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 被引量:78
1
作者 邓军 吕古贤 +3 位作者 杨立强 郭涛 方云 舒斌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4-250,共7页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关键和核心,它决定着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转换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和韧-脆性变形的转换,以及同一构造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应力的转换。成矿界面是物理化学条件...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关键和核心,它决定着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转换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和韧-脆性变形的转换,以及同一构造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应力的转换。成矿界面是物理化学条件突变的空间和场所,是成矿流体停积而发生矿质沉淀、富集、成矿之所在,主要表现为岩性、温度、压力、pH、Eh等方面的突变性,其力学性质及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是控制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组构,甚至矿石成分的重要因素。它们与构造应力作用大多有相关性,而与构造-流体的脉动性及空间分布关系尤为密切。作者在矿石构造多呈张裂状态,而矿脉、矿体及蚀变带多表现为压剪变形性质的地区详细填图成果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流体脉动规律与界面成矿机制,提出剪压变形构造岩相向剪张变形构造岩相转换而发生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转换 界面成矿 矿床成矿 软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场转换的成矿地球化学响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立强 熊章强 +3 位作者 邓军 张中杰 王建平 李新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9,共7页
以剪切带型金矿为例,基于对中国东部胶东西北部地区及其典型金矿田、金矿床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地球化学场的详细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它们在多重时-空间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区域尺度上,应力极值区不利于成矿,金矿床就位于应力梯级带,尤其是... 以剪切带型金矿为例,基于对中国东部胶东西北部地区及其典型金矿田、金矿床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地球化学场的详细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它们在多重时-空间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区域尺度上,应力极值区不利于成矿,金矿床就位于应力梯级带,尤其是不同方向应力梯级带的交汇部位。矿田尺度上,成矿物质有从应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的趋势,成矿主期应力梯度的增大有利于成矿元素进一步浓集,应力梯级的强烈变化地段(或时段)往往形成金属元素的大量堆积。矿床尺度上,成矿物质的运移受不同方向剪应力梯级带的叠加影响,金属元素就位于NE和NW向应力梯级带交汇部位缓坡带一侧的次级梯级带之上。多重时-空尺度成矿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将可能揭示出这种非线性效应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转换 成矿地球化学响应 多重时-空尺度 耦合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其对金属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正乐 陈宣华 +7 位作者 王小凤 陈柏林 杨风 李学智 杨懿 张利容 袁嘉音 王薇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8-23,共6页
构造应力场研究可以为区域矿产预测提供依据。主要根据节理、擦痕的测试分析 ,结合区域构造解析 ,确定阿尔金山东西向拉配泉—红柳沟构造带经历了三期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 :印支期以前的南北向挤压作用 ,印支—燕山期的北西—南东向的挤... 构造应力场研究可以为区域矿产预测提供依据。主要根据节理、擦痕的测试分析 ,结合区域构造解析 ,确定阿尔金山东西向拉配泉—红柳沟构造带经历了三期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 :印支期以前的南北向挤压作用 ,印支—燕山期的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和中生代晚期—新生代北东东—南南西向的挤压 ;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前两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过程 ,进而讨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内生金属矿产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指出了区域寻找大型内生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地区 构造应力场 控制作用 金属矿产 分布规律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胶西北金矿带成矿构造应力场反演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邓军 方云 +1 位作者 周显强 宋友贵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3期252-260,共9页
以控矿构造因素为主线,研究了成矿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及其控矿作用。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反演了成矿期构造应力状态,为宏观构造分析提供了佐证,亦为成矿预测提供了定量一半定量的实验数据,并预测了成矿远景区。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 构造应力场 控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成盆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吉让寿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9-564,共6页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区基本继承了前期应力场状态,阿尔金断裂以西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这种应力场特征与上述阶段形成的盆地原型、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应力场 成盆作用 燕山期 西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场转换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游永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259-271,共13页
本文在Turcotte地壳应力场基本公式的基础上,建立地壳构造应力场定量优化模型.应用重力资料计算绘制了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及塔里木油区1:200万地壳构造应力场图;并用垂线偏差计算了西欧北海区域构造应力场图,其数量... 本文在Turcotte地壳应力场基本公式的基础上,建立地壳构造应力场定量优化模型.应用重力资料计算绘制了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及塔里木油区1:200万地壳构造应力场图;并用垂线偏差计算了西欧北海区域构造应力场图,其数量级也符合Turcotte计算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重力水平梯度 转换区域 重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M_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 被引量:22
7
作者 谭成轩 胡秋韵 +2 位作者 张鹏 丰成君 秦向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5-359,共15页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 GPS测量 张性效应调整周期 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 松原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背景下应力与流体相互作用控制华南朱溪超大型W-Cu矿床成矿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贺晓龙 张达 +10 位作者 吴淦国 狄永军 张志辉 李芳 胡擘捷 霍海龙 李宁 张鑫明 蔡梦颖 欧阳永棚 魏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5-1159,共25页
朱溪W-Cu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斑岩-矽卡岩W矿带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其成矿作用特点在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下逐渐明朗,但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机制尚未明确。文章基于矿床地质特征的观察,对与蚀变和矿化有关的构造进行解析,依据矿脉(... 朱溪W-Cu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斑岩-矽卡岩W矿带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其成矿作用特点在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下逐渐明朗,但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机制尚未明确。文章基于矿床地质特征的观察,对与蚀变和矿化有关的构造进行解析,依据矿脉(体)的穿切关系,主要厘定出5种具先后次序的控矿构造类型:早期挤压背景下形成的近水平贫矿热液脉(H脉),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下形成的陡倾波状张剪性含矿脉(R脉),水压致裂主导的流体逃逸构造和近直立平直白钨矿-石英-白云母脉(F脉),以及晚期伸展拆离背景下形成的角砾构造。其中,R脉为矽卡岩型W-Cu矿体的主要赋存形式,F脉为白钨矿-石英-白云母脉型矿体的主要赋存形式。结合前人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提出研究区经历了161 Ma以前的挤压,153~145 Ma期间挤压向伸展转换,145 Ma以后的伸展构造背景。其中,挤压向伸展转换时期的断层阀行为控制了朱溪W-Cu成矿作用。据此,文章将朱溪W-Cu矿床的断层阀模型划分为破裂前、断层阀(地震破裂)、流体充填(地震泵吸)、自愈合和再循环等5个阶段。矿化主要发生在断层阀模型的流体充填阶段,表现为压力骤降和流体沸腾,对应矽卡岩成矿期的退蚀变作用和浸染状W-Cu矿化,白钨矿-石英-白云母脉成矿期与白云母密切共生的细脉浸染状W-Cu矿化。朱溪W-Cu矿床的形成与燕山中晚期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沿扬子和华夏板块间的结合部位撕裂(156~135 Ma)导致岩石圈挤压向伸展转换并形成壳源过铝质-偏铝质花岗岩浆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W-Cu成矿作用 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 应力 断层阀与流体相互作用 朱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阜山岩体北缘鄂南地区构造特征与构造控矿作用
9
作者 林子晗 夏元 +1 位作者 张航川 徐先兵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9,共13页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地区发育规模巨大的早白垩世Li-Be-Cs-Nb-Ta等稀有金属和Pb-Zn-Cu-Au-Sb等有色金属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幕阜山岩体南、北缘的湘东北和鄂南地区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质基础,但现有矿产勘探成果差距明显,可能是构造变形...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地区发育规模巨大的早白垩世Li-Be-Cs-Nb-Ta等稀有金属和Pb-Zn-Cu-Au-Sb等有色金属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幕阜山岩体南、北缘的湘东北和鄂南地区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质基础,但现有矿产勘探成果差距明显,可能是构造变形差异所致。本研究通过构造解析、古应力场反演以及矿床分布规律,探讨了鄂南地区的构造控矿作用。构造解析表明E-W走向江南断裂形成于新元古代,保存了三叠纪由S向N的逆冲作用、晚白垩世断层上盘向SE的正断作用和古近纪E-W走向左行剪切作用;而NE-SW走向长坪断裂形成于中侏罗世燕山运动,记录了早白垩世晚期左行走滑、晚白垩世正断作用和古近纪晚期右行走滑。基于断层滑移矢量反演的古应力场揭示鄂南地区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走滑(近N-S向最大主应力)、晚白垩世NW-SE走向伸展、古近纪早期走滑(NE-SW向最大主应力)和古近纪中-晚期NE-SW走向伸展的应力场演化历史。结合研究区的金属矿床分布特征,认为鄂南地区NE-SW走向主干断裂的次级近平行断裂或与其相交的NW-SE走向和近E-W走向断裂具有较好的金属矿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阜山岩体 构造变形 应力场 构造控矿作用 江南造山带 鄂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部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多次转换及动力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曙 鞠文信 张亚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26-34,共9页
通过对内蒙古东南部中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研究 ,将该区域内中生代构造应力事件划分了 8个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压、张应力交替变化 ,此起彼伏 ,此消彼长 ,反映出地壳存在着弹性运动。地壳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弹性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平衡 ... 通过对内蒙古东南部中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研究 ,将该区域内中生代构造应力事件划分了 8个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压、张应力交替变化 ,此起彼伏 ,此消彼长 ,反映出地壳存在着弹性运动。地壳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弹性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平衡 ,在调整平衡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建造和构造。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地应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制 构造应力场 中生代 内蒙古 转换机制 应力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徐杰 周本刚 +4 位作者 计凤桔 周庆 高祥林 吕悦军 陈国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东部海域是指渤海、黄海和东海地区。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井壁崩落和水压致裂等资料,分别对有关海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根据前人的工作并结合海陆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条件分析,对东部海域及邻区的现代构... 中国东部海域是指渤海、黄海和东海地区。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井壁崩落和水压致裂等资料,分别对有关海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根据前人的工作并结合海陆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条件分析,对东部海域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至近于水平挤压作用为主要特征,压应力方向从北到南由NE逐渐转为NEE、EW、SEE至SE向,总体呈向东发散的扇形分布。构造应力作用强度具有非一致性,北强南弱。海域具有与大陆统一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相应可划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应力区。中国东部大陆和海域在青藏高原东部被印度板块挤出的构造块体往NE—SE方向滑动推挤及东边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向NWW俯冲推挡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现代构造应力场,且青藏高原东部被挤出块体东向滑动的推挤是现代构造应力场产生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域 震源机制解 井壁崩落 现代构造应力场 水平挤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2000米以上脆性变形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14
12
作者 崔军文 王连捷 +2 位作者 李朋武 徐东辉 吴海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80,共8页
在主孔2000米之内,存在复杂的脆性破裂系统和构造应力场。根据其充填物的特征,可划分为由石英、方解石和绿泥石等矿物充填的微破裂,发育石英、方解石等矿物薄膜或擦痕线理的微破裂和既无矿物充填、也无矿物薄膜的微破裂等3种不同类型的... 在主孔2000米之内,存在复杂的脆性破裂系统和构造应力场。根据其充填物的特征,可划分为由石英、方解石和绿泥石等矿物充填的微破裂,发育石英、方解石等矿物薄膜或擦痕线理的微破裂和既无矿物充填、也无矿物薄膜的微破裂等3种不同类型的脆性应变现象,它们依次代表早、中、晚和深、中、浅3个不同构造层次的脆性变形。初步分析表明脆性变形阶段存在有以南东东-北西西向为主导的挤压作用、北东-南西向的区域挤压作用、南北向挤压作用和垂向伸展作用等4期构造应力场。郯庐断裂东侧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在区域上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脆性和脆-韧性转换带,制约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侵位的主导应力作用方式为自南东东往北西西方向的挤压,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变形 微破裂 钻孔崩落 构造应力场 挤压作用 垂向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墙群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3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李江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2-496,共5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 ,侵位于先存破裂中 ,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 ,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 ,侵位于先存破裂中 ,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 ,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的分布和成因机制分析 ,来恢复模拟中元古代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镁铁质岩墙群在中元古代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 ,与横穿华北克拉通中部的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伸展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镁铁质岩墙群 构造应力场 伸展作用 燕辽-中条拗拉槽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谢富仁 祝景忠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43,共9页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滑动 第四纪 构造作用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根河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仰春 刘宝山 +2 位作者 赵焕利 张昱 韩彦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3-450,共8页
以1∶25万额尔古纳左旗幅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兴安岭北段区域地质特征,在综合厘定测区主要基底断裂的存在及展布特征时,根据大小构造配套关系,对全区共轭剪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综合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划分了三期,... 以1∶25万额尔古纳左旗幅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兴安岭北段区域地质特征,在综合厘定测区主要基底断裂的存在及展布特征时,根据大小构造配套关系,对全区共轭剪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综合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划分了三期,即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构造线方向由NE-NW-NE变化。通过研究再造了测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重塑了中生代构造发生、发展的力学机制。同时,认为这三期构造应力场的转换是形成各时代地质体的动力学基础,并提出中生代三期构造应力场的形成转换与鄂霍茨克海的扩张、封闭及伊泽纳吉板块的俯冲紧密相关,以及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就是在这种快速应力转换机制下形成的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中生代 应力转换 根河地区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研究东亚部分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力源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6
作者 安美建 石耀霖 李方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5-231,共7页
利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对东亚部分地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拟合反演运算,得到了影响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作用力相对值和方向.其中,陆陆碰撞边界的挤压作用力最强;洋壳俯冲边界的挤压边界力较弱;活动边缘海... 利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对东亚部分地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拟合反演运算,得到了影响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作用力相对值和方向.其中,陆陆碰撞边界的挤压作用力最强;洋壳俯冲边界的挤压边界力较弱;活动边缘海盆地存在拉张边界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动态遗传算法 板块边界 挤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序复杂断块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红南 黄石岩 +1 位作者 首浩 刘文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371-377,共7页
在对现河低级序帚状断块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一、东营及现今3期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强度不同,应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有变化,认为应力值由老到新呈增大趋势... 在对现河低级序帚状断块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一、东营及现今3期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强度不同,应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有变化,认为应力值由老到新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在平面上自帚状构造的撒开端向收敛端逐渐变低,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断裂带是应力低值区,也是油气富集区。提出应力转换带为应力低值区,也是低幅断鼻构造的有利分布区,还是开发中后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序帚状断块体系 构造应力场 油气分布 应力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阶段陆表面、Moho和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军文 王连捷 +1 位作者 唐哲民 史金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48-1955,1992,共9页
俯冲作用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俯冲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将是制约其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构造因素,借助于板块俯冲作用的研究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过程,对研究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机制和动力... 俯冲作用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俯冲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将是制约其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构造因素,借助于板块俯冲作用的研究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过程,对研究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建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俯冲作用最显观的构造效应是俯冲地块前缘陆表面和Moho的强烈下插,导致山前坳陷带的形成和陆壳的加积、增厚。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表明,俯冲地块的平移速度与山前坳陷带的坳陷量和坳陷速度及Moho的下弯量和下弯速度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是俯冲过程中重要的壳内活动性构造界面。俯冲块体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作用的运动载体,俯冲块体内部构造界面的运移,间接反映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似乎表明陆表面和Moho有可能成为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过程和深俯冲作用的重要标志。俯冲块体内部的构造应力场也是制约和影响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过程的重要构造因素之一,模拟计算表明,俯冲过程中俯冲地块的壳内应力场较为稳定,始终以挤压应力为主导,俯冲作用强度仅影响应力大小,而不改变壳内应力场的应力分布。可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基本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作用 陆表面 MOHO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阜山金矿区构造应力场及其转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杜娟 郭涛 吕古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45-253,共9页
在估算了阜山金矿区成岩成矿期的构造差应力值后 ,获得约 2km2 区域内的主压应力和差异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矿体部位往往对应于应力或应变强烈变化的区段 ,而非应力或应变的极高值或极低值处。依据应变测量和磁组构分析 ,研... 在估算了阜山金矿区成岩成矿期的构造差应力值后 ,获得约 2km2 区域内的主压应力和差异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矿体部位往往对应于应力或应变强烈变化的区段 ,而非应力或应变的极高值或极低值处。依据应变测量和磁组构分析 ,研究了阜山金矿成岩期和成矿期的构造应变场特征 ,指出 :阜山金矿在成岩和成矿期间构造应力场经历了由NE向挤压转为NW向挤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变场 金矿床 山东 成矿作用 成岩期 成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凤凰山银矿区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应变场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黄继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9-21,共13页
广西凤凰山银矿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北部次级小明山背斜北翼内近东西走向的断裂破碎带中。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 ,褶皱不发育。断层以WNW—EW向、NW向两组为主 ,其次为NE向 ,偶见SN向。矿区内节理发育 ,按走向可分为 6组。矿区曾经... 广西凤凰山银矿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北部次级小明山背斜北翼内近东西走向的断裂破碎带中。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 ,褶皱不发育。断层以WNW—EW向、NW向两组为主 ,其次为NE向 ,偶见SN向。矿区内节理发育 ,按走向可分为 6组。矿区曾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和海西—印支运动两次SN向挤压、印支—燕山运动NW—SE向挤压、喜马拉雅运动NE—SW向挤压和近EW向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床 构造变形场 构造应力场 有限应变 挤压作用 断理解破碎带 矿床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