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纪—古近纪构造古地磁新数据
1
作者 朱同兴 庄忠海 +2 位作者 周铭魁 潘忠习 冯心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2,共7页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磁 奥陶纪—近纪 喜马拉雅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支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古地磁制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贾舒斐 黄宝春 +2 位作者 闫永刚 赵千 李能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81-3501,共21页
本文报道泰国西北部Nakhon Thai盆地中生代Nam Phong组、Phu Kradung组、Phra Wihan组和Sao Khua组的古地磁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以期为印支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古地磁学约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Nam Phong... 本文报道泰国西北部Nakhon Thai盆地中生代Nam Phong组、Phu Kradung组、Phra Wihan组和Sao Khua组的古地磁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以期为印支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古地磁学约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Nam Phong组、Phu Kradung组和Sao Khua组对应的最大可能沉积年龄分别为约208、约154和约140 Ma;指示Phra Wihan及其上的Sao Khua组为早白垩世沉积.同时,这三个组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进一步证实了印支地块在中-晚侏罗世发生了一次沉积物源的转换.古地磁学研究获得3个古地磁极:晚三叠世Nam Phong组为55.9°N/172.2°E(A_(95)=4.6°)、晚侏罗世Phu Kradung组为61.0°N/182.3°E(A_(95)=6.2°)和早白垩世Phra Wihan组为67.0°N/192.1°E(A_(95)=3.6°).其中,前两个古地磁结果通过了褶皱检验,且具有很好的区域一致性,表明其很可能为岩石形成时获得的原生剩磁,对应古地磁极可作为印支地块中生代的关键古地磁极.结合已有数据,新建立的印支地块中生代视极移曲线表明,印支地块晚三叠世以来的约1200~1400 km的显著南移主要发生在中生代;但是,尽管新生代以来的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与持续挤压可能是印支地块晚三叠世以来发生水平旋转的的主因,但侏罗-白垩纪期间印支地块的显著南移同样伴随着一定量(18.8°±7.8°)的顺时针水平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地块 中生代 构造古地磁 碎屑锆石年代学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