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型模式约束下深海水道连续性定量表征
1
作者 刘飞 赵晓明 +2 位作者 冯潇飞 曹树春 卜范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6,共11页
深海水道是沉积碎屑物质向深海盆地的重要运移通道及沉积场所,是深海沉积环境下主要储层类型。针对水道内部砂体结构样式及分布规律不明晰、储层连续性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开展了深海水道型储层连续性定量表征方法研究。研究以深海水道构... 深海水道是沉积碎屑物质向深海盆地的重要运移通道及沉积场所,是深海沉积环境下主要储层类型。针对水道内部砂体结构样式及分布规律不明晰、储层连续性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开展了深海水道型储层连续性定量表征方法研究。研究以深海水道构型模式及表征结果为约束,将砂体横向与垂向叠置比例乘积倒数作为连续系数,并综合连续性与曲率的耦合关系,实现深海水道储层连续性分布模式的定量评价。研究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区单一水道构型分孤立型(Ⅰ型)、接触型(Ⅱ型)及嵌入型(Ⅲ型)3类,横向叠置比例区间分别为>1.00、0.85∼1.00、<0.85,垂向叠置比例区间分别为>1.00、0.80∼1.00、<0.80;连续系数区间为0.96∼1.34、1.37∼1.67以及1.67∼2.56,Ⅰ型曲率分布在1.00∼1.11,Ⅱ型分布在1.02∼1.28,Ⅲ型分布在1.10∼2.28,连续性随曲率增加而减小。研究量化了不同构型样式的连续系数及曲率分布范围,定量表征了单一水道砂体间的叠置关系,对于深海水道储层高效生产与精细开发有着重要的地质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深海水道 连续性 构型模式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构型模式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代金友 雷禧桢 +2 位作者 皮莎 沈小述 陈代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5-741,共7页
利用构型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对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构型形貌进行划分,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三段式构型模式,探讨了该模式对岩石孔喉体系及其润湿滞后特性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 利用构型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对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构型形貌进行划分,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三段式构型模式,探讨了该模式对岩石孔喉体系及其润湿滞后特性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由a、b和c构型段组成,各构型段相互衔接,形貌各异;a构型段呈重叠形貌,指示了大孔喉体系,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无润湿滞后特性;b构型段呈分离形貌,可细分为b_(1)和b_(2)构型亚段,b_(1)构型亚段指示了中孔喉体系,恒速压汞曲线无润湿滞后特性,常规压汞曲线有润湿滞后特性,b_(2)构型亚段指示了中孔喉体系,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关联润湿滞后特性;c构型段呈重叠形貌,指示了小孔喉体系,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具有同等润湿滞后特性;常规压汞汞弯液面变形集中于b—c构型段,恒速压汞汞弯液面变形集中于b_(2)构型亚段—c构型段;常规压汞曲线和恒速压汞曲线的b_(1)构型亚段可用于接触角校正。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联合曲线的三段式构型模式,对分段接触角校正及表征岩石孔喉分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压汞 恒速压汞 毛细管压力曲线 构型模式 孔喉体系 润湿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盆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储层构型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长组野外露头为例 被引量:36
3
作者 付晶 吴胜和 +1 位作者 王哲 刘钰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74-4182,共9页
应用野外露头资料,通过选取与物源方向近于垂直观察剖面的精细描述、测量和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河、仕望河露头延长组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分流河道储层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按其分... 应用野外露头资料,通过选取与物源方向近于垂直观察剖面的精细描述、测量和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河、仕望河露头延长组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分流河道储层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按其分布位置和成因可分为主干分流河道(包括深切分流河道)、汊道和末端分流河道3种类型;除深切分流河道外,主干分流河道、汊道和末端分流河道砂体宽度、厚度呈正相关的双对数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7,即三者宽厚比相近,而深切分流河道宽厚比较小;其内部充填样式包括垂向加积充填和侧向加积充填2种,以垂向加积充填为主,且可进一步分为水平状、同心状和心滩—水道充填3种;分流河道存在侧向拼接—垂向切叠式、侧向拼接—垂向叠加式和孤立式3种复合叠置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浅水三角洲 分流河道 定量关系 构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陆坡区深水复合水道沉积构型模式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晓明 吴胜和 刘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12,共6页
依据浅层高频地震和深层钻井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特征以及相干体属性地层切片,对西非陆坡深水区复合浊积水道的沉积构型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非陆坡深水区复合浊积水道沉积构型模式可概括为复合水道间的垂... 依据浅层高频地震和深层钻井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特征以及相干体属性地层切片,对西非陆坡深水区复合浊积水道的沉积构型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非陆坡深水区复合浊积水道沉积构型模式可概括为复合水道间的垂向叠置模式和侧向叠置模式、复合水道内部单一水道间的平面迁移模式和剖面迁移模式;复合水道间的垂向叠置模式包括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3种类型,侧向叠置模式包括叠合式和分离式两种类型;复合水道内部单一水道间存在侧向和沿古流向两种迁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陆坡区 复合水道 单一水道 构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卫 路智勇 牛栓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界面 储层构型模式 储层要素 心滩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冲积扇构型及剩余油控制模式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晓光 贺陆明 +4 位作者 吕建荣 张强 戴勇 郑胜 苏海斌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93-496,共4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典型冲积扇沉积油藏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密闭取心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应用Miall储层构型理论与层序地层学,对冲积扇砂砾岩体进行层次结构解剖,划分了7个级次的构型... 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典型冲积扇沉积油藏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密闭取心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应用Miall储层构型理论与层序地层学,对冲积扇砂砾岩体进行层次结构解剖,划分了7个级次的构型界面、4类亚相、7类5级构型单元、9类4级构型单元和10类3级构型单元;详细描述了不同构型单元的规模及物性特征,建立了砾岩储层冲积扇构型模式;分析了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为冲积扇剩余油评价和挖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对提高整个克拉玛依油田冲积扇砂砾岩油藏开发效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冲积扇 构型模式 单元特征 空间展布 剩余油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珏 高兴军 周新茂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24,共12页
研究区为大港油田港东一区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利用区内丰富的岩心、测井等资料,通过单井识别、井间对比等方法,对研究区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进行三维构型精细解剖。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内呈剖面楔状、平面新月状、由下至上物性变差的侧... 研究区为大港油田港东一区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利用区内丰富的岩心、测井等资料,通过单井识别、井间对比等方法,对研究区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进行三维构型精细解剖。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内呈剖面楔状、平面新月状、由下至上物性变差的侧积砂体,侧积模式包括侧向加积及顺流加积并影响点坝内砂体的分布;侧积泥岩夹层呈叠瓦状斜列构成点坝"半连通体";整个复合河道内部在平面上受废弃河道的遮挡或半遮挡,呈现弱连通—不连通;点坝内部的剩余油集中在油层顶部及侧积层上部,受侧积层影响很大,同时还受到点坝侧积模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构型模式 地质知识库 侧积泥岩夹层 剩余油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探1井区山1段储层砂体构型发育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雷 余威 +3 位作者 陈江萌 张建伍 马占荣 井向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81,93,I0005,共14页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庆探1井区山1段为目的层位,以研究区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学、岩石学及测井相等方法,分析庆探1井区山1段岩相、构型表征、砂体叠置关系及发育特征等,建立砂体构型模式。结果表明:庆探1井区山1段共识别9种岩...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庆探1井区山1段为目的层位,以研究区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学、岩石学及测井相等方法,分析庆探1井区山1段岩相、构型表征、砂体叠置关系及发育特征等,建立砂体构型模式。结果表明:庆探1井区山1段共识别9种岩相类型;其储层内部构型界面可划分为单层微相复合体(复合河道带)、单一微相复合体(单一河道带)、单一微相(单砂体)、砂坝增生体、岩石相、层系(纹层组)6级;共识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沿岸滩坝砂体3个Ⅳ级构型单元的单砂体,以及3种砂体叠置方式——切叠式、拼接式和孤立式;平面上,砂体主要以点状、条带状和面状展布;庆探1井区山1段沉积期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动力较弱、河流携砂能量小,形成近源缓坡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该结果为陇东地区山1段储层内部构型研究和气藏精细描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界面 储层 构型模式 山1段 庆探1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表征——以辽河西部凹陷于楼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珏 陈欢庆 +2 位作者 周俊杰 周新茂 杜宜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8,共9页
为了更深入认识储层空间展布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应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的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单砂体在侧向、垂向及平面上的构型模式。研究认为:单砂体侧向可分... 为了更深入认识储层空间展布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应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的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单砂体在侧向、垂向及平面上的构型模式。研究认为:单砂体侧向可分为孤立型、对接型、切叠型3种构型模式,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及前缘席状砂等5种四级构型要素;单砂体垂向构型可分为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孤立式河口砂坝、多期叠加式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叠置等5种模式;单砂体的平面组合可分为孤立条带状河道、交织条带状河道、连片状河道等3种模式;正韵律层为蒸汽驱的优选层段、平面上呈孤立条带状的层段,可以考虑分层注气;部署注气井和采油井时,应优选连通性较好的构型结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前缘 储层 界面识别 构型模式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解剖——以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瑞香 王延章 +3 位作者 孔雪 车雄伟 邴欣 戴厚柱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主体和坝缘等4个3级构型单元。早期阶段,河道分岔频繁,河道下切河口坝,形成"河在坝上走"的沉积模式;中期阶段,河道分支由岔口分流向河道侧向决口演变;晚期阶段,河道侧向决口明显增多,主河道侧向侵蚀叠置。根据储层解剖分析,建立了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近端—中端—远端构型模式,可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潜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 组合 储层 构型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小湖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单砂体构型特征——以南堡凹陷高76断块沙三_(1)亚段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立民 宋宝顺 +3 位作者 余成林 张振宇 李庆 岳大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I0001,共17页
陆相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具有相变快、砂体接触关系复杂的特点。以南堡凹陷高76断块沙三1亚段为例,根据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断陷小湖盆扇三角洲前缘单砂体构型特征,建立扇三角洲前缘三维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 陆相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具有相变快、砂体接触关系复杂的特点。以南堡凹陷高76断块沙三1亚段为例,根据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断陷小湖盆扇三角洲前缘单砂体构型特征,建立扇三角洲前缘三维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溢岸及水下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侧向拼接主要有4种样式,即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拼接型、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拼接型、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型、泥岩分隔型。垂向上,单层单砂体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上河下坝”叠置、多期河道叠置及多期河口坝叠置3种样式。平面上,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呈条带状或交织条带状展布,交织条带状砂体由多个单一条带状的单砂体组成。扇三角洲河口坝较发育,位于河口坝的上部,下切河口坝,发育“河在坝上走”的模式。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介于2.00~6.30 m,宽度介于57.65~499.20 m,平均宽厚比约为41∶1;单一河口坝砂体厚度介于2.26~9.60 m,宽度介于106.26~651.00 m,平均宽厚比约为73∶1;单一溢岸砂体厚度介于0.60~3.46 m,宽度介于40.08~136.35 m,平均宽厚比约为25∶1。单砂体接触关系不同是井间连通性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结果为南堡凹陷剩余油挖潜及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小湖盆 扇三角洲前缘 构型模式 单砂体 储层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构型的三角洲前缘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油组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俊飞 王鹏飞 +2 位作者 尚宝兵 霍春亮 徐静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0-586,共7页
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油藏为三角洲前缘储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水淹样式多,剩余油分布复杂。在深入剖析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动、静态资料分析储层构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质量差异对剩余油分布... 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油藏为三角洲前缘储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水淹样式多,剩余油分布复杂。在深入剖析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动、静态资料分析储层构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质量差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层间隔层和层内夹层的存在,使得注入水分段水洗,水驱效果好;侧向隔挡体的存在,使得注入水无法驱替周围砂体,剩余油富集;层间非均质性造成层间干扰,注入水优先沿储层质量好的砂体运移,剩余油主要分布于薄层、低孔渗层中;坝主体受韵律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水下分流河道以底部水淹为主,中上部富集剩余油;坝缘储层质量差,平面上易被旁超,形成大量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储层 储层构型模式 剩余油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滨岸储层构型精细解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秀玲 万琼华 +2 位作者 罗伟 梁杰 陈晨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7期30-38,共9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油区珠江组储层多为砂体稳定连续分布的滨岸沉积,该区的油田从储层沉积特征、油藏类型、宏观储层物性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开发效果与采收率却有很大区别。以已开发的老油田陆丰A(采收率高达69.8%)... 珠江口盆地陆丰油区珠江组储层多为砂体稳定连续分布的滨岸沉积,该区的油田从储层沉积特征、油藏类型、宏观储层物性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开发效果与采收率却有很大区别。以已开发的老油田陆丰A(采收率高达69.8%)和已结算陆丰B油田(采收率为37.8%)为例,结合国内外滨岸储层露头研究成果,分析了该类油田的顶面微构造、隔夹层分布特征等,总结了陆丰地区滨岸储层的构型模式,指出它们在沉积背景与物性等储层特征上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夹层发育模式不同却用相似的开采方案是造成它们采收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沿岸砂坝发育平行状夹层的油藏,用水平井开发可以有效防止底水锥进,但是对于斜交状夹层发育模式的沿岸砂坝油藏,需要准确预测夹层发育位置,用水平井与定向井结合的方式开采才可以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地区 滨岸储层 构型模式 夹层发育模式 开采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段砂体构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泽民 柯先启 +3 位作者 张攀 文凤琴 童强 刘林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309,共16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段双物源沉积砂体空间组合形态,利用岩心、测井、测试及生产资料,在确定姬塬地区长9段沉积特征基础上,通过逐级解剖砂体构型,分析双物源背景下的砂体发育规律,表征构型要素类型和特征及其组合分布形态。...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段双物源沉积砂体空间组合形态,利用岩心、测井、测试及生产资料,在确定姬塬地区长9段沉积特征基础上,通过逐级解剖砂体构型,分析双物源背景下的砂体发育规律,表征构型要素类型和特征及其组合分布形态。姬塬地区长9段存在8种骨架构型要素,不同沉积区域的构型要素种类不同,西部主要构型要素为辫状河道、废弃河道和越岸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为主;东部主要为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天然堤。平面上,辫状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距离较长,分布较连续;废弃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距离短,分布断续;水下分流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较远,但分布不稳定;河口坝构型要素通常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后方,连续性较差。纵向上,骨架砂体构型要素的叠置和组合程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差,西部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构型要素发育规模和程度均优于东部曲流河三角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延长组 长9段 砂体 要素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密井网砂质辫状河厚砂层单砂体识别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钰铭 李园园 +3 位作者 张友 苏爱芹 陈世泽 张厚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559,共4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原细粒夹层垂向上对厚砂层进行期次划分对比,然后分别对每期辫状河连片砂体采用"单井识别、侧向划界、平面组合"的方法识别出单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单砂体 心滩坝 构型模式 喇嘛甸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滨岸砂坝沉积砂泥空间配置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商晓飞 段太忠 +1 位作者 侯加根 李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2-915,共14页
针对湖泊滨岸砂坝储集层不同级次砂体与隔夹层交互频繁,泥质沉积成因与分布复杂等问题,开展了砂坝储 集层砂泥空间配置关系的研究,对砂坝储集层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山东省峡山湖现代砂坝沉积的解析,结 合板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 针对湖泊滨岸砂坝储集层不同级次砂体与隔夹层交互频繁,泥质沉积成因与分布复杂等问题,开展了砂坝储 集层砂泥空间配置关系的研究,对砂坝储集层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山东省峡山湖现代砂坝沉积的解析,结 合板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砂坝储集层的对比,分析砂、泥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关系,探讨砂坝沉积体的构 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纵向上砂、泥交互沉积特征,湖泊滨岸砂坝可划分为砂泥薄互层、厚泥厚砂、薄泥厚砂 3 种砂泥组合样式,其泥质组分表现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细粒岩相沉积,分别是半深湖 深湖泥、砂泥互层式浅滩、坝 后水体滞留区域泥质沉积以及洪水注卸带来的落淤层。依据每种细粒泥质岩相在现代砂坝沉积中其特定的发育部位 和时序关系,建立了基于沉积过程的泥质沉积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砂坝储集层中的砂坝与泥质沉积的空间 配置关系,并提出砂坝垂向叠置和侧向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典型地层结构。湖泊滨岸砂坝储集层中,泥质的沉积与保 存程度主要受可容空间变化、基准面旋回频繁程度和暴露-冲刷时间 3 个因素的控制,进而影响着储集层中砂、泥岩 的连续性和相对含量。泥质沉积的分布会形成不同级次的隔夹层,并影响砂坝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和流体渗流。明确 砂坝沉积的砂泥空间配置关系可为砂坝储集层内部构型精细表征与建模提供地质模式和信息参数,为油藏开发策略 调整或优化开发方案给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滨岸砂坝 内部结 现代沉积 空间配置关系 构型模式 峡山湖 板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时间单元的单砂体研究
17
作者 盛军 牟中海 +2 位作者 蒲勇 吴涛 王军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共13页
以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 以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储层沉积时间单元中识别出区域夹层。区域夹层与隔层沉积时间单元为泥岩沉积,储层沉积时间单元在横向上为砂泥岩间互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砂体的完整概念,认为单砂体就是在三维空间被周围非渗透性的封隔层所包围的独立砂体。并指出了单砂体受沉积、构造及成岩三大因素控制,明确了在这三大因素控制下单砂体的识别标志,同时总结出了单砂体的基本构型模式。笔者成功地将这套研究方法应用于尕斯库勒油田Ⅶ5小层,把原来小层级别的两个单砂体划分为沉积时间单元级别的17个单砂体,大大提高了单砂体的研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沉积时间单元 单砂体 构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英语复合词的词性特征
18
作者 肖明清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7期264-265,共2页
现代英文语法中,有三种常见的构词方式:合成法、词缀法和转换法。其中的合成法构成的词在语法上被称为复合词。该文考察了英语复合词的形式、构型、语法和语义,并试图通过对复合词特征的全面分析,建立起学习复合词的认知体系,引导英语... 现代英文语法中,有三种常见的构词方式:合成法、词缀法和转换法。其中的合成法构成的词在语法上被称为复合词。该文考察了英语复合词的形式、构型、语法和语义,并试图通过对复合词特征的全面分析,建立起学习复合词的认知体系,引导英语学习者正确把握和使用英语中的复合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词 认知体系 组合形式 构型模式 语法关系 语义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Fragment Impact Resistance of a Composite Mast
19
作者 Wei Zhang Chao Wu +2 位作者 Wenshan Yang Shanshan Xu Shaofei R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1年第3期300-305,共6页
Due to the unique structural mode and material property of a composite sandwich plate, related research such as fragment impact resistance of a composite mast is short of publication and urgent in this field. In this ... Due to the unique structural mode and material property of a composite sandwich plate, related research such as fragment impact resistance of a composite mast is short of publication and urgent in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the commonly accepted sandwich core board theory was modified. Damage caused by a fragment attack was simulated onto a sandwich plate model built with solid and shell elements. It was shown that shear failure and vast matrix cracking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outer coat damage, and tension failure and partial matrix cracking are the cause for inner coat damage. Additionally, according to complexities in actual sea battles, different work conditions of missile attacks were set. Ballistic limit values of different fragment sizes were also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enhancing the fragment impact resistance of a composite m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mast sandwich plate fragment impact ballistic lim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pecimen size on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stone under high strain rate 被引量:28
20
作者 Li Ming Mao Xianbiao +4 位作者 Lu Aihong Tao Jing Zhang Guanghui Zhang Lianying Li Ch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2期151-156,共6页
In this experiment, red sandstone specimens, having slenderness ratios of 0.5, 0.7, 0.9 and 1.1 respectively, were subjected to blow tests using a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system at a pressure of 0.4 atmosph... In this experiment, red sandstone specimens, having slenderness ratios of 0.5, 0.7, 0.9 and 1.1 respectively, were subjected to blow tests using a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system at a pressure of 0.4 atmospheres. In this paper, we hav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slenderness ratio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stone under high strain rates. The processes of compaction, elastic deformation and stress softening deformation of specimens contract with an increase in slenderness ratio, whilst the nonlinear deformation process extends correspondingly. In addition, degrees of damage of specimens reduced gradually and the type of destruction showed a transformation trend from stretching failure towards shear failure when the slenderness ratio increased. A model of dynamic damage evolution in red sandston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constitutive model at different ratios of length to diameter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curve,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which could reflect the stress–strai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stone, was verified. From the view of energy dissipation, an increase in slenderness ratio of a specimen de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and caused a gradual fall in the capability of energy dissipation during the specimen failure process. To some extent, the study indicated the effects of slenderness ratio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stone under the high strain rate,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to related engineering designs and academic resear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sandstone Slenderness ratio SHP BImpact failure Energy dissip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