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苏向光
邱楠生
+2 位作者
柳忠泉
张林晔
李兆影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9-12,共4页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利用EASY%Ro动力学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通过对沾化凹陷四个洼陷20口井的单井热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利用EASY%Ro动力学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通过对沾化凹陷四个洼陷20口井的单井热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3.8~4.8℃/100m,此后其地温梯度缓慢降低至现今的2.9~3.6℃/100m.并且其内部的各洼陷之间的热演化历史存在差异,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埕北洼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最高,其次是孤南—孤东洼陷,桩西—五号桩地区最低,而渤南洼陷则介于它们之间.新生代以来,沾化凹陷岩浆活动(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且这种岩浆活动受基底断裂的控制.各洼陷热演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构造部位并且受不同方向和不同发育时间的断裂控制而造成的,也即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镜质体反射率
地温梯度
构造—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现今地温场与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
7
2
作者
龙祖烈
黄玉平
+2 位作者
朱俊章
胡杰
石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6-1276,共11页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作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地温场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通过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白...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作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地温场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通过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白云凹陷新生代以来的热史,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具有北低南高的特点,同时具有“热幔冷壳”的特征。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拉张过程,第一期(47.8~33.9 Ma)拉张自始新世发生,拉张强度较大,凹陷中心基底热流快速上升至~82 mW/m^2;第二期(23~13.8 Ma)拉张发生于中新世,此次拉张在白云凹陷南部更强烈,白云凹陷主体在13.8 Ma达到最高古基底热流,此后进入热沉降阶段,基底热流值一直缓慢下降。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及锆石(U-Th)/He联合反演给出了最高古地温在13.8 Ma附近达到,后期温度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地温场
基底
热
流
构造—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
被引量:
21
3
作者
饶松
朱亚珂
+2 位作者
胡迪
胡圣标
王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6-1195,共20页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属性。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的特点,在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和裂变径迹等古温标,结合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定量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的热历史,进而分析了早—中二叠世期间盆地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从早二叠世开始呈现出热流持续降低的热流演化特征,二叠纪期间,盆地热流值很高,多数钻井的古热流在75~85m W/m^2之间,少数钻井揭示的古热流更高,超过了100mW/m^2;中—新生代,热流持续、逐渐降低,直至现今的42.5mW/m^2。早—中二叠世,盆地的最高热流地区在中央坳陷和南部坳陷。以早—中二叠世期间高古热流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论证了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期间的裂谷构造属性。这一认识不仅是重新认识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和陆内盆山体制转换的基础,而且对于准噶尔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
史恢复
构造—热演化
裂谷盆地
早—中二叠世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苏向光
邱楠生
柳忠泉
张林晔
李兆影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出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9-12,共4页
基金
SINOPEC"十五"重点项目<郯庐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两侧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P03007)的资助
文摘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利用EASY%Ro动力学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通过对沾化凹陷四个洼陷20口井的单井热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3.8~4.8℃/100m,此后其地温梯度缓慢降低至现今的2.9~3.6℃/100m.并且其内部的各洼陷之间的热演化历史存在差异,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埕北洼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最高,其次是孤南—孤东洼陷,桩西—五号桩地区最低,而渤南洼陷则介于它们之间.新生代以来,沾化凹陷岩浆活动(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且这种岩浆活动受基底断裂的控制.各洼陷热演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构造部位并且受不同方向和不同发育时间的断裂控制而造成的,也即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沾化凹陷
镜质体反射率
地温梯度
构造—热演化
Keywords
Zhanhua Sag
vitrinite reflectance
geotemperature gradient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分类号
TE12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现今地温场与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
7
2
作者
龙祖烈
黄玉平
朱俊章
胡杰
石创
机构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6-1276,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古温压演化与油气生排聚过程”(编号:2016ZX05026-003-006)资助。
文摘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作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地温场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通过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白云凹陷新生代以来的热史,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具有北低南高的特点,同时具有“热幔冷壳”的特征。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拉张过程,第一期(47.8~33.9 Ma)拉张自始新世发生,拉张强度较大,凹陷中心基底热流快速上升至~82 mW/m^2;第二期(23~13.8 Ma)拉张发生于中新世,此次拉张在白云凹陷南部更强烈,白云凹陷主体在13.8 Ma达到最高古基底热流,此后进入热沉降阶段,基底热流值一直缓慢下降。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及锆石(U-Th)/He联合反演给出了最高古地温在13.8 Ma附近达到,后期温度基本稳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地温场
基底
热
流
构造—热演化
Keywords
Baiyun Sag
Temperature field
Basal heat flow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分类号
P314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
被引量:
21
3
作者
饶松
朱亚珂
胡迪
胡圣标
王强
机构
长江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6-1195,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502236)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TPR-2016-03)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7CFB531)资助的成果
文摘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属性。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的特点,在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和裂变径迹等古温标,结合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定量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的热历史,进而分析了早—中二叠世期间盆地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从早二叠世开始呈现出热流持续降低的热流演化特征,二叠纪期间,盆地热流值很高,多数钻井的古热流在75~85m W/m^2之间,少数钻井揭示的古热流更高,超过了100mW/m^2;中—新生代,热流持续、逐渐降低,直至现今的42.5mW/m^2。早—中二叠世,盆地的最高热流地区在中央坳陷和南部坳陷。以早—中二叠世期间高古热流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论证了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期间的裂谷构造属性。这一认识不仅是重新认识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和陆内盆山体制转换的基础,而且对于准噶尔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热
史恢复
构造—热演化
裂谷盆地
早—中二叠世
准噶尔盆地
Keywords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rifting basin
Early-Middle Permian
Junggar Basi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
苏向光
邱楠生
柳忠泉
张林晔
李兆影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现今地温场与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龙祖烈
黄玉平
朱俊章
胡杰
石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
饶松
朱亚珂
胡迪
胡圣标
王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