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2
1
作者 何登发 邹松 +5 位作者 于波 包洪平 毛丹凤 魏柳彬 井向辉 石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2-624,共13页
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对于揭示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应用钻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黄龙背斜发育在渭北隆起东端... 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对于揭示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应用钻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黄龙背斜发育在渭北隆起东端,是一长18 km、宽15 km的短轴状背斜,地层起伏幅度达200 ms;黄龙背斜自长城系往上至三叠系均具有相似的背斜形态;它是在燕山期基底断层复活而形成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黄龙背斜区内东西向与南北向剖面控制的缩短分别为70 m和90 m,缩短量较小,指示该部位处于燕山期冲断变形的前锋部位,变形即将终止。黄龙背斜响应于周缘构造边界挤压作用,是克拉通内部的基底正断层反转而在沉积盖层形成的褶皱背斜,因地层能干性差异发生了分层剪切。黄龙背斜是一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背斜 构造几何学 构造运动学 克拉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贾东 陈竹新 +4 位作者 张惬 张逸昆 王良书 陆建军 陈小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时按照平衡剖面原理,详细恢复了东营凹陷伸展构造的发育过程。经过对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反复拟合和测算,我们确定了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出东营凹陷各主要裂谷阶段的地壳水平伸展量,并且将其中的背斜解释为上凹与上凸断层转折组合所形成的一个伸展背斜构造。同时采用构造几何学方法推断在白垩纪末期该地区曾经历过大约1750m厚的剥蚀作用,总伸展量可达2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伸展断弯褶皱 构造几何学 半地堑 平衡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航空重力看郯庐断裂系(渤海)及其围区构造几何学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文勇 周坚鑫 +6 位作者 熊盛青 郭志宏 徐剑春 周锡华 安战锋 李冰 罗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9-556,共8页
本文以我国首次试验的渤海西、南部海陆结合带航空重力测量资料为依据,探讨了郯庐断裂在渤海西、南部海域的空间展布及其围区的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1)渤海南部和西部两个明显的NNE向重力异常梯级带属于区域不同重力场的分界线,... 本文以我国首次试验的渤海西、南部海陆结合带航空重力测量资料为依据,探讨了郯庐断裂在渤海西、南部海域的空间展布及其围区的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1)渤海南部和西部两个明显的NNE向重力异常梯级带属于区域不同重力场的分界线,分别是郯庐断裂带东支断裂(主干断裂)和西支断裂的反映;(2)郯庐主断裂东侧主要发育NE-NNE向重力异常梯级带,西侧呈现NW向、NE-NNE向、近EW向重力异常梯级带相互交错的面貌,反映了东、西两侧不同的断裂构造格局;(3)重力异常小区与异常梯级带的不同组合,反映了拉张、压缩、扭动三类构造样式;(4)不同的重力异常区、亚区、小区,反映了不同的沉积构造特征,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 构造几何学 郯庐断裂系 渤海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以川西三维地震工区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贾东 李一泉 +1 位作者 王毛毛 李海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2-740,共9页
现有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均基于平衡剖面原理而建立的二维几何学模型。所谓的假三维模型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二维剖面复合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尚未确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用Trishear4.0和GoCad软件,分别构建一... 现有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均基于平衡剖面原理而建立的二维几何学模型。所谓的假三维模型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二维剖面复合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尚未确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用Trishear4.0和GoCad软件,分别构建一系列不同位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演剖面,将这些正演剖面按照一定的线性位移梯度平行排列,从而建立起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并加以分析和讨论。进而选取川西南盆地中三维地震勘探所覆盖的邛西断层转折褶皱和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作为真三维实际解释模型的两个实例。研究表明,邛西背斜是一个典型的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断层相关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与实际解释模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沿背斜走向的位移梯度是控制三维构造几何学特征的基本因素,然而自然界断层面几何学的复杂多变以及岩层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是造成断层相关褶皱真三维理论模型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假三维理论模型 真三维解释模型 构造几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苏鲁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岩石变形分析 被引量:39
5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石永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95-1214,共20页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主要由前陆褶皱带构成:未变质的新元古代-早三叠世的沉积地层;由“宿松群”北部和苏北地区的“海州群”构成的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造山带中部的混合岩穹隆由大别山地区的罗田穹隆和苏鲁地区的莱西-栖霞穹隆构成。同样大别山北部的浅变质“佛子岭-卢镇关群”和胶东地区浅变质的“蓬莱群”构成了造山带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同时大别山和苏鲁两个构造地体均经历了相似的多期构造变形:沿 NW-SE 向矿物拉伸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北的剪切变形代表着造山带主变形期的变形;早期向南逆冲的韧性剪切变形和沿中部混合岩穹隆边缘发育的重力滑脱变形体系,后者代表了混合岩穹隆形成时的垂向缩短作用。正是由于构造几何学和多期变形的可对比性决定了这两个变质地体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 构造几何学 运动学 岩石多期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被引量:141
6
作者 汪新 贾承造 杨树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2-384,共13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和持续碰撞使中亚内陆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发生变形 ,山脉前沿发育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中段库车河地区发育 3~4排东西走向的逆冲 (掩 )断层和相关褶皱 ,逆冲 (掩 )断层由北向南扩展 ,...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和持续碰撞使中亚内陆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发生变形 ,山脉前沿发育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中段库车河地区发育 3~4排东西走向的逆冲 (掩 )断层和相关褶皱 ,逆冲 (掩 )断层由北向南扩展 ,断层和褶皱的形成时代自北向南逐渐变新 ,北部山前带的变形发生于前中新世 ,南部秋立塔克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的变形时代为上新世 (5 2± 0 2Ma)。通过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 ,作者提出了库车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方式和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库车褶皱冲断带 库车河地区 构造几何学 变形分析 构造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文勇 李东旭 王后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2-22,共11页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覆型3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3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构造几何学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东地区构造几何学和构造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吴青鹏 谭开俊 +2 位作者 牟中海 王洪峰 浦世照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14-17,共4页
陆东地区构造几何学分析认为 :多期次、多类型、同生、早期右行、晚期左行是该区断裂的主要特征 ;构造运动学分析认为 :中海西期以来的各期构造运动直接控制了该区的沉积与构造演化特征 ,各期构造运动各具特色。通过研究还发现 。
关键词 构造几何学 构造运动学 陆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墩目标区的构造几何学分析
9
作者 罗寿兵 陈伟 +1 位作者 王洪峰 洪余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黑墩目标区是新疆三塘湖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在燕山晚期—喜山期遭受强烈挤压作用,地层变形强烈,构造复杂。搞清楚目标区的构造特征成为寻找油气的首要任务。通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及可视化计算机技术对目标区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解... 黑墩目标区是新疆三塘湖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在燕山晚期—喜山期遭受强烈挤压作用,地层变形强烈,构造复杂。搞清楚目标区的构造特征成为寻找油气的首要任务。通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及可视化计算机技术对目标区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解释,客观地认识到断层转折褶皱、生长断层转折褶皱及复合型三角构造楔是黑墩目标区的主要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构造几何学 断层 平衡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裂谷系Grein坳陷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庞思晨 李传新 +4 位作者 毛凤军 王涛 袁圣强 何松高 师晨一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8-339,共12页
西非裂谷系由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组成,Grein坳陷位于西非裂谷系北部,对其开展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对认识西非裂谷系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二维地震数据,对Grein坳陷开展构造几何学特征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构... 西非裂谷系由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组成,Grein坳陷位于西非裂谷系北部,对其开展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对认识西非裂谷系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二维地震数据,对Grein坳陷开展构造几何学特征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平衡恢复方法进行了构造运动学恢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对Grein坳陷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Grein坳陷整体呈缓坡断阶型半地堑结构,具有明显的“东断西超”特征。坳陷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呈断阶形态,南部为凹陷形态;(2)Grein坳陷白垩纪—第四纪构造演化包括两期裂谷作用,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早白垩世断陷沉积期(Ⅰ),晚白垩世稳定沉积期(Ⅱ),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Ⅲ),古近纪断陷沉积期(Ⅳ)和新近纪—第四纪稳定沉积期(Ⅴ);(3)Grein坳陷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主要受非洲—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板块碰撞使非洲板块内部发生了两次强烈构造事件,分别为晚白垩世圣通期(Santo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其中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构造活动在Grein坳陷内部表现明显,该时期坳陷发生构造反转,西北部被抬升,使得上白垩统地层发生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in坳陷 构造几何学 运动学 构造反转 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及邻区几何学、运动学和构造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波 张进江 +1 位作者 钟大赉 郭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89-909,共21页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自北向南沿碧螺雪山和崇山连续延伸;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该构造带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本文对各段的构造、组构、运动学及构造年代学进行了翔实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构造带呈双变质岩带,核部为强...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自北向南沿碧螺雪山和崇山连续延伸;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该构造带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本文对各段的构造、组构、运动学及构造年代学进行了翔实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构造带呈双变质岩带,核部为强变形高级变质岩带,两侧为强变形低级变质岩带,部分剖面几何形态似"花状"构造;宏观和微观组构特征均指示构造带北段和中-南段存在明显的运动学差异,北段为右旋走滑剪切,中、南段为左旋走滑剪切;同构造浅色花岗质糜棱岩中分选出白云母(北段)和黑云母(中段),进行单颗粒矿物的激光熔化^(40)r-^(39)r定年,结果显示,糜棱岩化造成了花岗质岩石同位素时钟的重置和部分重置;表面年龄指示了该构造带中新世的构造变形事件;其中,北段右旋韧性剪切作用年龄为17.8~13.4 Ma或更早,至少持续到13.4Ma,构造带中段记录了17.9~13.1 Ma的左行韧性剪切事件;构造变形时代表现出同时代和同期次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位于印度与欧亚大陆斜向汇聚带东缘的澜沧江构造带,是调节印支块体陆内变形的重要变形区域,为典型的新生代剪压应变区;与区内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新生代左旋走滑相对应;剪压应变和应变分解过程中,构造带东—西向减薄作用通过韧性物质垂向挤出和沿剪切方向的挤出平衡,垂向挤出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应变体的抬升,形成现今的地貌高位,统一的陡立面理和亚水平拉伸线理是韧性物质沿剪切方向挤出的流变学响应;构造带南段和北段运动学差异是澜沧江构造带新生代左旋剪压应变分解的必然产物和运动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构造 构造几何学 运动学 激光 ^40Ar-^39Ar定年 剪压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库车秋里塔格褶皱带三维构造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管树巍 汪新 +3 位作者 杨树锋 赵卫东 徐峰 雷刚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473,共10页
笔者利用库车秋里塔格地区3000km的二维地震反射资料,结合地表构造测量成果,分段叙述秋里塔格褶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说明构造交汇部位断层和褶皱的叠加过渡关系,并通过二维构造剖面的组合,建立秋里塔格褶皱带的三维构造几何... 笔者利用库车秋里塔格地区3000km的二维地震反射资料,结合地表构造测量成果,分段叙述秋里塔格褶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说明构造交汇部位断层和褶皱的叠加过渡关系,并通过二维构造剖面的组合,建立秋里塔格褶皱带的三维构造几何模型。研究发现秋里塔格褶皱带为浅部断层传播褶皱与深部断层转折褶皱叠加形成的复合型背斜带,深部台阶状逆断层的叠加作用、叠加断层位移量的转换、断层断坡高度的变化造成地表背斜沿走向发生变化,笔者通过测量断层叠加方式、断层位移量转换、断层断坡高度,说明秋里塔格褶皱带背斜叠加、扭曲、分叉现象的构造机理,并且给出了秋里塔格褶皱带断层的滑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库车秋里塔格褶皱带 三维构造模型 构造几何学 叠加过渡 断层 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何明喜 杜建波 +3 位作者 古哲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24,329,共4页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中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具有横向上强弱分带、垂向上形变分层的特征。可划分为伸展变形、冲断褶皱变形、拆离滑脱变形等3种构造变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变形 冲断褶皱变形 拆离滑脱变形 构造变形样式 构造几何学模式 前陆盆地 下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制盆地复原古构造图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5
14
作者 漆家福 杨桥 王子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3-424,共12页
为了描述盆地三维构造的演化过程 ,通常需要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构造等构造线图。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 ,可能遇到许多概念性和技术性问题 ,但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在“地质平衡”概念约束下寻求解决途径。本文讨论了按... 为了描述盆地三维构造的演化过程 ,通常需要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构造等构造线图。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 ,可能遇到许多概念性和技术性问题 ,但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在“地质平衡”概念约束下寻求解决途径。本文讨论了按照地质平衡概念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的基本原则和可能的技术方案 ,包括研究构造变形模式、复原剥失厚度及其分布、复原断层位移、去压实校正等。运用“地质平衡”概念将较浅地层界面的构造等高线图复原到代表特定地质时期地形面的原始状态 ,相应地将较深地层界面的构造等高线图复原得到的古构造等高线图。运用“地质平衡”概念编制的古构造等高线图比传统的只用地层残余厚度编制的古构造等高线图能更合理地反映地质时期的盆地古构造三维几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几何学 构造等高线图 地质平衡 构造复原技术 石油地质分析 盆地复原古构造 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因民铁铜矿区辉长岩类侵入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玉龙 方维萱 +2 位作者 王同荣 郭玉乾 刘燕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2-786,共15页
对东川因民铁铜矿区辉长岩类侵入体的侵入构造几何学特征、物质组成和储矿构造样式进行研究,认为侵入构造特征复杂,辉长岩类以岩墙、岩床、岩株、岩枝和岩脉等产出,受落(雪)因(民)复式褶皱-断裂带核部及核部发育的SN向、NE向和NW向断裂... 对东川因民铁铜矿区辉长岩类侵入体的侵入构造几何学特征、物质组成和储矿构造样式进行研究,认为侵入构造特征复杂,辉长岩类以岩墙、岩床、岩株、岩枝和岩脉等产出,受落(雪)因(民)复式褶皱-断裂带核部及核部发育的SN向、NE向和NW向断裂控制,辉长岩类侵入体在空间上与铁铜矿体关系密切。从侵入构造中心向外具有三大构造岩相学分带,依次为侵入构造岩相带→热液蚀变角砾岩相带(体)→液压致裂-碎裂岩化相带,即侵入构造带(侵入角砾岩相带+含矿隐爆角砾岩相)→热液角砾岩体(筒)(热液角砾岩相+含矿热液角砾岩相)→断裂裂隙破碎带(含矿液压致裂角砾岩+含铜硫化物脉带)是本区主要含矿构造岩相带,是寻找和预测深部隐伏IOCG型矿体和热液型脉带状铜矿体的直接找矿预测标志。辉长岩类侵入体与落因复式褶皱-断裂带、小溜口岩组与因民组之间不整合面构造等形成了构造复合和储矿构造样式的多样性。本区储矿构造样式主要有辉长岩类侵入构造、隐爆角砾岩筒(带)和钠长石角砾岩筒(带),落因复式褶皱-断裂带与辉长岩类侵入体的复合叠加构造、辉长岩类侵入体与不整合面之间的叠加构造等,控制了不同类型矿化组合和矿床类型(成矿多样性)。在因民铁铜矿区深部小溜口岩组及落因背斜东翼,围绕辉长岩类侵入构造带是今后寻找IOCG矿床的主要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构造几何学特征 物质组成 找矿预测标志 储矿构造样式 云南东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齐岳山断层北部差异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魏峰 陈孔全 庹秀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8-354,362,共8页
根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川东齐岳山断层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断层演化史进行了分析。齐岳山断层自北往南剖面形态上依次表现为“y”字形、“之”字形和铲形,地表出露断层倾向从北西变为南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式结构,断... 根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川东齐岳山断层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断层演化史进行了分析。齐岳山断层自北往南剖面形态上依次表现为“y”字形、“之”字形和铲形,地表出露断层倾向从北西变为南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式结构,断层西侧周缘构造样式自北向南由“巫山—吐祥段的隐冲加断滑褶皱”至“吐祥—忠县段的断展加滑脱褶皱”至“忠县—焦石坝段的基底冲断—断展褶皱”至“焦石坝—南川段的冲断褶皱”,断层东侧周缘则整体表现为冲断构造变形;齐岳山断层形成于早燕山期,之后又经历了燕山运动中期的挤压作用与燕山运动晚期的伸展作用,以断层中段变形程度最强。齐岳山断层差异构造变形导致断层两侧油气保存条件明显不同,断层周缘二级台阶构造形态呈铲形处为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变形 构造几何学 平衡剖面 盆地构造 齐岳山断层 川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 被引量:5
17
作者 索书田 游振东 +3 位作者 钟增球 张泽明 韦必则 桑隆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是在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剪切带。剪切带内的构造岩以含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高压矿物的榴辉岩、面理化超基性—基性岩、片麻岩、大理岩为特征,具有复杂的变形组构和变形历史...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是在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剪切带。剪切带内的构造岩以含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高压矿物的榴辉岩、面理化超基性—基性岩、片麻岩、大理岩为特征,具有复杂的变形组构和变形历史。最终形成布丁—基质或残斑—基质结构。深入研究超高压—高压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对分析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折返过程及碰撞造山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 碰撞造山带 构造几何学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正演模型与实例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猛 贾东 +2 位作者 王毛毛 李志刚 李一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7-1217,共11页
斜向逆冲作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研究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识别断层相关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Trishear 4.5、Gocad以及Trishear3D软件构建一系列不同滑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 斜向逆冲作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研究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识别断层相关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Trishear 4.5、Gocad以及Trishear3D软件构建一系列不同滑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演剖面,通过连接一系列不同排列方式的二维剖面建立了三种不同逆冲滑移方向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假三维模型,通过不同假三维模型的比较分析来探讨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发现,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区别于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特征主要有两点:①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层面等高线图上的最高点与后翼等高线中点的连线以及水平切面上的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断层走向垂直,而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最高点以及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断层走向斜交,并且最高点与后翼等高线中点的连线方向或者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逆冲滑移方向一致;②在褶皱平行断层走向纵剖面上,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各个层面最高点的连线是直立的,而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各个层面最高点的连线发生倾斜。通过这两个特征可以判别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以及逆冲的方向。将模型分析结果运用到四川盆地西南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所覆盖的邛西背斜和大兴西背斜的实例中。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背斜均存在右旋斜向逆冲,逆冲方向与各自断层走向的夹角均为70°左右,邛西背斜和大兴西背斜的逆冲方向分别是NE79°和NE77°左右,这与龙门山南段晚上新世以来的主应力方向以及反演的汶川地震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 假三维模型 构造几何学 邛西背斜 大兴西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旭亮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88,共20页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石门构造 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地质结构演化模型 变形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