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西秋雨期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
1
作者 唐红玉 吴遥 +2 位作者 董新宁 白莹莹 魏麟骁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723,共13页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年来,华西秋雨期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和频次增加、强度增强和对秋季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加的变化趋势;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减少,强度、频次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变化不明显的特征。两类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北半球欧亚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且槽脊的位置基本一致,但强度有较大差异:持续(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黑海和里海以北槽、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以北脊及鄂霍次克海以东以北槽偏强(弱),低纬度地区印缅槽偏强(相对稍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北偏西(相对偏南偏东)。华西秋雨期内发生的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过程中,除对流层中低层大尺度环流背景对其极为有利外,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北界会提前南退东缩,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发展,故提前关注和监测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和形态变化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可以为提前预测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提供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极端降水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10月2-6日山西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孙颖姝 周玉淑 +2 位作者 邓国 苗青 邱贵强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20,共14页
2021年10月2-6日,山西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降水。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CEP GDAS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源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 2021年10月2-6日,山西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降水。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CEP GDAS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源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降水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2-3日)为锋前暖区降水,集中发生在山西南部,雨强大且波动性强,对流性降水特征显著;第二阶段(4-6日)为锋后稳定性降水,雨强小但持续时间长,导致山西中南部出现持续性暴雨。环流分析显示,异常偏北、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异常偏南、偏强的西西伯利亚切断低涡共同构建有利的环流背景。整个降水期间,异常偏北、偏强的700 hPa低空急流稳定维持,对低层辐合场的加强、垂直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及水汽持续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导致降水极端性形成的关键。850 hPa低空急流存在时间短,但在第一阶段对晋东南暖湿空气输送和不稳定层结构建至关重要。强降水区水汽输入的主要层次在降水期间逐渐升高,第一阶段集中在850 hPa附近,第二阶段集中在700 hPa附近,对应天气形势演变。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东海和黄海,输送路径为东南路径,明显区别于其他暴雨过程,其他暴雨的水汽源地多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以西南路径输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 HYSPLIT后向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市不同海拔极端降水时空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毕可心 董增川 +3 位作者 李大勇 贾海勇 朱圣男 戴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130,共11页
基于温州市58个雨量站点1970—202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了9个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海拔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降水... 基于温州市58个雨量站点1970—202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了9个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海拔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指数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各极端降水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年降水量、极端降水量和1日最大降水量等极端降水指数都随时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频次和降水日数等指数在温州市的空间分布上由西向东递减;极端降水阈值在空间上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海拔梯度 时空变化 温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年极端降水风险概率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歆雨 张容焱 +1 位作者 徐翃 吴迪茜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根据1961—2022年福建6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选取日降水量大于50 mm的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构建年极端降水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极端降水指数二维联合超越概率和EOF方法,分析灾害的风险概率。结果表明:福建极端降水呈东北—... 根据1961—2022年福建6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选取日降水量大于50 mm的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构建年极端降水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极端降水指数二维联合超越概率和EOF方法,分析灾害的风险概率。结果表明:福建极端降水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东部沿海和西北内陆极端降水多,中部内陆较少,前汛期极端降水主要出现在西北内陆山区,台风季极端降水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东南部沿海和西北部山区的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均较高,东北部沿海极端降水量大,但极端降水日数较少;武夷山主脉、鹫峰山脉东侧、闽江流域、九龙江下游、汀江流域和漳州发生罕见极端降水的频次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高风险极端降水显著增多,2005年极端降水风险最高,2016年次之。多年灾情损失与极端降水风险等级对应关系较好,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福建年降水异常以及极端降水因子组合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风险概率评估 COPUL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海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预估
5
作者 张婧 许红梅 +2 位作者 郝立生 刘绿柳 向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6,共14页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显示,相比UN-CESM[分辨率1°(纬度)×1°(经度)],VR-CESM[海河流域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弥补了全球模式在流域尺度模拟分辨率偏低的不足,模拟效果整体得到提高,对海河流域西南部和燕山南部的强降水频率、东部平原北部的强降水强度模拟的准确性有明显改进。与基准期(1976~2005年)相比,海河流域2021~2050年年降水量表现为北部以减少为主,中部和南部普遍增加;海河流域东南部7月降水量普遍增加10%以上。极端强降水频率以38°N为界,呈北部减少南部增加趋势;海河流域南部四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交界地区强降水频率增加在20%以上;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在北京东部和天津北部增幅最大,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在北京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中部和山东、河北与河南三省交界处增加最多,较基准期增加80%以上。从预估的年降水量、强降水频率和强度变化发现,海河流域极端降水风险存在较大时空异质性,未来应对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复杂性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可变分辨率 地球系统模式 海河流域 气候模拟和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高黎贡山南段极端降水特性及演变趋势
6
作者 陈文华 张宁 +2 位作者 冯春红 赵伟华 杨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0,59,共8页
为揭示高黎贡山南段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强ENSO事件的关系,基于1981—2020年区域8个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采用创新趋势分析(ITA)、线性回归分析(LR)以及复合分析等方法,以海温异常指数(DMI、ONI)为支持,选取5个极端降水指数(EPI)进... 为揭示高黎贡山南段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强ENSO事件的关系,基于1981—2020年区域8个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采用创新趋势分析(ITA)、线性回归分析(LR)以及复合分析等方法,以海温异常指数(DMI、ONI)为支持,选取5个极端降水指数(EPI)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最大连续干旱日数(CDD)显著增加外,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标呈减少趋势,预示该地区存在干旱加剧的总体趋势,其中,东坡、西坡湿日总降水量(PTOT)减少幅度分别为39.9、46.1 mm/(10 a);最大连续干旱日数(CDD)增加幅度分别为3.9、0.7 d/(10 a);区域极端降水与大洋尼诺指数ONI存在弱到中等程度的关联,该关系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即ONI为正位相时,雨季降水更倾向为偏少(偏干)状态;在大尺度驱动因素的季节关联上,西、东坡流域略有差异。对前期和同期季节尺度ONI的跟踪将有助于对本地区极端降水变化作出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演变趋势 创新趋势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 复合分析 ONI 关联 高黎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输沙量影响
7
作者 康子晗 莫淑红 +2 位作者 王晶晶 蒋凯鑫 姜宇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目的]为探究湘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输沙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湘江流域1965—2018年及其周边13个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采用RClimDex模型进行选取并计算7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线性拟合法和5 a滑动平均法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分... [目的]为探究湘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输沙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湘江流域1965—2018年及其周边13个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采用RClimDex模型进行选取并计算7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线性拟合法和5 a滑动平均法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分析,辅助计算各指数Cv值、Spearman相关系数和Kendall相关系数。时间特征从指数线性变化与5 a滑动平均过程线初步观察,使用M-K突变检验法、Lee-Heghinian检验法和有序聚类法对湘江流域年平均输沙量进行突变检验。双累积曲线定量分析极端降水指数对该时段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 1)流域各极端降水指标54 a年际变化趋势除CWD(连续有雨日数)外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历时延长,降水量与降水强度显著增加。2)各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地形特点基本一致,均呈流域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加趋势,7个指数均在南岳站出现最大值。3)流域输沙量在1984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1985—1997年,极端降水量指标R99P(极强降水量)对流域输沙量减少的影响最大,贡献率为10.5%;1998—2018年,极端降水量指标R95P(强降水量)对输沙量的减少有所改变,贡献率为18.1%,但整个变化期内各极端降水指数对输沙量减少的影响均<20%。[结论]极端降水对流域输沙量的减少产生一定影响,但人类活动仍是导致输沙量减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江流域 极端降水指数 RClimDex模型 输沙量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与水汽特征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形成的影响机制
8
作者 刘姝 周煜 +5 位作者 王福侠 花家嘉 王振超 章鸣 高凌峰 王琼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8,共15页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坝”,阻挡减弱台风“杜苏芮”的北上,加之西北太平洋台风“卡努”东移的共同影响,建立了两条水汽通道(1000~700 hPa),一条为西太平洋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1000~900 hPa;另一条为南海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900~850 hPa。2)河北中部主要的水汽输入边界为南边界和东边界,且以南边界为主,主要的水汽输出边界为北边界和西边界。河北中部小时降水量与区域水汽通量净收支呈正相关,2023年7月30日河北中部的水汽通量净收支约为29日和31日的4.7倍,为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3)太行山地形对此次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受到北段太行山的阻挡,远距离输送的水汽在山前迎风坡及山前平原堆积。地表至700 hPa,东北风/偏东风在山前迎风坡强迫抬升,且山前平原处稳定存在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有利于山前迎风坡至山前平原一带稳定维持强盛而持久的垂直上升运动,这种较强且深厚的水汽辐合和垂直输送利于河北中部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极端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太行山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气分型的四川盆地西侧极端强降水事件环流异常配置与演变特征
9
作者 陈龙光 陈斌 +1 位作者 赵瑞瑜 徐祥德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1-506,共16页
四川盆地西侧是中国区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区域地形和天气系统复杂性,对强降水事件理解尚不充分。本文以发生在盆地西侧的100个极端强降水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0年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网观测的降水... 四川盆地西侧是中国区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区域地形和天气系统复杂性,对强降水事件理解尚不充分。本文以发生在盆地西侧的100个极端强降水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0年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网观测的降水数据、GPM-IMERG降水数据以及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的天气分型方法,并结合大气动力—热力诊断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事件环流异常配置与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强降水发生期间,位势高度均表现为高层正异常(200 hPa)和低层负异常(850 hPa),大气垂直速度明显增大,温度异常呈现“上冷下暖”结构,并伴随着来自低纬海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增强。但三种类型降水对应的南亚高原(SAH)、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以及西风急流等大尺度环流因子在位置和强度上存在差异:发生频次最多的1型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2型降水发生期间WPSH发展最强,其水汽主要来自东亚季风控制下的中国南海,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受到限制;而发生在SAH强度偏弱期间的3型降水发生频次最少,其主要受青藏高原东北侧的反气旋异常和东亚季风控制下的水汽输送影响。三种类型降水环流演变特征分析显示,强降水发生前,罗斯贝波作用量呈增强趋势、大气垂直速度增加以及温度异常更为显著,这些异常特征使得局地对流活动和高空辐散低层辐合过程增强,有利于极端降水事件形成。进一步分析表明,与SAH比较而言,WPSH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对强降水形成预测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尺度环流异常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1年郑州市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鞠俊彦 刘俊国 +2 位作者 张晓雷 户东东 李正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49,共5页
基于郑州市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21年逐日降水数据,利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方法分析郑州市多年降水的时变特征,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郑州市近61年的极端降水指数,采用变异范围法(RVA)对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程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基于郑州市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21年逐日降水数据,利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方法分析郑州市多年降水的时变特征,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郑州市近61年的极端降水指数,采用变异范围法(RVA)对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程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并通过复Morlet小波变换方法相互验证,采用反距离加权解释降水指标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郑州市的8项极端降水指数在近61年来有7项呈小幅上升趋势,持续干燥指数呈小幅下降趋势,其中最大5 d降水量的增幅最大,为4.16 mm/10a;郑州市极端降水指数大部分呈低度改变,持续干燥指数、极端降水量和最大1 d降水量呈中度改变;在空间分布上,持续干燥指数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基本呈现北部低南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郑州市近61年极端降水指数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还可为郑州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RClimDex模型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3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11
作者 张昕晗 赵文婷 +3 位作者 焦菊英 马晓武 杨波 凌麒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3-1166,共14页
全球变暖趋势下,黄土高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明确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区域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3年黄土高原111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法确定极端降水阈值来识别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 全球变暖趋势下,黄土高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明确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区域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3年黄土高原111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法确定极端降水阈值来识别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全区及生态分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各气象站的极端降水阈值介于27.4~89.1 mm,有54%站点的阈值>50 mm,各生态分区的平均阈值介于35.0~59.6 mm之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2)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强度分别从西北部的10.6 mm·a^(-1)3.0 mm·d^(-1)增至东南部的71.5 mm·a^(-1)、133.0 mm·d^(-1),其发生频率则从北部的0.3 d·a^(-1)增至南部的0.8 d·a^(-1)。极端降水日数更接近于暴雨日数,特别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B2副区。(3)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应作为灾害防治重点区域。(4)近64 a的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特征,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集中在7、8月。(5)近10 a来,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频率有所增多;沙地和农灌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下降趋势减缓,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在2020年发生突变且增多。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各生态分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阈值 极端降水事件 时空变化 生态分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不同冷空气过程对登闽台风极端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
12
作者 郑秀丽 林小红 +3 位作者 关辉 林昕 姚林塔 梁宝元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0-674,共15页
针对“海葵”(2311号)、“杜苏芮”(2305号)以及“鲇鱼”(1617号)三个台风登陆福建后引发的特强极端暴雨过程,采用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以及再分析数据等多源资料,选取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5.0模型定量分析... 针对“海葵”(2311号)、“杜苏芮”(2305号)以及“鲇鱼”(1617号)三个台风登陆福建后引发的特强极端暴雨过程,采用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以及再分析数据等多源资料,选取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5.0模型定量分析冷空气和水汽输送路径及其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并对比不同强度冷空气冷暖作用形式和水汽输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冷空气的强度、路径以及水汽输送作用不同,导致台风极端降水落区和强度不同。“海葵”在源自蒙古国的变性冷空气影响下,极端降水落区沿偏东风呈纬向型分布;“鲇鱼”东路和西路弱冷空气分别源自西西伯利亚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冷空气影响下的极端降水落区沿台风倒槽偏向于经向型分布;无冷空气侵入“杜苏芮”外围环流,在台风后部外雨带“列车效应”的持续影响下,极端降水落区沿西南急流呈经向型分布。水汽输送分析显示,“海葵”和“杜苏芮”是源自南海和西太平洋通道的水汽输送占主导作用(水汽贡献率分别为90.4%和100%),降水极端性强;较低的南海和西太平洋通道水汽贡献率(25.5%)是“鲇鱼”降水强度最小的重要原因,但更广的冷空气影响范围造成“鲇鱼”大暴雨区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登陆 极端降水 冷空气 水汽输送 轨迹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不同地貌类型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晓慧 刘国庆 唐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0,共15页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规律,有助于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方法】根据1975—2020年山西省27个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对山西省46 a极端降水事件进行筛选,计算出ETCCDMI推荐的10个极端降水...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规律,有助于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方法】根据1975—2020年山西省27个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对山西省46 a极端降水事件进行筛选,计算出ETCCDMI推荐的10个极端降水指标,采用显著性水平(P_value)、趋势斜率(Slope)、平均值(Mean_value)及中位数(Median_value)等11个特征指标来分析数据的趋势和分布情况,叠加地貌类型计算出相应的极端降水指数特征,分析不同地貌类型下极端降雨事件的强度、分布及趋势变化规律,探讨极端降雨与地貌类型的相关关系,揭示极端降雨在各种地貌类型的分布特征。【结果】山西省站点CDD全部呈现降低趋势,达到显著性的站点占比为81%;除CWD以外,其余8个极端降水指标都以正相关站点数较多,PRCPTOT、R10mm、Rx1day与Rx5day正相关站点比例分别达到了74%、74%、69%与67%,但整体显著低;山西省CDD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减少趋势增加,CDD的平均值等6个指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自北向南梯度式逐渐减少。CV等三个指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都以东南部阳泉与忻州交界处自北向南辐射减少,山西省北部的干旱情况较南部缓解快;山西省海拔与CDD、CWD、PRCPTOT、R10mm及Rx5day指数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与CDD的Slope、CWD的Median、Ave_Year_Change、Q50值,及RX5day的Min值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0.44、-0.41、-0.42、-0.41、-0.45),与PRCPTOT及R10mm的Slope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46,0.45),与SDII的6项指标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SDII的影响整体较为显著。【结论】山西省的地形起伏度与极端气候指标的特征值无显著相关性;山西省不同地貌类型区极端降水指数特征指标分布特征不同,低海拔丘陵台地区、小起伏中山、中海拔丘陵台地的各项指标都较为分散,该地貌区内的极端气候指标需要考虑空间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特征指标 地貌类型 山西省 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 水资源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RDEX数据的黄河上游未来极端降水变化预估
14
作者 刘梓萱 毛睿 +2 位作者 施翠翠 赵怀群 王雪雁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162,共7页
库坝群作为流域生态屏障和水资源调配的枢纽,其安全正面临着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的挑战。极端降水事件通过灾害链生效应,严重威胁区域安全和经济发展。聚焦黄河上游地区,基于协调的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CORDEX)数据,采用线性... 库坝群作为流域生态屏障和水资源调配的枢纽,其安全正面临着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的挑战。极端降水事件通过灾害链生效应,严重威胁区域安全和经济发展。聚焦黄河上游地区,基于协调的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CORDEX)数据,采用线性缩放法、分位数映射法、Q-Q调整法和方差校正法对降水数据进行校正,评估了4种方法对降水数据的校正效果,采用最优校正结果分析了变暖情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4种校正方法中,Q-Q调整法总体校正效果最优,基于Q-Q调整法校正未来时期的CORDEX数据,预测极端降水指数表明:2006—2099年在RCP2.6情景下,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时期一致,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仅表现出轻微增大;在RCP8.5情景下,多个极端降水指数显著上升,增强区域主要集中于青海省中部、内蒙古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CORDEX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及不同重现期降水量估计
15
作者 庄园煌 陈宏 +1 位作者 孙密娜 梁健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8,共11页
基于1961-2022年逐日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选取年最大降水量序列(annual maximum, AM)和超门限峰值序列(peak over threshold, POT),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统计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去62 a,海河流域有54个... 基于1961-2022年逐日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选取年最大降水量序列(annual maximum, AM)和超门限峰值序列(peak over threshold, POT),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统计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去62 a,海河流域有54个站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有79个站点表现出减少的趋势。从单个气象站点来看,年最大降水量的最大值发生的时间大多集中于20世纪60-70年代,且以汛期(7、8月)居多。进一步利用多种极值分布方法、L-矩法和K-S检验等方法,发现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GEV)、广义帕累托(generalized Pareto, GP)极值分布函数分别能够较好拟合AM和POT序列。比较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降水量,发现AM序列及其对应的GEV分布能够更好地模拟海河流域极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极端降水 L-矩法 K-S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占龙飞 董保华 +1 位作者 辛佳洁 占明锦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72,共14页
基于1961~2020年全国69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总降水量(PRCPTOT)、最大连续5d降水量(Rx5day)和超过第95百分位数的年总降水量(R95p)3种指数表征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显著性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Hurst指数趋势预测... 基于1961~2020年全国69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总降水量(PRCPTOT)、最大连续5d降水量(Rx5day)和超过第95百分位数的年总降水量(R95p)3种指数表征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显著性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Hurst指数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中国不同干湿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干湿区极端降水指数整体变化幅度大小关系为干旱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幅度为R95p>PRCPTOT>Rx5day,其中R95p和PRCPTOT为增长趋势,Rx5day为减小趋势;湿润区极端降水指数显著性增多的站数最多,各区降水指数显著增大的站点个数明显多于显著减小的站点个数,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极端降水显著增大;湿润区的R95p在2014年前后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其余区域的极端降水指数未发生突变现象;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仅半干旱和湿润区Rx5day存在显著的准6年周期、干旱区R95p存在显著的准2年周期、半湿润区R95p存在显著的准8年周期(P<0.05);除半湿润区PRCPTOT和半干旱区Rx5day外,未来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将呈现增长趋势。所得结果对理解和预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干湿区 时空变化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及大气环流影响研究
17
作者 杜传玉 张鑫 宋立辉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6,共10页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区域特征和响应机理,对区域防汛抗旱规划和气候灾害预防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86个国家气象台站逐日降水数据,选取8种极端降水指数通过多种趋势和突变检验、克里金插值、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区域特征和响应机理,对区域防汛抗旱规划和气候灾害预防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86个国家气象台站逐日降水数据,选取8种极端降水指数通过多种趋势和突变检验、克里金插值、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黄河流域1960—2017年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和大气环流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连续湿润日数CWD、年降水量PRCPTOT、强降水日数R10、较强降水日数R20、1日最大降水量RX1day、5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和简单降水强度指数SDII在1960年代—1980年代均呈现减少趋势,在1990年代中后期—2010年代均呈现增加趋势;连续干旱日数CDD、CWD、RX1day、RX5day和SDII突变年份均集中在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中前期。(2)CDD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减趋势,CWD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递增趋势,PRCPTOT、R10、R20、RX1day、RX5day和SDII整体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趋势;仅黄河源头水系和湟水—洮河水系两区域中小部分地区PRCPTOT、R10、R20和SDII有显著增加趋势。(3)各极端降水指数与多变量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MEI)存在短周期尺度共振周期,PRCPTOT、R10、R20、RX1day、RX1day和SDII对MEI指数存在超前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大气环流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矩的粤港澳大湾区极端降水区域频率分析
18
作者 杨芳 马志鹏 陈子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以1961—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30个气象观测站年最大日降水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区域线性矩法分析了大湾区各子区域极端降水频率的最优分布函数与重现设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KNN分类法和均质性判别准则将大湾区气象站点分成5个子区... 以1961—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30个气象观测站年最大日降水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区域线性矩法分析了大湾区各子区域极端降水频率的最优分布函数与重现设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KNN分类法和均质性判别准则将大湾区气象站点分成5个子区域,分别为位于西江中下游的Ⅰ区、位于中北部三角洲网河区的Ⅱ区、位于南部伶仃洋河口区两岸的Ⅲ区、位于西南部的Ⅳ区、位于东部的Ⅴ区;2)Ⅰ~Ⅴ子区域的最优分布线型依次为P-Ⅲ、GEV、GEV、P-Ⅲ、GEV。依据区域暴雨增长曲线的方法,分别推算了大湾区各站点的暴雨频率设计值。3)由优选的5个分区的区域最优分布函数计算的暴雨重现水平值可作为子区域内无站点处工程设计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矩 区域极端降水 频率分析 KNN分类 区域最优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长三角地区极端降水非平稳性及其时空分异特征
19
作者 雷诺 周正正 +1 位作者 路平 刘曙光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9,共14页
在当前复杂的变化环境下,掌握极端降水的非平稳性演化规律已成为区域防洪减灾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1961—2021年格点化逐日降水数据集和多种气候因子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极值分布理论(GEV)研究了极端降水对... 在当前复杂的变化环境下,掌握极端降水的非平稳性演化规律已成为区域防洪减灾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1961—2021年格点化逐日降水数据集和多种气候因子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极值分布理论(GEV)研究了极端降水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极端降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雨量更高,短历时极端降水空间分布更不均匀;(2)极端降水在大部分区域呈现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区域更为显著;(3)基于季风因子的GEV-PCA模型在多数区域表现最优,在城市扩张前后的分布发生变化;(4)随重现期增加,耦合不透水率的GEV-PCA-U模型与GEV-PCA模型的极端降水差距增大,月际间的差距缩小。建议结合极端降水非平稳特性及其对大气环流因子和城市化的响应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区域的防洪排涝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非平稳性 城市化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20
作者 李加顺 赵伟华 +1 位作者 刘丽 周彩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的】极端降水是产生洪涝灾害的首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云南省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960—2020年滇中地区44个气象台站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斜率估计、连续小波... 【目的】极端降水是产生洪涝灾害的首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云南省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960—2020年滇中地区44个气象台站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斜率估计、连续小波分析研究了极端降水指标的年内、年际及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结果显示:60年来,发现在年内1 d最大降水量(Rx1day)、5 d最大降水量(Rx5day)、降水强度(SDII)、中雨以上日数(R10)、大雨以上日数(R20)、持续湿期日数(CWD)、强降水量(R95p)和特强降水量(R99p)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持续干期日数(CDD)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年尺度上,Rx1day、SDII、R99p呈显著增加的趋势,CDD、Rx5day、R10、R20、R95p和总降水量(PRCPTOT)变化趋势不显著,CWD呈显著减小的趋势;Rx1day、Rx5day、R10、R20、R95p、R99p和PRCPTOT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东南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SDII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CDD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CWD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东南部和中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小波分析显示Rx1day、Rx5day、R10、R20、SDI、CDD、CWD、R95p、R99p和PRCPTOT均存在8a内的周期特性。【结论】结果表明:Mann-Kendall趋势分析对于降水要素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能发挥重要的作用;Sen斜率估计针对降水要素长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小波分析能够推断出降水要素存在的周期性变化,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通过对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可为滇中地区灌溉排水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标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Sen斜率估计 连续小波分析 滇中地区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