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拔桩极限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继红 朱合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39-2344,共6页
将抗拔桩侧阻力分解为与桩侧正压力不相关的桩-土黏结强度pc、与桩侧有效正压力成正比的摩擦力sF两部分,采用摩擦定律计算摩擦力sF。基于轴对称条件,假定土体为半无限弹性体,以Mindlin公式积分计算分析极限平衡状态下桩-土共同作用,依... 将抗拔桩侧阻力分解为与桩侧正压力不相关的桩-土黏结强度pc、与桩侧有效正压力成正比的摩擦力sF两部分,采用摩擦定律计算摩擦力sF。基于轴对称条件,假定土体为半无限弹性体,以Mindlin公式积分计算分析极限平衡状态下桩-土共同作用,依据平面应变条件下柱状孔扩张的弹性力学解建立桩-土界面位移协调方程,推导出抗拔桩极限平衡方程,给出了求解方法及计算参数确定方法。该方程能反映桩与土的材料特性、桩体尺寸、桩顶埋深、群桩效应、卸荷效应等多因素对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合海上风电大直径超长抗拔钢管桩足尺试验进行验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抗拔极限承载力与实测值接近,计算精度远高于现行规范推荐方法,其结果可为工程应用及抗拔桩承载力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拔桩 极限承载力 极限平衡方程 足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大跨度破碎站硐室稳定性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增辉 高谦 +1 位作者 董璐 岳斌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50-555,共6页
根据叠加压缩拱承载结构和围岩耦合的力学特点,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高应力矿区大跨度硐室工程的可靠度分析模型,利用FOSM法确定了高应力大跨度硐室的可靠度指标。通过对金川矿区破碎站硐室施工特点、地质调查和岩石力学3方面变异参... 根据叠加压缩拱承载结构和围岩耦合的力学特点,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高应力矿区大跨度硐室工程的可靠度分析模型,利用FOSM法确定了高应力大跨度硐室的可靠度指标。通过对金川矿区破碎站硐室施工特点、地质调查和岩石力学3方面变异参数的均值及方差的计算,得到适合该矿区的可靠度指标计算式,并对金川Ⅲ矿区破碎站硐室的可靠度指标计算,其最小值为1.137。假设影响破碎站硐室稳定性的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则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存在确定的关系。根据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关系式可以计算得到硐室结构的失稳风险概率小于5.87%,即该硐室稳定性可靠度大于94.13%满足硐室稳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硐室 极限平衡方程 可靠度模型 金川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环境载荷对控油装置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李志刚 张岚 +2 位作者 李春生 王立权 赵仁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5-370,共6页
针对海底载荷对控油装置设计参数及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建立控油装置稳定性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极限平衡方程对控油装置入泥深度、海床承载力和抗倾稳定性等进行分析,确定了海土参数、海流速度对控油装置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通过相似性原... 针对海底载荷对控油装置设计参数及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建立控油装置稳定性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极限平衡方程对控油装置入泥深度、海床承载力和抗倾稳定性等进行分析,确定了海土参数、海流速度对控油装置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通过相似性原理设计了控油装置缩比试验模型,并对控油装置模型进行了海底载荷的稳定性模拟试验。试验表明海底载荷对控油装置稳定性影响规律与理论研究相吻合,并分析得到了控油装置稳定工作时的极限倾角及密封压力等关键参数,对控油装置设计及其在复杂海底环境中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载荷 控油装置 极限平衡方程 入泥深度 缩比模型 极限倾角 密封压力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学原理的锚杆破坏特征分析与巷道修复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信 刘春峰 +2 位作者 许亚栋 王成功 李杨杨 《中国煤炭》 2020年第12期117-122,共6页
针对王楼煤矿二采区胶带下山软岩巷道多次修复仍难以维护的问题,通过收集巷道断裂锚杆,基于统计学原理对锚杆断裂位置及断口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巷道钻孔窥视结果,通过极限平衡方程计算得出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据此进一步分析了巷道... 针对王楼煤矿二采区胶带下山软岩巷道多次修复仍难以维护的问题,通过收集巷道断裂锚杆,基于统计学原理对锚杆断裂位置及断口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巷道钻孔窥视结果,通过极限平衡方程计算得出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据此进一步分析了巷道围岩运动规律。结果表明:顶煤与顶板分界面附近处煤体破裂严重,其中失效锚杆具有剪切裂纹且发生在拱部的概率约为74.4%,表明拱部受力锚杆以剪切断裂为主,因此,提高顶板处锚杆的抗剪能力是此次返修的关键;巷道表面向内57~1329 mm范围内为巷道围岩的主要相对运动区域,并且在距离巷道表面693 mm处围岩相对运动最为剧烈,这为巷道修复支护参数研究提供了有效依据,并以此制定了现场支护方案。现场应用表明,巷道两帮及顶板变形量均控制在50 mm以内,该方法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保证了巷道围岩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原理 锚杆断裂 破坏特征 巷道修复 极限平衡方程 围岩运动规律 巷道支护参数 塑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