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二甲金矿的动力变形成矿作用及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元根 吴学益 +1 位作者 金志升 王子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0-329,共10页
海南二甲金矿是一个与戈枕韧性剪切带活动明显相关的金矿床。利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和构造地球化学模拟试验 ,研究了戈枕韧性剪切活动与金成矿的关系 ,结果显示 :动力变形作用不仅导致混合岩发生明显的糜棱岩化 ,而且使矿物成分、化学成... 海南二甲金矿是一个与戈枕韧性剪切带活动明显相关的金矿床。利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和构造地球化学模拟试验 ,研究了戈枕韧性剪切活动与金成矿的关系 ,结果显示 :动力变形作用不仅导致混合岩发生明显的糜棱岩化 ,而且使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同时伴随着一定的构造岩流体活动。动力变形中岩石的变形机制可发现有多种 ,其中以恢复作用比较有利于糜棱岩中金的富集 ;由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统计的差异古应力显示变形强度与Au富集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达 +0 .5 92 8。动力变形不同阶段形成的石英矿物其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不同 ,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也有明显的差异 ,反映出不同动力变形阶段流体活动的差异性与金富集密切相关。构造地球化学模拟试验表明 ,变形作用不仅导致岩石组构的变化 ,形成微型剪切带、碎粒流带等流动构造 ,而且伴随有明显的流体活动。这些过程与压溶作用密切相关 ;另外 ,动力作用中伴随着金的沉淀、富集 ,这其中Si、Fe组分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构造岩流体 构造地球化学模拟试验 压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舍勒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控矿模拟实验
2
作者 吴学益 杨元根 +2 位作者 王子江 李金铭 王长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9-204,T001,共7页
新疆阿舍勒铜矿是一个海底火山喷气-沉积的黄铁矿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矿床后期受褶皱、断裂构造影响,使铜矿在向斜倒转翼和向斜轴部增厚、加富,形成多次叠加的多因复成矿床。构造控矿模拟实验为阿舍勒铜矿的形成... 新疆阿舍勒铜矿是一个海底火山喷气-沉积的黄铁矿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矿床后期受褶皱、断裂构造影响,使铜矿在向斜倒转翼和向斜轴部增厚、加富,形成多次叠加的多因复成矿床。构造控矿模拟实验为阿舍勒铜矿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模拟实验 控矿构造 地球化学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模拟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系统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余秋生 张发旺 +2 位作者 韩占涛 于艳青 薛忠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5-380,共6页
南北古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间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 南北古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间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利用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南北古脊梁深埋岩溶裂隙水的系统划分和各部分之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系统Ⅰ和系统Ⅱ的边界应当在严湾和吕套之间,其边界为一条由第四系地下水补给形成的,地下水位较高的可移动地下分水岭;系统Ⅰ和系统Ⅲ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系统Ⅰ北端排泄口太阳泉的水量有46%来自系统Ⅲ的补给,在萌城泉和太阳泉之间可能存在一条导水断层形成的岩溶裂隙水的强径流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古脊梁 岩溶裂隙水 地球化学模拟 系统划分 地下水补给 应用 构造体系 水力联系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
4
作者 吴淦国 钟增球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2-62,共1页
全国第二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这是一次检阅我国构造地球化学实力和理论水平的会议.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71个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论文详细摘要132篇,有62位代表参加... 全国第二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这是一次检阅我国构造地球化学实力和理论水平的会议.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71个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论文详细摘要132篇,有6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分别在大会和小组会上宣读了论文.论文涉及面广,从大地构造、大区域的构造地球化学、矿田和矿床的构造地球化学,直到微构造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宏观与微观齐备.在方法上,从野外观察、剖析,到室内各种测试和模拟实验,也一应俱全.这充分显示了当前我国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较之1983年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有了较大的进展,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年轻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代表很多,使会议开得生气勃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球化学 学术讨论会 构造 矿田 模拟实验 大地构造 野外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纪要
5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4-64,共1页
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纪要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桂林工学院、广西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 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纪要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桂林工学院、广西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1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球化学 学术讨论会 相似模拟实验 研究方法 学术交流 应用研究 元素地球化学 矿床地球化学 区域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硫酸盐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秀花 易秀 +2 位作者 李林 纪鹏 张雪珠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泾惠区具2200多年的灌溉历史,灌区人口密度大,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和农业的主要水源,也是当地主要饮用水源。为了查明灌区地下水硫酸盐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演化过程,在分析灌区1982年、1990年和2009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SO24时空... 泾惠区具2200多年的灌溉历史,灌区人口密度大,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和农业的主要水源,也是当地主要饮用水源。为了查明灌区地下水硫酸盐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演化过程,在分析灌区1982年、1990年和2009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SO24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灌溉试验和Hydrus-1D模拟灌溉对地下水SO 42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3HCO(1982年)向SO 42(2009年)型演化。2009年SO 42是地下水中主要阴离子组分,具有西部低,北部、东部和南部高的区域分布特征。虽然地下水中最初的SO 42主要来源于地层中Na2SO4和CaSO4等硫酸盐的溶解,但灌溉试验和模拟计算表明,近年来地下潜水中高硫酸盐主要是由于灌溉水源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硫酸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灌溉模拟试验 泾惠渠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秧1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钜源 朱日房 +1 位作者 陶军明 廖永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20,共3页
在南盘江盆地秧坝凹陷秧1井二叠系茅口组-栖霞组2573~2594 m发现了低产二氧化碳气藏.该井是南盘江盆地第一口区域探井,查明该气藏的成因对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分析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秧1井岩心和周边露... 在南盘江盆地秧坝凹陷秧1井二叠系茅口组-栖霞组2573~2594 m发现了低产二氧化碳气藏.该井是南盘江盆地第一口区域探井,查明该气藏的成因对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分析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秧1井岩心和周边露头样品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分析以及二氧化碳气源岩热模拟试验,研究了该气藏天然气的成因和来源.综合分析认为,秧1井天然气中烃类组分是过成熟煤型裂解气,来源于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天然气稀有气体He、Ar同位素特征指示了天然气主要为壳源;而二氧化碳主要为岩石化学成因,形成于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的低温(300 ℃以下)水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南盘江盆地 二氧化碳气藏 有机地球化学 天然气勘探 模拟试验 煤系烃源岩 同位素特征 石炭二叠系 有机岩石 综合分析 烃类组分 稀有气体 化学成因 水解作用 碳酸盐岩 栖霞组 茅口组 气源岩 裂解气 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湟水盆地活动断裂构造格架激光散斑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赞军 涂德龙 +1 位作者 宋晓明 高德禄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84-89,共6页
将最新研究的湟水盆地断裂构造格架设置于合理的试验材料之上,进行激光散斑模型模拟试验,取得了断裂活动特征的量化显示结果,并用于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
关键词 模拟试验 断裂构造 青海 湟水盆地 激光散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构造活动的模拟试验
9
作者 王非 吕田保 +1 位作者 郑铁民 田锡燕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1-376,共6页
本文在活动构造考察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精密仪器仪表,在模拟试验中自控制监测构造活动情况,深入研究地震前后的断裂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这对圈定地震危险区和判定可能发生强震的破裂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在活动构造考察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精密仪器仪表,在模拟试验中自控制监测构造活动情况,深入研究地震前后的断裂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这对圈定地震危险区和判定可能发生强震的破裂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逐步实现地震预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应力集中 模拟试验 中国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地洼区构造控金及其模拟试验
10
作者 吴学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89-190,共2页
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东南地洼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常称为华南地区。它包括云南东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台湾海峡西部等的广大地区。东南地洼区... 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东南地洼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常称为华南地区。它包括云南东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台湾海峡西部等的广大地区。东南地洼区可以分为:(1) 闽浙地洼系;(2) 浙粤地穹系:(3) 干桂地洼系:(4) 雪峰地穹系;(5) 滇桂地洼系和(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地洼区构造 控金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地球化学实验室
11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综合运用研究:在烃源岩评价、资源评价、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天然气研究、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及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在陆相断陷盆地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成烃机制、烃源岩有效性、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方面取得... 综合运用研究:在烃源岩评价、资源评价、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天然气研究、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及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在陆相断陷盆地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成烃机制、烃源岩有效性、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研究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化学实验室 科学研究院 中国石化 烃源岩评价 地质 模拟试验研究 陆相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带石门揭煤诱导突出的力学特性模拟及声发射响应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健 刘泽功 +1 位作者 高魁 马衍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22-2028,共7页
为揭示地质构造区域石门揭煤诱导突出的机理,运用自行研发的大型三维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对石门揭露断层构造带煤层的过程进行了相似模拟,同步采集分析了突出全过程的应力变化规律及揭煤过程的声发射响应规律,并对构造带揭煤突出... 为揭示地质构造区域石门揭煤诱导突出的机理,运用自行研发的大型三维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对石门揭露断层构造带煤层的过程进行了相似模拟,同步采集分析了突出全过程的应力变化规律及揭煤过程的声发射响应规律,并对构造带揭煤突出过程的能量耦合跃迁失稳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构造带掘进巷道的推进过程中,巷道上方的岩层和煤层均会经历应力增大和减小的过程,但构造区域煤层的应力集中系数大于岩层区域,呈现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在开挖时和突出的过程中,声发射信号能较好地反映煤岩动态变化;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构造区域煤层不断积聚弹性能和瓦斯内能,并相互耦合逐步达到能量的极限平衡状态,一旦揭煤扰动到该系统,就会引起能量的耦合跃迁失稳,从而诱发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石门揭煤 相似模拟试验 声发射 能量耦合跃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聚焦激电法煤巷超前探测阻容试验模拟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志民 刘希高 +3 位作者 张金涛 吕一鸣 周游 吴淼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44-2151,共8页
频域激电法已经在地面及隧道探测中获得广泛应用,为能够用于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的超前探测,将其发展为动态电场激励法,根据面极化单元体激发极化机理,推导面极化单元模型等效网络与双电层电容器的等效性,由典型有害地质构造理想化物理模... 频域激电法已经在地面及隧道探测中获得广泛应用,为能够用于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的超前探测,将其发展为动态电场激励法,根据面极化单元体激发极化机理,推导面极化单元模型等效网络与双电层电容器的等效性,由典型有害地质构造理想化物理模型,搭建等效的阻容网络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给定参数的简易阻容模型激电效应测试与理论仿真结果的一致性,验证动态电场激励法原理样机测试装置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由电阻定义和面极化阻抗频率特性理论,确定煤巷围岩介质阻容模型参量,以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发射双频调制方波电流信号为激励,经典型有害地质构造等效阻容网络,由高精度数据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得出激电效应特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地质构造 交流聚焦激电法 阻容模型 试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岩石裂缝扩展的光弹构造物理模拟——以南华北盆地户部寨沙河阶组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颜丹平 周美夫 +5 位作者 田崇鲁 汪昌亮 张建增 郭庆银 马寅生 董铁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2-607,共6页
以南华北盆地户部寨第三系沙河阶组粉砂岩低渗透储层为例,总结了其中发育的5种类型构造裂缝组合,即:①南北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②东西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③缠结状多组剪切构造裂缝;④组合状交切的多组剪切构... 以南华北盆地户部寨第三系沙河阶组粉砂岩低渗透储层为例,总结了其中发育的5种类型构造裂缝组合,即:①南北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②东西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③缠结状多组剪切构造裂缝;④组合状交切的多组剪切构造裂缝及张裂缝;⑤散状无序排列的构造裂缝。在此基础上,建立光弹性试验构造物理模型,沿现应力场96°方向,均匀地对该模型逐步增加外载力。结果表明,沿各组合裂缝尖端分别形成对称于裂缝走向、且主轴垂直于裂缝的Ⅰ型等色线条纹;对称于裂缝走向、且主轴平行于裂缝走向的Ⅱ型条纹和斜交于裂缝走向的复合型(Ⅲ型)条纹。第①类组合裂缝尖端以Ⅰ型等色线条纹的拉张应力和张剪应力为主;第②类组合裂缝尖端以复合型(Ⅲ型)等色线条纹的挤压应力为主;第③、④和⑤类组合裂缝尖端的应力分布较为复杂。当模型外载荷接近1000kg时,裂缝尖端起裂,并开始发育显微裂缝,而当外载荷达1100-1200 kg时,沿裂缝尖端部位形成宏观裂缝,并开始扩展。5种类型的裂缝组合扩展发育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①,③,⑤,②,④。其中第①类共轭裂缝组合起裂最早,扩展最快,裂缝间的连通趋势最好,说明规则分布的构造裂缝组合,在垂直于外施加载衙时更易达到连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扩展 光弹构造物理模拟 南华北盆地 沙河阶组 构造物理模拟 裂缝扩展 光弹性试验 沙河 裂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构造物理模拟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磊 任旭虎 +1 位作者 綦耀光 刘新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2-158,共7页
多功能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是一套机电一体化试验系统,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设备的优缺点,对构造物理模拟装置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分析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的基础上,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抽象出地质体形成的受力与变形... 多功能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是一套机电一体化试验系统,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设备的优缺点,对构造物理模拟装置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分析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的基础上,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抽象出地质体形成的受力与变形规律,按照相似性理论构建了试验装置的相似模型,形成试验装置的整体架构和各功能单元的设计思想,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针对试验装置所实现的功能和运动控制要求,开发了基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的'分布式三层解决方案'结构的运动控制系统。应用结果表明:研制的试验装置能完成不同构造样式的物理模拟标准试验,为构造物理模拟试验和定量化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和构造物理模拟相似理论数学模型为该类试验装置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物理模拟 模拟试验装置 设计 可编程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含水构造电阻率法超前探测正演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斌 李术才 +4 位作者 李树忱 聂利超 钟世航 宋杰 刘征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6-253,共8页
针对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研究中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现状和探查效果较差的问题,对隧道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进行了系统的正演研究。首先,利用有限单元法数值手段对含水断层等多种典型含水构造的超前探测进行了正演,得到了典型含... 针对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研究中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现状和探查效果较差的问题,对隧道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进行了系统的正演研究。首先,利用有限单元法数值手段对含水断层等多种典型含水构造的超前探测进行了正演,得到了典型含水构造超前探测的异常响应特征,提出了干扰识别与去除这一关键技术,形成了掌子面前方有用信息提取的有效途径,为隧道含水构造的超前探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研制了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和相似材料并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在实验室尺度下对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这一新型测量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验证了该方法用于含水构造探测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实践,实现了对含水构造的定性判断。应用效果表明,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研究为现场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并为含水构造的三维反演成像与定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含水地质构造 超前地质预报 直流电阻率法 正演模拟 物理模型试验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井巷喷射混凝土抗渗机制及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志荣 牛书安 +1 位作者 李冰 陈玲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675-2680,共6页
针对豫西滑动构造区软岩巷道在喷射混凝土支护条件下的抗渗性能问题,从立方定律基本理论着手,结合地下水层流渗透特点,按照不同的施工条件进行了黏结面渗透性能的模拟试验,并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可以清晰... 针对豫西滑动构造区软岩巷道在喷射混凝土支护条件下的抗渗性能问题,从立方定律基本理论着手,结合地下水层流渗透特点,按照不同的施工条件进行了黏结面渗透性能的模拟试验,并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可以清晰了解到岩性、粗糙度、界面剂和大型刻槽等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即:(1)黏结面作为结构上的薄弱面,其渗透性要远远大于岩体和混凝土本体的渗透性,而粗颗粒软岩黏结面的渗透性也要远远大于相应的细颗粒软岩;(2)限制岩体结构面的粗糙度、使用各种界面剂以及布置适当的人工刻槽均能提高黏结面的抗渗性能;(3)岩体结构的荷载条件是黏结面渗透性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软岩 喷射混凝土支护 黏结面 抗渗性能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碟簧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性能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玉坤 刘洋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4-1432,共9页
为减小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本文将防屈曲支撑和预压组合碟簧复位系统并联形成新型组装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通过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构造和复位比率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 试验和模拟均表明:与防屈曲支撑相比,自复位防屈曲支... 为减小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本文将防屈曲支撑和预压组合碟簧复位系统并联形成新型组装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通过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构造和复位比率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 试验和模拟均表明:与防屈曲支撑相比,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曲线呈旗帜形且残余变形大幅减小;支撑断裂前滞回曲线稳定,试验与模拟结果较一致。 复位系统不仅能提供复位力,且可补充耗能。 随复位比率的增大,支撑残余位移减小。1/50 侧移角下,当复位比率 α大于 1.1 时,残余变形几乎消失。 为改善支撑低周疲劳性能和复位效果,钢板支撑宜采用较长的屈服段。 分析表明:总体上,当0.3≤α≤1.1 时,支撑残余侧移角与复位比率间呈线性关系。 复位系统内的内外螺杆的初拉力可适度调整自复位支撑受拉侧的初始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屈曲支撑 自复位 组装构造 碟簧 滞回性能 残余变形 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梁结构墙体受力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
19
作者 谢镭 潘永战 查支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19,共3页
为了研究异型构造柱-圈梁体系受力特点,通过对普通构造柱-圈梁结构墙体和异型构造柱-圈梁结构墙体的实验对比,分析异型构造柱砌块组合墙体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并与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对照。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异型构造柱-圈梁体系受力特点,通过对普通构造柱-圈梁结构墙体和异型构造柱-圈梁结构墙体的实验对比,分析异型构造柱砌块组合墙体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并与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墙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该成果对砌体结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构造柱-圈梁 砌块 抗震性能 数值模拟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煤层顶板爆破跨界面致裂增透机制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魁 王有为 +2 位作者 乔国栋 田宇 傅师贵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6,共12页
深部煤炭开采地质条件恶化,原生煤在多期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松软低渗高瓦斯构造煤层,煤层钻孔施工困难,爆破增透产生的裂隙不发育且易于重新压实。针对目前构造煤层顶板爆破致裂增透关键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问题,构建试验模型进行煤层... 深部煤炭开采地质条件恶化,原生煤在多期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松软低渗高瓦斯构造煤层,煤层钻孔施工困难,爆破增透产生的裂隙不发育且易于重新压实。针对目前构造煤层顶板爆破致裂增透关键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问题,构建试验模型进行煤层顶板爆破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监测跨界面应力波传播和宏观三维裂隙演化形态,再现了爆破应力波传播和煤岩体内部损伤破坏过程。研究表明:(1)构造煤层爆破损伤范围主要集中在爆破孔和煤层上下煤岩交界面附近煤体;构造煤顶板爆破产生跨界面致裂卸压裂纹,爆破损伤沿爆破孔向四周岩体扩展,最后蔓延到煤层底板,爆破孔位置和上部煤岩交界面以及煤层内部的损伤较为严重。(2)爆破应力波从构造煤层顶板传播到煤岩交界面时发生波的透射和反射,透射的压缩应力波破坏煤体;反射的拉伸应力波反作用于煤岩交界面区域岩体。(3)爆破累积损伤产生的跨界面交叉裂纹卸压,使顶板岩层裂隙和构造煤层裂隙贯通,有利于构造煤层的瓦斯垂向运移流动和卸压瓦斯抽采。现场应用表明,煤层顶板爆破瓦斯抽采纯量及其浓度快速上升,瓦斯抽采纯量从爆破前的0.07 m^(3)/min提高到1.73 m^(3)/min,体积分数从10.46%上升到68.50%,并且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成果可为深部构造煤层瓦斯高效抽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模拟试验 爆破卸压 煤层增透 瓦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