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及其对汶川地震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1
- 1
-
-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施炜
董树文
-
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68-1678,共11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8CB42570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670104)联合资助成果
-
文摘
基于卫星遥感图像解译、地形起伏度分析和地面调查资料,论述了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地貌格局、新构造演化阶段和活动断裂特征,提出青藏高原东缘不同地块在晚新生代时期有序的向东挤出过程,并划分为4个阶段:中新世早期川滇地块向北东挤出、中新世晚期川滇地块的再次强烈向东挤出、上新世至早中更新世时期川青地块的向东挤出、晚更新世以来最新构造变动阶段,青藏高原东缘地貌边界带也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的有规律的迁移过程。基于活动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今GPS测量成果,阐述了东昆仑-岷山-龙门山走滑-逆冲断裂系统的运动学特征。根据地震破裂构造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行为,提出了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NW向楔状条块向东运动速度的一半被鲜水河断裂及其北西延伸的构造带所吸收,而龙门山构造带向东运动受阻于四川盆地之下扬子刚性地块,使得龙门山断裂带处在低应变、高应力环境下,因长期应力-应变累积而导致向西陡倾的断裂带突然向东逆冲运动而释放能量。汶川强震发生的深部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构造地貌格局
新构造
龙门山断裂
汶川地震
-
Keywords
East Tibet
tectono-morphology
Neotectonics
Longmenshan faults
Wenchuanearthquake
-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