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贾建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13-625,共13页
在大量的区域地质调研和野外露头观测资料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序列、地层发育特征与接触关系、构造界面性质、沉积体系配置和沉积相分布等,阐述了盆地沉积与周缘构造带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在大量的区域地质调研和野外露头观测资料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序列、地层发育特征与接触关系、构造界面性质、沉积体系配置和沉积相分布等,阐述了盆地沉积与周缘构造带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重建了研究区中生代不同时期的构造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复式盆地,盆地东部中生代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体系组、9个沉积体系和多个沉积(亚)相。盆地内部包括南羌塘坳陷、北羌塘坳陷、唐古拉山隆起带,以及不同时期的次级凸起与断凹等构造单元。其中,多玛断凹是以前石炭纪构造片岩为基底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陆表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转换为前陆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与索县—左贡断凹联合为一体,在陆内造山过程中经历了压陷型盆地充填演化阶段。索县—左贡断凹是在晚三叠世班公湖—怒江沟-弧-盆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陆盆地。北羌塘坳陷是以华力西期开心岭—杂多隆起带为基底,经过晚三叠世昌都前陆盆地沉积、早侏罗世断陷盆地火山—沉积作用之后,于中侏罗世与索县—左贡断凹联合为一体,形成北羌塘—昌都巨型坳陷型盆地。白垩纪北羌塘陆块和昌都陆块处于隆升剥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理演化 沉积体系 充填序列 中生代 西藏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被引量:36
2
作者 邓飞 贾东 +3 位作者 罗良 李海滨 李一泉 武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1-573,共13页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中-晚三叠世拉丁期-诺利期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东缘沉积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80Ma、1800~1900Ma和2400~2500Ma、200~245Ma、400~450Ma,对应的物源主要为东昆仑岛弧、华北陆块基底、义敦岛弧以及北秦岭。与之相比,川西前陆盆地诺利期-瑞替期的须家河组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大致主要集中在1800~1900Ma和2400~2500Ma、720~850Ma、950~1200Ma、400~450Ma。该统计结果总体上继承了松潘甘孜数据体的特征,揭示出须家河组物源来自西部——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再旋回沉积和龙门山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川西前陆盆地 碎屑锆石 物源 构造演化地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洋古地理及构造演化:西南天山放射虫硅质岩与地层记录的再认识 被引量:17
3
作者 吴浩若 李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304,共12页
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 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的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的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的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的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的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特提斯 南天山洋 地理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带晚古生代演化:兼论中蒙交界区中—晚二叠世残留海盆的形成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7-925,共19页
古亚洲洋南支为复杂的多岛洋,可分为西、中、东3段,其演化具有共同点,如既向北消减又向南消减和晚古生代发生多期的消减,也有沟弧盆系发育特征和时代上的差异,反映了可能存在近北北东向的剪切转换带。二叠纪北东东—东西向的洋盆、北西... 古亚洲洋南支为复杂的多岛洋,可分为西、中、东3段,其演化具有共同点,如既向北消减又向南消减和晚古生代发生多期的消减,也有沟弧盆系发育特征和时代上的差异,反映了可能存在近北北东向的剪切转换带。二叠纪北东东—东西向的洋盆、北西向的剪切带和北北东向的额尔德尼达来海槽构成"三叉构造",后者是西部隆起区与东部残留海盆区之间的分界。中段的中戈壁地区的洋壳向北消减,洋消失后在弧前地区形成温都尔希雷特残留海盆。中段的南戈壁地区的洋壳向南消减,形成洋内弧(佐伦弧)和大陆边缘弧(雅干—索果淖弧),洋消失后在在弧后地区分别出现南戈壁和拐子湖残留海盆;晚二叠世两地持续发育海盆,前者形成具巨大经济价值的海相煤田。南戈壁海盆一度东延连接内蒙东部(东段洋壳消失后残留)的哲斯海盆和吴家屯海盆,现东延被东曼达洛包岩浆弧所截。晚二叠世内蒙东部的哲斯海盆闭合,吴家屯海盆退化为2个陆相盆地。蒙古西南部在昌德曼地区形成2条窄长的槽地接受晚二叠世的海侵,堆积相应的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构造-地理演化 多期消减 三叉构造 残留海盆 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中天山西段博罗霍洛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永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18-24,共7页
对中天山西段博罗霍洛山地区广泛发育的早古代代各纪地层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系统讨论了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对中天山地区沉积和构造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早古生代时期,本区具有裂陷带性质,并将... 对中天山西段博罗霍洛山地区广泛发育的早古代代各纪地层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系统讨论了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对中天山地区沉积和构造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早古生代时期,本区具有裂陷带性质,并将裂陷带的演化归纳为坳陷、裂陷和闭合三个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罗霍络山 生代 地层 沉积相 构造古地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坳陷及邻区盆地演化和海相沉积的后期改造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根耀 王伟锋 迟洪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7-521,共15页
黔南坳陷是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围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是海相沉积建造阶... 黔南坳陷是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围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是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中的一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和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陷的北界和西南界断裂的基础。中侏罗世后的逆掩—冲断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的东界,印支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的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的开阔背斜是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坳陷 构造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