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钢管混凝土Y形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左金洲 王静峰 +1 位作者 邢文彬 李守继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2,共7页
文章研究了支管受拉或受压的圆钢管混凝土Y形节点在各种失效模式下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基于不同失效模式下的破坏机理和受力状态,建立了合理的力学计算模型,提出了支管截面形式为圆形或矩(方)形的圆钢管混凝土Y形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 文章研究了支管受拉或受压的圆钢管混凝土Y形节点在各种失效模式下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基于不同失效模式下的破坏机理和受力状态,建立了合理的力学计算模型,提出了支管截面形式为圆形或矩(方)形的圆钢管混凝土Y形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圆钢管混凝土Y形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圆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设计和实际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钢管混凝土 Y形节点 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失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限荷载条件下螺旋桩的螺距设计与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35
2
作者 董天文 梁力 +1 位作者 王明恕 张成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31-2034,共4页
螺旋桩基础在工程中有一定应用。但目前对于极限荷载条件下螺旋桩基础的地基破坏模式、桩型设计、单桩和群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以及合理的螺距(叶片间距)与叶片直径比等问题的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完善。经分析,螺旋桩的桩型设计核心问... 螺旋桩基础在工程中有一定应用。但目前对于极限荷载条件下螺旋桩基础的地基破坏模式、桩型设计、单桩和群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以及合理的螺距(叶片间距)与叶片直径比等问题的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完善。经分析,螺旋桩的桩型设计核心问题是螺距设计,在极限荷载条件下,建立其地基的破坏模式,推导出了螺距(叶片间距)与叶片直径的比例关系,即最小螺距和控制螺距,并得出了不同的螺距情况下的单桩和群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同群桩基础的静载试验结果对比,桩基础极限承载力估算值与试验结果拟合较好,说明本文提出的螺旋桩地基破坏模式接近于实际破坏情况,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用于工程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螺旋桩 极限荷载 控制螺距 极限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K型圆管节点新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被引量:8
3
作者 童乐为 孙建东 陈以一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521,共7页
建立了平面K型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综合考虑两支管搭接顺序和内隐蔽部分焊缝是否焊接等影响因素,并得到了试验验证,适应性良好.应用该模型,对4类圆管K型节点型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导出K型节点极限承载力新的计... 建立了平面K型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综合考虑两支管搭接顺序和内隐蔽部分焊缝是否焊接等影响因素,并得到了试验验证,适应性良好.应用该模型,对4类圆管K型节点型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导出K型节点极限承载力新的计算公式,进而提出承载力设计值建议公式.采用国际管节点数据库中试验数据,与现有国内外规范公式进行比较评价,证明该公式有较高的精度和广泛的适用性,能综合反映影响承载力的诸多因素,公式可同时计算间隙型和搭接K型节点,可计算两腹杆具有不同几何参数以及弦杆有轴力作用的K型节点承载力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型圆管节点 间隙与搭接 内隐蔽焊缝 有限元分析模型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非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组合结构反力装置的大直径桩基测试技术
4
作者 殷永高 郑诗文 +2 位作者 李梦晨 郑鑫 奚邦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9-554,共6页
文章利用自平衡原理,结合静载检测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桩基检测技术。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反力装置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探讨反力装置的承载特性,分析根式沉井抗拔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组合结构反力装置以静载试验的方式... 文章利用自平衡原理,结合静载检测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桩基检测技术。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反力装置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探讨反力装置的承载特性,分析根式沉井抗拔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组合结构反力装置以静载试验的方式实现了大直径桩的承载力检测,提高并有效确保大直径桩承载力检测的准确性。堆载集中地表区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增加根键布置对于提升沉井抗拔承载力具有显著效果,利用根式沉井作为反力装置提供承载力具有优越性。处在受压状态下的根式沉井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大于非受压状态下根式沉井极限承载力与所施加的荷载之和,其装置起到良好的效果,极大发挥了周围土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检测 自平衡 数值分析 极限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组合桥梁负弯矩区接缝抗弯性能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邓舒文 邵旭东 +1 位作者 晏班夫 邱明红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9-412,共14页
对适用于轻型组合桥梁负弯矩区的T形横向接缝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对负弯矩加载接缝的全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对接缝设计参数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试件的主裂缝出现在连续浇筑的UHPC接缝界面和加载点下方的面板表面,试... 对适用于轻型组合桥梁负弯矩区的T形横向接缝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对负弯矩加载接缝的全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对接缝设计参数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试件的主裂缝出现在连续浇筑的UHPC接缝界面和加载点下方的面板表面,试件中部未发现明显裂纹,UHPC接缝界面的可视初裂强度可以满足实桥设计荷载.对试验梁进行分析,提出接缝最大裂缝宽度、考虑UHPC拉伸刚度效应的设计弯矩和挠度计算公式,获得每阶段承载力的计算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参数讨论和计算可知,跨度L=20~50 m的轻型组合桥梁T形接缝上部加长长度可以设置为0.1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UHPC接缝 抗弯性能试验 裂缝宽度计算 挠度计算 极限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区输电塔架安全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鸣 李永诰 +1 位作者 张厚启 王传生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38,共5页
煤矿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区的塌陷和地表变形对穿越该地区的输电线路铁塔与基础存在着极大的危害,输电线路设计中应对塌陷和变形估计充足。通过对输电塔进行地表移动下的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以研究不同工况下杆塔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 煤矿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区的塌陷和地表变形对穿越该地区的输电线路铁塔与基础存在着极大的危害,输电线路设计中应对塌陷和变形估计充足。通过对输电塔进行地表移动下的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以研究不同工况下杆塔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单支座竖向位移(地表不均匀沉降)是一种最危险的状况,在位移荷载较小时塔架即丧失了稳定性,由此针对地质灾害区的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提出建议,并提出了线路规划设计改进措施及地基、基础处理方案,研究结果为我国煤矿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区输电线路的安全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区 输电塔 地表变形 极限承载力计算 杆塔结构设计 基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填充墙等效斜压杆模型的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董硕 王来 史奉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0,共6页
填充墙作为钢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实际工程设计与研究中没有考虑填充墙的影响。在连续倒塌工况下,分析填充墙在钢框架结构的受力情况,提出填充墙的等效压杆模型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简化方法,... 填充墙作为钢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实际工程设计与研究中没有考虑填充墙的影响。在连续倒塌工况下,分析填充墙在钢框架结构的受力情况,提出填充墙的等效压杆模型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简化方法,得到考虑填充墙作用下塑性铰阶段的失效点竖向承载力。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已简化的模型进行框架连续倒塌分析,验证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探讨填充墙对塑性铰的形成发展、极限承载力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填充墙能有效提高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倒塌 填充墙 拆除构件法 等效斜压杆模型 极限承载力计算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improved rigid blocks failure mechanism for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based on slip-line field theory 被引量:5
8
作者 赵炼恒 杨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47-1057,共11页
Based on the slip-line field theory, a two-dimensional slip failure mechanism with mesh-like rigid block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problems of rough found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 Based on the slip-line field theory, a two-dimensional slip failure mechanism with mesh-like rigid block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problems of rough found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pper bound limit analysis theorem. In the velocity discontinuities in transition area, the velocity changes in radial and tangent directions are allowed.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of the stability problems of geotechnical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by equating the work rate of external force to internal dissipation along the velocity discontinuities, and then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are transformed as an upper-bound mathematic optimization model. The upper bound solutions for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are obtained by use of the nonlinear 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ming and interior point method. From the numerical result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work gives better calculation results than existing upper bound methods and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more accurate plastic collapse load for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rough foun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rough foundation slip-line field theory upper bound limit analysis theorem slip failure mechanism non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