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素欣 边庆凯 +3 位作者 张子广 王晓山 曹筠 李永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0-277,417,共9页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上地震密集区,2012年5.2级、2010年4.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区域。针对1996年前、后唐山地震余震空间分布图像对比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对余震空间分布、前人研究成果、断裂带应力状态以及现场考察等的研究,综合分析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认为赵各庄到榛子镇的旧断裂存在新活动特征,未来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危险区可能是古冶及其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北段 时空演化 构造展布 应力状态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被引量:43
2
作者 付宜兴 张萍 +3 位作者 李志祥 杨振武 刘新民 王韶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8-314,共7页
中扬子区经历了印支-喜山期四个构造变形、变位发展阶段:印支运动结束海相沉积,并形成了黄陵、潜江、洪湖古隆起,早燕山期全区挤压,奠定了本区中、古生界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构造负反转,中、古生界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喜山期,构造正... 中扬子区经历了印支-喜山期四个构造变形、变位发展阶段:印支运动结束海相沉积,并形成了黄陵、潜江、洪湖古隆起,早燕山期全区挤压,奠定了本区中、古生界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构造负反转,中、古生界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喜山期,构造正反转,总体表现为隆升挤压。印支期以来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形成了南、北两个弧形构造体系,平面上构造展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北部(大洪山)弧形构造系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南部弧形构造系东西差异明显,东部具双重结构特征,西部为"隔槽式"构造格局。近期应以江汉平原南部、湘鄂西区桑植石门复向斜为勘探重点,同时围绕深化地质认识,解剖区域结构,加强地震攻关,积极准备中扬子南、北逆冲推覆带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 构造演化 构造展布 构造样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各庄矿水文地质分区及涌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戚春前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102,共5页
通过对赵各庄矿历年开采中涌水状况及其分布、涌水与地质构造、采动效应等的关系研究,提出了赵各庄矿涌水具有分区特点:山前区(带)以奥灰水及地表水渗漏、逆掩导致顶板破裂、断层切割贯通底板砂岩含水层和采空区及塌陷坑积水引发异常涌... 通过对赵各庄矿历年开采中涌水状况及其分布、涌水与地质构造、采动效应等的关系研究,提出了赵各庄矿涌水具有分区特点:山前区(带)以奥灰水及地表水渗漏、逆掩导致顶板破裂、断层切割贯通底板砂岩含水层和采空区及塌陷坑积水引发异常涌水为主;在埋藏深度更大,地层产状变缓的井口区附近至南部开平向斜轴展布处区域内,则具潜在严重涌水风险的区域为特征。由此,将赵各庄矿划分为2个水文地质区:山前水文地质区(Ⅰ)与平原水文地质区(Ⅱ),并进一步细划为5个亚区,提出了开采深度达1200m以深为主的Ⅱ3亚区,判定断层切穿奥灰和突水系数大于0.1MPa/m的区域的能否实现安全开采,是该矿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构造展布 矿井涌水规律 顶板及采空区突水 底板突水 采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