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极线几何的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系统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逢瑜 王其磊 +3 位作者 关红艳 陈君辉 王顺 娄磊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14-16,20,共4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系统中运行误差的问题,引入了一种基于图像的交互式几何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自动方式标定模型的平行线、特征点,得到摄像机参数,进而计算出模型的几何信息,然后从图像中提取要素,提出一种最优控制运... 为了更好地解决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系统中运行误差的问题,引入了一种基于图像的交互式几何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自动方式标定模型的平行线、特征点,得到摄像机参数,进而计算出模型的几何信息,然后从图像中提取要素,提出一种最优控制运行方式,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视觉伺服控制器的设计。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能够使图像上特征向量的误差收敛到零,机器人能够到达期望的位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线几何 机器人 视觉伺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极线近似的双目结构光相位立体匹配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唐笑虎 胡丹 刘凯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17,共6页
针对双目结构光三维重建中的相位立体匹配效率较低问题,提出了一种极线近似的快速匹配方法。首先依据两相机光心与左像素形成平面与右成像平面交线对极线进行描述;对每行像素中部分区域的对应极线进行近似,结合立体视觉的连续性约束,使... 针对双目结构光三维重建中的相位立体匹配效率较低问题,提出了一种极线近似的快速匹配方法。首先依据两相机光心与左像素形成平面与右成像平面交线对极线进行描述;对每行像素中部分区域的对应极线进行近似,结合立体视觉的连续性约束,使得孤立的沿各自极线搜索匹配相位改为区域内沿近似极线连续搜索匹配相位;同时结合双目相机位姿特性,实现全局均匀分区,避免针对每行数据重复分区;计算过程中采用查表法辅助计算。实验结果表明,立体匹配后获得点云平均误差为0.436 mm,属可接受误差范围内,立体匹配计算速度平均提升10.18倍,对640×480尺寸图像可在17 ms内完成立体匹配,可应用于结构光实时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线几何 立体匹配 三维重建 双目结构光 相位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辅助极线Transformer的多视角场景重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童伟 张苗苗 +2 位作者 李东方 吴奇 宋爱国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83-3491,共9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视角立体几何(MVS)旨在通过多个视图重建出稠密的3维场景。然而现有的方法通常设计复杂的2D网络模块来学习代价体聚合的跨视角可见性,忽略了跨视角2维上下文特征在3D深度方向的一致性假设。此外,基于多阶段的深度推断...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视角立体几何(MVS)旨在通过多个视图重建出稠密的3维场景。然而现有的方法通常设计复杂的2D网络模块来学习代价体聚合的跨视角可见性,忽略了跨视角2维上下文特征在3D深度方向的一致性假设。此外,基于多阶段的深度推断方法仍需要较高的深度采样率,并且在静态或预先设定的范围内采样深度值,容易在物体边界以及光照遮挡等区域产生错误的深度推断。为了缓解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边缘辅助极线Transformer的密集深度推断模型。与现有工作相比,具体改进如下:将深度回归转换为多深度值分类进行求解,在有限的深度采样率和GPU占用下保证了推断精度;设计一种极线Transformer模块提高跨视角代价体聚合的可靠性,并引入边缘检测分支约束边缘特征在极线方向的一致性;为了提高弱纹理区域的精度,设计了基于概率成本体积的动态深度范围采样机制。与主流的方法在公开的数据集上进行了综合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在有限的显存占用下重建出稠密准确的3D场景。特别地,相比于Cas-MVSNet,所提模型的显存占用降低了35%,深度采样率降低约50%,DTU数据集的综合误差从0.355降低至0.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视角场景重建 多视角立体几何 深度估计 极线几何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行星车视觉导航系统的立体校正算法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怀超 张学全 李海丰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针对行星车软着陆过程中,视觉导航系统参数变化后星面再标定难度大的问题,在传统立体校正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行星车视觉导航的弱标定立体校正算法。算法利用地面标定结果和对应匹配点进行优化计算,约束校正矩阵形式,保证了校正... 针对行星车软着陆过程中,视觉导航系统参数变化后星面再标定难度大的问题,在传统立体校正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行星车视觉导航的弱标定立体校正算法。算法利用地面标定结果和对应匹配点进行优化计算,约束校正矩阵形式,保证了校正结果为以光心为投影点的单应变换,并进一步简化参数,降低计算复杂度。在理论上证明了算法的正确性,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校正结果与已知相机内、外参数的欧几里德校正方法性能相当,校正误差和校正畸变均较小,满足行星车视觉导航系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车 视觉导航 立体校正 基础矩阵 极线几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地图的移动机器人全局定位与自主泊位方法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凤东 洪炳镕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6-1261,共6页
提出一种新的移动机器人全局定位与自主泊位方法.该方法分为两阶段:离线阶段,采用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并提出一种基于DD-BBF(Double Direction Best Bin First)的特征匹配方法实现视觉特征三维重建;将进化策... 提出一种新的移动机器人全局定位与自主泊位方法.该方法分为两阶段:离线阶段,采用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并提出一种基于DD-BBF(Double Direction Best Bin First)的特征匹配方法实现视觉特征三维重建;将进化策略应用于Rao-Blackwellized粒子滤波器,并结合自适应重采样,实现了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和特征地图创建.在线阶段,采用基于HMM(Hidden Markov Model)的方法实现全局泊位位置识别;采用RANSAC算法实现全局度量定位;提出极点伺服控制方法,实现机器人精确自主泊位.在室内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优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导航 粒子滤波 视觉伺服 极线几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基本矩阵估计的立体视觉中滤除误匹配的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琳 张力 艾海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16-20,共5页
根据基本矩阵建立两幅图像间的极线约束关系,能有效减少误匹配。噪声干扰和对应点中的误匹配使得基本矩阵的解精度降低。介绍了极线几何和基本矩阵理论,在最小中值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匹配点对之间协因数的RANSAC(random sampli... 根据基本矩阵建立两幅图像间的极线约束关系,能有效减少误匹配。噪声干扰和对应点中的误匹配使得基本矩阵的解精度降低。介绍了极线几何和基本矩阵理论,在最小中值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匹配点对之间协因数的RANSAC(random sampling consensus)算法估计基本矩阵,有效解决了因误匹配导致的基本矩阵估计结果恶化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能有效滤除误匹配,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匹配 基本矩阵 极线几何 最小中值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样策略的无人机着陆导航算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春平 邵巍 汪传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给出了无人机着陆过程中利用帧间图像提取的特征点进行无人机状态估计的算法。采用PCA-SIFT算法进行特征点匹配,在保证能够稳定匹配的前提下,提出了帧间自适应采样策略的特征点选取算法,减少了计算的冗余性。然后通过建立本质空间中的... 给出了无人机着陆过程中利用帧间图像提取的特征点进行无人机状态估计的算法。采用PCA-SIFT算法进行特征点匹配,在保证能够稳定匹配的前提下,提出了帧间自适应采样策略的特征点选取算法,减少了计算的冗余性。然后通过建立本质空间中的状态方程,利用极线几何约束设计IEKF滤波器,对无人机进行相对位置、姿态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了帧间特征点的快速匹配,较好的估计了无人机的相对位置、姿态信息,比单纯利用极线几何约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着陆 采样策略 PCA-SIFT 自主状态估计 IEKF 极线几何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的移动机器人视觉伺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少平 孔庆生 陈雄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10年第5期598-602,共5页
为了更简便地将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运用于移动机器人,避免采用近似线性输入输出反馈控制模型中近似与假设的情况,提出了3种使用极线几何与三角几何相结合的方法,此类方法不需要预先知道三维场景的结构知识。实验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 为了更简便地将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运用于移动机器人,避免采用近似线性输入输出反馈控制模型中近似与假设的情况,提出了3种使用极线几何与三角几何相结合的方法,此类方法不需要预先知道三维场景的结构知识。实验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 移动机器人 极线几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Multi-Antenna Geometrical Depolarization Channel Modeling 被引量:2
9
作者 SUN Xuehong YANG Xiaoli +2 位作者 ZENG Zhimin ZHANG Cheng BAI B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The traditional geometrical depolarization model that single transmitter to single receiver provides a simple method of polarization channel modeling. It can obtain the geometrical depolarization effect of each path i... The traditional geometrical depolarization model that single transmitter to single receiver provides a simple method of polarization channel modeling. It can obtain the geometrical depolarization effect of each path if known the antenna configuration, the polarization field radiation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cat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pectrum is more and more scarce. The original model provides only a single channel polarization state, so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limited that the polarization state carries in the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The research is so significance that how to carries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information by using multi-antenna polarization state. However,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have no depolarization effect model for multi-antenna system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ulti-antenna geometrical depolarizat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antenna to calculate the depolarization effect of the model, and through simulation to analysi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polarization effe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ulti-antenna geometrical depolarization channel modeling that can applied to large-scale array antenna, and to some extent increase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 array antenna multi-antenna channel modeling depolarization effect cross polarization discrim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