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沁水盆地煤层气构造动力条件耦合控藏效应 被引量:82
1
作者 秦勇 姜波 +5 位作者 王继尧 吴财芳 傅雪海 韦重韬 侯泉林 琚宜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55-1362,共8页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异、煤储层构造变动等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探讨了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渗条件发育的构造动力特点。研究表明:燕山期是控制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该期NW-SE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次级褶曲和高角度正断层,奠定了盆地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总体格局,使NNE-NE向次级褶曲成为主要的控气构造类型;构造动力通过煤储层改造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发育特点的控制,不仅体现于镜质组光性指示面形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也使得中等程度的构造主曲率可能提供最有利于煤层气渗流的构造条件,导致现代构造应力场高主应力差有利于煤层渗透率的发育。耦合分析认为,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效应取决于上述构造动力学因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南部仰起端的阳城北、中南部西段的安泽—沁水、中部西侧的沁源周围、东部中段的武乡西北等4个地段,可能存在有利于煤层气成藏的构造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成藏 构造动力条件 耦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 被引量:77
2
作者 邓军 葛良胜 杨立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99-1114,共16页
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环境的基础,而造山带作为全球金属矿产资源集中产出的地带,同时保留了地球地质构造演化最为丰富的记录,因而是用来解剖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及相关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主要对象。板块构造源... 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环境的基础,而造山带作为全球金属矿产资源集中产出的地带,同时保留了地球地质构造演化最为丰富的记录,因而是用来解剖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及相关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主要对象。板块构造源于大洋,描述和解释的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板块构造导致的大陆边缘增生和大洋板块消失及与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洋动力体制;大陆构造描述和解释的主要是大陆内部而不是边缘发生的以垂直运动(壳幔相互作用)为主导的的大陆物质增生和消失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陆动力体制;而洋陆转换则是水平和垂直运动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动力学体制,描述和解释的是洋陆转换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可以将其称为转换动力体制。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同区转承和异区并存特点。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都可以激发造山作用,因此,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和造山带,可以归结为俯冲造山(带)、碰撞造山(带)、伸展造山(带)和陆内造山(带)等完整反映造山带演化过程的4种类型。复合造山概念科学地描述了全球不同造山带的复杂性。它具有三种涵义,一是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型造山带在空间上的复合(叠置);二是同一造山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不同构造动力体制下造山作用的时间复合(叠加);三是同时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复合造山带。对三江造山带时空结构的解析表明,它是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巨型复合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体制 造山带 复合造山 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构造动力及变形机制的弹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邓宗策 崔军文 +2 位作者 冯晓枫 武长得 朱红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65-75,共11页
利用现今青藏高原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垂直高原总体构造走向的南北向直立剖面的有限元模型,其根据实际资料,划分成分层和有限单元。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弹性材料的计算模拟和分析。 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挤压、高原北部岩石圈... 利用现今青藏高原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垂直高原总体构造走向的南北向直立剖面的有限元模型,其根据实际资料,划分成分层和有限单元。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弹性材料的计算模拟和分析。 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挤压、高原北部岩石圈阻碍及软流圈拖曳是青藏高原北移变形、隆升和地壳增厚的动力机制;重力及其均衡调整作用是地体间相对运动和地体内差异运动的主要动力,另外青藏高原还受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构造的影响。计算模拟还得到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如活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现象的分带集中、主边界和雅鲁藏布江等地体边界断裂的逆冲性质、各地体南部地表的南倾正断层及喜马拉雅山南坡向南的重力推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 变形机制 隆升 印度板块 逆冲 地球物理研究 弹性有限元 推覆 正断层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明刚 漆家福 +2 位作者 杨桥 徐田武 陈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体表现为两个地堑式断陷,断陷结构与基底断裂产状的变化有关;中区南部表现为由3条SE向倾斜的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向北变为地堑断陷结构;北区盆地结构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层控制,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断陷结构。在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盆地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油区构造解析 结构特征 构造动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构造研究及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刍议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涛 王晓霞 +2 位作者 郑亚东 洪大卫 王新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113,共23页
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很好的构造标志体,犹如褶皱、断裂一样。从花岗岩浆的形成、融体分离、岩浆上升到岩体定位以及变形改造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研究花岗岩浆上升、迁移和定位可以探讨构造块体抬升及区域构造动力学... 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很好的构造标志体,犹如褶皱、断裂一样。从花岗岩浆的形成、融体分离、岩浆上升到岩体定位以及变形改造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研究花岗岩浆上升、迁移和定位可以探讨构造块体抬升及区域构造动力学。岩体生长方式与构造块体的运动学、动力学有密切的关系,极性生长揭示了上、下构造块体或岩石圈之间的相对的近水平方向剪切运移。变形花岗岩体是一种区域尺度的应变标志体,可以进行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流变学参数估算,为分析区域构造变形特征提供应变参数。以对不同期次、不同变形程度花岗岩体为间接标志体,通过锆石定年可以限定变形的时间,特别是有可能确定早期变形的时间。岩体定位深度的系统研究有利于了解构造块体的抬升和深部构造作用。花岗岩构造与花岗岩成因类型特别是其演变研究的结合是判别构造块体动力学背景以及其转换的有效途径。通过这几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有机结合,可以提供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是否可能发展成较系统的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体 岩浆侵位 变形标志体 定年标志体 区域构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黑石山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发现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金荣 郭原生 +4 位作者 付善明 陈建林 秦秀峰 张洪培 杨永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7-985,共9页
笔者近期在甘肃黑石山地区早古生代火成岩的研究中发现了埃达克质岩,埃达克质岩的岩石类型为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癍岩,侵入于北祁连东段的白银陆缘弧火山岩中。岩石具高Sr低Y,Sr/Y>40;富钠贫钾(Na2O/K2O>2), 富SiO,但... 笔者近期在甘肃黑石山地区早古生代火成岩的研究中发现了埃达克质岩,埃达克质岩的岩石类型为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癍岩,侵入于北祁连东段的白银陆缘弧火山岩中。岩石具高Sr低Y,Sr/Y>40;富钠贫钾(Na2O/K2O>2), 富SiO,但含量变化不大;富集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La/Yb>20,无Eu负异常或轻微正异常(δEu=1.0-1.19)。与典型的俯冲板块熔融的埃达克岩比较,黑石山埃达克质岩具有更高的SiO2含量和更低的MgO、Mg#(-46)、Cr(均11.6μg/g)、Ni(均 6.52μg/g),未显示出初始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橄榄岩明显的交代过程,因而不大可能由俯冲板块直接熔融形成的;与中国东部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a2O(Na2O>4.0%;Na2O/K2O=1.97-2.59),但类似Cordilera Blanca岩基的(非板片熔融成因的埃达克质岩),推测形成于加厚的陆缘弧中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黑石山埃达克质岩的发现表明, 在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东段经历了洋盆闭合、板块碰撞、陆缘弧地壳加厚、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及下地壳再造作用的构造演化过程。同时指出,在本区寻找与埃达克质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可能是一个新的有希望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构造动力 成矿作用 早古生代 黑石山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97
7
作者 翟裕生 吕古贤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2,共6页
在控制成矿过程的多种参数中 ,构造动力转换可能起着根本的作用 ,以胶东金矿床为主要实例 ,结合国内外有关问题 ,分别论述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对其它成矿参数转换的制约、多重尺度的构造动力转换、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所诱发的突发地质事件及... 在控制成矿过程的多种参数中 ,构造动力转换可能起着根本的作用 ,以胶东金矿床为主要实例 ,结合国内外有关问题 ,分别论述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对其它成矿参数转换的制约、多重尺度的构造动力转换、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所诱发的突发地质事件及伴随的成矿作用 ;详细列举剪切带构造中的临界转换现象 ,重点论述了整体构造背景下的局部转换 (例如 ,总体挤压背景下的局部拉张、总体拉张盆地中的局部封闭 )是一种常见的矿源 运输 汇聚结构。在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带动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体制 成矿作用 构造物理化学参量 临界转换 联动转换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冲绳海槽岩石圈构造动力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高金耀 李家彪 林长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9-355,T003,T004,共9页
由最新获得的重磁、地震和多波束地形数据 ,结合多尺度的地幔流动力分析 ,展示了南冲绳海槽岩石圈构造动力的多样性特征和其内在的联系。从上新世开始的三幕张性断陷活动是在以前的压性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向岛弧侧迁移 ,岩浆... 由最新获得的重磁、地震和多波束地形数据 ,结合多尺度的地幔流动力分析 ,展示了南冲绳海槽岩石圈构造动力的多样性特征和其内在的联系。从上新世开始的三幕张性断陷活动是在以前的压性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向岛弧侧迁移 ,岩浆、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正断层与平移断层的交汇处。深部动力源可归结为上地幔对流产生的菲律宾海板块俯冲 ,引起岛弧岩石圈挤压褶皱而向海沟旋张掀斜 ,产生弧后岩石圈的张性构造 ;进一步引起弧后软流圈挤压隆起 ,岩石圈与软流圈耦合作用导致海槽断陷张裂、岩浆活动。冲绳海槽仍是一个软流圈在汇聚的弧后盆地。全球性左旋压扭滑移背景 ,琉球海沟南段俯冲受阻小、强度大 ,台湾—吕宋的北向挤压 ,使海槽表现为剪张性 ,由平移断层调控使张性断裂左旋雁行排列 ,整个海槽张性构造由北往南推进 ,张应力方向由NW过渡到N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作用机制 南冲绳海槽 张性断陷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秧坪矿化集中区成矿构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邵兆刚 孟宪刚 +1 位作者 冯向阳 朱大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云南白秧坪矿化集中区位于兰坪 思茅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成矿带的北段 ,成矿以中生代海相过渡到陆相的碳酸岩建造、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建造为基础 ,喜马拉雅期构造推覆及热液改造为主导作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 ,利用共轭剪切破裂解析... 云南白秧坪矿化集中区位于兰坪 思茅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成矿带的北段 ,成矿以中生代海相过渡到陆相的碳酸岩建造、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建造为基础 ,喜马拉雅期构造推覆及热液改造为主导作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 ,利用共轭剪切破裂解析出断块掀斜前后的构造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本区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有 3期 ,早期表现为云龙 江城褶皱系边部发生较强烈褶皱变形 ,盆地内部以挠曲变形为主 ;中期为脆性变形期 ,整个褶皱系出现SN向冲断层系统 ,前期褶皱部分得以强化 ,其余地区广泛出现宽缓褶皱 ;晚期为松驰 挤压交替的调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集中区 成矿 构造动力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雪峰隆起构造动力学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 被引量:22
10
作者 梅廉夫 邓大飞 +1 位作者 沈传波 刘昭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93,共9页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和破坏与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最后讨论了隆起在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不同阶段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观点对隆起及其周缘成藏物质基础制约的不同认识、以及隆起及其周缘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 海相地层 成藏 江南-雪峰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八卦庙金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及成矿构造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2
11
作者 冯建忠 邵世才 +2 位作者 汪东波 王学明 马治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8-66,共9页
八卦庙金矿是秦岭造山带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曾被认为是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但最新研究表明该矿床金为粗粒可见金,矿床空间定位和矿体展布受二里河—长沟—八卦庙—空棺沟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区内岩石剪切变形特征明显。在脆韧性... 八卦庙金矿是秦岭造山带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曾被认为是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但最新研究表明该矿床金为粗粒可见金,矿床空间定位和矿体展布受二里河—长沟—八卦庙—空棺沟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区内岩石剪切变形特征明显。在脆韧性剪切过程中形成了NW向顺层无根揉皱状含金石英脉,石英脉Ar-Ar坪年龄为(232.58±1.59)Ma,等时线年龄为(222.14±3.45)Ma,是印支期脆-韧性剪切-动力变质分异的产物。这种NW向石英脉含金1×10-6~4×10-6。在燕山早期,剪切带抬升进入浅层叠加了脆性变形,在热液作用下形成了NE向石英脉。NE向石英脉是重要的富矿石,含金4×10-6以上。石英强烈的脆-韧性变形特点记录了两期变形,从早到晚石英位错和差应力具从大到小的演化趋势。韧性剪切和后期脆性变形每一期构造-热液脉动式活动都是从早到晚△σ值降低,在两次脉动式活动的交替时期出现的构造亚稳定期成矿,应力周期形成的“应力泵”或“地震泵”作用是金矿成矿的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脆韧性剪切带 成矿构造动力学机制 陕西 金矿床 控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动力体制与成矿环境及成矿作用——以三江复合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葛良胜 邓军 王长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5-1128,共14页
现代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找矿向系统找矿转变,系统找矿依赖于对成矿环境的厘定以及对不同环境中成矿系统/成矿作用的确认和与之相应的矿床组合时空和成因联系的构筑。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成矿环境的基础,其演化决定了成矿... 现代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找矿向系统找矿转变,系统找矿依赖于对成矿环境的厘定以及对不同环境中成矿系统/成矿作用的确认和与之相应的矿床组合时空和成因联系的构筑。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成矿环境的基础,其演化决定了成矿环境的区域配置和时空变换。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下的成矿环境都可归结为挤压和拉张两种性质。在大洋构造动力体制下,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缘,包括离散和汇聚两种边缘。洋中脊、岛弧和陆缘弧以及在弧构造中发育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盆地是成矿的重要场所,板块自身特点、俯冲过程、深度和状态的变化是决定板块边缘成矿环境配置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在大陆构造动力体制下,主要地质环境包括(大陆内部)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地幔柱或热点、岩石圈加厚到大规模减薄、陆内造山、陆内裂谷等,不同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在转换构造动力体制下,碰撞-伸展造山和造洋裂谷是两个相对应的构造过程,由其形成的成矿环境独具特色,成矿作用丰富多彩。以西南江三复合造山带为例,具体讨论了不同成矿环境下成矿作用特点,形成的矿床类型及相关矿床组合,可视为复合造山成矿论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体制 成矿环境 成矿作用 三江复合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构造动力学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徐兴旺 牛磊 +3 位作者 洪涛 柯强 李杭 王学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流体是地球的重要物质组成,其构造作用与动力学是地质力学与构造学重要的研究方向。流体构造动力学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文章介绍了流体构造动力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及... 流体是地球的重要物质组成,其构造作用与动力学是地质力学与构造学重要的研究方向。流体构造动力学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文章介绍了流体构造动力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及构造类型与特征,总结了近年来在流体构造动力学与成矿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主要有提出液压致裂的新动力学机制、发现斑晶堆积构造并指出斑岩是岩浆房中部分结晶残余岩浆再侵位的产物及发现并厘定构造混积岩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指出流体作为构造作用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不仅对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及其沉淀与就位的空间进行开拓,更重要的是作为载体运移、富集成矿元素并为最终成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构造动力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滑脱构造动力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东宁 曾融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4-421,共8页
根据地质资料及新近完成的临城─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分析结果,初步断定冀中坳陷地壳内存在低角度滑脱构造.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幔热物质侵入到地壳内,对华北新生代盆地构造运动方式的影响.着重讨论坳陷西侧太行山稳定... 根据地质资料及新近完成的临城─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分析结果,初步断定冀中坳陷地壳内存在低角度滑脱构造.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幔热物质侵入到地壳内,对华北新生代盆地构造运动方式的影响.着重讨论坳陷西侧太行山稳定地壳的阻挡作用与滑脱构造发育的关系.模拟结果显示:①地幔热物质的侵入在冀中坳陷上地壳造成张应力区,随时间推移,上地壳的拉张应力状态基本不变,与坳陷区上地壳现代正断层活动形迹基本一致;②中生代曾经活动过的逆冲断层的存在与太行山的阻挡,可以形成滑脱构造;③随着地幔热物质侵入时间的推移,侵入体上方中地壳承受的水平向压应力逐渐加强,随水平向压应力的集中,在侵入体上方的中地壳可能孕育走滑断层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 滑脱构造 地壳构造 有限元模拟 构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金沙江结合带地壳构造动力学效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渝生 黄超 +3 位作者 蒋良文 毛邦燕 刘凯 易树健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11,共6页
研究目的:金沙江结合带是川藏铁路必经的超岩石圈断裂,其地壳岩体的应力-形变特征等构造动力学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铁道工程。笔者通过对该结合带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的现场调查与研究,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资料,建立结合带地... 研究目的:金沙江结合带是川藏铁路必经的超岩石圈断裂,其地壳岩体的应力-形变特征等构造动力学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铁道工程。笔者通过对该结合带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的现场调查与研究,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资料,建立结合带地壳结构的地质-力学概念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地壳岩体应力-应变场特征,进而探讨由此引发的工程效应。研究结论:(1)川藏铁路跨越的是一条以强烈挤压为主的逆冲断裂带;(2)地壳深部两条高导软弱层,以类似'传送带'的动力模式带动上部岩体向NE运移;(3)结合带西侧岩浆岩对结合带的地壳岩体的应力和形变起着一定的'屏蔽'作用;(4)结合带对铁道工程的影响主要是NE向压缩变形、西侧岩浆岩区段隧道工程的高地应力问题以及结合带东侧软岩的大变形问题;(5)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川藏铁路等类似铁路的规划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金沙江结合带 构造动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的地震断裂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李渝生 黄超 +1 位作者 易树健 伍纯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1150,共10页
本文针对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问题,从地质调查、测试与震源构造动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处于高法向应力左旋剪切受力状态的岷山隆起带北端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之南缘文县—玛沁断裂... 本文针对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问题,从地质调查、测试与震源构造动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处于高法向应力左旋剪切受力状态的岷山隆起带北端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之南缘文县—玛沁断裂相交汇部位;沿"九寨天堂"—震中—五花海以及上四寨村—中查—比芒一线发育的两条具有构造破裂特征的NW向地裂缝带,是"隐伏状"地震断裂错动造成的地表同震破裂,前者是本次地震的控震构造,后者是NW向断层的次级同震复活及扩展;此次地震的震源断层错动过程受NW331°走向的陡倾角(∠87°)断层节面控制的走滑型剪切破裂,断裂两端的剪切破裂表现出持续扩展趋势;震源构造动力学过程实质上是地壳深部沿NW方向左旋剪断"凸出体";地震断裂带两端破裂扩展的持续发展,将导致地壳"凸出体"逐步剪断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地震 断裂 构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活动构造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姜朝松 王绍晋 +3 位作者 周瑞琦 周真恒 龙晓帆 王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利用腾冲火山区域 (10°~ 35°N ,90°~ 10 6°E) 1990~ 1998年 6 6 0个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资料 ,以及原先已作过 370多个强震震源参数资料[1 ] ,并结合本区域的地质资料 ,对本区的火山作用的构造动力学以及腾... 利用腾冲火山区域 (10°~ 35°N ,90°~ 10 6°E) 1990~ 1998年 6 6 0个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资料 ,以及原先已作过 370多个强震震源参数资料[1 ] ,并结合本区域的地质资料 ,对本区的火山作用的构造动力学以及腾冲火山与印度、欧亚两大板块的关系作了探讨。研究表明 ,腾冲火山区西侧的印度板块对缅甸板块和包括腾冲在内的滇缅泰板块作用 ,大致在 0~ 10 0km作用机制表现为斜俯冲 ,10 0km以下表现为碰撞挤压作用。分析还表明 ,腾冲火山的形成与活动 ,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俯冲、碰撞 ,及在缅甸那加山、阿拉干山板块缝合线产生的斜俯冲和侧面挤压剪切作用密切相关 ,它应该属于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型板缘火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基本参数 构造动力 冲火山区 活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泽型(HZT)富锗银铅锌矿床成矿构造动力学研究及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87
18
作者 韩润生 王峰 +4 位作者 胡煜昭 王学焜 任涛 邱文龙 钟康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8-771,共14页
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是会泽型(HZT)富锗银铅锌矿床的主要分布区。近十年来,该类矿床成矿时代及其成矿构造动力学一直是该区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针对铅锌矿床准确定年的难题,首次综合应用地质推断-构造变形筛分-构造古应力系统测量... 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是会泽型(HZT)富锗银铅锌矿床的主要分布区。近十年来,该类矿床成矿时代及其成矿构造动力学一直是该区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针对铅锌矿床准确定年的难题,首次综合应用地质推断-构造变形筛分-构造古应力系统测量-同位素定年技术,提出冲断褶皱构造形成时代与矿床成矿时代一致,其主体时代为印支晚期(2.0~2.3亿年)。研究认为,该期发生的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是川-滇-黔接壤区重要的地质事件,其成矿构造动力学为印支晚期特提斯洋闭合与造山作用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前陆盆地诱发强烈的斜冲走滑,形成一系列冲断褶皱构造带,并发生流体大规模运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该认识对深化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铅锌矿床成矿模型、优选找矿标志、圈定重点找矿靶区和实现找矿突破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年代约束 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 会泽型(HZT)铅锌矿床 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重力资料揭示的新疆天山地区构造动力学状态 被引量:15
19
作者 楼海 王椿镛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82-490,共9页
利用最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计算了新疆及邻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扰动异常、地壳和上地幔平均密度异常以及地幔对流引起的岩石层底界面粘滞应力场分布 .根据计算结果 ,对新疆天山地区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推断 ... 利用最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计算了新疆及邻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扰动异常、地壳和上地幔平均密度异常以及地幔对流引起的岩石层底界面粘滞应力场分布 .根据计算结果 ,对新疆天山地区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推断 ,认为天山处于地幔对流形成的挤压沉降环境中 ,在南北不对称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快速隆升 ,挤压应力场中心在天山以南 .这种应力场特征有利于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的观点 .天山南北两侧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 ,是地壳内质量缺失区 ,是由于南北两侧地壳向天山下挤压而弯曲造成的 .中国天山东段的深部密度分布特征与中段和西段的不同 ,可能是地幔对流分布的东西向差异造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重力场模型 卫星重力资料 构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伟锋 陆诗阔 金强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松辽、渤海湾和苏北等—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与郯庐断裂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郯庐断裂活动是邻近地区断裂变形、深部物质作用、岩石圈减薄、岩浆作用以及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活动和盆地... 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松辽、渤海湾和苏北等—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与郯庐断裂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郯庐断裂活动是邻近地区断裂变形、深部物质作用、岩石圈减薄、岩浆作用以及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活动和盆地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在印支至早燕山运动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压扭活动。在松辽地区,派生的应力场使早期的地壳断裂成为郯庐断裂的分支,并发生张剪变形;在渤海湾和苏北地区,早期的两组剪切断裂联合成北凸的弧形断裂。由于断裂的触发与减压作用,地壳上部进一步张裂,形成断陷盆地。②从晚侏罗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时强时弱,郯庐断裂压扭与拉张裂陷交替进行。同时,由于重力均衡和深部幔隆的收缩作用,使松辽盆地整体下沉,渤海湾和苏北地区仍是幔隆和断陷盆地形成时期。③新生代期间,郯庐断裂分段活动,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效应,渤海湾、苏北地区和郯庐断裂带南段共同受到北西—南东方向的伸展变形,地幔再次拱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沉积盆地 中新生代 构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