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级构型界面下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莉妃 任启强 +3 位作者 杨田 蔡来星 李政 崔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2-734,共13页
裂缝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砂体构型界面控制了储层裂缝的发育。通过野外露头勘测、岩心观测、测井识别和岩相精细刻画等方法,提出了川西坳陷须二段砂体构型界面划... 裂缝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砂体构型界面控制了储层裂缝的发育。通过野外露头勘测、岩心观测、测井识别和岩相精细刻画等方法,提出了川西坳陷须二段砂体构型界面划分方案,识别划分了研究区的2~4级砂体构型界面,厘清了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裂缝发育的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着储层裂缝的产状、开启程度、发育程度和储渗能力;2级、3级界面的有效控制范围分别为0~0.35 m和0~3 m,4级界面控制范围较大(0~11 m)。不同构型界面控制下裂缝发育特征存在差异,其中2级界面下裂缝欠发育,4级界面下裂缝一般发育,3级界面下裂缝最发育,主要为低角度斜缝;裂缝走向主要为NNE—SSW、SEE—NWW和SSE—NNW,开度较大(>0.04 mm)和倾角较大的裂缝较多。多级界面控制下裂缝发育段的岩心孔渗呈明显的正相关,3级界面下裂缝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作用最强,对油气贡献度最高;4级界面次之,2级界面最弱。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有利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气藏的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特征 构型界面 储层划分 致密砂岩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河道类型划分与储层构型界面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温立峰 吴胜和 +2 位作者 岳大力 李艳平 张保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共4页
由于受构造、气候、可容空间和沉积速率等方面影响,使得三角洲平原沉积类型多样,沉积体的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因此,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流河道分类方案,从成因上将分流河道分为弯曲状、网状、树枝状、丛... 由于受构造、气候、可容空间和沉积速率等方面影响,使得三角洲平原沉积类型多样,沉积体的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因此,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流河道分类方案,从成因上将分流河道分为弯曲状、网状、树枝状、丛聚式、潮枝状和潮网状分流河道。同时,还对不同类型分流河道的储层构型界面的划分进行了系统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河道 储层构型界面 建筑结要素 分流河道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构型界面的三角洲前缘储层精细表征方法:以绥中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振华 吴胜和 +1 位作者 杨勤 于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6-13,共8页
三角洲前缘砂体是由河口坝不断迁移、前积形成的,内部发育薄层泥质夹层,三维表征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数值模拟往往需要粗化模型,为表征前积层会影响粗化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构型界面的三角洲前缘储层表征方法,即在精细构型研究基础... 三角洲前缘砂体是由河口坝不断迁移、前积形成的,内部发育薄层泥质夹层,三维表征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数值模拟往往需要粗化模型,为表征前积层会影响粗化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构型界面的三角洲前缘储层表征方法,即在精细构型研究基础上,以3-4级构型界面作为构造层面,以单井构型特征作为条件数据,以构型单元边界约束平面规模,以构型单元顶底界面约束纵向规模,建立更符合地质模式、条件化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本文以绥中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三角洲前缘储层为例,利用该方法对典型区进行精细三维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能够完全忠实于条件数据,再现了三角洲前缘储层三维构型特征,有效地解决了精细表征前积层与粗化模型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中油田 三角洲前缘 前积层 基于构型界面 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界面划分与识别——以辽河盆地欢喜岭油田锦99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宋璠 杨少春 +2 位作者 苏妮娜 张瑞雪 温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3,4,共7页
为了查明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与分布模式,以辽河盆地欢喜岭油田锦99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综合储层构型理论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应用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的特征,明确了构型界面的分级系统... 为了查明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与分布模式,以辽河盆地欢喜岭油田锦99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综合储层构型理论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应用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的特征,明确了构型界面的分级系统,建立了单砂层级构型界面的定性识别标准与定量判别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储层中3级、4级构型界面是单砂层内主要的渗流屏障,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4级构型界面主要为洪泛泥岩、辫状水道顶部泥质层以及河口坝顶部落淤泥,3级构型界面常为砂体顶部的细粒沉积与单期辫状水道底部滞留沉积,二者均具有较明显的测井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前缘 储层 构型界面 测井响应 锦99区块 欢喜岭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武油田Y116井区延8段构型界面约束下的单河道砂体构型 被引量:6
5
作者 童强 余建国 +4 位作者 田云吉 胡克来 杨红梅 程旭明 朱玉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8,共15页
单河道砂体构型的精细刻画受到第3、第4级次构型界面的约束,使得隔夹层的分类识别成为该项研究的前提。以层次分析为指导,从岩心标定入手,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交会图版识别出演武油田Y116井区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并由单井追... 单河道砂体构型的精细刻画受到第3、第4级次构型界面的约束,使得隔夹层的分类识别成为该项研究的前提。以层次分析为指导,从岩心标定入手,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交会图版识别出演武油田Y116井区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并由单井追踪多井,研究了隔夹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在其约束下刻画出3类构型单元,形成了隔夹层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演武油田延8段共识别出单河道砂体间隔层、单河道砂体间夹层和单河道砂体内夹层3类构型界面,在泥质、钙质、物性3种成因下将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4期单河道砂体,其中隔夹层纵横向分布具有物性夹层多见于河道中部,泥质夹层常见于河道边部,而钙质夹层多位于河道上部的分布特征;构型要素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接触样式研究得到,垂向以分离式和切叠式为主,横向以侧切式和泛滥平原接触为主,形成了独立型分流河道单元、分离型细粒沉积单元以及接触型增生体单元;各构型要素形成了“接触广泛、叠置错综”的具泛连通性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型分布模式。本次研究实现了对研究区构型界面的识别表征,为精细刻画单河道砂体构型单元提供了依据,对油田进一步生产和开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河道砂体 精细刻画 构型界面 分布模式 延8段 演武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辫状河储层构型界面定量表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党胜国 闫建丽 +2 位作者 汪巍 权勃 刘卫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93,共6页
为了理清渤海海域低幅构造厚层辫状河底水油藏夹层分布模式,指导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析和调整挖潜,通过含水阶段、地层压力、试井资料、生产压差、供液能力等生产动态资料多参数统计分析,定量评价四级构型界面遮挡底水脊进能力,设计... 为了理清渤海海域低幅构造厚层辫状河底水油藏夹层分布模式,指导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析和调整挖潜,通过含水阶段、地层压力、试井资料、生产压差、供液能力等生产动态资料多参数统计分析,定量评价四级构型界面遮挡底水脊进能力,设计油藏机理模型对构型界面各项异性与生产井底水脊进规律进行正演分析,形成了海域稀井网、水平井开发模式储层四级构型界面定量描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四级界面主要由泥岩、泥质粉砂岩和高能洪水期沉积的致密含砾粗砂岩复合沉积构成,根据遮挡底水脊进能力,分为强遮挡、中遮挡和无遮挡3类。模型正演表明宽度大于200 m,低渗透夹层厚度大于1.5 m,可显著抑制底水脊进速度,生产井水平段部署于构型界面上6~8 m,开发效果最好。该研究对海域类似油藏的调整挖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界面 水平井 生产动态 定量评价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属性的海上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海峰 胡光义 +2 位作者 范廷恩 徐云贵 胡叶正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传统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多基于多井解释和沉积模式分析,丰富的三维空间地震信息未能有效地参与约束建模过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构型界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目的层油藏位置与构型界面相关的地震平面属性... 传统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多基于多井解释和沉积模式分析,丰富的三维空间地震信息未能有效地参与约束建模过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构型界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目的层油藏位置与构型界面相关的地震平面属性,将平面属性转换成二维图形,利用数学形态学将条状的构型界面转化成线状界面,再通过人工或霍夫变换方法拾取线段性界面,实现界面的数字化,然后将这些二维线段插入到油藏模型中,最终建立含构型界面模型。海上高品质地震资料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所构建的构型界面为垂直界面,简化了实际界面的空间产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思路。以渤海Q油田为例,详细阐述了构型界面建模的过程。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构型界面建模方法为非均质复合砂体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和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 构型界面 剩余油 地震属性 数学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界面定量识别及剩余油预测 被引量:5
8
作者 田博 刘宗宾 +2 位作者 刘超 张瑞 张雪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4期68-75,共8页
渤海S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层内矛盾日益突出,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日趋复杂。针对三角洲相构型界面无法有效识别的难题,以丰富的密闭取心井资料为基础,创新引入"GR回返率"的概念,通过岩心与电测曲线的标定,建... 渤海S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层内矛盾日益突出,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日趋复杂。针对三角洲相构型界面无法有效识别的难题,以丰富的密闭取心井资料为基础,创新引入"GR回返率"的概念,通过岩心与电测曲线的标定,建立了复合河口坝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的定量识别图版,明确了层内构型界面的分布样式,并对其倾角、宽度及延伸范围进行了定量刻画。研究表明,河口坝内具有一定遮挡能力的构型界面主要发育2种样式:即复合坝体内的叠置型水平界面(4级)及单一坝体内的斜交型前积界面(3级)。其中4级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垂向遮挡、顶部富集;3级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侧向遮挡、局部富集。针对以上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提出了采用水平井的方式进行"水上找油""水下挖油"的调整策略,有效改善了厚层河口坝砂体的层内动用情况,对相似高含水老油田的后期调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坝 构型界面 定量识别 剩余油 水平井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康 张鹏志 +2 位作者 周军良 甘立琴 舒晓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再依据地震响应强度,采用单一振幅属性和双属性融合技术,对地震响应强度的切叠界面进行准确定位;最后结合井间剖面相分析定微相、古地貌特征定走向、单砂体厚度分布及构型定量方法定规模等,完成对复合曲流带内部不同单河道间切叠界面(内部构型界面)的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曲流带内部单河道间的切叠界面将片状砂体分割为多个不同的连通体或半连通体,不同的切叠类型渗流能力有所不同。该研究成果能够对复合曲流带砂体注采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刻画 内部 正演模拟 属性融合技术 古地貌分析 构型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岸相储层构型界面表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以珠江口盆地A油田为例
10
作者 商建霞 张乔良 +2 位作者 叶青 刘鹏超 晁彩霞 《沉积学报》 2025年第4期1336-1343,共8页
【目的】文昌A油田珠江组二段一油组属于滨岸相砂体,由于沉积时期水体频繁动荡变化导致储层内部泥质、钙质隔夹层发育。油藏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受隔夹层影响,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为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亟须开展隔夹层分布研究以明确... 【目的】文昌A油田珠江组二段一油组属于滨岸相砂体,由于沉积时期水体频繁动荡变化导致储层内部泥质、钙质隔夹层发育。油藏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受隔夹层影响,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为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亟须开展隔夹层分布研究以明确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向,然而隔夹层厚度基本在2 m以下,预测十分困难。【方法】针对此现状,在明确隔夹层类型及成因基础上,依据储层构型理论,采用“级次划分、成因分析、界面识别、定量表征”方法对砂体内部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成因及展布进行研究,精细刻画复杂薄夹层的展布,明确剩余油分布,并提出油田开发调整策略。【结果】对砂体内部7-3级构型界面进行逐级次识别与表征,总结出剩余油分布模式分为受平行状夹层遮挡的“屋脊油”、受斜交状夹层遮挡的“夹角油”两种类型,将开发目标调整为小层内部受不同期次构型界面遮挡的剩余油富集区,提出挖潜策略由“水上找油、顶部挖潜”转变为“夹缝找油、内部挖潜”。【结论】该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单井产能,实施后单井日产油127 m^(3) /d,累增油6.57×10^(4) m^(3) ,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挖潜及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A油田 滨岸相 构型界面 隔夹层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以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小菊 邓虎成 +3 位作者 伏美燕 凌灿 徐争启 吴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4-1400,共17页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尚缺乏相关认识。【方法】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以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详细开展了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探讨了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构型单元划分为边滩构型单元(H_(PB))、河道充填沉积构型单元(H_(CH))、决口扇构型单元(M_(CS))、天然堤构型单元(M_(CL))、废弃河道构型单元(M_(CA))和洪泛平原构型单元(M_(FM))6类,基于构型单元垂向叠置样式,结合垂向序列沉积特征,将构型单元组合划分为均一型组合(Type Ⅰ)、均一+复合型组合(Type Ⅱ)、复合型组合(Type Ⅲ)3大类。研究区中江—回龙地区整体Type I型组合相对最发育,且沙三段整体上Type Ⅰ型组合和Type Ⅱ型组合相对最发育,其储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基于上述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以及不同级次构型界面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探讨,总结了3~5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模式。其中5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上升和构造沉降;4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地形坡度和侵蚀作用;3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受控于水动力条件、河道弯度、河道迁移程度、沉积载荷、流量及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沙溪庙组 构型界面 单元组合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In与MoS_(2)-Au异质结界面构型对势垒影响研究
12
作者 李国军 李中军 +3 位作者 郑雅惠 汪汉浠 宋宇轩 朱闻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822,828,共6页
文章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比研究单层二硫化钼(MoS 2)与In、Au形成的异质结的界面构型对界面势垒的影响。能带结构和束缚能计算表明,MoS_(2)-In和MoS_(2)-Au异质结是范德华接触;由于界面In原子d轨道和Au原子s轨道电子态空间分布各... 文章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比研究单层二硫化钼(MoS 2)与In、Au形成的异质结的界面构型对界面势垒的影响。能带结构和束缚能计算表明,MoS_(2)-In和MoS_(2)-Au异质结是范德华接触;由于界面In原子d轨道和Au原子s轨道电子态空间分布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界面势垒对构型表现出不同的依赖性;MoS_(2)-In和MoS_(2)-Au异质结的界面势垒明显偏离Schottky-Mott定则的预测值,电子密度差分结果分析证明,界面电荷转移形成的偶极层是势垒偏离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界面构型调控偶极层是调控MoS_(2)-In和MoS_(2)-Au范德华异质结界面势垒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特基势垒 MoS_(2)-In异质结 MoS_(2)-Au异质结 界面偶极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储集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挖潜 被引量:2
13
作者 涂乙 戴建文 +4 位作者 杨娇 王亚会 王华 唐中昊 李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定量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砂体内部结构以及夹层的展布形态,分析剩余油赋存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厘清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中发育的3级斜交型前积夹层能延缓流体垂向渗流,4级叠置型水平夹层能阻止流体垂向窜流;剩余油运移能量和方向主要受3级夹层、4级夹层及韵律差异控制。利用低产低效井侧钻10口调整井,初期总产量为680.00 m~3/d,侧钻后日产油量为侧钻前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油田群 稠油油藏 储集层 构型界面 隔夹层 定量识别 剩余油分布 挖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内部小尺度构型单元界面等效表征方法 被引量:28
14
作者 霍春亮 叶小明 +2 位作者 高振南 王利芝 王鹏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59,共6页
针对小尺度地质界面(如侧积夹层)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难以表征的问题,提出了储层内部小尺度构型单元界面等效表征方法,即通过调整构型单元间网格传导率达到在油藏数值模拟中设置构型界面的目的,等效表征小尺度构型界面对渗流效果的影... 针对小尺度地质界面(如侧积夹层)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难以表征的问题,提出了储层内部小尺度构型单元界面等效表征方法,即通过调整构型单元间网格传导率达到在油藏数值模拟中设置构型界面的目的,等效表征小尺度构型界面对渗流效果的影响。渤海BX河流相油田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方法建立的新模型有效提高了单井历史拟合精度及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历史拟合44口井,新模型单井含水率历史拟合误差平均小于10%的井数有40口,符合率达到91%,较老模型提高了15%;新模型预测水淹程度与钻后测井解释符合率大于90%,比老模型提高了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小尺度 单元界面 传导率 等效表征 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探1井区山1段储层砂体构型发育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雷 余威 +3 位作者 陈江萌 张建伍 马占荣 井向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81,93,I0005,共14页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庆探1井区山1段为目的层位,以研究区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学、岩石学及测井相等方法,分析庆探1井区山1段岩相、构型表征、砂体叠置关系及发育特征等,建立砂体构型模式。结果表明:庆探1井区山1段共识别9种岩...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庆探1井区山1段为目的层位,以研究区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学、岩石学及测井相等方法,分析庆探1井区山1段岩相、构型表征、砂体叠置关系及发育特征等,建立砂体构型模式。结果表明:庆探1井区山1段共识别9种岩相类型;其储层内部构型界面可划分为单层微相复合体(复合河道带)、单一微相复合体(单一河道带)、单一微相(单砂体)、砂坝增生体、岩石相、层系(纹层组)6级;共识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沿岸滩坝砂体3个Ⅳ级构型单元的单砂体,以及3种砂体叠置方式——切叠式、拼接式和孤立式;平面上,砂体主要以点状、条带状和面状展布;庆探1井区山1段沉积期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动力较弱、河流携砂能量小,形成近源缓坡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该结果为陇东地区山1段储层内部构型研究和气藏精细描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构型界面 储层 模式 山1段 庆探1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表征——以辽河西部凹陷于楼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珏 陈欢庆 +2 位作者 周俊杰 周新茂 杜宜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8,共9页
为了更深入认识储层空间展布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应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的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单砂体在侧向、垂向及平面上的构型模式。研究认为:单砂体侧向可分... 为了更深入认识储层空间展布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应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的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单砂体在侧向、垂向及平面上的构型模式。研究认为:单砂体侧向可分为孤立型、对接型、切叠型3种构型模式,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及前缘席状砂等5种四级构型要素;单砂体垂向构型可分为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孤立式河口砂坝、多期叠加式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叠置等5种模式;单砂体的平面组合可分为孤立条带状河道、交织条带状河道、连片状河道等3种模式;正韵律层为蒸汽驱的优选层段、平面上呈孤立条带状的层段,可以考虑分层注气;部署注气井和采油井时,应优选连通性较好的构型结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前缘 储层 构型界面识别 模式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水道沉积构型单元分级与结构样式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晓明 刘飞 +6 位作者 葛家旺 冯潇飞 Massine Bouchakour 张喜 张文彪 杨宝泉 杨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51,共15页
构型分级是深水油气高效开发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指导方法。目前关于深水水道沉积体的构型分级方案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和标准,造成同一沉积单元的构型划分存在规模和成因等多解性问题,这制约了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和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在不... 构型分级是深水油气高效开发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指导方法。目前关于深水水道沉积体的构型分级方案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和标准,造成同一沉积单元的构型划分存在规模和成因等多解性问题,这制约了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和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在不同构型单元的沉积规模、叠置关系、时间跨度以及成因演化等基础上,采用正序分级原则,建立了相对系统的深水水道沉积体构型分级方案和结构样式。方案将水道沉积体划分为11级构型单元,1级单元为沉积颗粒段,包括孔隙非均质性、颗粒非均质性和填隙物非均质性;2级单元为纹层,多表现为平直状、波状、弯曲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3级单元为岩层内均质段,如鲍马序列某一段;4级单元为岩层,如完整鲍马序列;5级单元为岩层组,包括“单一韵律叠置”和“砂体泥岩互层”两类;6级单元为次级水道单元,多呈透镜体型和楔形体型;7级为单一水道,可划分为层状充填、束状充填、侧积、切叠以及块状充填5种类型;8级单元为复合水道,由多期单一水道叠置,9级为复合水道系列,为多期复合水道叠置,8级单元和9级单元按其内部水道组合关系均可划分为离散型、拼接型和紧凑型三种类型;10级单元为水道体系,包括限制性、半限制性以及非限制性水道体系三种类型;11级单元为水道体系系列,可分为富砂型、富泥型和砂泥混杂型。其中1~9级为油气开发级次,10~11级为勘探级次。该研究不仅为地面与地下、现代与古代水道沉积的类比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深水水道油气藏不同尺度储层非均质解析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沉积 单元 级次 构型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卫 路智勇 牛栓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界面 储层模式 储层要素 心滩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常海燕 严耀祖 +3 位作者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_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_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单砂体 储层 构型界面识别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构型特征及分布样式 被引量:8
20
作者 孔省吾 于正军 +1 位作者 宋璠 王正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978-3985,共8页
东营凹陷永北地区砂砾岩油藏储量丰富,然而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沉积期次划分和砂体分布样式研究不够精细,影响了该区油藏评价与开发。综合运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方法,建立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构型的分级方案,总结了构型单元... 东营凹陷永北地区砂砾岩油藏储量丰富,然而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沉积期次划分和砂体分布样式研究不够精细,影响了该区油藏评价与开发。综合运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方法,建立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构型的分级方案,总结了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特征,井震综合刻画了4~5级构型单元的空间分布样式。其中8砂组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舌状体构型单元,辫状沟道砂砾岩整体呈退积式交错叠置分布;7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朵叶体,水下分流河道呈进积式冲刷切割与叠置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地区的油藏评价与开发生产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砂砾岩 储层 构型界面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