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分段性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章雨 李江海 +2 位作者 杨梦莲 潘相茹 陶崇智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9-806,共8页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随着油气勘探的推进,地震及重力、磁法资料不断积累,为两岸构造分段性及盆地群发育规律研究提供了依据.从南大西洋区域构造背景着手,筛选盆地群...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随着油气勘探的推进,地震及重力、磁法资料不断积累,为两岸构造分段性及盆地群发育规律研究提供了依据.从南大西洋区域构造背景着手,筛选盆地群地球物理与地质剖面,并将地壳尺度与盆地尺度的剖面相结合,沿着洋底转换断裂带编制了4条跨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的构造长剖面,分别位于南大西洋北部、中部及南部.同一盆地不同尺度的剖面对比表明,板块运动和地壳减薄方式决定了陆架、陆坡结构,控制了盆地发育并使地层发育处于重力作用的背景.4条构造长剖面间的对比直观显示出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群构造特征的分段性差异,但同时它们又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且两岸盆地具有明显共轭关系.南大西洋由南向北张开,根据主要构造特征,依次形成了3段被动大陆边缘4类盆地即南段岩浆型盆地、中段盐构造型盆地、中段泥构造型盆地、赤道段转换型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构造分段性 共轭盆地 对比研究 盆地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被引量:139
2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陈洪德 刘顺 郭兵 田小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0-454,共15页
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 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五龙断裂、安县-都江堰(原称"灌县")-双石断裂和广元-大邑-雅安(隐伏)断裂。由这些主干断裂分隔,龙门山冲断带沿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以其典型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为弧形韧性变形带、基底冲断-同劈理褶皱带、同心褶皱-叠瓦冲断带、前陆扩展变形带和前陆坳陷带,它们自西向东显示层次渐浅、韧性递减、脆性渐强的变形特点。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以北川-安县与卧龙-怀远一线为界可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出露轿子顶基底杂岩和唐王寨向斜及其前缘叠瓦冲断系为主要特征,中段以出露彭灌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南段以出露五龙、宝兴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自北东向南西,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具有构造起始和定型时期渐晚、脆性渐强、前陆卷入变形的程度渐强、新生代隆升渐快和活动性增强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冲断带 构造分带 构造分段性 差异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性特征--来自密集震源机制解的约束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宜海 张雪梅 +9 位作者 花茜 苏利娜 丰成君 邱玉荣 梁春涛 苏金蓉 古云鹤 金昭娣 张媛媛 关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81-1205,共25页
龙门山断裂带沿倾向和走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分段性特征,通常以4条主干断裂为界将龙门山断裂带自西向东分为5条构造带,但是对沿走向的分段性特征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汶川地震后近10年的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 龙门山断裂带沿倾向和走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分段性特征,通常以4条主干断裂为界将龙门山断裂带自西向东分为5条构造带,但是对沿走向的分段性特征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汶川地震后近10年的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获取了龙门山断裂带1495个M≥3的震源机制解.通过“滑动窗”扫描方法提取不同地震类型的数量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变化曲线,据此将龙门山断裂带的震源区划分为S1—S9段.根据反演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采用阻尼线性反演技术求取龙门山断裂带高分辨率的构造应力场信息,从地震类型、断面结构和构造应力场等角度探讨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性特征.结果表明:(1)地震类型存在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其中S1的逆冲型地震比例最高,S8的走滑型地震比例最高,S9的正断型地震比例最高.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可能存在差异性断层调整运动,且余震晚期沿断裂带走向普遍存在应力的补充和协调,芦山地震的发生可能还对S2造成了应力扰动.汶川主震附近及余震区远端经历了更长的震后调整过程,且余震区远端S9具有更复杂、强度更高的震后调整过程.(2)断面结构存在明显的分段性特征.断面结构揭示汶川主震附近和余震区远端的隐伏断裂,以及虎牙断裂南端参与了汶川余震活动.断面倾角与走滑分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具有明显逆冲分量的分段断面倾角主要分布在50°~70°,而在具有明显走滑分量的分段断面倾角基本在60°以上,且断面倾角增大与汶川余震带宽度收缩变窄相吻合.(3)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环境非常复杂.σ1方向的分段性差异导致了汶川—芦山地震空区的地壳撕裂和地幔物质上涌、汶川主震附近和余震区远端的隐伏断裂活动以及虎牙断裂南端大量的逆冲型地震.结合构造应力场与大地测量资料认为,龙门山的隆升主要是受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上地壳缩短增厚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构造分段性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9
4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林杰 汤聪 邓宾 孙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5-653,共9页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格局 构造分带 构造分段性 构造分层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图的判读和构造解释 被引量:82
5
作者 马宗晋 高祥林 宋正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分析和对比中国大陆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的彩色图像,得到一些新的构造特征信息.大致以105°E为界,图像的东部以蓝色低梯度为背景,出现中、高梯度带状构造和大梯度差值边界的线状构造;西部以高、中梯度的带状构造为格架,镶嵌着低梯... 分析和对比中国大陆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的彩色图像,得到一些新的构造特征信息.大致以105°E为界,图像的东部以蓝色低梯度为背景,出现中、高梯度带状构造和大梯度差值边界的线状构造;西部以高、中梯度的带状构造为格架,镶嵌着低梯度区,区内有阴影线状构造.总体上,重力异常水平梯度构造可概括为三大组.第一组是NNE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高梯度带与斜切东部全区的郯庐大断裂带和NNW向的斜切西部全区的三条大断裂带;第二组为西部的NWW向与NEE向高、中梯度带的交叉构造格局,以及东部近于等间距的三条NWW向断续的阴影构造带和一条单一的构造线,而华南则仅有NE向的低梯度构造线;第三组是横贯全区的的几条近EW向和中部SN向宽而复杂的构造带,在后者的东、西两侧散臣着大间距、小长度、断续的SN向阴影构造线.这三组重力梯度构造不仅反映了地貌起伏的信息,而且显示了大区域构造,特别是深部构造的密度差.各组线状构造带的内部结构和各组的形成时间及演变历史可能不同,但它们相互复合构成现今总体的构造格局,对大尺度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都会有不同的响应,因此导致主应力方向的区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异常水平梯度 构造分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存断裂与膏盐岩发育对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成亚 吴超 +5 位作者 李龙江 谢会文 陈汉林 魏红兴 林秀斌 程晓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2-368,共17页
先存断裂和膏盐岩发育对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库车坳陷东部在褶皱数量、构造样式、构造演化过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表现出明显的构造分段性。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东部各段... 先存断裂和膏盐岩发育对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库车坳陷东部在褶皱数量、构造样式、构造演化过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表现出明显的构造分段性。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东部各段整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库车坳陷东部可以划分为吐格尔明段和依奇克里克—亚肯段;吐格尔明段构造形态较为简单,整体上为一个背斜,表现为受高角度先存基底断裂控制,新生代构造变形被限制在先存断裂上盘,并具有后展式的特点,背斜高点向北迁移;依奇克里克—亚肯段表现出多排背斜、后缘基底卷入与前缘薄皮滑脱、分层变形和前展式的特点,表明其构造变形受先存断裂和吉迪克组膏盐岩共同控制。先存断裂与膏盐岩发育特征是影响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变形时空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东部 构造分段性 构造差异 先存断裂 盐岩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厚度趋势相关性分析的走滑位移量计算——以渤海湾盆地辽东断裂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康琳 郭涛 +2 位作者 王伟 张参 王国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1期2-10,共9页
作为郯庐断裂带东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断裂穿越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部,属于晚期形成的经典平直型走滑断裂。近年来,沿其周围发现了多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而缺少精细求取海域走滑断裂走滑位移量的方法一直是制约该区域成藏条件分析... 作为郯庐断裂带东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断裂穿越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部,属于晚期形成的经典平直型走滑断裂。近年来,沿其周围发现了多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而缺少精细求取海域走滑断裂走滑位移量的方法一直是制约该区域成藏条件分析的难点。基于最新的三维连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依据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将辽东走滑断裂分为北、中、南3段,提出一种新方法--通过互相关系数对走滑断裂两盘地层厚度变化趋势进行相似性分析,结合被错动沉积体范围恢复进行验证,定量求取出各段不同时期的走滑位移量。结果表明,辽东走滑断裂从东营组至今走滑速率逐渐减弱,且由北至南走滑变形经历了"强-弱-强"的过程。结合钻井资料,辽东走滑断裂北段和南段由于较大的走滑位移量让其具有较强的侧向封闭能力,其控制形成的圈闭也更有利于油气运聚,具有良好的成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辽东断裂 走滑位移量 构造分段性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