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介质对采动损害控制机理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白红梅 夏玉成 雷通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4-437,442,共5页
采用岩石破裂与失稳分析系统(RFPA),对不同构造介质条件下煤矿区的采动损害分别进行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强度的开采下,坚硬覆岩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地下开采对地表损害相对较弱;而软弱覆岩抗扰动能力较弱,开采比较容易引起... 采用岩石破裂与失稳分析系统(RFPA),对不同构造介质条件下煤矿区的采动损害分别进行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强度的开采下,坚硬覆岩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地下开采对地表损害相对较弱;而软弱覆岩抗扰动能力较弱,开采比较容易引起地表损害。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煤矿区环境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有效地控制煤矿区的环境灾害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介质 采动损害 数值试验 RF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介质复杂构造的液体—固体物理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詹正彬 朱培民 刘江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8-37,共10页
为了获得中扬子地区典型局部构造的波场特征,本文对MYH构造进行了物理模拟研究。本文论述了MYH构造地质模型特点;物理模型的选材及复杂的液体—固体模型的制作技术;观测方式以及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并就盖层的影响,野外记录中短斜同相... 为了获得中扬子地区典型局部构造的波场特征,本文对MYH构造进行了物理模拟研究。本文论述了MYH构造地质模型特点;物理模型的选材及复杂的液体—固体模型的制作技术;观测方式以及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并就盖层的影响,野外记录中短斜同相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以多相位形式出现的侧面波是本区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种规则于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介质复杂构造 物理模型研究 波场分析 盖层影响 液体-固体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环境对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夏玉成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0,共3页
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在地表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现象是有明显差异的。在不同构造条件的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不同,因而对地下开采的承载能力也就不同。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度,而抗扰动能... 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在地表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现象是有明显差异的。在不同构造条件的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不同,因而对地下开采的承载能力也就不同。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度,而抗扰动能力差的煤矿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采,就会导致严重的地表损害甚至环境灾害。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地下采矿有关的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源于采动,但其形式与发展受控于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灾 构造介质 构造界面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介质破裂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16
4
作者 滕吉文 刘财 +3 位作者 韩立国 阮小敏 闫雅芬 张永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9-583,共25页
2008年5月2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造山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映秀MS8.0大地震。这次大地震形成了迄今为止在三维空间分布最为复杂、在水平方向(NE)延伸最长的逆冲型破裂带。笔者分析和讨论了大地震发生后在地表引发的破裂现象和震源深... 2008年5月2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造山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映秀MS8.0大地震。这次大地震形成了迄今为止在三维空间分布最为复杂、在水平方向(NE)延伸最长的逆冲型破裂带。笔者分析和讨论了大地震发生后在地表引发的破裂现象和震源深处与其周边地域介质在受力作用下的破裂与'破裂链'的逐步形成和辐射效应。基于该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与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提出:汶川—映秀8.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系地表以不同角度西倾的3条断裂带向深部汇聚,青藏高原东北缘松潘—甘孜地域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向东南减薄,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壳、幔介质阻隔下而沿龙门山断裂系抬升,二者在震源深处,即(15±5)km处强烈碰撞而形成的一条NE向的深部汇聚断裂带。汇聚断裂带即为MS8.0地震和一系列余震的发震断裂带,而不是简单地、形式地将地表的某一条或某两条断裂带视为发震断裂带,因为震源是一个体积。大地震发生后的地表破裂、次生灾害等,即浅层过程的调查和分析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有着重要意义。显然,在地表和深井中若能长期进行破裂效应的观测,以捕捉地震强烈活动地区震源深处介质与结构发生的初始微破裂和其形成'破裂链'的深层动力过程,这对短临地震预测很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这里必须指出: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环境与其深层动力过程乃是厘定强烈地震成因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破裂链 震源机制 发震断裂带 深部介质构造环境 短临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烈地震孕育与发生的地点、时间及强度预测的思考与探讨 被引量:32
5
作者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49-1766,共18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强烈地震频频发生,势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地震活动时期.我国大陆内部、周边和台湾岛内一系列强烈地震(Ms≥6.5)的发生,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 8.0大地震的突发与其震前的异常平静表明:地表与上地壳均未见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强烈地震频频发生,势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地震活动时期.我国大陆内部、周边和台湾岛内一系列强烈地震(Ms≥6.5)的发生,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 8.0大地震的突发与其震前的异常平静表明:地表与上地壳均未见有明显的或确切能构成短、临强烈地震预测的浅表层活动过程,大地震由深部壳、幔物质运动,即深层动力过程所致.基于对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初步研究提出:(1)面对强烈地震的预测必须强化震源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的研究与探索,以达对未来地震发生地点的预测.(2)在地震强烈活动地区长期坚守介质破裂效应及其派生物理响应的井中观测,即"抚模"震源区介质与结构的动态"脉搏",以达对地震发生时间的逐步逼近或预测.(3)深入剖析强烈地震活动区、带、点的深、浅层空间结构与动力过程,历史地震在地震活动地域的纵向和横向的分布特征及可靠前兆信息的同步性经验和统计效应与发展态势,以对未来强烈地震发生强度的估计.这三个方面均必须以地壳深部信息的采集和研究为前提,是地震学和地震预测深化研究与探索的必经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烈地震孕育 深部介质构造环境 介质破裂效应 动力机制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波密的地震活动及季节性降雨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梦圆 蒋海昆 +1 位作者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5-648,共24页
2020年7—8月西藏波密易贡乡发生M_(L)4.9显著震群,1个月内共发生25次M_(L)≥4.0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1970年以来的资料显示,波密震群区域的地震活动时间基本集中于每年的7、8月,空间上主要分布于15km×20km的区域范围内,最大震级... 2020年7—8月西藏波密易贡乡发生M_(L)4.9显著震群,1个月内共发生25次M_(L)≥4.0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1970年以来的资料显示,波密震群区域的地震活动时间基本集中于每年的7、8月,空间上主要分布于15km×20km的区域范围内,最大震级基本稳定在M_(L)4.5~5.0之间,年均释放的地震能量大体相当于1次M_(L)4.9地震。波密震群区域的地震活动与上半年降水规模及降水过程关系密切,震群活动发生于降水量的峰值时段,一般起始于当年首次较显著降水过程结束之后。地震活动水平与规模以上降水开始时间的早晚、上半年规模以上降水的天数及4—6月降水量增加速率等反映降水规模和降水过程的因素呈正相关。波密震群区域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于近NE向勒曲藏布中段及两侧分支流域,该区夏季成为周边水体快速汇聚的区域,这为每年7、8月流体触发地震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地震密集分布区域地表出露的岩石以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渗透率,便于流体下渗引起地下介质孔隙压力增加;地震密集区域被多条断层所围限,断层一方面对地表聚集水体下渗扩散的区域具有一定围限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较好的流体导通性,便于流体快速下渗,其中张性断层更是如此。在流体自重及地表水体载荷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流体沿断裂破碎带及具有较好渗透性的砂岩类岩石介质快速下渗,导致地下断层、裂隙及孔隙介质中的孔隙压力快速增大,断层、裂隙强度随之降低,进而导致地震活动。不同深度处的孔隙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模拟计算结果支持上述关于波密震群区域地震活动的机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密震群 降水规模和降水过程 介质岩性和断层构造 地震触发 孔隙压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