走滑与挤压隆升的构造特征,古新世—始新世呈现右行走滑与伸展的构造特征,渐新世—第四纪呈现左行走滑与挤压隆升的构造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叠纪和早—中侏罗世阿尔金断裂系统均为左行走滑,但成因机制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三叠纪的左行走滑是挤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而早—中侏罗世的左行走滑却可能主要是伸展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系统 中生代与新生代 构造性质 阿尔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及邻区加里东中期运动面的构造性质 被引量:6
4
作者 田方磊 何登发 +2 位作者 陈槚俊 马德波 黄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828,共16页
顺托果勒低隆及邻区加里东中期运动面的结构特征、区域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性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运用钻井资料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对研究区加里东中期运动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加里东中期3个幕次的构造运动导致3个运动面... 顺托果勒低隆及邻区加里东中期运动面的结构特征、区域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性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运用钻井资料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对研究区加里东中期运动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加里东中期3个幕次的构造运动导致3个运动面的形成:Ⅰ幕运动面由塔中地区的O3l/前O3l角度不整合面、顺托果勒到塔北地区的O3q/O2yj平行不整合面组成,Ⅱ幕运动面为O3s(或O3qr)与下伏碳酸盐岩构成的同构造沉积超覆型角度不整合面,Ⅲ幕运动面为S/O角度不整合面,在隆起区存在显著的构造削截特征。2)3个运动面的结构特征和差异分布规律具有明确的构造指示意义:Ⅰ幕、Ⅲ幕运动面属于典型的构造成因不整合面,形成于周缘洋盆关闭、陆块碰撞造山时期;Ⅱ幕运动面的形成则受到早期构造格局、全球海平面上升及盆地南缘碰撞造山作用的综合控制。3)顺北、顺南地区地震剖面中存在沿鹰四段顶面以下顺层规律分布的“串珠”反射,推测属于准同生岩溶洞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构造性质 加里东中期 顺托果勒低隆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尼玛盆地构造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凌林 钟康惠 +19 位作者 秦覃 严钊 杨雄 何智远 张洪杰 彭杰 Johan De GRAVE Stijn DEWAELE 周慧文 何兴杰 韩文文 龚晓波 杨海锐 董随亮 常宇鹏 李开智 窦杰 李林 何明峰 刘毅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6-284,共19页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保存了关于该时期高原内部构造-沉积演化的丰富信息。针对该类盆地的构造性质和形成机制有走滑拉分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3类不同观点。若要检定上述观点,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查明盆地基底与充填建造变形特征;(2)结合构造背景探究其演化机制。鉴于此,本文对该带内尼玛盆地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构造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构造背景、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尼玛盆地基底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形成的软碰撞缝合带内的变质岩与海相沉积岩。基底断裂为近东西走向,倾向或南或北的逆冲断裂。(2)盆地充填建造为上白垩统—新近系多旋回河湖相沉积。其变形样式主要为轴向近东西延伸的非对称褶皱,局部卷入基底断裂变形。多幕次变形自边缘向盆地中心前展式递进发展。(3)盆地可以划分为盆北掀斜隆起、南部推覆扇状隆起两处主要剥蚀物源区、中部基底断片掀斜隆起一处次要剥蚀物源区,以及北部叠瓦状压陷区与南部对冲压陷区两处主要构造沉积单元,其构造格架可以概括为"三隆夹两坳"。(4)尼玛盆地肇始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导致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其后,雅鲁藏布江洋北向俯冲与印度-欧亚碰撞所致南北向挤压,导致盆地基底断裂发生周期性活动,伴有多旋回磨拉石建造与递进变形。简言之,尼玛盆地为软碰撞缝合带之上发育的山间压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带 陆相盆地 尼玛盆地 构造性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隆起性质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91
6
作者 邓新 杨坤光 +1 位作者 刘彦良 佘振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9,共11页
"黔中隆起"是雏形于晚寒武世郁南运动的东西向平缓隆起,经历了都匀运动水下隆起向陆上隆起的转化发展阶段。通过对比沉积岩相与古地理研究,黔中隆起水陆转换开始于晚奥陶世涧草沟期,即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鼎盛时期发育在晚奥... "黔中隆起"是雏形于晚寒武世郁南运动的东西向平缓隆起,经历了都匀运动水下隆起向陆上隆起的转化发展阶段。通过对比沉积岩相与古地理研究,黔中隆起水陆转换开始于晚奥陶世涧草沟期,即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鼎盛时期发育在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广西运动期间,受到来自南部云开地块与桂滇-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向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汇聚、碰撞脉动式收缩的远程效应,出现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带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带共存的现象,之后,"黔中隆起"作为独立意义的构造单元消失,与"江南古陆"相连接进入联合发展时期。东吴运动和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改变了黔中隆起控制东西走向的沉积古地理格架,变为近南北向,黔中隆起与上扬子地区的构造演化彻底融为一体,标志黔中隆起演化的彻底结束。黔中隆起南缘边界的镇远—贵阳断裂中的钾镁煌斑岩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61.3±8.0)Ma,很好地指示了黔中隆起作为独立单元发展的最后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构造运动 U-PB年龄 构造性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被引量:37
7
作者 黄瑞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95-104,共10页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祁连山地区 构造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的关系—以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仲温 王贵华 +2 位作者 张文国 孙小平 苏春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70-78,共9页
在总结了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之间有以下关系:(1) 在以张性为主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一般小于7级;(2) 在扭性特征显著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的最高震级可达到8级;(3) ... 在总结了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之间有以下关系:(1) 在以张性为主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一般小于7级;(2) 在扭性特征显著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的最高震级可达到8级;(3) 在具有明显压性特征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震级大于8级,可达8 1/2级。根据这一规律,对鄂尔多斯地区不同震级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力学性质 地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台湾地区地壳构造及其显示的动力学构造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祖宁 郑勇 +4 位作者 熊熊 林树 陈祥熊 鲍挺 陈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基于已有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结合福建—台湾地区的地貌和构造特征,分析了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该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1)浅层的速度结构与该区的地貌、地形及地质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福建主要的地热区漳州盆地和福州盆地都呈现... 基于已有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结合福建—台湾地区的地貌和构造特征,分析了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该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1)浅层的速度结构与该区的地貌、地形及地质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福建主要的地热区漳州盆地和福州盆地都呈现明显的低速异常,尤其是漳州盆地的低速异常一直延伸到较深的深度;(2)福建地区的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与地壳速度结构分布对应关系较好,南部的中上地壳呈现低速而北部中上地壳呈现高速;(3)在一些大型活动断裂带的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结构差异,如在福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滨海断裂带两侧在15 km深度的速度结构剖面上显现明显的差异,这也解释了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震源深度大多位于15 km之上的现象;(4)台湾地区的大多数强震一般发生在板块碰撞或俯冲的高速带上,并形成明显的贝里奥夫带,台湾地区的强震活动与该地区的复杂的板块结构及其运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台湾地区 三维速度结构 构造性质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程代数上的抽象安全性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伟 尹青 王清贤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100-2105,共6页
在进程代数框架内基于算子的性质研究抽象安全性质及其偏序关系,定义了复合不变安全性质和可构造安全性质·首先证明进程代数算子在安全性质集是单调衰减算子·根据这一结果证明了复合不变性质和可构造安全性质在安全性质集上... 在进程代数框架内基于算子的性质研究抽象安全性质及其偏序关系,定义了复合不变安全性质和可构造安全性质·首先证明进程代数算子在安全性质集是单调衰减算子·根据这一结果证明了复合不变性质和可构造安全性质在安全性质集上的存在性,并且在安全性质集合上证明了安全性质的“木桶原理”,即复合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不强于系统中最弱的部分·基于安全性质之间的偏序关系,将所谓绝对安全性质与平凡性质联系起来,证明绝对安全性质是一类平凡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程代数 算子 不动点 复合不变性质 构造性质 绝对安全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顺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524-528,共5页
对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地区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有两种看法,即褶皱运动和局部上升运动。经对该次构造事件之不整合的性质再研究后,认为其为一次掀斜运动。形成该掀斜运动的机制为从晚三叠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中期区域水平挤压力减小而引起龙... 对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地区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有两种看法,即褶皱运动和局部上升运动。经对该次构造事件之不整合的性质再研究后,认为其为一次掀斜运动。形成该掀斜运动的机制为从晚三叠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中期区域水平挤压力减小而引起龙门山前陆盆地岩石圈均衡回返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印支运动 构造性质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74
12
作者 葛肖虹 刘俊来 +1 位作者 任收麦 袁四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38,共20页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洲大陆形成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广泛发育的板内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克拉通内盆地的形成都和古亚洲大陆南、北,印度洋和北冰洋洋脊的持续扩张、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洋壳的俯冲相关.本文拟厘清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重大事件、构造性质、形成背景及其时空展布:(1)晚海西—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陆块拼合碰撞古亚洲大陆雏形形成;(2)晚侏罗—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陆-陆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陆内变形中形成高潮,西太平洋伊佐奈岐洋壳板块的斜俯冲叠加了自东而西的影响;(3)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加厚地壳-岩石圈减薄、转型,陆内伸展变形达到高潮,大陆克拉通泛盆地、准平原化;(4)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40~ 23Ma)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对东亚大陆NWW向的挤压和印度洋脊扩张印—澳板块对古亚洲南部陆-陆碰撞挤压的叠加,形成中国东部新生的构造地貌;(5)中-上新世—早更新世受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系和印度洋中脊扩张的叠加影响,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隆升、地壳减薄,陆缘、陆内伸展变形相继形成边缘海、岛弧、裂谷型盆地和剥蚀高原地貌;(6)早更新世晚期(0.9 ~ 0.8 Ma)一晚更新世末(0.01Ma)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地貌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 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 重大构造事件性质 形成背景及时空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乔 付锁堂 +4 位作者 张小莉 陈琰 汪立群 周飞 倪金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58,共15页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及新生代南北向挤压运动,它们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在N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彩石岭组—洪水沟组)热力沉降坳陷盆地、早白垩世南北向挤压坳陷盆地密切相关。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三类沉积边界,即盆缘不整合边界(缓坡型和陡坡型边界)、盆内正断层边界、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不同的现存盆地边界类型对原型盆地恢复的作用不同。侏罗纪盆地以东昆仑构造带为界具有"北陆南洋"的古地理格局,柴达木地区的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在沿岸造山带和岛弧带的山前坳陷以及薄弱的柴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带之上,形成相对分隔的独立盆地群。柴达木早、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的分布因受到古特提斯洋向北偏东方向的俯冲作用和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的影响,其沉积中心和沉积范围呈现出从早到晚向东北方向逐渐迁移的规律。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西部的冷湖—马海一带,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中段的大柴旦—怀头他拉一带,而晚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德令哈—乌兰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边界 相带展布 原型盆地 构造性质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永8断块断层调节带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田飞 金强 +2 位作者 王端平 王纪祥 杨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8-364,共7页
利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对永8块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断块为一典型东西向展布的同向叠覆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辛120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阶梯状组合样式,东侧主断层(永105断... 利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对永8块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断块为一典型东西向展布的同向叠覆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辛120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阶梯状组合样式,东侧主断层(永105断层)与调节断层呈地垒状组合;辛120断层活动性减弱时,其位移量传递给永105断层和调节断层;力学分析认为该断层调节带是在左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永8块油气分布、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研究,建立了永8断层调节带油气成藏模式:主成藏期东侧主断层作为油源断层沟通了烃源灶和储集层并输导油气;调节断层停止活动时间早形成断块圈闭,成为遮挡断层。永8块西侧是有利滚动勘探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调节带 构造样式 构造力学性质 成藏模式 永8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营26断层调节带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飞 金强 +2 位作者 曾翔 王端平 杨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50-1158,共9页
为揭示复杂断块油田小型断层调节带的特征并明确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笔者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分析了营26块内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认为其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向叠覆—同向叠覆复合型断层调节带。西... 为揭示复杂断块油田小型断层调节带的特征并明确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笔者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分析了营26块内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认为其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向叠覆—同向叠覆复合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营1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多级反"Y"字形组合样式,东侧主断层(营8断层、营31断层)与调节断层为包心菜状组合;营1断层活动性减弱时,将位移量传递给营8断层、营31断层和调节断层,使区域位移有规律变化;通过力学分析认为营26北部断层调节带是在左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营26南部断层调节带是在右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结合营26块油气分布、油气来源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研究,阐明了主断层沟通烃源灶和储集层,成为油源断层;调节断层停止活动时间早,封闭性好形成断块圈闭,是遮挡断层;建立了营26断层调节带油气成藏模式,预测营13井、营24井和营26井附近为有利滚动勘探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调节带 构造样式 构造力学性质 滚动勘探开发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int inversion of gravity and multiple components of tensor gravity data 被引量:3
16
作者 鲁光银 曹书锦 朱自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767-1777,共11页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ten exhibit smooth characteristics away from sharp discontinuities. One aim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 is to recov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smooth structures as well as about the sharp discontinui...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ten exhibit smooth characteristics away from sharp discontinuities. One aim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 is to recov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smooth structures as well as about the sharp discontinuities. Because no specific operator can provide a perfect sparse representation of complicated geological models, hyper-parameter regularization inversion based on the iterative split Bregman method was used to recover the features of both smooth and sharp geological structures. A novel preconditioned matrix was proposed, which counteracted the natural decay of the sensitivity matrix and its inverse matrix was calculated easily. Application of the algorithm to synthetic data produces density models that are goo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esigned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proposed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parameter regularization full gravity gradient tensor preconditioned matrix Occam's inversion focusingi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