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楔形构造在山前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中的作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本亮 管树巍 +4 位作者 陈竹新 John H Shaw 雷永良 王丽宁 赵星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0-897,共8页
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 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一侧构造趋于稳定。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世界上多数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相似,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发现其中的楔形构造非常典型,是前陆冲断带内部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的主要方式之一,控制着前陆冲断带分布范围和变形方式。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主要由南侧的天山造山带向北逆掩冲断,但是大部分冲断构造位移量是通过楔形构造反向传递后消减。紧邻天山北麓的齐古-喀拉扎-昌吉等构造带,山前深部的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霍-玛-吐第二排构造带和安集海-呼图壁第三排背斜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构造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型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型构造横向延伸不大,加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构造圈闭识别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构造 构造位移 前陆冲断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位移转换构造及其演化——兼论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的形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明慧 金之钧 +3 位作者 吕修祥 孙冬胜 彭更新 雷刚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与侧断坡有关的位移转换构造。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是一条北倾盲冲断层,其错移地层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东秋5井以西的新近系膏盐岩转换至迪那201井的古近系膏盐岩再到迪那11井的侏罗系煤系,地震剖面上...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与侧断坡有关的位移转换构造。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是一条北倾盲冲断层,其错移地层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东秋5井以西的新近系膏盐岩转换至迪那201井的古近系膏盐岩再到迪那11井的侏罗系煤系,地震剖面上侧断坡形态清晰。侧断坡东、西断坪分别是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侧断坡发育在煤上-盐下构造地层组合中。通过DQ99-196、DQ00-226、DQ00-263等构造演化剖面恢复计算,东秋里塔格构造盐上地层位移梯度向西约为103.72m/km,而盐下东秋—迪那段的位移梯度为61.65m/km。在上述地震剖面上,盐上背斜和盐下隐伏背斜的轴线位置发生了相对变化,后者自东向西逐渐向南发生偏移;野外露头观察,盐上背斜的褶皱作用也随之向西增强。在走向上,东秋里塔格构造具有构造分段性,表明侧断坡的位移量变化具有突发性。西段为库车塔吾构造,东段为东秋-迪那构造。库车塔吾构造的盐下隐伏背斜是受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控制的断层相关褶皱,前、后断坪分别位于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其隐伏的构造楔与南秋里塔格背冲断层组成库车塔吾三角带。东秋-迪那构造的隐伏背斜样式与库车塔吾段相似;但南翼缺乏背冲断层,不具备三角带形态。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表明,侧断坡的发育过程最早可以追索到康村期。东秋里塔格侧断坡相关背斜的形成与自北向南的盲冲断层和区域左行扭压复合作用有关。侧断坡相关背斜的主要构造特征是由侧断坡调节上、下滑脱层之间的应变差异,同时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沟通气源岩和储层;其油气勘探意义是使得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如迪那2之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褶皱冲断带 东秋里塔格构造 位移转换构造 侧断坡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力学位移构造解待定参数的优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祥林 么凯宁 +1 位作者 曹敬党 郑夕健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4-440,546-547,共7页
从弹性力学平面问题位移解析构造通解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含未知参量的位移函数确定问题,分析了应力边界、位移边界、混合边界的离散节点需要满足的函数关系,构建了以位移解析构造解中未知参量为设计变量,以边界离散节点满足的代数关系... 从弹性力学平面问题位移解析构造通解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含未知参量的位移函数确定问题,分析了应力边界、位移边界、混合边界的离散节点需要满足的函数关系,构建了以位移解析构造解中未知参量为设计变量,以边界离散节点满足的代数关系为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提出了获得任意边界平面问题的位移构造解中未知参量的优化求解算法,编制了任意节点边界条件的未知参量通用求解程序,给定误差计算的判定方法。求解了平面应力问题的具体实例,通过本文算法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误差对比,表明所研究算法的正确性,为任意边界的复杂工程问题求解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 位移解析构造通解 边界条件 未知参量 优化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断构造带深层变形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本亮 陈竹新 +4 位作者 谢会文 雷刚林 雷永良 张朝军 边海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传统上认为前陆冲断带内部的背斜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在表观认识和宏观尺度上讲,容易理解这一特征,并且通过"成排成带分段"的解剖,直接为含油气区带评价和地震解释方案的落实提供指导作用。随着前陆冲断... 传统上认为前陆冲断带内部的背斜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在表观认识和宏观尺度上讲,容易理解这一特征,并且通过"成排成带分段"的解剖,直接为含油气区带评价和地震解释方案的落实提供指导作用。随着前陆冲断带深层结构的精细解剖和三维空间内构造变形的准确刻画,发现前陆冲断带深层构造变形的分布并非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褶皱构造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前陆冲断构造位移量及各个断层位移量的大小所控制,各个断层控制的逆冲岩席在垂向上相互叠置、侧向上交叉对接、走向上错落有致,3D立体空间内由多个次级弧形体组成鳞片状分布。本文以中国天然气勘探最为成功、勘探资料最为详实的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通过地震剖面精细构造解释,揭示出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位移量在传播过程中的分异和转换,进而控制冲断带内部构造岩席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展布特征,并在3D立体空间内揭示冲断岩席受构造位移量的控制而成鳞片状分布的规律,控制这一分布规律的主控因素是冲断构造位移量与冲断岩席长度之间定量的几何关系。这一认识提升了油气藏评价和构造圈闭描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构造位移 构造运动学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 三维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的构造特色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治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南北地震带是以青藏高原地壳为主体和兼并了扬子地块西部而成的新生构造实体,具弥漫性边界。构成其基本格架的巨型反S形或缓弧形构造带,分布在中部的弧顶朝南的弧形构造以及发育在东界附近的旋卷构造,成为南北地震带的三大构造特色,它... 南北地震带是以青藏高原地壳为主体和兼并了扬子地块西部而成的新生构造实体,具弥漫性边界。构成其基本格架的巨型反S形或缓弧形构造带,分布在中部的弧顶朝南的弧形构造以及发育在东界附近的旋卷构造,成为南北地震带的三大构造特色,它们都是塑性伸展流动的产物。据弧形构造形态实际数据分析表明,地壳物质向南移动的规模,由北往南逐渐加大,从西到东渐逐减小;自北纬31.5°往南,青藏高原物质东移量逐渐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地震构造 构造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GPS观测(195~1996)及其结果解释 被引量:18
6
作者 黄立人 郭良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23-430,共8页
利用1995和1996年华北地区两期GPS复测资料,计算研究了该区现阶段的构造块体运动。结果说明,该区现阶段的构造运动可用鄂尔多斯块体、晋冀鲁块体、胶辽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4块体运动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鄂尔多斯块体与... 利用1995和1996年华北地区两期GPS复测资料,计算研究了该区现阶段的构造块体运动。结果说明,该区现阶段的构造运动可用鄂尔多斯块体、晋冀鲁块体、胶辽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4块体运动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鄂尔多斯块体与晋冀鲁块体之间差异活动较强烈,阴山燕山块体与晋冀鲁块体之间较弱,郯庐断裂带居中。结果还表明渤海可能仍有一定的扩张活动。若以鄂尔多斯块体为本区参照,其东部各块体均向东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水平运动 构造块体位移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