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学学科发展
1
作者 朱旭东 杨明全 阚维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2,共9页
基础教育学晋升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内涵,自主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对于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有相对明确的学科定... 基础教育学晋升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内涵,自主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对于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有相对明确的学科定位与性质,学术体系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实践论、基础教育主体论和基础教育治理论。走向自主知识构建是基础教育学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包括完善学科建制、明确基础教育学与教育学体系内相邻学科的关系、推动基础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基础教育学 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红色基因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干部教育学学科 被引量:5
2
作者 齐鹏飞 刘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41,共8页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干部教...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成为新时代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基础。我国干部教育学学科建设起步晚,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学术思想与学术理论,且面临跨学科属性对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加之新时代对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高要求也增加了干部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迫切性和难度。红色基因对干部教育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意义重大,其能为干部教育学学科建设注入思想动力和精神源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干部教育学学科,需以红色基因作为指引,把握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理想信念,让忠诚干净入脑入心、把担当作为落到实处;与时俱进,基于干部成长规律持续完善干部教育学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协同推进,多主体合作为学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部教育学学科 红色基因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期刊传播力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探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邹雅嘉 李晶晶 陈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4,共13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是知识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汇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知识基础。因此,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是知识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汇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知识基础。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学术期刊传播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加快推广学术新观点和新成果,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可有力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基于知识共享理论,根据学术期刊的生产流程和媒介传播力的评估方法,学术期刊传播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来衡量,为此,文章分别在知识创造维度、知识传播维度以及知识共享维度给出了十一项指标及其解释定义。文章认为:(1)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内容创新、品牌建设和新媒体技术三方面的共同努力;(2)学术期刊传播力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扩散潜能;(3)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增强本质上也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大的学术共同体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力 学术期刊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刑法观应当关注的五大关系
4
作者 郑延谱 曾钜中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刑法观,应当关注其与中国传统刑法观、外来刑法理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刑事立法、中国刑事司法之间的五大关系。在传统刑法观的基础上,需建立“一体两翼三联结”的结构,目的在于以法治为灵魂,以三大刑法基本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刑法观,应当关注其与中国传统刑法观、外来刑法理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刑事立法、中国刑事司法之间的五大关系。在传统刑法观的基础上,需建立“一体两翼三联结”的结构,目的在于以法治为灵魂,以三大刑法基本原则为支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观。外来刑法理论为刑法原则、刑罚目的、法益平衡、犯罪治理的研究切入视角,同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内新型犯罪活动的治理等方面提供启示。一方面,中国特色现代刑法观的自主性需要以高质量学术人才培养体系作支撑;另一方面,刑法观的独特价值体现于文化中所承载的公平、正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缺乏权利平等的实质,在构建中国刑法自主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成为应当着力修补的短板。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领中国刑法观进而构建中国刑法自主话语体系的指导思想,体现为刑法基本原则的刑法观应作为构建中国刑法观自主话语体系的三大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观 中国特色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商环境的知识生产:国际传播与中国地方化发展
5
作者 宋林霖 许飞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8-58,共11页
营商环境研究面临着难以解释中国特色治理实践的知识生产难题。究其原因发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坚持的理论知识源——法律起源理论、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可能性前沿(IPF)分数,虽然提供一种理解法律起源和私有产权制度如何... 营商环境研究面临着难以解释中国特色治理实践的知识生产难题。究其原因发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坚持的理论知识源——法律起源理论、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可能性前沿(IPF)分数,虽然提供一种理解法律起源和私有产权制度如何提供有效经济激励机制的方式,但也存在着普通法系偏见、潜在的放松管制倾向和“价值有涉”判断等问题。世界银行通过指标排名和官方援助两种治理工具影响了全球营商环境改革,助推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认可与传播。营商环境概念传入中国后逐渐地方化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指标排名,而是演变为一个概括形容中国商事活动基础条件的概念。在评判营商环境的标准方面,中国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非法律起源;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方面,中国坚持渐进式优化营商环境而非“应试改革”。中西方营商环境知识生产路径的不同,体现出各国对本国营商环境改革实践特征的差异化研判。“理论构成”和“理论验证”是现阶段推动中国营商环境地方化知识生产的两种思路,有助于研究者在改革实践的领域中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推动中国营商环境研究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营商环境 知识生产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地方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化赋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6
作者 赵茜 黄成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87,共11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国际化的支持。国际化通过学科国际化助力高校建立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前沿知识体系,通过人员国际化助力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开放思维方式,通过社会服务国际化助力高校塑造拔尖创新人才“人类命运共...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国际化的支持。国际化通过学科国际化助力高校建立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前沿知识体系,通过人员国际化助力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开放思维方式,通过社会服务国际化助力高校塑造拔尖创新人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学科国际化在赋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前沿知识引入受阻和“水土不服”的双重阻碍,人员国际化赋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程度有限且缺乏深度交流,社会服务国际化在赋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充分释放育人潜力。因此,高校需深化拓展学科国际化、扩容提质人员国际化、统筹协同社会服务国际化,以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 高等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 国际交流与合作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在地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亚洲学论纲:文明型亚洲研究的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贾文山 刘长宇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共13页
长期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亚洲研究范式,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偏狭与“方法论民族主义”路径偏执,欠缺文明层面的动态分析与宏观比较,由此,笔者提出了新亚洲学的研究范式,即文明型亚洲研究。文明型亚洲研究突破并有机糅合现有的亚洲... 长期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亚洲研究范式,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偏狭与“方法论民族主义”路径偏执,欠缺文明层面的动态分析与宏观比较,由此,笔者提出了新亚洲学的研究范式,即文明型亚洲研究。文明型亚洲研究突破并有机糅合现有的亚洲研究路径,以文明互动互鉴为整体性视角,结合关系主义理论思维,将文明共生作为核心价值关切,聚焦描摹亚洲多样文明的历史及现实关联与互动过程、提炼总结亚洲区域文明交流互鉴的经验教训。文明型亚洲研究对于亚洲地缘政治和我国及全球的亚洲研究具有战略价值,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发展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在当前,中国的亚洲研究处于区域国别研究领域中的边缘地位,存在对美西方研究路径和范式的依赖,中国支持文明型亚洲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新亚洲学建构,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亚洲区域价值认同与身份认同,以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亚洲作为方法”的研究范式议程设计,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逻辑为参照,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突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界与业界、联动战略咨政与社会科普的四维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亚洲学 文明型亚洲研究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区域国别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调查+”:论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8
作者 朱文珊 吴浩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33,159,160,共21页
随着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研究方法体系逐步细化。研究者深入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成为区域国别学核心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法起源于人类学,随着学科发展与社会变迁,逐渐“外溢”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 随着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研究方法体系逐步细化。研究者深入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成为区域国别学核心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法起源于人类学,随着学科发展与社会变迁,逐渐“外溢”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田野调查法由参与观察、访谈、深描、谱系图等构成,具有在场性、整体性、比较性等特征,可以提供研究对象国家和地区的本土经验与第一手资料,能够满足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求。基于学科设置与研究目标的不同,区域国别学应在参考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的基础上,采取更为宏观的研究视角,形成多学科、跨学科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为核心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可以使研究者获得本土经验,基于“国情”“区情”提出具体问题,收集大量第一手材料,全面深刻地理解区域国别场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田野调查+”作为结合理论与实践、打通跨学科道路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人类学 田野调查 研究方法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失范:纪检监察学的一个新范畴
9
作者 杜治洲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5,共12页
不同类型的纪检监察行为客体之间的割裂,是当前纪检监察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纪检监察行为客体分散体现为失德行为、不正之风、违反党纪的行为、违反政纪的行为、腐败行为、职务犯罪行为等,缺少综合性的范畴加以统摄,不利于纪... 不同类型的纪检监察行为客体之间的割裂,是当前纪检监察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纪检监察行为客体分散体现为失德行为、不正之风、违反党纪的行为、违反政纪的行为、腐败行为、职务犯罪行为等,缺少综合性的范畴加以统摄,不利于纪检监察研究的整体推进和纪检监察实践的协同发展。失范是各类纪检监察行为客体共同的基本特征和一致的外在表现,因此,纪检监察行为客体可概括为政治失范。将政治失范范畴引入纪检监察学,可为风腐同查同治、纪法贯通、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有利于破解纪检监察工作中“制度主义”失灵的困境,也有利于打破不同学科学者各自为战的封闭研究格局,推动形成成熟的纪检监察学研究范式。为系统构建纪检监察学学科知识体系,推进纪检监察理论研究规范化、科学化,学术界应深化政治失范的学理研究,开展政治失范治理集成化实践研究,以政治失范研究为桥梁加强纪检监察学二级学科之间的交流,从政治失范视角提炼纪检监察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围绕政治失范范畴提升纪检监察学话语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检监察学 政治失范 党的自我革命 纪检监察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反腐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来“一带一路”研究:概况、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永秀 陈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3,共17页
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及时总结十年研究成果、把握未来研究趋势对于促进“一带一路”研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了2013—2023年我国“一带一路”研究的概况、成就... 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及时总结十年研究成果、把握未来研究趋势对于促进“一带一路”研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了2013—2023年我国“一带一路”研究的概况、成就与展望。结果显示:从研究概况来看,十年来国内“一带一路”研究在发文量上经历了“倒U型”发展趋势,在核心作者与重点机构方面呈现出专业化与区域性的特征;从研究成就来看,其在学理阐释、基建互通、经贸合作、产业金融、文化交流、全球治理六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并在研究范式上呈现出由传统经贸地缘政治向新型全球治理转型、由依赖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未来研究应当重点围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突出规则制定与机制构建、强化突发事件应对与风险防范、推动“一带一路”共建中新问题新主题研究等方面拓展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全球治理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