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氧指数高刚性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丽英 姜如愿 +1 位作者 王林 袁炜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6,共6页
采用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与短玻璃纤维协同改性聚丙烯,制备了高氧指数高刚性聚丙烯,研究了阻燃剂与玻璃纤维对聚丙烯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的影响,以及改性聚丙烯对加工温度和螺杆转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30%... 采用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与短玻璃纤维协同改性聚丙烯,制备了高氧指数高刚性聚丙烯,研究了阻燃剂与玻璃纤维对聚丙烯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的影响,以及改性聚丙烯对加工温度和螺杆转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30%阻燃剂和15%玻璃纤维的聚丙烯极限氧指数达到45.5%,垂直燃烧等级达到UL 94 V-0级,拉伸强度为70 MPa,弯曲强度为77.75 MPa,弯曲模量达到4498 MPa,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为5.03 kJ/m^(2);玻璃纤维显著提高了聚丙烯的熔体黏度,提高加工温度和螺杆转速均能使聚丙烯的塑化时间降低,加工温度对塑化时间的影响相对更大,而平衡转矩和物料温度对转速的敏感性则更强,加工过程中需要重视加工温度和螺杆转速对聚丙烯综合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极限氧指数 垂直燃烧等级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及其阻燃体系LOI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韩颂青 钱立军 +2 位作者 杜建新 李斌 王建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8-170,共3页
研究了PVC及其阻燃体系的LOI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从热分解动力学及热释放角度分析了影响这种规律的原因。实验结果发现虽然PVC+Cu2O体系的常温氧指数明显高于PVC+MoO3体系,但在高温下后者的LOI值反而超出前者。这表明在实际火灾发生时... 研究了PVC及其阻燃体系的LOI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从热分解动力学及热释放角度分析了影响这种规律的原因。实验结果发现虽然PVC+Cu2O体系的常温氧指数明显高于PVC+MoO3体系,但在高温下后者的LOI值反而超出前者。这表明在实际火灾发生时,MoO3的阻燃作用可能要优于Cu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阻燃体系 常温极限氧指数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
3
作者 李璨然 周松 +2 位作者 杨青林 余闻达 罗玉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6,101,共8页
为提高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选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为阻燃剂,马来酸酐接枝ABS(ABS-g-MAH)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制备了CPVC/ABS和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热变形温度、热重... 为提高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选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为阻燃剂,马来酸酐接枝ABS(ABS-g-MAH)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制备了CPVC/ABS和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热变形温度、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研究了CPVC和ABS-g-MAH质量分数对ABS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30%的CPVC使ABS的极限氧指数由20.0%增至26.6%,拉伸强度(41.55 MPa)提高22.8%,但韧性和热稳定性降低。将ABS-g-MAH等量替代ABS,ABS-g-MAH可改善CPVC/ABS的力学性能和界面黏附。与CPVC/ABS(质量分数30∶70)的力学性能相比,ABS-g-MAH/CPVC/ABS(质量分数17.5∶30∶52.5)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6%、51.9%和13.7%。适量添加ABS-g-MAH能提高ABS-g-MAH/CPVC/ABS的热变形温度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氯乙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增容剂 力学性能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镍壳聚糖的可控制备及阻燃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4
作者 吴伟 李继丰 +3 位作者 胡超凡 戎强 封其春 杜兆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07,共7页
为了克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易燃的缺陷。实验以壳聚糖、五氧化二磷、硝酸镍、甲烷磺酸为原料,通过磷酸化改性和螯合作用合成了磷酸镍壳聚糖(NiPCS),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 为了克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易燃的缺陷。实验以壳聚糖、五氧化二磷、硝酸镍、甲烷磺酸为原料,通过磷酸化改性和螯合作用合成了磷酸镍壳聚糖(NiPCS),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仪对NiPCS的微观化学结构进行表征。进一步通过双螺杆挤出工艺将NiPCS和PET熔融共混得到NiPCS/PET复合材料,并对NiPCS/PET的微观形貌、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PCS具有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通过配位作用,NiPCS能够均匀地分散在PET内,并充分包裹PET分子链,形成结构稳定的NiPCS/PET。含10 wt%NiPCS的NiPCS/PET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5.1%。相较纯PET,NiPCS/PET点燃时间延长5 s,烟生成速率和总产烟量下降50%以上。同时,NiPCS有效抑制了PET的熔滴和产烟量,促进了材料成炭率。NiPCS/PET具有优异的阻燃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磷酸镍壳聚糖 界面作用 极限氧指数 成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基阻燃母粒的制备及其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湘 方松刚 +3 位作者 徐娟 刘海路 刘宏 刘文浩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143,168,共6页
以聚乙烯(PE)再生颗粒(Z-PE)为基体材料,采用溴代三嗪、三氧化二锑、聚磷酸铵、季戊四醇、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等阻燃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3种阻燃母粒(FRM-A、FRM-B和FRM-C),并将其添加到木塑复合材料(WPC)中,系统地分析了复合材料的阻... 以聚乙烯(PE)再生颗粒(Z-PE)为基体材料,采用溴代三嗪、三氧化二锑、聚磷酸铵、季戊四醇、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等阻燃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3种阻燃母粒(FRM-A、FRM-B和FRM-C),并将其添加到木塑复合材料(WPC)中,系统地分析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阻燃母粒质量分数为30%时,3种母粒均能有效提升WPC的阻燃性能,其中FRM-C母粒(WPC/30FRM-C)展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随着FRM-C质量分数增至45%,WPC/45FRM-C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34.5%,较WPC(20.5%)显著提升14个百分点,并通过UL94 V-0等级(2.0 mm)。采用母粒直接混合注塑工艺制备的WPC/45FRM-C试样,其阻燃性能与挤出注塑工艺(1^(#)-WPC/45FRM-C)相当,而力学性能得到提升,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升了10.9%、12.7%、9.5%和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再生粒子 木塑复合材料 阻燃母粒 锥形量热仪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丙烯酸树脂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晨曦 谢明 +2 位作者 刘丝梦 陈龙 孙俊芬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为解决丙烯酸树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阻燃性能低的问题,通过超声和机械搅拌相结合的方法在丙烯酸树脂乳液中加入由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和三聚氰胺(MEL)以不同配比复合而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得阻燃丙烯酸树脂涂料(PA-IFR)。... 为解决丙烯酸树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阻燃性能低的问题,通过超声和机械搅拌相结合的方法在丙烯酸树脂乳液中加入由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和三聚氰胺(MEL)以不同配比复合而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得阻燃丙烯酸树脂涂料(PA-IFR)。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铅笔硬度计和极限氧指数仪对PA-IFR的化学结构、透光率、硬度以及阻燃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膨胀型阻燃剂的质量分数为30%,APP/PER/MEL的配方比为2∶1∶1时,PA-IFR的硬度达到5H,极限氧指数LOI值达32.6%,属于难燃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树脂 膨胀型阻燃剂 极限氧指数 阻燃涂料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卤阻燃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苏家凯 刘双艳 +3 位作者 厉勇 温晓丹 刘艳玲 赵衍逊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通过氮磷系阻燃剂复配方式,以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为主阻燃剂,二乙基次膦酸铝(ADP)为协效阻燃剂,六方氮化硼(h-BN)为杂化改性剂,白油为溶剂,制备了无卤阻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纤维。首先对阻燃剂粉体进行干燥、表面处理,然后... 通过氮磷系阻燃剂复配方式,以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为主阻燃剂,二乙基次膦酸铝(ADP)为协效阻燃剂,六方氮化硼(h-BN)为杂化改性剂,白油为溶剂,制备了无卤阻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纤维。首先对阻燃剂粉体进行干燥、表面处理,然后与白油共混,经过超声波液相分散、研磨机高速研磨,得到无卤阻燃浆料。将此阻燃浆料分散到PE-UHMW纺丝原液中,经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得到冻胶丝,冻胶丝经过溶剂萃取、干燥、热牵伸,最终得到阻燃PE-UHMW纤维,对纤维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研磨机的反复研磨,可将粉体粒径降低到百纳米级别,更易于在PE-UHMW溶胀液中分散,且极大地提升了阻燃纤维的可纺性;杂化改性剂提升了复配阻燃剂的阻燃性和材料的阻燃等级,当h-BN质量分数为4%时,阻燃剂质量分数可以到20%,PE-UHMW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值达到27.5%,材料阻燃等级达到V-0级;通过一系列改性手段,可使PE-UHMW纤维在添加大量的阻燃粉体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可纺性,且改性对纤维力学性能影响较小,拓宽了PE-UHMW纤维的应用领域,提升其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 无卤阻燃 阻燃剂复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固体阻燃浮力材料的合成与阻燃性能研究
8
作者 栾国华 吴一鹏 +1 位作者 李鑫 吴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为了解决油品储运过程中所用的固体阻燃浮力材料存在的环保和阻燃性能不理想等问题,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基体、微晶纤维素为炭源、植酸溶液为酸源和气源,合成了一种新型环保无毒的生物质阻燃浮力材料,并对材料形貌、极限氧指数、密度、体... 为了解决油品储运过程中所用的固体阻燃浮力材料存在的环保和阻燃性能不理想等问题,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基体、微晶纤维素为炭源、植酸溶液为酸源和气源,合成了一种新型环保无毒的生物质阻燃浮力材料,并对材料形貌、极限氧指数、密度、体积电阻率、机械强度、隔热及抑制油品挥发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53%,最低密度为0.469 g/cm^(3),体积电阻率为2.178×10^(7)Ω·m,抗压强度为512 kPa,油品挥发抑制率为97%。该生物质材料具有阻燃性能优异、机械强度高、抑制油品挥发性能良好、可降解等特点,可满足油品储运过程中阻燃防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电阻率 抑制油品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的阻燃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高卫卫 曹海建 +1 位作者 钱坤 承永刚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本文以微胶囊红磷为主要阻燃剂,纳米SiO2为增韧剂,采用共混熔融法制备阻燃型聚酯纤维样条,并研究阻燃剂及增韧剂用量对聚酯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红磷能明显增强聚酯纤维的阻燃性能,纳米SiO2的加入能改善聚酯纤... 本文以微胶囊红磷为主要阻燃剂,纳米SiO2为增韧剂,采用共混熔融法制备阻燃型聚酯纤维样条,并研究阻燃剂及增韧剂用量对聚酯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红磷能明显增强聚酯纤维的阻燃性能,纳米SiO2的加入能改善聚酯纤维样条的力学性能;微胶囊红磷含量为5%时,聚酯纤维样条的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3,拉伸强度为17.99MPa,弯曲强度为26.75MPa,冲击强度为1.97kJ/m2,材料力学性能下降严重;微胶囊红磷含量为3%、纳米SiO2含量为2%时,聚酯纤维样条的LOI值为29,拉伸强度为35.51N/mm2,弯曲强度为31.54MPa,冲击强度为2.03kJ/m2,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红磷 纳米SIO2 聚酯 阻燃性能 力学性能 极限氧指数(l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路面沥青常用阻燃剂改性技术研究方法 被引量:19
10
作者 谭忆秋 蓝碧武 +1 位作者 纪伦 尚云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1-714,719,共5页
沥青路面是隧道路面铺装的主流,然而沥青易燃,易造成沥青路面隧道火灾事故。选择常用有效的阻燃剂,组成卤-锑-硼阻燃体系,实验研究了沥青路面阻燃改性技术。研究中采用极限氧指数、协同效率和EV等指标评价阻燃剂对沥青阻燃改善效果,通... 沥青路面是隧道路面铺装的主流,然而沥青易燃,易造成沥青路面隧道火灾事故。选择常用有效的阻燃剂,组成卤-锑-硼阻燃体系,实验研究了沥青路面阻燃改性技术。研究中采用极限氧指数、协同效率和EV等指标评价阻燃剂对沥青阻燃改善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掺量,明确常用阻燃剂的改性技术方法和效果,并提出切实可行卤-锑-硼阻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沥青 极限氧指数 协效 阻燃改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纤维及其阻燃特性 被引量:42
11
作者 尹朝清 徐园 张清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120,共5页
主要综述聚酰亚胺纤维的国内外发展概况,产业现状以及其耐高温、耐辐射、耐溶剂、高强高模、阻燃等基本特性,重点阐述了其本质阻燃特性,包括极限氧指数及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对聚酰亚胺纤维的阻燃改性研究有所增加,主要包... 主要综述聚酰亚胺纤维的国内外发展概况,产业现状以及其耐高温、耐辐射、耐溶剂、高强高模、阻燃等基本特性,重点阐述了其本质阻燃特性,包括极限氧指数及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对聚酰亚胺纤维的阻燃改性研究有所增加,主要包括引入磷元素、氟元素以及有机硅等体系。与其他阻燃纤维对比发现,聚酰亚胺纤维在高温防护、高温过滤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成为较好的高温阻燃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纤维 阻燃 耐高温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孙春梅 龚铮 +2 位作者 吴荣梁 王雪峰 王幸宜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0-264,共5页
以三季戊四醇(TPE)、亚磷酸三苯酯(TPP)为反应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非溶剂酯交换一步法合成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膨胀型阻燃剂。用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初步确定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类的物质。热分析表明,10%的失重所对应的温度为... 以三季戊四醇(TPE)、亚磷酸三苯酯(TPP)为反应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非溶剂酯交换一步法合成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膨胀型阻燃剂。用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初步确定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类的物质。热分析表明,10%的失重所对应的温度为122℃,50%的失重对应的温度为371℃;其失重速率最大时的峰顶温度为329℃;在500℃时的成炭量高达40%。以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和三聚氰胺复配阻燃的环氧树脂,添加量为19%时其极限氧指数(LOI)为35%,通过了UL94V0级,表明该阻燃剂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阻燃剂 合成方法 极限氧指数 阻燃性能 合成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胺甲醛树脂包覆改性聚磷酸铵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健生 纪利俊 +2 位作者 陈葵 武斌 朱家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3-167,173,共6页
将聚磷酸铵(APP)热活化后与三聚氰胺(MEL)进行反应得到接枝MEL的APP(MAPP),进一步用甲醛交联制得密胺-甲醛树脂包覆改性的APP(MFAPP)。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APP的表面被成功地包覆上了密胺-甲醛树脂,改性APP的... 将聚磷酸铵(APP)热活化后与三聚氰胺(MEL)进行反应得到接枝MEL的APP(MAPP),进一步用甲醛交联制得密胺-甲醛树脂包覆改性的APP(MFAPP)。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APP的表面被成功地包覆上了密胺-甲醛树脂,改性APP的起始分解温度从190℃升高到了245℃;研究MEL用量对MFAPP水溶性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表明,改性后APP的水溶性大幅下降,阻燃性能得到提高。当MEL的质量为APP的8%时,MFAPP的溶解度达到最低,此时70PP/30MFAPP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8%,70PP/20MFAPP/10PER的LOI值达到了35.0%;进一步研究改性对APP与聚丙烯(PP)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P/MFAPP拉伸性能优于PP/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密胺甲醛树脂 水溶性 极限氧指数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其阻燃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富生 胡星琪 段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59,共4页
介绍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其阻燃剂的分类、作用机理、作用途径。阐述了聚酯纤维、聚酰胺、热塑性饱和聚酯塑料、聚乙烯、聚丙烯、复合材料及纳米材料等一些常见阻燃高分子材料的现状。通过分析阻燃剂的发展趋向预测了阻燃高分子材料发展的... 介绍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其阻燃剂的分类、作用机理、作用途径。阐述了聚酯纤维、聚酰胺、热塑性饱和聚酯塑料、聚乙烯、聚丙烯、复合材料及纳米材料等一些常见阻燃高分子材料的现状。通过分析阻燃剂的发展趋向预测了阻燃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一些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高分子材料 阻燃剂 研究进展 聚酯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阻燃剂阻燃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忠厚 王银涛 +2 位作者 杨光 冯丽 闫春绵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0,共4页
制备了复合阻燃剂阻燃硬质聚氨酯(PUR-R)泡沫塑料,研究了复合阻燃剂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三(2-氯异丙基)磷酸酯(TCPP)、可膨胀型石墨(EG)和氢氧化铝(ATH)对PUR-R泡沫塑料阻燃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复合阻燃剂的最佳配比。用... 制备了复合阻燃剂阻燃硬质聚氨酯(PUR-R)泡沫塑料,研究了复合阻燃剂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三(2-氯异丙基)磷酸酯(TCPP)、可膨胀型石墨(EG)和氢氧化铝(ATH)对PUR-R泡沫塑料阻燃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复合阻燃剂的最佳配比。用极限氧指数(LOI)测定仪、烟密度测定仪和万能试验机测定了阻燃PUR-R泡沫塑料的LOI、烟密度等级和压缩强度,结果表明,当DMMP,TCPP,EG,ATH的质量比为2∶2∶3∶3时,在25份聚醚多元醇中添加12份复合阻燃剂,制备的阻燃PUR-R泡沫塑料的LOI达26.3%,烟密度等级为77.63,压缩强度为0.18 MPa,阻燃PUR-R泡沫塑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阻燃剂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极限氧指数 烟密度 压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2-硫代-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基)乙二胺的合成及阻燃性能 被引量:15
16
作者 任元林 程博闻 张金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14-1317,共4页
以新戊二醇与PSCl3合成2-硫代-2-氯-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烷(DDSP),再与乙二胺反应,合成了-种新型含有磷、氮、硫的阻燃剂:N,N’-二(2-硫代-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基)乙二胺(DDPSN),用元素分析、FTIR... 以新戊二醇与PSCl3合成2-硫代-2-氯-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烷(DDSP),再与乙二胺反应,合成了-种新型含有磷、氮、硫的阻燃剂:N,N’-二(2-硫代-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基)乙二胺(DDPSN),用元素分析、FTIR、^1HNMR、MS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热重(TG)分析,研究了反应物摩尔比、缚酸剂及催化剂、反应温度对DDPSN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标题化合物结构与预期一致.其初始热分解温度大于290℃,在1000℃时仍有24.5%的残炭率。新戊二醇与PSCl3摩尔比为1.75:1时。DDSP产率高达85%,而DDSP与乙二胺摩尔比为1:1.25时,DDPSN产率为89%;采用4-二甲氨基吡啶(DMAP)作为缚酸剂的效果优于吡啶和三乙胺,其加入量为新戊二醇质量分数的1%时.可使DDPSN产率提高到92%,反应温度以0~5℃为宜。其阻燃粘胶膜实验结果表明,DDPSN在粘胶中质量分数为18%时,极限氧指数(LOI)值可达28%.是-种效果很好的阻燃剂。由阻燃粘胶膜燃烧后生成的炭残渣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知,炭残渣表面有很多隆起的泡状物,且试样的断面为蜂窝状结构,表明该阻燃剂为膨胀型阻燃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戊二醇 三氯硫磷 DDPSN 极限氧指数 阻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在蚕丝织物上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紫颖 沈一峰 +1 位作者 杨雷 郭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7-82,共6页
为探究自制的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PN)接枝蚕丝织物的阻燃效果,研究了工艺因素对蚕丝织物接枝率的影响及接枝率与阻燃效果的关系,对整理后蚕丝织物的阻燃耐久性、燃烧后的炭渣形态、磷氮元素含量及织物的物理性能、染色性能进行观察测试... 为探究自制的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PN)接枝蚕丝织物的阻燃效果,研究了工艺因素对蚕丝织物接枝率的影响及接枝率与阻燃效果的关系,对整理后蚕丝织物的阻燃耐久性、燃烧后的炭渣形态、磷氮元素含量及织物的物理性能、染色性能进行观察测试。结果表明:经PN接枝处理后的蚕丝织物表现出较好的阻燃效果,且不影响织物本身的物理性能,接枝率越高,极限氧指数(LOI值)就越大;当PN的接枝率达到15.4%时,蚕丝织物的LOI值可以达到31.2%,经过50次的水洗处理后,其LOI值仍能达到3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织物 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 接枝 极限氧指数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阻燃聚乙烯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渊 贾润礼 柳学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6,49,共4页
通过极限氧指数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聚磷酸铵(APP)对聚乙烯(PE)的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Ⅱ型APP在添加量达到30%以后,PE的氧指数达到了22.4,可以实现离火后很快自熄;在添加了APP后,PE的拉伸强度在开始的时候提高,当... 通过极限氧指数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聚磷酸铵(APP)对聚乙烯(PE)的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Ⅱ型APP在添加量达到30%以后,PE的氧指数达到了22.4,可以实现离火后很快自熄;在添加了APP后,PE的拉伸强度在开始的时候提高,当添加量超过20%后,其拉伸强度开始缓慢降低;PE的缺口冲击强度在添加APP后,在添加量很低时就产生了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聚磷酸铵 极限氧指数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闫红芹 凤权 +1 位作者 彭祥 谢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16,共5页
为了解壳聚糖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采用热重(TG)法测试了纤维的热学特征,对纤维耐热性能和极限氧指数进行了测试,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受热后纤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的TG曲线有3个失重台阶,在270℃左右开始热分解,900... 为了解壳聚糖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采用热重(TG)法测试了纤维的热学特征,对纤维耐热性能和极限氧指数进行了测试,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受热后纤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的TG曲线有3个失重台阶,在270℃左右开始热分解,900℃分解完全,残炭量为8.6%;纤维热稳定性好,耐湿热性优于耐干热性,随干热和湿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纤维性能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下降幅度大于断裂强力;壳聚糖纤维极限氧指数为38%,燃烧特征属于难燃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纤维 热稳定性 燃烧性能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和Al_2O_3对PP/APP/PER膨胀阻燃体系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63
20
作者 杜建新 郝建薇 王建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5-167,共3页
聚丙烯/聚磷酸铵/季戊四醇(PP/APP/PER)是一典型的无卤膨胀体系,文中结合氧指数(LOI)及热失重分析(TGA)实验配合锥形量热仪(CONE)研究了SiO2和Al2O3对该膨胀体系阻燃、抑烟的协同作用。与文献[1]的比较表明,不具有分子筛笼形结构的SiO2... 聚丙烯/聚磷酸铵/季戊四醇(PP/APP/PER)是一典型的无卤膨胀体系,文中结合氧指数(LOI)及热失重分析(TGA)实验配合锥形量热仪(CONE)研究了SiO2和Al2O3对该膨胀体系阻燃、抑烟的协同作用。与文献[1]的比较表明,不具有分子筛笼形结构的SiO2或Al2O3同样也具有促进PP/APP/PER体系凝缩相快速成灰、稳定炭层、降低热释放及烟释放的作用;说明硅铝酸盐的物理结构不是影响膨胀阻燃协同作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磷酸铵 季戊四醇 膨胀阻燃体系 协同作用 锥型量热仪 极限氧指数 二氧化硅 三氧化二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