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米尔东北部公格尔拉张系现今构造形变InSAR研究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1
作者 陈荣柳 李杰 刘代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83,89,共6页
帕米尔构造结断裂发育,强震频繁,一直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位于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拉张系是中、东帕米尔内部最重要的张性断层之一,对其现今构造形变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帕米尔内部的现今变形状态、动力学机制、强震活动及灾... 帕米尔构造结断裂发育,强震频繁,一直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位于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拉张系是中、东帕米尔内部最重要的张性断层之一,对其现今构造形变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帕米尔内部的现今变形状态、动力学机制、强震活动及灾害防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处理了2018—2022年2个轨道的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了研究区高密度三维形变速率场,并结合库伦应力讨论了研究区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在东西方向上,公格尔拉张系的木吉断裂存在约10 mm/a的右旋走滑,昆盖山南麓断裂和公格尔山断裂的拉张速率分别约为11和5 mm/a,慕士塔格断裂几乎不作拉张运动;垂直方向上,木吉断层南盘抬升7 mm/a,北盘抬升3 mm/a,昆盖山南麓断裂、公格尔山断裂和慕士塔格断裂的两侧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抬升,约为3 mm/a;静态库伦应力表示,公格尔拉张系北段为未来强震的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格尔拉张系 INSAR 构造形变 库伦应力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江汉叠合盆地构造形变特征看华南与华北陆块的拼贴过程 被引量:51
2
作者 徐政语 林舸 +2 位作者 刘池阳 王岳军 郭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构造解析表明 ,现今观察到的中扬子地区中部江汉叠合盆地主体构造格架面貌大体形成于印支 早燕山碰撞造山期 ;其中 ,主造山初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盆区东、西部构造形变差异明显 ,晚期经调整而渐趋平衡 ,由此显现华南与华北两大陆块在... 构造解析表明 ,现今观察到的中扬子地区中部江汉叠合盆地主体构造格架面貌大体形成于印支 早燕山碰撞造山期 ;其中 ,主造山初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盆区东、西部构造形变差异明显 ,晚期经调整而渐趋平衡 ,由此显现华南与华北两大陆块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可能先后经历了早期点状接触与陆间斜向俯冲和晚期线状接触与陆内俯冲两个发展阶段。晚燕山期以来 ,盆地裂陷阶段构造格架的分区发育与右行旋转特点 ,证明中扬子地区曾发生过双向伸展和构造旋转作用 ,暗示晚燕山 早喜马拉雅期华南与华北两大陆块可能处于逐渐焊合的过程 ,研究区总体处于造山后陆内应力场调整阶段。盆地坳陷期发育阶段山盆非耦合面貌及壳幔“立交桥”式结构特征展示晚喜马拉雅期以来叠合盆地南、北边缘造山带已进入去根与裂解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拼合 江汉叠合盆地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构造形变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4
3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3 位作者 李大成 俞广 杨树峰 陈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中国南方 ,加里东、海西及印支期构造形变主要形成“大隆大坳”构造格局 ,对油气藏主要起建设作用 ;燕山期构造形变对齐岳山断裂以西的四川盆地以外的南方广大地区产生了强烈冲断、褶皱及抬升剥蚀 ,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 ;喜玛拉雅... 在中国南方 ,加里东、海西及印支期构造形变主要形成“大隆大坳”构造格局 ,对油气藏主要起建设作用 ;燕山期构造形变对齐岳山断裂以西的四川盆地以外的南方广大地区产生了强烈冲断、褶皱及抬升剥蚀 ,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 ;喜玛拉雅期构造形变波及整个南方 ,控制了现今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的最终形成及分布。南方下第三系断陷为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苏北及江汉盆地等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 ,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 ,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 古后界 油气勘探方向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构造形变对中国大陆GNSS基准站垂向周期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梁洪宝 刘志广 +1 位作者 黄立人 占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9-593,共5页
解算陆态网络2011~2013年GNSS基准站,获取其坐标时间序列,并定量计算非潮汐海洋、大气、积雪和土壤湿度对测站产生的非构造形变,以修正GNSS垂向时间序列。修正后,GNSS垂向序列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周年运动振幅和初相均发生明显变化,振... 解算陆态网络2011~2013年GNSS基准站,获取其坐标时间序列,并定量计算非潮汐海洋、大气、积雪和土壤湿度对测站产生的非构造形变,以修正GNSS垂向时间序列。修正后,GNSS垂向序列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周年运动振幅和初相均发生明显变化,振幅明显缩小(个别站增大),缩小幅度因不同区域而存在差异;修正前相位与修正后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大约滞后2~3个月,这种系统偏差可能是GNSS测站对地球物理因素"迟钝反应"的综合表现;半周年运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振幅上,缩小幅度在1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中国大陆 GNSS基准站 周年运动 半周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测量结果研究华北现今构造形变场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静华 李延兴 +1 位作者 郭良迁 张中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40-46,共7页
用华北及邻区近十多年GPS测量结果和欧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研究华北地区的水平形变场和局部水平形变场 ,发现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存在比较一致的SE向运动 ,且运动方向绕顺时针方向逐渐旋转 ,从西向东运动速率逐渐增大。鄂尔多斯、华北... 用华北及邻区近十多年GPS测量结果和欧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研究华北地区的水平形变场和局部水平形变场 ,发现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存在比较一致的SE向运动 ,且运动方向绕顺时针方向逐渐旋转 ,从西向东运动速率逐渐增大。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 黄海地块的运动速率分别为 4 .8mm/a、5 .0mm/a、5 .2mm/a ,运动方向分别为SE5 0°、4 0°、35°。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 黄海地块的局部形变方向分别为SE方向、SSE方向和SSW方向 ,而华北局部形变场的形变速率大约为水平形变场的 5 0 %。应用地块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计算了华北主要断裂带两侧的相对运动和各地块内部的主应变场。华北EW向和NWW向断裂基本上为左旋走滑型 ,滑动速率从东向西逐渐减小 ;NNE向和NE向断裂基本上为右旋走滑型 ,从北向南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华北地区应变场的基本格架是NEE SWW方向压缩与NNW SSE方向扩张 ,主压应变率从西向东逐渐增大而主张应变率从西向东逐渐减小。根据全区水平形变场与应变场的基本特征推测 ,华北地区构造运动与形变的主要驱动力为 :青藏高原NE方向的推挤力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对华北地壳产生的西向推挤力 ,以及地壳上隆所产生的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构造形变 应变场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构造形变对GPS连续站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和修正 被引量:160
6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董大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45-1052,共8页
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场通常包含有构造形变与非构造形变二类信息,去除其中的非构造形变信息对于有效运用GPS数据研究构造形变场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国际卫星对地观测资料及各类地球物理模型,定量计算海潮、大气、积雪和土壤水、海洋非潮... 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场通常包含有构造形变与非构造形变二类信息,去除其中的非构造形变信息对于有效运用GPS数据研究构造形变场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国际卫星对地观测资料及各类地球物理模型,定量计算海潮、大气、积雪和土壤水、海洋非潮汐4项负荷效应造成的地壳非构造形变,并以此研究和修正这些非构造形变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基准站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研究发现此4项负荷效应,特别是大气、积雪和土壤水,对于测站垂向位置的影响显著.通过模型改正可以使测站垂向位置的RMS降低~1mm,占其总量的~11%.对于垂向时间序列的周年项部分,这一改正可降低其振幅的37%.研究还表明经过地球物理模型改正和周年、半周年谐波拟合改正的时间序列比起仅经过周年、半周年谐波拟合改正的时间序列更为平滑,表明地球物理模型改正对于消除非构造形变场的作用不是周年、半周年谐波拟合改正所能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构造形变 质量负荷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构造形变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孙玉军 范桃园 +1 位作者 周春景 吴中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82,共12页
1997年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的一系列强震均围绕巴颜喀拉地块周缘断裂带分布。在现今GPS观测的约束下,利用弹塑性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的构造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弹性模型不能解释现今利用GP... 1997年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的一系列强震均围绕巴颜喀拉地块周缘断裂带分布。在现今GPS观测的约束下,利用弹塑性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的构造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弹性模型不能解释现今利用GPS观测到的巴颜喀拉地块的构造形变特征,当昆仑山断裂带中段和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处于塑性屈服状态(有较大相对滑动)时,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的观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区现今的地壳运动主要被这2条断裂的变形所吸收。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如果依据断裂带上强震的复发周期给定各个断裂带的相对塑性屈服强度,则在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中段进入塑性屈服之后,玛尔盖茶卡—若拉岗日断裂带玛尼段和黑石北湖断裂带会先后进入破裂滑动状态,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最后进入屈服状态,指示巴颜喀拉地块的整体运动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具有分段性和分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地块 数值模拟 弹塑性 构造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GPS揭示中国现今地壳构造形变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东振 赵斌 +1 位作者 余建胜 谭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1-526,544,共7页
利用全国260多个陆态网络连续站以及2 000多个陆态网络区域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中国大陆现今整体地壳构造形变特征以及板内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密集、大范围的GPS速度场可知中国大陆现今整体速度场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 利用全国260多个陆态网络连续站以及2 000多个陆态网络区域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中国大陆现今整体地壳构造形变特征以及板内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密集、大范围的GPS速度场可知中国大陆现今整体速度场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一般速率在35~42mm/a之间,而川滇地区形成的右旋剪切带的形变特征最为醒目,其西南部最小速率在3~9mm/a之间,北部最大速率在17~23mm/a;由应变场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应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喜马拉雅、昆仑山中部、川滇地区的鲜水河断裂带、天山地区以及京津唐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应变速率表现为东西拉张型,主要是由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应变场 构造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被引量:27
9
作者 杨学祥 陈殿友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3期39-48,共10页
黄赤交角和月亮赤纬角决定了地球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 ,据此研究了构造形变与气象灾害的关系。地球化学给出臭氧减少的原因 ,而地球物理则提供了臭氧的分布规律。臭氧洞是两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 ,能量交换和引潮力造成地球各... 黄赤交角和月亮赤纬角决定了地球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 ,据此研究了构造形变与气象灾害的关系。地球化学给出臭氧减少的原因 ,而地球物理则提供了臭氧的分布规律。臭氧洞是两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 ,能量交换和引潮力造成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 ,是臭氧洞和厄尔尼诺等气象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差异旋转 轨道周期 气象灾害 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北纬30°构造形变带讨论
10
作者 钟嘉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72,共11页
北纬30°构造形变带是地球形变最为活跃的区段,许多地震、电、磁等与地质演化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奇异现象"都发生在地球北纬20°~40°的环带上。研究表明,这主要与地球内部应力作用分布状态有关。地球作为一... 北纬30°构造形变带是地球形变最为活跃的区段,许多地震、电、磁等与地质演化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奇异现象"都发生在地球北纬20°~40°的环带上。研究表明,这主要与地球内部应力作用分布状态有关。地球作为一个球体(忽略球体的不规则性),在相对固定的旋转轴运动下,其内部应力分布形式,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区(即20°~40°间)均为应力集中和应力转换区,使之成为地球上的"特殊地段",出现了各种物理与地质构造变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纬30° 构造形变 形变转换带 应力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现今构造形变模式的InSAR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江涛 朱良玉 王随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3-786,817,共5页
利用2007~2010年间14景ALOS PALSAR数据及SBAS InSAR技术,获取阿尔金断裂带中段91°E附近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场,并反演该地区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中段地区的形变速率自北向南呈3个线性梯度变化区,分别为阿... 利用2007~2010年间14景ALOS PALSAR数据及SBAS InSAR技术,获取阿尔金断裂带中段91°E附近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场,并反演该地区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中段地区的形变速率自北向南呈3个线性梯度变化区,分别为阿尔金山东段8~12mm/a、索尔库里盆地6~7mm/a、阿尔金断裂带以南约0mm/a。3个速率梯度变化区主要集中在喀腊达坂断裂和阿尔金主断裂上;拟合的断层就位于金雁山南缘、喀腊达坂断裂南邻,走滑速率从西(7.1mm/a)向东(14.0mm/a)逐渐增大,闭锁深度自西(4.5km)向东(10.6km)逐渐趋深。结合前人研究推测,金雁山(阿尔金山链东部)与索尔库里拉分盆地组成的复合破裂构造模式,是转换断层运动时应力和应变调整的主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阿尔金断裂带 滑动速率 大地测量反演 构造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EEMDAN与最小二乘的GNSS垂向序列噪声与非构造形变去除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勇 石强 +2 位作者 娄泽生 郝振航 任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4,共6页
通过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与最小二乘法开展GNSS垂向序列的噪声与非构造形变去除研究。首先,采用ICEEMDAN方法对GPS垂向序列进行分解,分析GNSS垂向序列的年周期项、半年周期项和趋势项;然后,通过改进的小波阈值和排列熵值法对... 通过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与最小二乘法开展GNSS垂向序列的噪声与非构造形变去除研究。首先,采用ICEEMDAN方法对GPS垂向序列进行分解,分析GNSS垂向序列的年周期项、半年周期项和趋势项;然后,通过改进的小波阈值和排列熵值法对GNSS垂向序列进行降噪处理;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非构造形变序列,找出与其最为接近的分解层数并进行改正,获得去除噪声和非构造形变的GNSS垂向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利用ICEEMDAN方法可实现GNSS垂向序列噪声的有效去除;采用ICEEMDAN与最小二乘法可提高GNSS垂向序列形变测量精度,其中RMS值平均减小1.28 mm,WRMS差值平均增大0.3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序列 ICEEMDAN 排列熵 最小二乘法 构造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西哥Burgos盆地Perdido构造带深浅双层盐分布特征及南北差异构造形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钇同 李爱山 +1 位作者 陈亮 蔺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70,共9页
墨西哥湾油气资源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复杂的盐构造变形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研究复杂盐构造的变形规律,本文利用区域地质、重力和地震资料,对Burgos盆地Perdido构造带的双层盐构造开展研究,探讨了深浅双层盐的特征,从盐岩变... 墨西哥湾油气资源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复杂的盐构造变形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研究复杂盐构造的变形规律,本文利用区域地质、重力和地震资料,对Burgos盆地Perdido构造带的双层盐构造开展研究,探讨了深浅双层盐的特征,从盐岩变形机制的角度说明盐构造样式的不同。研究表明,深层母盐受控于基底古构造格局,边缘隆起带控制了母盐底辟的分布;浅层盐蓬受控于母盐的重力滑脱再变形,母盐的剪切撕裂作用控制了浅层盐蓬的分布。深浅两套盐不同的空间配置关系最终决定了Perdido带南北不同的盐构造变形机制与构造样式。北段深浅双层盐构造整体变形,形成以盐底辟和冲断背斜为主的构样式;而南段深浅双层盐构造分层变形,形成了以盐核背斜和盐前滑脱逆冲为主的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dido构造 双层盐分布特征 差异构造形变 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中部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现今构造形变应力场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兴华 宋金玲 +2 位作者 王琼伟 李世成 李春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9-345,共7页
以 198 2~ 1995年云南中部地区跨主要断裂短基线 (水平 )、短水准 (垂直 )的监测资料为窗口 ,经数模计算和反演 ,讨论了该区现今构造活动性及构造形变应力场特征。其结果表明 ,该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 ;川滇菱块南部边界断... 以 198 2~ 1995年云南中部地区跨主要断裂短基线 (水平 )、短水准 (垂直 )的监测资料为窗口 ,经数模计算和反演 ,讨论了该区现今构造活动性及构造形变应力场特征。其结果表明 ,该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 ;川滇菱块南部边界断裂扭动速率高于块内其它断裂 ,并显示了向南南东滑移兼抬升的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形变 构造活动 构造形变应力场 云南 断层活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层构造形变的野外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元裕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31-37,共7页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了作者对变质岩层构造形变,进行野外调查研究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对资料的收集、取舍和应用,作了详尽、有益的论述.
关键词 变质岩层 构造形变 构造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星历史的构造形变层序: 来自全球地层关系的证据
16
作者 James W.Head 尹延鸿 《海洋地质动态》 1998年第7期19-21,共3页
金星历史的构造形变层序:来自全球地层关系的证据JamesW.Head金星15/16和Magelan空间探测表明:金星在许多方面很像地球,仅有几亿年年龄的金星表面在地质历史中曾遭受全球性的灾变和改造。这个不寻常历史中的... 金星历史的构造形变层序:来自全球地层关系的证据JamesW.Head金星15/16和Magelan空间探测表明:金星在许多方面很像地球,仅有几亿年年龄的金星表面在地质历史中曾遭受全球性的灾变和改造。这个不寻常历史中的事件序列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与金星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 地质历史 构造形变层序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块体北部构造形变与玉门5.9级地震
17
作者 陈兵 王庆良 +3 位作者 张四新 张晓亮 薛富平 祝意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23-28,共6页
依据GPS观测的青藏块体内部的水平运动以及跨断层形变观测结果的总体异常特征 ,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近期地壳运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西部的受力环境 ,讨论了青藏块体内部不同断裂带力学上的相互关联。认为 2 0 0 2年... 依据GPS观测的青藏块体内部的水平运动以及跨断层形变观测结果的总体异常特征 ,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近期地壳运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西部的受力环境 ,讨论了青藏块体内部不同断裂带力学上的相互关联。认为 2 0 0 2年 12月 14日玉门 5 .9级地震与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之间存在着构造和力学上的内在联系 ,它可能是在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影响下 ,青藏块体北缘地区相关构造局部应力场适应性调整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GPS 水平运动 断层形变 动力响应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宁青地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地震
18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1 位作者 张四新 薛富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44-48,共5页
通过对甘宁青地区大地垂直形变、断层形变和GPS水平形变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 ,结合地质构造和有形变资料积累以来本区域多次中、强地震活动 ,对本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中强以上地震蕴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 :①甘... 通过对甘宁青地区大地垂直形变、断层形变和GPS水平形变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 ,结合地质构造和有形变资料积累以来本区域多次中、强地震活动 ,对本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中强以上地震蕴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 :①甘宁青监测区主要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 ;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态势随时间演变 ,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②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来自青藏块体持续NE向挤压运动 ;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③区域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及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 ,是蕴育中、强震的标志 ,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幅度最大的部位 ,而往往发生在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 -加速 -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在此基础上 ,对研究区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宁青地区 垂直形变 水平形变 断层活动 地震预报 构造形变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54
19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2 位作者 陈文 马寅生 孟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鲜水河—安宁河左旋走滑-冲断系统等。在综合分析各构造系统的组成、变形特征、变形年代学和演化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青藏东缘晚新生代阶段性构造演化模式。指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时期,强烈的走滑-冲断变形主要发生在地貌边界带中南段,导致鲜水河—安宁河走滑-冲断系统和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而东昆仑—秦岭断裂系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沿西秦岭构造带发育走滑拉分盆地和幔源火山喷发活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构造运动性质发生了南北反转,强烈的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段东昆仑—岷山走滑-冲断系统,岷山隆起带在此时期强烈活动而快速崛起;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安宁河走滑断裂系统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在深切河谷中发育了昔格达河湖相沉积。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形变系统以挤压剪切为主,兼具正向倾滑活动,局部发生断陷作用。基于攀西地区深切河谷的构造地貌分析,提出了青藏东南缘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地貌边界带 晚新生代 构造形变系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GPS时间序列中陆地水载荷形变干扰的GRACE分辨与剔除 被引量:30
20
作者 盛传贞 甘卫军 +2 位作者 梁诗明 陈为涛 肖根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52,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在云南西部地区的13个连续GPS观测站和法国空间大地测量研究组Space Geodesy Research Group)的GRACE时变重力场资料,定量分析了该区域陆地水载荷所产生的非构造形变的量值和变化特点,探讨了利...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在云南西部地区的13个连续GPS观测站和法国空间大地测量研究组Space Geodesy Research Group)的GRACE时变重力场资料,定量分析了该区域陆地水载荷所产生的非构造形变的量值和变化特点,探讨了利用GRACE分辨和剔除GPS观测中陆地水负荷所引起的非构造形变干扰的依据和模型.结果表明:滇西地区GPS坐标变化时间序列的垂向分量中,普遍包含有明显的年周期非构造形变波动,高值可达12mm,其中约42%源于陆地水迁徙变化所引起的负荷形变;通过主成份分析方法所获取的区域GPS共模误差与GRACE陆地水载荷形变序列的相关性高达0.87,若以GRACE扣除陆地水负荷形变,则滇西地区GPS网共模误差可消除约64%,且物理机制明确.然而,由于目前的GRACE只能有效分辨大约400km范围内陆地水载荷的整体变化,所以对于各GPS站点更加局部化的陆地水负荷非构造形变干扰,尚无法进行有效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陆地水载荷形变 GPS时间序列 构造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