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滑岩层的构造力学评价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先福 李彰明 晏同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3-44,共2页
在斜坡岩体稳定性分析中,易滑岩层是需首先查明的重要软弱结构带。本文根据构造力学分析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野外判别易滑动岩层的6种方法,并对每一方法原理、应用条件和工作程序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易滑岩层 构造力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预测矿井断裂构造的构造力学解析法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明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11,共6页
矿井断裂构造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古构造应力场的均匀分布,引起节理的发育变化。应用构造力学解析方法对断层影响带内的节理进行观测解析,发现力学性质、规模、距离不同的矿井断裂构造对节理的力学性质、组合型式和空间分布影响和控制的... 矿井断裂构造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古构造应力场的均匀分布,引起节理的发育变化。应用构造力学解析方法对断层影响带内的节理进行观测解析,发现力学性质、规模、距离不同的矿井断裂构造对节理的力学性质、组合型式和空间分布影响和控制的规律性,依据这种规律建立预测模式,计算构造变形值,预测矿井断裂构造,介绍并举例说明了定量预测矿井断裂构造的工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 断裂构造 煤层节理 构造力学 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带褶皱构造力学解析及其地震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谢新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8-284,共7页
提出了“串珠状”褶皱构造体系的概念,用弹性稳定理论、数学力学方法以及流变学得出了这种构造系的力学解析、褶皱挠度与时间和外力的关系以及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分布。
关键词 挤压带 褶皱构造力学 地震意义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的关系—以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仲温 王贵华 +2 位作者 张文国 孙小平 苏春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70-78,共9页
在总结了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之间有以下关系:(1) 在以张性为主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一般小于7级;(2) 在扭性特征显著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的最高震级可达到8级;(3) ... 在总结了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之间有以下关系:(1) 在以张性为主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一般小于7级;(2) 在扭性特征显著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的最高震级可达到8级;(3) 在具有明显压性特征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震级大于8级,可达8 1/2级。根据这一规律,对鄂尔多斯地区不同震级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力学性质 地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青海共和7.0级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构造力学
5
作者 郭万武 李龙海 王建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13-220,共8页
本文根据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研究了1990年4月26日发生了7.0级地震的共和盆地邻近地区的隐伏构造。本文提出,在微观上该地震由沿震源区存在的东西向断裂的左旋剪切运动所引起,在宏观上则由区域性... 本文根据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研究了1990年4月26日发生了7.0级地震的共和盆地邻近地区的隐伏构造。本文提出,在微观上该地震由沿震源区存在的东西向断裂的左旋剪切运动所引起,在宏观上则由区域性东西向构造的端部破裂所产生。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深部发震构造并不与地表构造特征一致。主题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隐伏构造 青海 构造力学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铲式断层的构造力学分析
6
作者 陈强 《地质学报》 1987年第4期296-307,共12页
在岩石圈中广泛发育了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铲式断层。本文按照构造力学成因划分为原生和次生铲式断层。前者又划分为重力滑动铲式断层、区域伸展铲式正断层、区域收缩铲式逆断层和深部韧性铲式断层。运用服从二次曲线型莫尔准则的滑移... 在岩石圈中广泛发育了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铲式断层。本文按照构造力学成因划分为原生和次生铲式断层。前者又划分为重力滑动铲式断层、区域伸展铲式正断层、区域收缩铲式逆断层和深部韧性铲式断层。运用服从二次曲线型莫尔准则的滑移线场理论,本文初步确定了各类铲式断层在形成时期的产状、型式和断面力学性质,并分析了各类铲式断层的构造演化以及有关的岩石圈构造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伸展 构造力学 铲式断层 重力滑动 区域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四光对地质力学(Geomechanics)的开创性贡献——纪念李四光诞辰135周年
7
作者 童亨茂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学术界熟知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但学术界对该“地质力学”的理解还存差异,部分学者对李四光创立Geomechanics(地质力学)还存在疑问,导致对李四光学术贡献的理解存在偏颇,对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和国际上使用的“geomechanics... 中国学术界熟知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但学术界对该“地质力学”的理解还存差异,部分学者对李四光创立Geomechanics(地质力学)还存在疑问,导致对李四光学术贡献的理解存在偏颇,对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和国际上使用的“geomechanics”属于同一术语还明显存在争议,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地质力学(Geomechanics)术语的使用和该学科的发展。笔者在长期从事地质力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四光地质力学著作(尤其是李四光1945年版的《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的系统研读和分析,结合深入的调研分析,确认李四光不仅创立了地质力学(Geomechanics),而且对地质力学及构造变形力学分析有一系列开创性贡献,如提出主应力平面和主应力的概念;把摩尔圆引入构造变形力学分析;建立了广义胡克定律的解析表达式等。在此基础上,简要评述了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并简要回顾了地质力学的发展历史并展望其发展前景。该文在李四光诞辰135周年之际完成,以此纪念其对地质力学的开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四光 地质力学 构造变形力学分析 构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34
8
作者 李明刚 漆家福 +2 位作者 杨桥 徐田武 陈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体表现为两个地堑式断陷,断陷结构与基底断裂产状的变化有关;中区南部表现为由3条SE向倾斜的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向北变为地堑断陷结构;北区盆地结构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层控制,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断陷结构。在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盆地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油区构造解析 结构特征 构造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秧坪矿化集中区成矿构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邵兆刚 孟宪刚 +1 位作者 冯向阳 朱大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云南白秧坪矿化集中区位于兰坪 思茅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成矿带的北段 ,成矿以中生代海相过渡到陆相的碳酸岩建造、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建造为基础 ,喜马拉雅期构造推覆及热液改造为主导作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 ,利用共轭剪切破裂解析... 云南白秧坪矿化集中区位于兰坪 思茅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成矿带的北段 ,成矿以中生代海相过渡到陆相的碳酸岩建造、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建造为基础 ,喜马拉雅期构造推覆及热液改造为主导作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 ,利用共轭剪切破裂解析出断块掀斜前后的构造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本区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有 3期 ,早期表现为云龙 江城褶皱系边部发生较强烈褶皱变形 ,盆地内部以挠曲变形为主 ;中期为脆性变形期 ,整个褶皱系出现SN向冲断层系统 ,前期褶皱部分得以强化 ,其余地区广泛出现宽缓褶皱 ;晚期为松驰 挤压交替的调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集中区 成矿 构造力学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雪峰隆起构造动力学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 被引量:23
10
作者 梅廉夫 邓大飞 +1 位作者 沈传波 刘昭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93,共9页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和破坏与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最后讨论了隆起在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不同阶段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观点对隆起及其周缘成藏物质基础制约的不同认识、以及隆起及其周缘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力学 海相地层 成藏 江南-雪峰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构造研究及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刍议 被引量:39
11
作者 王涛 王晓霞 +2 位作者 郑亚东 洪大卫 王新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113,共23页
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很好的构造标志体,犹如褶皱、断裂一样。从花岗岩浆的形成、融体分离、岩浆上升到岩体定位以及变形改造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研究花岗岩浆上升、迁移和定位可以探讨构造块体抬升及区域构造动力学... 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很好的构造标志体,犹如褶皱、断裂一样。从花岗岩浆的形成、融体分离、岩浆上升到岩体定位以及变形改造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研究花岗岩浆上升、迁移和定位可以探讨构造块体抬升及区域构造动力学。岩体生长方式与构造块体的运动学、动力学有密切的关系,极性生长揭示了上、下构造块体或岩石圈之间的相对的近水平方向剪切运移。变形花岗岩体是一种区域尺度的应变标志体,可以进行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流变学参数估算,为分析区域构造变形特征提供应变参数。以对不同期次、不同变形程度花岗岩体为间接标志体,通过锆石定年可以限定变形的时间,特别是有可能确定早期变形的时间。岩体定位深度的系统研究有利于了解构造块体的抬升和深部构造作用。花岗岩构造与花岗岩成因类型特别是其演变研究的结合是判别构造块体动力学背景以及其转换的有效途径。通过这几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有机结合,可以提供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是否可能发展成较系统的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体 岩浆侵位 变形标志体 定年标志体 区域构造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黑石山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发现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金荣 郭原生 +4 位作者 付善明 陈建林 秦秀峰 张洪培 杨永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7-985,共9页
笔者近期在甘肃黑石山地区早古生代火成岩的研究中发现了埃达克质岩,埃达克质岩的岩石类型为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癍岩,侵入于北祁连东段的白银陆缘弧火山岩中。岩石具高Sr低Y,Sr/Y>40;富钠贫钾(Na2O/K2O>2), 富SiO,但... 笔者近期在甘肃黑石山地区早古生代火成岩的研究中发现了埃达克质岩,埃达克质岩的岩石类型为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癍岩,侵入于北祁连东段的白银陆缘弧火山岩中。岩石具高Sr低Y,Sr/Y>40;富钠贫钾(Na2O/K2O>2), 富SiO,但含量变化不大;富集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La/Yb>20,无Eu负异常或轻微正异常(δEu=1.0-1.19)。与典型的俯冲板块熔融的埃达克岩比较,黑石山埃达克质岩具有更高的SiO2含量和更低的MgO、Mg#(-46)、Cr(均11.6μg/g)、Ni(均 6.52μg/g),未显示出初始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橄榄岩明显的交代过程,因而不大可能由俯冲板块直接熔融形成的;与中国东部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a2O(Na2O>4.0%;Na2O/K2O=1.97-2.59),但类似Cordilera Blanca岩基的(非板片熔融成因的埃达克质岩),推测形成于加厚的陆缘弧中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黑石山埃达克质岩的发现表明, 在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东段经历了洋盆闭合、板块碰撞、陆缘弧地壳加厚、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及下地壳再造作用的构造演化过程。同时指出,在本区寻找与埃达克质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可能是一个新的有希望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构造力学 成矿作用 早古生代 黑石山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构造动力学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徐兴旺 牛磊 +3 位作者 洪涛 柯强 李杭 王学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流体是地球的重要物质组成,其构造作用与动力学是地质力学与构造学重要的研究方向。流体构造动力学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文章介绍了流体构造动力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及... 流体是地球的重要物质组成,其构造作用与动力学是地质力学与构造学重要的研究方向。流体构造动力学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文章介绍了流体构造动力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及构造类型与特征,总结了近年来在流体构造动力学与成矿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主要有提出液压致裂的新动力学机制、发现斑晶堆积构造并指出斑岩是岩浆房中部分结晶残余岩浆再侵位的产物及发现并厘定构造混积岩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指出流体作为构造作用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不仅对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及其沉淀与就位的空间进行开拓,更重要的是作为载体运移、富集成矿元素并为最终成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构造力学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八卦庙金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及成矿构造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3
14
作者 冯建忠 邵世才 +2 位作者 汪东波 王学明 马治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8-66,共9页
八卦庙金矿是秦岭造山带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曾被认为是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但最新研究表明该矿床金为粗粒可见金,矿床空间定位和矿体展布受二里河—长沟—八卦庙—空棺沟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区内岩石剪切变形特征明显。在脆韧性... 八卦庙金矿是秦岭造山带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曾被认为是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但最新研究表明该矿床金为粗粒可见金,矿床空间定位和矿体展布受二里河—长沟—八卦庙—空棺沟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区内岩石剪切变形特征明显。在脆韧性剪切过程中形成了NW向顺层无根揉皱状含金石英脉,石英脉Ar-Ar坪年龄为(232.58±1.59)Ma,等时线年龄为(222.14±3.45)Ma,是印支期脆-韧性剪切-动力变质分异的产物。这种NW向石英脉含金1×10-6~4×10-6。在燕山早期,剪切带抬升进入浅层叠加了脆性变形,在热液作用下形成了NE向石英脉。NE向石英脉是重要的富矿石,含金4×10-6以上。石英强烈的脆-韧性变形特点记录了两期变形,从早到晚石英位错和差应力具从大到小的演化趋势。韧性剪切和后期脆性变形每一期构造-热液脉动式活动都是从早到晚△σ值降低,在两次脉动式活动的交替时期出现的构造亚稳定期成矿,应力周期形成的“应力泵”或“地震泵”作用是金矿成矿的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脆韧性剪切带 成矿构造力学机制 陕西 金矿床 控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的地震断裂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渝生 黄超 +1 位作者 易树健 伍纯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1150,共10页
本文针对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问题,从地质调查、测试与震源构造动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处于高法向应力左旋剪切受力状态的岷山隆起带北端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之南缘文县—玛沁断裂... 本文针对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问题,从地质调查、测试与震源构造动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处于高法向应力左旋剪切受力状态的岷山隆起带北端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之南缘文县—玛沁断裂相交汇部位;沿"九寨天堂"—震中—五花海以及上四寨村—中查—比芒一线发育的两条具有构造破裂特征的NW向地裂缝带,是"隐伏状"地震断裂错动造成的地表同震破裂,前者是本次地震的控震构造,后者是NW向断层的次级同震复活及扩展;此次地震的震源断层错动过程受NW331°走向的陡倾角(∠87°)断层节面控制的走滑型剪切破裂,断裂两端的剪切破裂表现出持续扩展趋势;震源构造动力学过程实质上是地壳深部沿NW方向左旋剪断"凸出体";地震断裂带两端破裂扩展的持续发展,将导致地壳"凸出体"逐步剪断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地震 断裂 构造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133
16
作者 孙珍 庞雄 +6 位作者 钟志洪 周蒂 陈长民 郝沪军 何敏 黄春菊 许鹤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对在白云凹陷开展油气勘探和深水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裂与沉积结构平面和剖面特点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特点,文中提出白云凹陷是一个复式地堑,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与凹陷下地壳的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对在白云凹陷开展油气勘探和深水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裂与沉积结构平面和剖面特点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特点,文中提出白云凹陷是一个复式地堑,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与凹陷下地壳的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有关,表现为热岩石圈的伸展。其发育机制推测与白云凹陷位于构造转换带上有关,特殊的构造位置使白云凹陷成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岩石圈地壳强烈减薄,伴随伸展过程和地幔上涌,脆性地壳或上地幔中部分熔融物质的出现导致岩石圈强度的急剧降低,在区域伸展应力场下以韧性流变方式减薄。岩浆在构造转换带下聚集并发育主岩浆房,由于白云凹陷南北边缘没有发育正断裂系统,岩浆主要沿垂直伸展的方向运移,因此在珠琼运动一幕和二幕南南东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岩浆向白云凹陷的东部和西部运移至北西向基底深大断裂处,那里由于北西向断裂表现为左行张剪性质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地区,从而成为岩浆上涌和侵位的地方。在岩浆聚集的地区,活动岩浆体附近的脆性变形被分散的韧性变形所取代,因此在凹陷的东北和西南两个角上,发育了张性和张剪性小断裂群,由于热岩石圈弹性较差,白云凹陷长期持续沉降。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史还受到南海海盆扩张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构造演化动力学 构造转换带 热岩石圈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金沙江结合带地壳构造动力学效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渝生 黄超 +3 位作者 蒋良文 毛邦燕 刘凯 易树健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11,共6页
研究目的:金沙江结合带是川藏铁路必经的超岩石圈断裂,其地壳岩体的应力-形变特征等构造动力学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铁道工程。笔者通过对该结合带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的现场调查与研究,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资料,建立结合带地... 研究目的:金沙江结合带是川藏铁路必经的超岩石圈断裂,其地壳岩体的应力-形变特征等构造动力学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铁道工程。笔者通过对该结合带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的现场调查与研究,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资料,建立结合带地壳结构的地质-力学概念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地壳岩体应力-应变场特征,进而探讨由此引发的工程效应。研究结论:(1)川藏铁路跨越的是一条以强烈挤压为主的逆冲断裂带;(2)地壳深部两条高导软弱层,以类似'传送带'的动力模式带动上部岩体向NE运移;(3)结合带西侧岩浆岩对结合带的地壳岩体的应力和形变起着一定的'屏蔽'作用;(4)结合带对铁道工程的影响主要是NE向压缩变形、西侧岩浆岩区段隧道工程的高地应力问题以及结合带东侧软岩的大变形问题;(5)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川藏铁路等类似铁路的规划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金沙江结合带 构造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重力资料揭示的新疆天山地区构造动力学状态 被引量:15
18
作者 楼海 王椿镛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82-490,共9页
利用最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计算了新疆及邻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扰动异常、地壳和上地幔平均密度异常以及地幔对流引起的岩石层底界面粘滞应力场分布 .根据计算结果 ,对新疆天山地区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推断 ... 利用最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计算了新疆及邻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扰动异常、地壳和上地幔平均密度异常以及地幔对流引起的岩石层底界面粘滞应力场分布 .根据计算结果 ,对新疆天山地区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推断 ,认为天山处于地幔对流形成的挤压沉降环境中 ,在南北不对称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快速隆升 ,挤压应力场中心在天山以南 .这种应力场特征有利于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的观点 .天山南北两侧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 ,是地壳内质量缺失区 ,是由于南北两侧地壳向天山下挤压而弯曲造成的 .中国天山东段的深部密度分布特征与中段和西段的不同 ,可能是地幔对流分布的东西向差异造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重力场模型 卫星重力资料 构造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伟锋 陆诗阔 金强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松辽、渤海湾和苏北等—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与郯庐断裂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郯庐断裂活动是邻近地区断裂变形、深部物质作用、岩石圈减薄、岩浆作用以及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活动和盆地... 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松辽、渤海湾和苏北等—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与郯庐断裂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郯庐断裂活动是邻近地区断裂变形、深部物质作用、岩石圈减薄、岩浆作用以及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活动和盆地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在印支至早燕山运动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压扭活动。在松辽地区,派生的应力场使早期的地壳断裂成为郯庐断裂的分支,并发生张剪变形;在渤海湾和苏北地区,早期的两组剪切断裂联合成北凸的弧形断裂。由于断裂的触发与减压作用,地壳上部进一步张裂,形成断陷盆地。②从晚侏罗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时强时弱,郯庐断裂压扭与拉张裂陷交替进行。同时,由于重力均衡和深部幔隆的收缩作用,使松辽盆地整体下沉,渤海湾和苏北地区仍是幔隆和断陷盆地形成时期。③新生代期间,郯庐断裂分段活动,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效应,渤海湾、苏北地区和郯庐断裂带南段共同受到北西—南东方向的伸展变形,地幔再次拱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沉积盆地 中新生代 构造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活动构造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姜朝松 王绍晋 +3 位作者 周瑞琦 周真恒 龙晓帆 王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利用腾冲火山区域 (10°~ 35°N ,90°~ 10 6°E) 1990~ 1998年 6 6 0个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资料 ,以及原先已作过 370多个强震震源参数资料[1 ] ,并结合本区域的地质资料 ,对本区的火山作用的构造动力学以及腾... 利用腾冲火山区域 (10°~ 35°N ,90°~ 10 6°E) 1990~ 1998年 6 6 0个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资料 ,以及原先已作过 370多个强震震源参数资料[1 ] ,并结合本区域的地质资料 ,对本区的火山作用的构造动力学以及腾冲火山与印度、欧亚两大板块的关系作了探讨。研究表明 ,腾冲火山区西侧的印度板块对缅甸板块和包括腾冲在内的滇缅泰板块作用 ,大致在 0~ 10 0km作用机制表现为斜俯冲 ,10 0km以下表现为碰撞挤压作用。分析还表明 ,腾冲火山的形成与活动 ,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俯冲、碰撞 ,及在缅甸那加山、阿拉干山板块缝合线产生的斜俯冲和侧面挤压剪切作用密切相关 ,它应该属于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型板缘火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基本参数 构造力学 冲火山区 活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