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应力化学——慢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一种可能途径
1
作者 郭谦谦 孙静娴 侯泉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慢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主要建立在脆性变形基础上。然而高纵、横波速度比、异常高泊松比等特征表明其震源区物质黏度较大,更易发生塑性变形。固体力学研究认为塑性变形的起点是位错,塑性应变能无法释放。分子尺度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 慢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主要建立在脆性变形基础上。然而高纵、横波速度比、异常高泊松比等特征表明其震源区物质黏度较大,更易发生塑性变形。固体力学研究认为塑性变形的起点是位错,塑性应变能无法释放。分子尺度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矿物结构。应力化学研究显示机械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化学键,化学键断裂时体系位于能量高位。塑性变形的位错机制可能始于化学键的变化,再通过断裂、重组,形成亚颗粒、细粒化,能量的转化过程可能是机械能首先转化为体系内能,即原子势能;随着加载继续,原子势能突破化学键的束缚,转化为塑性应变能。化学键的重建会释放能量,塑性变形过程中可能会释放一部分化学能,这是否与慢地震有关,是个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地震 震源机制 塑性变形微观机理 塑性应变能 构造应力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