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
16
1
作者
陈运平
赵崇斌
林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84,共9页
在阐述了与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相关的岩石流变学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对温度、压力和岩石化学组分等因素的依赖关系。根据目前对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认识,讨论了岩石流变学在研究大陆构造变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
在阐述了与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相关的岩石流变学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对温度、压力和岩石化学组分等因素的依赖关系。根据目前对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认识,讨论了岩石流变学在研究大陆构造变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大陆岩石圈中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时,合理的选用深部岩石的流变学模型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流变学
大陆
构造变形过程
深部岩石
力学性质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雨海哥白尼纪月岭的构造样式与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俞天石
颜丹平
许延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103,共14页
月岭是月球表面月海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线性构造。虽然月岭的形貌特点已被广泛认识,但它的演化机制与过程却一直存在争论。月球目前所处的地质历史时期哥白尼纪形成的另一种线性构造叶状陡坎已被发现,改变了之前人类普遍认为月球自31亿年...
月岭是月球表面月海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线性构造。虽然月岭的形貌特点已被广泛认识,但它的演化机制与过程却一直存在争论。月球目前所处的地质历史时期哥白尼纪形成的另一种线性构造叶状陡坎已被发现,改变了之前人类普遍认为月球自31亿年以来再无构造活动的认识,但月岭发育的时代特征还未确定,因此,对月岭成因过程和形成时代的研究是认识月球表面构造形成机制和月球演化过程的关键。基于美国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数据,对雨海地区的月岭构造进行解译;利用小型撞击坑直径与形貌相对关系定年法结合月岭与小型撞击坑的交切关系,证明在哥白尼纪月球表面仍然有月岭发育,进一步证实月球表面仍然有构造运动发生。利用哥白尼纪叶状陡坎的成因机制,文中设计了基底收缩作用下的月岭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并设置不同参数多次反复模拟,将模拟结果的顶面和剖面形态以及构造样式与实际月岭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月岭各项特征基本吻合,得出基底收缩可以作为哥白尼纪月岭的形成机制;此外,通过实验发现在这一机制下月岭是由先形成的叶状陡坎构造发展而来,并在月岭发育后又有新的叶状陡坎形成。通过实验过程的监测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测算,发现月岭的演化过程经历塑性变形期、叶状陡坎发育期、月岭形成期和月岭成形后的叶状陡坎再发育期4个时期;月岭与叶状陡坎并不是受物质与环境约束完全独立发育的两类线性构造,在哥白尼纪以收缩为动力来源的应力环境下可以互相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岭
叶状陡坎
砂箱
构造
物理模拟
构造变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震岩问题》中译本序
被引量:
7
3
作者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7,共5页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研究思想却欠开放。在这一学术领域,几乎是一种观点,即中国期刊刊出的文章和一些出版的专著,几乎都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当作地震岩。为了扭转这个几...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研究思想却欠开放。在这一学术领域,几乎是一种观点,即中国期刊刊出的文章和一些出版的专著,几乎都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当作地震岩。为了扭转这个几乎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局面,Feng等(2016)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简评》,并把这篇文章发送给国内外的多位专家,抛砖引玉,邀请他们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专题研讨会写文章,在会上宣读论文,对这些文章及这一专题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争鸣。山穆玕教授的《地震岩问题》是我们收到的第1篇文章。此文涵盖了近153年国内外地质学家关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达268篇。这是一篇内容十分丰富并有独到见地的挑战性文章。此文最重要的贡献是对Seilacher(1969)提出的"地震岩"(seismites)这一术语的挑战和否定。中国地质学家把"seismites"译为"震积岩",即由地震和沉积作用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这是一个误译的术语。至于"地震岩"(seismites)这一术语是否应该废弃,"震积岩"这一术语是否应该继续使用,应由广大的中外地质学家决定,由地质实践决定。《地震岩问题》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触动因素和强调液化作用。21种触动因素和2种软沉积物类型奠定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成过程的理论基础。假如我们能用毛泽东的《矛盾论》的方法,研究有多种矛盾存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并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则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就可以揭示触动因素的一些信息,即可以揭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的一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
变形
构造
地震岩
震积岩
触动因素
液化作用
软沉积物
变形
构造
的形成
过程
主要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
16
1
作者
陈运平
赵崇斌
林舸
机构
中南大学计算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84,共9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473)
文摘
在阐述了与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相关的岩石流变学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对温度、压力和岩石化学组分等因素的依赖关系。根据目前对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认识,讨论了岩石流变学在研究大陆构造变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大陆岩石圈中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时,合理的选用深部岩石的流变学模型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岩石流变学
大陆
构造变形过程
深部岩石
力学性质
岩石圈
Keywords
Rock rheology
continental deformation process
deep Earth rocks
mechanical properties
lithosphere
分类号
P545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雨海哥白尼纪月岭的构造样式与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俞天石
颜丹平
许延波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103,共14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9AA122201)
文摘
月岭是月球表面月海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线性构造。虽然月岭的形貌特点已被广泛认识,但它的演化机制与过程却一直存在争论。月球目前所处的地质历史时期哥白尼纪形成的另一种线性构造叶状陡坎已被发现,改变了之前人类普遍认为月球自31亿年以来再无构造活动的认识,但月岭发育的时代特征还未确定,因此,对月岭成因过程和形成时代的研究是认识月球表面构造形成机制和月球演化过程的关键。基于美国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数据,对雨海地区的月岭构造进行解译;利用小型撞击坑直径与形貌相对关系定年法结合月岭与小型撞击坑的交切关系,证明在哥白尼纪月球表面仍然有月岭发育,进一步证实月球表面仍然有构造运动发生。利用哥白尼纪叶状陡坎的成因机制,文中设计了基底收缩作用下的月岭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并设置不同参数多次反复模拟,将模拟结果的顶面和剖面形态以及构造样式与实际月岭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月岭各项特征基本吻合,得出基底收缩可以作为哥白尼纪月岭的形成机制;此外,通过实验发现在这一机制下月岭是由先形成的叶状陡坎构造发展而来,并在月岭发育后又有新的叶状陡坎形成。通过实验过程的监测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测算,发现月岭的演化过程经历塑性变形期、叶状陡坎发育期、月岭形成期和月岭成形后的叶状陡坎再发育期4个时期;月岭与叶状陡坎并不是受物质与环境约束完全独立发育的两类线性构造,在哥白尼纪以收缩为动力来源的应力环境下可以互相转化。
关键词
月岭
叶状陡坎
砂箱
构造
物理模拟
构造变形过程
Keywords
mare ridge
lobate scarp
physical modeling of sandbox
tectonic deformation process
分类号
P184.5 [天文地球—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岩问题》中译本序
被引量:
7
3
作者
冯增昭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7,共5页
文摘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研究思想却欠开放。在这一学术领域,几乎是一种观点,即中国期刊刊出的文章和一些出版的专著,几乎都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当作地震岩。为了扭转这个几乎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局面,Feng等(2016)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简评》,并把这篇文章发送给国内外的多位专家,抛砖引玉,邀请他们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专题研讨会写文章,在会上宣读论文,对这些文章及这一专题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争鸣。山穆玕教授的《地震岩问题》是我们收到的第1篇文章。此文涵盖了近153年国内外地质学家关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达268篇。这是一篇内容十分丰富并有独到见地的挑战性文章。此文最重要的贡献是对Seilacher(1969)提出的"地震岩"(seismites)这一术语的挑战和否定。中国地质学家把"seismites"译为"震积岩",即由地震和沉积作用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这是一个误译的术语。至于"地震岩"(seismites)这一术语是否应该废弃,"震积岩"这一术语是否应该继续使用,应由广大的中外地质学家决定,由地质实践决定。《地震岩问题》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触动因素和强调液化作用。21种触动因素和2种软沉积物类型奠定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成过程的理论基础。假如我们能用毛泽东的《矛盾论》的方法,研究有多种矛盾存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并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则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就可以揭示触动因素的一些信息,即可以揭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的一些信息。
关键词
软沉积物
变形
构造
地震岩
震积岩
触动因素
液化作用
软沉积物
变形
构造
的形成
过程
主要矛盾
Keywords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SDS)
seismites
Zhenjiyan
trigger
liquefaction
formation process of SSDS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作用
陈运平
赵崇斌
林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雨海哥白尼纪月岭的构造样式与演化过程研究
俞天石
颜丹平
许延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地震岩问题》中译本序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