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及陆面反馈的可能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祎 陈海山 董寅硕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异常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机理,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环流特征,并结合陆气耦合指数,探讨与土壤湿度...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异常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机理,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环流特征,并结合陆气耦合指数,探讨与土壤湿度相关的陆面反馈对此次复合事件的影响及可能机理。结果表明,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干旱复合天数高达20天,为1979年以来最高;西太副高异常西伸,南亚高压异常东伸,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深厚的异常高压控制,局地表现为强烈的辐合下沉运动,下沉绝热增温是导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西风急流北移增强,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不利于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导致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少,进而形成此次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此外,同期局地土壤湿度异常偏低,陆气耦合指数异常偏高,说明此时温度异常受到与土壤干燥有关的蒸发和感热加热的影响。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偏干会导致感热通量增加,有利于对流层中上层反气旋环流发展,异常高压在局地形成下沉运动,造成云量减少,入射短波辐射增加,进而导致地表增温且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进一步量化了长江中下游局地土壤湿度对温度的贡献为65.6%。陆气耦合及陆面反馈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土壤湿度 陆面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姚昊昕 李清泉 +4 位作者 赵亮 吴星麒 沈新勇 段春锋 李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96-5608,共13页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CDHEs的发生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范围扩大,频发区逐渐向淮河流域中西部移动;(2)在年际尺度上,CDHEs随时间序列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以西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连续CDHEs事件呈年际变化,最大2至4天的连续事件存在波动,2019年达到高峰,并且在流域内零散或成片出现;(3)在月际尺度上,CDHEs的发生日数在6月最多,其次是5月、7月、9月和8月。淮河流域入汛前的旱情和入汛后的旱涝急转都容易导致CDHEs发生,而且随着月际变化向南移动;(4)CDHEs对水热条件和大气环流具有特别的敏感性。在850hPa反气旋和500hPa显著高压异常的控制下,高温、低湿、高蒸发和降水少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淮河地区CDHEs的形成,尤其是在淮河中西部地区。因此,CDHE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5)CDHEs与植被生长也存在显著关系。CDHEs与GPP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NDVI呈显著的正相关,显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GPP和NDVI的不同步可能是因为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影响。此外,对于GPP和NDVI来说,土壤含水量至关重要。总之,本文对淮河流域CDHE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卫仁娟 潘妮 +3 位作者 钟馨 赵璐 梁川 崔宁博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75,共9页
根据四川省川东盆地山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和川西南山地区三个分区40个气象站1961—202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极端高温阈值、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计算研究区极端高温、干旱及复合事件的日数、强度,分析其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四川省川东盆地山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和川西南山地区三个分区40个气象站1961—202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极端高温阈值、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计算研究区极端高温、干旱及复合事件的日数、强度,分析其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确定综合风险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干旱及复合事件在三个分区上均呈现增加趋势,川西南山地区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增加趋势最显著的地区。(2)从综合风险指数来看,时间上,整个研究区并发高温事件的年份较多,并发干旱事件的年份不多。21世纪以来,6—10月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影响整个研究区的年份较多,尤以2006和2022年综合风险指数最高;空间上,站点高风险指数主要分布于川东盆地山地区,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防御重点区域。(3)2022年高温、干旱及复合事件异常分布具有区域一致性特性,三类事件发生日数、强度相对多年平均明显偏多。复合事件主要集中在7、8月份,川东盆地山地区是三类事件高值区的叠加中心,受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干旱 复合事件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四川省 综合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祝亚丽 刘洋 +5 位作者 孔祥慧 王晓欣 张梦琪 洪晓玮 陈活泼 孙建奇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研究进展的回顾,总结了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变化事实,并对影响中国高温、干旱的关键因子及物理机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系统研究海温-陆面-海冰-大气多因子、多过程协同影响中国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必要性;最后,对当前高温干旱的预测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在系统认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亟须发展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其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干旱 极端事件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复合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南沿海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危险性及滞后效应研究
5
作者 安澳华 陈洁 高郭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3-566,共14页
中国东南沿海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经济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具有高暴露度和脆弱性,是复合高温-干旱事件(Compound Heat-Drought Events,CHDEs)发生的潜在高风险区域。文章基于多模式集成的CMIP6气候预估数据,采用Copula联合分... 中国东南沿海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经济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具有高暴露度和脆弱性,是复合高温-干旱事件(Compound Heat-Drought Events,CHDEs)发生的潜在高风险区域。文章基于多模式集成的CMIP6气候预估数据,采用Copula联合分布函数,从发生天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维度探讨未来多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多时段(2021-2040、2041-2060、2081-2100年)下,东南沿海CHDEs的危险性时空格局,并运用可归因分数(Attributable Fraction,AF)方法探讨高温对干旱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1)未来情景下东南沿海CHDEs危险性呈上升趋势,其中强度增长最为显著,在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末强度达到基准期(1995-2014年)的3.41倍;2)空间格局上,上海大部分地区、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靠近海岸线地区为危险性高值区,且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加,空间异质性增强;3)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对干旱具有明显滞后效应,其中江苏东北部、浙江东部靠近海岸线地区及上海大部分地区最大滞后AF值超过5%,部分区域滞后天数高达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CHDEs) COPULA函数 滞后效应 中国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平原2022年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唐樱歌 刘伟 高艳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3-540,共8页
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利用水量平衡分解法,将净降水量(降水量减蒸发量,P-E)的变化分解为热动力贡献、热力学贡献和涡动贡献,分析了2022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极端干旱事件的机理和演变过程,并将其与2013年同样发生在长江... 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利用水量平衡分解法,将净降水量(降水量减蒸发量,P-E)的变化分解为热动力贡献、热力学贡献和涡动贡献,分析了2022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极端干旱事件的机理和演变过程,并将其与2013年同样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干旱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净降水量分析表明,202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汛期前期(5—6月)干旱主要由降水量减小导致,水量平衡分解分析显示,湍流涡动与平均环流变化的贡献是早期干旱的主要因子;中期(7—8月)的高温增强了地表蒸散发,尤其是裸土蒸发的增强,加剧了干旱程度,水量平衡分解显示,表征温度升高引起的水汽含量变化的热力贡献对干旱加剧的贡献最大;后期(9—10月)高温进一步引发平均环流变化导致的热动力贡献延长了干旱持续时间。而2013年的高温干旱为高温引发的热力学贡献主导,持续事件短,干旱程度弱。本文对2022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剖析,可为湿润区极端高温干旱事件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 P-E 水量平衡分解法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指标及识别方法综述
7
作者 冯扬 秦鹏程 +2 位作者 胡一阳 牛自耕 夏智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影响放大,并造成极端影响等特征,分类方式多样;根据时空分布组合,长江流域可确定4类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其中时空同步复合事件(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同地继发事件(旱涝急转、洪水热浪)研究相对较丰富,而异地同发和异地继发复合事件文献研究相对较少。②目前国内外复合事件识别常基于某种指标运用绝对阈值法或者相对阈值法实现,常用指标共计有26种,识别方法30余种。③长江流域是复合事件的高发区,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频率增加最明显的是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其次是高温干旱和旱涝急转复合事件,低温雨雪冰冻虽然发生频次变化不明显,但极端性逐渐增强。④未来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研究和业务应继续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探究复合事件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以及事件背后的天气气候系统、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增强未来变化预估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复合事件对敏感行业和领域(如水资源、电力)的影响机理和评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高温干旱 低温雨雪冰冻 旱涝急转 洪水热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事件指数的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风险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钱潭锐 逯家彤 +1 位作者 粟晓玲 吴海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构建了两个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指数:标准化复合事件指数SCEI和混合干热事件指数BDHI,并评估了SCEI和BDHI在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中的监测能力。以严重程度、面积覆盖百分比和发生频率分...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构建了两个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指数:标准化复合事件指数SCEI和混合干热事件指数BDHI,并评估了SCEI和BDHI在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中的监测能力。以严重程度、面积覆盖百分比和发生频率分析了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风险变化。结果表明:由于BDHI充分考虑了不同干热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其在西北地区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能力明显优于SCEI,而SCEI存在将湿热状况误判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情况。相较于1982—1993年,1994—2022年西北地区发生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严重程度、范围和频率更高;1994—2022年西北地区发生轻度、中度、重度等级以上的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25%、10%;新疆中部、甘肃北部和东部、青海南部和陕西大部分地区在1982—1993年几乎未发生过重度等级以上的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但上述地区在1994—2022年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风险评估 复合事件指数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39
9
作者 梅梅 高歌 +3 位作者 李莹 王国复 代潭龙 陈逸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长期趋势和相互关系,给出了基于频次、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面积的综合危险性指数评估结果。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及以南地区是2022年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相对影响最大的地区,同时上述地区也是高温干旱复合风险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2)在局地复合事件持续时间增加以及上游复合事件风险增大的叠加作用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干流周边水文干旱风险可能增加。(3)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复合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极端,特别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流域东南部最为显著;高温事件增加是复合事件增加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干旱事件与高温关联;长江上、中游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高温事件强度对复合事件强度起主要贡献的年份明显增多。(4)从综合危险性来看,长江全流域强高温事件并发的年份较多,而严重干旱常在上、中、下游中的两个区域内发展演变;21世纪以来,6~10月发生高危险性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且影响范围覆盖长江全流域的有2006,2013,2019年和2022年。研究成果可为认识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规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综合风险评估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内陆河流域复合干热气候特征及其植被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仪萱 王怡璇 +3 位作者 刘廷玺 段利民 时淑悦 刘婷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0,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复合干热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评估复合干热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探究植被对其的响应关系,有利于深化对极端气候事件潜在危害的认识并制定有效的缓解和适应措施。本文基于C...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复合干热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评估复合干热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探究植被对其的响应关系,有利于深化对极端气候事件潜在危害的认识并制定有效的缓解和适应措施。本文基于Copula函数联合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andardized temperature index,STI),构建了标准化复合干热事件指数(Standardized composite dry-heat index,SCDHI),分析了锡林河流域1982—2020年植被快速生长期(6—8月)干旱和高温的变化特征,探究了流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规律及植被响应。结果表明:Frank-Copula函数对SPI与STI联合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SCDHI可以模拟干旱和高温间的依赖关系,具有标准化干旱指数所具备的多尺度时空可比、统计意义明确等特点;流域旱情的逐年变化较为平稳,而高温事件呈显著持续上升趋势,流域气候总体呈暖干化特征,复合干热事件在7、8月有轻微加重的趋势;发生干热事件(SPI<-1.0且STI>1.0)的同现重现期约为10年;此外,植被对极端气候的敏感性与生长阶段有关,处于稳定生长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高温 复合事件 COPULA函数 草原植被 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脱贫县破纪录极端天气事件研究
11
作者 陈思达 刘凯 +1 位作者 李博浩 汪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脱贫地区作为高脆弱性地区,往往承受着更高的自然灾害致贫返贫风险,而目前有关我国脱贫县未来面临的破纪录极端天气危险性认识不足。文中基于NEX-GDDP-CMIP6全球降尺度气候情景的22个模式数据,结合8个极端天气指标,探讨中国832个脱贫县... 脱贫地区作为高脆弱性地区,往往承受着更高的自然灾害致贫返贫风险,而目前有关我国脱贫县未来面临的破纪录极端天气危险性认识不足。文中基于NEX-GDDP-CMIP6全球降尺度气候情景的22个模式数据,结合8个极端天气指标,探讨中国832个脱贫县和其他县极端天气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极端高温威胁。1950—2014年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呈快速增加趋势,在高排放情景下(SSP3-7.0),2040年中国84.82%的县份暖夜日数(TN_(90p))破纪录概率将突破80%,到2050年83.40%的县份暖昼日数(TX_(90p))破纪录概率将突破80%。脱贫县面临更严重的极端高温威胁,高温热浪(HW)破纪录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同时TX_(90p)破纪录概率将于2030—2040年间超过50%,早于其他县10年。胡焕庸线西部脱贫县历史复合干旱-热浪(CDHW)增长速率是其他地区的10余倍,未来破纪录概率是东部脱贫县的1~2倍。其中,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及云南南部的脱贫县是CDHW破纪录概率高值区;胡焕庸线沿线区域(南北两翼)、海南岛、黄渤海沿岸区及新疆西北部拥有更高的连续洪水-热浪(SFH)破纪录概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脱贫县受破纪录极端天气威胁更高。为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提出了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巨灾保险、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胡焕庸线 脱贫县 破纪录概率 极端高温 极端降水 复合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23
12
作者 郝增超 张璇 +1 位作者 郝芳华 付永硕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2,共7页
基于ERA5月尺度数据,分别计算干旱指标(SPI)和高温指标(STI),从复合型极端事件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事件是长江流域1979年以来覆盖范围最广的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导致水资源供给减少,... 基于ERA5月尺度数据,分别计算干旱指标(SPI)和高温指标(STI),从复合型极端事件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事件是长江流域1979年以来覆盖范围最广的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导致水资源供给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及民众健康,同时导致电力供需失衡,增加森林火灾风险;未来应在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发生机制、联合监测和预测、影响评估、联合调度及适应性措施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高温 复合极端事件 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与黄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6
13
作者 姜雨彤 郝增超 +4 位作者 冯思芳 张宇 张璇 付永硕 郝芳华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77,共8页
利用1961—2014年月降水与日最高气温数据,定义了3d/90%型和5d/90%型两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比较分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热浪事件的温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1961—2014年月降水与日最高气温数据,定义了3d/90%型和5d/90%型两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比较分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热浪事件的温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发生频率较高,在黄河流域空间差异不大;两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均呈增加趋势,长江流域3 d/90%型和5 d/90%型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日数增加趋势分别为每10 a 0.19 d和0.14 d,黄河流域的增加趋势分别为每10 a 0.29 d和0.096 d;长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日数在西北部与南部地区增加较多,下游东北部地区有所减少,黄河流域在中部和西部增加较多;两流域1988—2014年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影响范围总体上比1961—1987年增加,黄河流域影响范围占比大于长江流域;相比于单独热浪事件,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平均温度更高,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3 d/90%(5 d/90%)型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热浪事件平均气温差值分别为0.65℃和0.64℃(0.54℃和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热浪事件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2009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影响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正洪 任永建 王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9-324,共6页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2009年6月1日~9月10日(102 d)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极端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年属于高温热夏年,高温过程开始早、结束迟、持续长、范围广,其中6、7、8月全省大部各出现了一段长达半个月以上...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2009年6月1日~9月10日(102 d)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极端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年属于高温热夏年,高温过程开始早、结束迟、持续长、范围广,其中6、7、8月全省大部各出现了一段长达半个月以上的高温热浪过程,9月初还出现一段短暂的高温过程;2)高温强盛、极端程度大.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各有5、4、11站创历史同期新高,可见低温更异常;全省有2站极端最高气温创年历史新高,2站平年历史记录.有5站高温日数超过40 d,通山多达47 d,公安的28 d和监利的37 d创历史新高,武汉39d,为1951年以来第5位;3)气温变幅大,高温间歇期间气温多偏低,如盛夏(7月下旬~8月上旬)气温明显偏低,"三伏"不热,8月底出现强降温过程,过程降温12~15℃,多处极端最低气温创8月历史最低记录;4)极端高温对电力、健康、农业影响大.高温期间用电量屡破记录,空调供应断档,武汉市居民中暑及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上升;由于同期降水偏少,8月中下旬出现大范围农业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高温热浪 极端事件 影响 盛夏低温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新认识和启示 被引量:53
15
作者 余荣 翟盘茂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5-649,共5页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常常表现为多种事件交织形成的复合型极端事件。为了更好地认识复合型极端事件,IPCC AR6基于现有的新证据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一些新认识:扩展了有关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定义,重...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常常表现为多种事件交织形成的复合型极端事件。为了更好地认识复合型极端事件,IPCC AR6基于现有的新证据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一些新认识:扩展了有关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定义,重点围绕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复合洪水和野火,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复合型极端事件多因子之间的依赖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归因分析并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变化。这些评估结果丰富了对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基本认识。但根据现有的评估可以发现,目前在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发展机理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研究,加强对复合型极端事件形成机理、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影响风险的评估,提高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6 复合极端事件 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 复合洪水 野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复合高温干旱分布及变异趋势 被引量:40
16
作者 武新英 郝增超 +1 位作者 张璇 郝芳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0-98,共9页
利用1961—2014年中国月降水和月气温观测资料,选择常用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标准化温度指数(STI)识别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通过计算其发生频率和空间发生面积,分析了近54 a中国及七个子区域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 利用1961—2014年中国月降水和月气温观测资料,选择常用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标准化温度指数(STI)识别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通过计算其发生频率和空间发生面积,分析了近54 a中国及七个子区域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青藏高原及新疆部分地区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区域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高发区。在趋势变化上,1988—2014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趋于增加(与1961—1987年相比),尤其是华北地区增幅较大(282.79%~682.48%);华中、华东以及西北部分地区趋于减少,其中华中地区减少相对明显。此外,1961—2014年全国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空间面积显著增加,增长速率为(0.02~0.03)/10 a,且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区域上,华北、东北、华南、西南及西北等地区呈增加趋势,而华中和华东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干旱 高温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对四川盆地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传扬 张小玲 +1 位作者 兰琳惠 潘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1,共12页
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中国长江流域,臭氧(O_(3))等污染物也出现明显异常,为研究高温干旱对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22年夏季逐小时地面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数据以及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高温干旱特征以及对O_(3)和细颗粒物(P... 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中国长江流域,臭氧(O_(3))等污染物也出现明显异常,为研究高温干旱对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22年夏季逐小时地面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数据以及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高温干旱特征以及对O_(3)和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受高原暖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中国长江流域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其中四川盆地和长三角地区地面温度明显偏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偏低,对近地面O_(3)和PM_(2.5)浓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7-8月高温干旱对四川盆地产生的影响尤其严重。异常的高温干旱增强了大气光化学反应能力,对O_(3)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有贡献,且降水对污染物的湿清除作用大大减弱,导致四川盆地O_(3)浓度和超标天数明显增加,PM_(2.5)浓度也有所升高,甚至造成持续十多天的高温热浪和O_(3)污染复合事件,其中对成都平原O_(3)污染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川南城市群。成都平原和川南城市群O_(3)超标天数分别为22 d和17 d;成都平原高温日数和O_(3)超标天数分别比2021年增加了约250%和120%。除高温热浪的影响外,高原地形阻挡以及风的垂直输送也是四川盆地O_(3)污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臭氧污染 复合事件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 a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区极端气温和干旱事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薛海丽 张钦 唐海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1-711,共11页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和非参数百分法,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检验法,分析了1955—2015年内蒙古4个草原类型区(多伦、锡林浩特、海拉尔和四子王旗)温度和降水,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个区...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和非参数百分法,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检验法,分析了1955—2015年内蒙古4个草原类型区(多伦、锡林浩特、海拉尔和四子王旗)温度和降水,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个区域年平均气温均显著升高,升高速率约为0.40~0.47℃·(10 a)^(-1),气温变化存在非对称性升温特征,多伦、锡林浩特、海拉尔和四子王旗最低气温上升速率分别为最高气温上升速率的1.61倍、1.86倍、2.73倍和1.65倍,春冬季气温增加速率高于夏秋季。(2)多伦、海拉尔、四子王旗和锡林浩特年降水量分别为381.6 mm、350.5 mm、318.6 mm和283.6 mm;降水天数显著增加,而降水量无显著变化,但多伦和锡林浩特降水量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其它两个区域呈现略微增加的趋势。(3)4个区域极端高温事件频率显著增加,突变点均出现在1990 s,极端低温事件频率显著减少,突变点均出现在1970s末。(4)4个区域均呈现暖干化的趋势,锡林浩特干旱事件发生最为突出,四子王旗以中度干旱为主,海拉尔和多伦以无旱为主,2000年后,4个区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均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不显著,而气温和潜在蒸散量显著升高可能是导致4个区域不断干旱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非对称性 极端高温 极端低温 极端强降水 干旱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干旱气候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76
19
作者 孙博 王会军 +3 位作者 黄艳艳 尹志聪 周波涛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发生了极端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给经济、农业、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回顾了此次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主要成因。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区域平均的极端高温频次、日最高温度平均值、高温日数... 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发生了极端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给经济、农业、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回顾了此次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主要成因。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区域平均的极端高温频次、日最高温度平均值、高温日数等指标均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大值,区域平均降水则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此次气候异常主要是由于夏季中国中东部受强大的高压系统控制,与偏强的西太副高、中纬度的西风带扰动以及热带海温的影响有关。此外,本文探讨了全球增暖趋势对极端高温事件增多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国地区高温和干旱事件的可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极端事件 西太副高 西风带 海温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云南夏季罕见高温干旱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解明恩 程建刚 +1 位作者 范菠 高锡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2-37,共6页
2003年夏季云南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范围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是自1961年以来云南最严重的夏季高温干旱天气之一,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危害程度仅次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进入气温偏暖期后的一次夏季极端气候事件,打破多项历... 2003年夏季云南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范围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是自1961年以来云南最严重的夏季高温干旱天气之一,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危害程度仅次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进入气温偏暖期后的一次夏季极端气候事件,打破多项历史纪录。利用高度、OLR、TBB等资料对此次气候灾害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且偏强偏西,季风低压偏弱偏西,云南TBB值偏高,降水云系较少,OLR值偏高,对流活动抑制,云南正好处于东、西两个垂直环流圈的下沉气流控制区是形成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云南 诊断研究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0世纪80年代 2003年夏季 极端气候事件 干旱天气 异常高温 夏季高温 影响范围 危害程度 持续时间 历史纪录 诊断分析 灾害过程 降水云系 对流活动 下沉气流 垂直环流 大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