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梓醇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构筑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谭灵莉 崔丹丹 +2 位作者 祝慧凤 万东 任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结合神经行为学评价,研究地黄梓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构筑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梓醇组,每组6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6h予梓醇进行干预(5 mg·kg-1,ip,qd&#... 目的结合神经行为学评价,研究地黄梓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构筑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梓醇组,每组6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6h予梓醇进行干预(5 mg·kg-1,ip,qd×7d)。术后1、4、7、14 d采用平衡木漏脚率及肢体不对称应用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末次评分后麻醉,灌注明胶墨汁显示血管,取脑组织切片,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和尼氏染色分别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结果 (1)术后1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时点平衡木行走足滑落次数明显增加,肢体不对称使用率为63.3%(P<0.01);术后4 d,梓醇组大鼠肢体不对称使用率下降为51.7%,与模型组58.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7、14 d,大鼠的健侧与患侧应用次数差值缩小,肢体不对称使用率分别为31.7%和13.3%,与模型组58.3%和5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均未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2)脑缺血后14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微血管稀疏,变短,丢失42.4%(P<0.01),神经元数目减少66.5%(P<0.01)、胞体固缩、尼氏小体淡染,数目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2.3倍(P<0.01)、胞体肥大、分支增多增粗;与模型组相比,梓醇组微血管分布密集(P<0.01),神经元数目增多29.3%(P<0.05),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减少20.2%(P<0.05),胞体体积较小,接近于正常、分支数目不如模型组多。结论梓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引起的神经血管单元病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脑缺血 神经血管单元构筑 神经行为学 肢体 不对称实验 平衡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的构筑策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超宇 赵璐 +2 位作者 王科伟 白云峰 冯锋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76-994,共19页
纳米医学要求制备具有多种响应功能或者靶向的药物(基因)递送载体,为此不断引入新的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晶体多孔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具有高结晶度、孔径可调和表面结构易修饰等特点。COFs的框架... 纳米医学要求制备具有多种响应功能或者靶向的药物(基因)递送载体,为此不断引入新的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晶体多孔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具有高结晶度、孔径可调和表面结构易修饰等特点。COFs的框架结构完全由构建单元及反应类型决定,可以由框架化学原理进行设计以得到预期结构,结构表面暴露的活性端基使其可通过合成后修饰策略进行功能化,这些特点均扩大了COFs在纳米医学领域的适用性。本综述从不同反应类型的角度对COFs的制备策略进行简要讨论,并详细对COFs作为抗肿瘤剂和递送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整理分析,最后探讨了COFs在肿瘤治疗领域现有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构筑策略 构筑单元 反应类型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基团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英文)
3
作者 李崧 邓临新 +2 位作者 何俊杰 刘辉 曾和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01-2407,共7页
分别以2种硝基羧酸配体EBNB(1,2-二(3-硝基苯甲酸)-乙烯)和NPA(3-硝基邻苯二甲酸)与BPY(4,4′-联吡啶)及金属锌反应,配位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具有硝基基团修饰的二核金属簇为基本构筑单元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Zn2(EBNB)2(BPY)2·2H2O... 分别以2种硝基羧酸配体EBNB(1,2-二(3-硝基苯甲酸)-乙烯)和NPA(3-硝基邻苯二甲酸)与BPY(4,4′-联吡啶)及金属锌反应,配位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具有硝基基团修饰的二核金属簇为基本构筑单元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Zn2(EBNB)2(BPY)2·2H2O]n(1)和[Zn2(NPA)2(BPY)2·H2O]n(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2种配合物的结构,其中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18 62(9)nm,b=1.142 20(14)nm,c=1.428 63(17)nm,α=96.803 0(10)°,β=93.045 0(10)°,γ=102.472(2)°,V=1.290 8(3)nm3,Z=2,Mr=595.81,Dc=1.533 g·cm-3,μ=1.01 mm-1,F(000)=608,T=293(2)K;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154 06(14)nm,b=1.190 86(16)nm,c=1.459 52(19)nm,α=98.029(1)°,β=98.749(1)°,γ=113.579(2)°,V=1.771 9(4)nm3,Z=2,Mr=879.35,Dc=1.648 g·cm-3,μ=1.43 mm-1,F(000)=892,T=293(2)K。同时也对2种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2种配合物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穿插结构 基本构筑单元 硝基基团 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梯状配位聚合物{[Cu_3(H_2O)_8(4,4′-bipy)_2(smbdc)_2]·6H_2O}_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4
作者 周以力 何洪银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0-292,共3页
纳米材料在分子识别、分离、传感器、催化和储气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在的应用前景。大孔道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吸引了广大化学工作者们的很大兴趣。利用分子构筑块设计和合成新型孔道配位聚合物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大部分多孔聚合物是通过... 纳米材料在分子识别、分离、传感器、催化和储气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在的应用前景。大孔道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吸引了广大化学工作者们的很大兴趣。利用分子构筑块设计和合成新型孔道配位聚合物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大部分多孔聚合物是通过无支链的芳香多酸来合成的.为了合成具有大孔道的金属有机骨架的配位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 一维梯形网络结构 第二构筑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W)/Cu(Ag,Au)/S原子簇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有才 梁凯 +2 位作者 陈秋云 郑和根 忻新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3-791,F005,共10页
本文将Mo(W)/Cu(Ag,Au)/S原子簇聚合物分成了四类,简要的总结了近年来在这类原子簇聚合物的构筑方面的一些成果,以期找到这类原子簇聚合物构筑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原子簇聚合物的构筑进行了展望。另外,本文还介绍了这类原子簇聚... 本文将Mo(W)/Cu(Ag,Au)/S原子簇聚合物分成了四类,简要的总结了近年来在这类原子簇聚合物的构筑方面的一些成果,以期找到这类原子簇聚合物构筑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原子簇聚合物的构筑进行了展望。另外,本文还介绍了这类原子簇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簇化合物 配位聚合物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超分子 构筑单元 外围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质中间相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53
6
作者 李同起 王成扬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8-285,共8页
碳质中间相是制备高性能炭材料制品的优质前驱体,其产品已在高性能复合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二次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碳质中间相产品的结构复杂、形态各异,造成了生产这些产品涉及的原料和处理过程的多样化... 碳质中间相是制备高性能炭材料制品的优质前驱体,其产品已在高性能复合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二次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碳质中间相产品的结构复杂、形态各异,造成了生产这些产品涉及的原料和处理过程的多样化。为了分析和预测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碳质中间相产品的性能,进而确定其具体的用途,需要弄清碳质中间相的形成机理。通过系统地探讨碳质中间相的形成过程,对以往文献中的解释给予了归纳和分析。分析认为传统解释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对一些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微域构筑”理论在传统解释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该理论中引入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片层微晶单元而使其存在缺陷;“颗粒基本单元构筑”理论摒弃了以上两种理论中的不合理成分,能够对碳质中间相的形成过程进行很好的解释。此外,对“颗粒基本单元构筑”理论的一些应用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中间相 形成机理 基本单元构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配位聚合物{HgBr_2[μ_2-Cu(C_(26)H_(22)O_2N_4)]}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7
作者 尚静 倪青玲 +4 位作者 桂柳成 王修建 黄廷洪 马凯 曾建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4,共4页
金属有机配体[Cu(L)2](L-=2-(3-吡啶甲基亚胺甲基)苯酚基)作为构筑单元与HgB r2反应,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HgB r2[μ2-Cu(C26H22O2N4)]}n。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 2/c,晶胞参数为:a=2.814 49(13)nm,b=0.6... 金属有机配体[Cu(L)2](L-=2-(3-吡啶甲基亚胺甲基)苯酚基)作为构筑单元与HgB r2反应,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HgB r2[μ2-Cu(C26H22O2N4)]}n。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 2/c,晶胞参数为:a=2.814 49(13)nm,b=0.624 53(3)nm,c=1.564 47(6)nm;β=114.808(4)°。Cu2+与来自2个配阴离子L-中的酚氧原子和亚胺氮原子反式配位形成一个中心对称[CuL2]基元,该基元中Cu2+的几何构型为平面四边形。每个[CuL2]基元以未配位的吡啶基团桥连相邻的HgB r2构筑成一维无限链。Hg2+由2个氮原子和2个B r-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几何构型。链与链之间通过π…π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配体 构筑单元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n construction of strut-and-tie model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beams 被引量:2
8
作者 仇一颗 刘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685-1692,共8页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crete and steel,three solutions using genetic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ere presented to automatically develop optimal strut-and-tie model for de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crete and steel,three solutions using genetic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ere presented to automatically develop optimal strut-and-tie model for deep beams.I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first method,the concrete and steel rebar are modeled by a plane element and a bar element,respectively.In the second method,the concrete and steel are assigned to two different plane elements,whereas in the third method only one kind of plane element is used with no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materials.A simply supported beam under two point loads was presented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three proposed methods.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all the three methods can generate optimal strut-and-tie models and the third algorithm has powerful capability in searching more optimal results with less computational effort.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II has also been demonstrated by other two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beam topology optimization strut-and-tie model genetic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