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积极防范和应对农业生产极端自然灾害——以河南省2023年夏季“烂场雨”为例
1
作者 普雪可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8期33-35,共3页
河南省2023年夏季“烂场雨”对夏粮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农业生产在应对极端灾害天气方面的不足。要完善气象监测预警,建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重视科普宣传和培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 河南省2023年夏季“烂场雨”对夏粮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农业生产在应对极端灾害天气方面的不足。要完善气象监测预警,建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重视科普宣传和培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强化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在极端自然灾害下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农业生产 极端自然灾害 “烂场雨”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自然灾害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韧性增强策略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天浩 朱元振 +1 位作者 孙润稼 刘玉田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8,共9页
电力系统在极端灾害下维持并恢复正常功能的能力取决于其韧性。考虑信息系统与电力系统的相互影响,提出了一种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韧性增强策略。首先,建立了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极端自然灾害防御框架,展示在信息物理环... 电力系统在极端灾害下维持并恢复正常功能的能力取决于其韧性。考虑信息系统与电力系统的相互影响,提出了一种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韧性增强策略。首先,建立了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极端自然灾害防御框架,展示在信息物理环境下的决策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电网预防分区方法,在预测防护阶段依据故障概率和拓扑连通度进行电网分区。然后,提出支路有功调整方法,用于降低灾害抵御阶段线路开断导致的支路功率越限和系统失稳的风险。针对灾后恢复,提出信息系统和电力系统协同恢复方法,以恢复停电负荷和故障线路。修改的新英格兰测试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灾害风险,加快信息物理系统的恢复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韧性 信息物理系统 极端自然灾害 电力系统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自然灾害下新型电力系统弹性提升措施研究及关键技术综述 被引量:8
3
作者 景祥 秦文萍 +3 位作者 姚宏民 朱志龙 黄倩 张信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新型电力系统弹性是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形态改革安全的基石。首先阐述新型电力系统弹性的概念,明确新型电力系统弹性在极端自然灾害下的演化过程,而后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对弹性的影响,指出源-网-荷不确定性波动加剧、受灾系统时-空... 新型电力系统弹性是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形态改革安全的基石。首先阐述新型电力系统弹性的概念,明确新型电力系统弹性在极端自然灾害下的演化过程,而后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对弹性的影响,指出源-网-荷不确定性波动加剧、受灾系统时-空特性不均衡、动态控制系统可行性不足三个方面的挑战,从灾前规划配置、灾中管理控制和灾后恢复响应角度综述新型电力系统弹性的提升措施。最后对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弹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明确弹性全时段不确定性表征和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在弹性提升措施中的价值,并给出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弹性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极端自然灾害 弹性提升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下海岛综合能源系统韧性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雪 孙霆锴 +4 位作者 侯恺 姜涛 陈厚合 李国庆 贾宏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476-5492,共17页
台风、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下,海岛综合能源系统元件故障率将大幅度升高,高阶故障状态的数量将急剧增加,严重威胁到海岛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评估海岛综合能源系统遭受极端自然灾害后的供能恢复能力,首先建立海岛综合能源系统及... 台风、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下,海岛综合能源系统元件故障率将大幅度升高,高阶故障状态的数量将急剧增加,严重威胁到海岛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评估海岛综合能源系统遭受极端自然灾害后的供能恢复能力,首先建立海岛综合能源系统及其极端自然灾害下各元件故障率的数学模型;然后,从鲁棒性、快速性和冗余性3个方面构建海岛综合能源系统的韧性评估指标,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后,通过修改的巴厘岛综合能源系统对所提韧性评估指标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海岛综合能源系统韧性评估指标能够全面分析和评估极端自然灾害下海岛综合能源系统的供能能力和灾害后的供能恢复能力,并根据结果筛选海岛综合能源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韧性改善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自然灾害 海岛综合能源系统 韧性 韧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分布式光伏高效消纳与负荷损失最小的区域配电网应急资源协同配置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唐雅洁 李俊豪 +3 位作者 林达 喻希 龚迪阳 涂春鸣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5,共8页
为实现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区域配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下的经济性,提出一种采用线路加固和分布式储能的应急资源协调配置策略。利用最大风速法和阈值法模拟得到线路故障情况,并采取基于Kantorovich距离的后向削减法得到区域... 为实现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区域配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下的经济性,提出一种采用线路加固和分布式储能的应急资源协调配置策略。利用最大风速法和阈值法模拟得到线路故障情况,并采取基于Kantorovich距离的后向削减法得到区域配电网遭遇极端天气时的源荷分布经典场景。综合考虑正常工况下分布式光伏高效消纳和故障工况下负荷损失最小,构建了包含应急阶段失负荷成本、应急资源投资成本以及正常运行成本的优化模型。以改进的IEEE 33节点配电网为例对所提应急配置策略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应急资源配置策略可以兼顾分布式光伏高效消纳和负荷损失最小,在减少极端灾害下经济损失的同时,促进区域配电网的低碳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配电网 极端自然灾害 供电恢复 应急资源配置 线路加固 分布式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网韧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6
作者 高海翔 陈颖 +1 位作者 黄少伟 许寅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8,共8页
极端自然灾害的日益频繁发生和由此造成的大规模停电经济损失,使配电网的灾害应对能力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评估配电网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配电网引入了韧性的概念。在综述配电网与相关工程领域韧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配电网... 极端自然灾害的日益频繁发生和由此造成的大规模停电经济损失,使配电网的灾害应对能力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评估配电网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配电网引入了韧性的概念。在综述配电网与相关工程领域韧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配电网韧性的概念和内涵,通过与可靠性的对比和与输电网连锁故障的类比,阐述了韧性对配电网的意义。随后,介绍了配电网韧性的评估矩阵,给出了用于规划和调度的韧性定量指标,并提出了提升配电网韧性的规划和调度措施。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了当前配电网韧性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韧性 极端自然灾害 微电网(微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移动应急电源配置的微电网顺序恢复方法 被引量:15
7
作者 蔡胜 谢云云 +3 位作者 张玉坪 靳小龙 向峥嵘 王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77-2688,共12页
自然灾害引发配电网停电后,利用配网中分布式电源构建微电网实现重要负荷的顺序恢复,是提升配电网弹性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主要利用配网中存在的小型燃机、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等固定式电源构建微电网,并优化微网中节点的恢复顺序。随着... 自然灾害引发配电网停电后,利用配网中分布式电源构建微电网实现重要负荷的顺序恢复,是提升配电网弹性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主要利用配网中存在的小型燃机、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等固定式电源构建微电网,并优化微网中节点的恢复顺序。随着配网中移动应急电源数量的增加,充分利用移动应急电源可以进一步提升配电网弹性。为此,该文提出了考虑移动应急电源优化配置的灾后微电网顺序恢复方法。首先,以重要负荷恢复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考虑应急电源配置、区域划分、恢复路径及供电顺序协同优化的配电网灾后顺序恢复模型。由于该模型是非线性规划问题,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进行快速求解。最后。采用IEEE37节点配电系统,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自然灾害 应急电源 优化配置 微电网 顺序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证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的配电网储能规划方法 被引量:45
8
作者 张海波 马伸铜 +2 位作者 程鑫 龚贤夫 卫凯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9-268,共10页
以台风灾害为例提出了保证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的配电网储能规划方法。首先,基于配电网韧性量化,给出了配电网应急响应期间内的年综合失负荷成本模型;其次,为描述灾害的时空特性以及灾害攻击造成的线路故障不确定性,构建了多阶段多区域... 以台风灾害为例提出了保证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的配电网储能规划方法。首先,基于配电网韧性量化,给出了配电网应急响应期间内的年综合失负荷成本模型;其次,为描述灾害的时空特性以及灾害攻击造成的线路故障不确定性,构建了多阶段多区域配电线路故障状态不确定集;最后,考虑规划决策集、多阶段多区域配电线路故障状态不确定集和系统运行集,建立了以线路加固年投资成本、储能配置年投资成本和年综合失负荷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并采用column-and-constraint generation (C&CG)算法求解。以IEEE33节点配电网算例和广东某地区实际电网算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规划方法具有较好的韧性提升效果和经济效益,能够有效保证灾害期间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自然灾害 配电网韧性 线路加固 储能配置 鲁棒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线路覆冰预测的冰灾下区域能源系统负荷削减评估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龚贤夫 韦慈航 +2 位作者 廖晖 彭勃 唐文虎 《广东电力》 2023年第12期63-75,共13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传统电力系统向区域能源系统的转型。为了研究极端自然灾害对区域能源系统的影响,首先,根据电力子系统、天然气子系统、热力子系统以及耦合元件的特性建立区域能源系统模型;随后,以冰灾为例分析区域能源系统的...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传统电力系统向区域能源系统的转型。为了研究极端自然灾害对区域能源系统的影响,首先,根据电力子系统、天然气子系统、热力子系统以及耦合元件的特性建立区域能源系统模型;随后,以冰灾为例分析区域能源系统的负荷削减情况;最后,构建天然气子系统与热力子系统的预想事故集,并提出部分负荷削减评估指标来评估区域能源系统。使用IEEE 39节点电力子系统、BGS 20节点天然气子系统及HS 6热力子系统构成区域能源系统,在该算例下进行冰灾下的仿真,分析区域能源系统在冰灾下的响应结果,并与单独电力子系统作比较。研究表明,区域能源系统的电力子系统负荷削减较传统电力系统的负荷削减最高能减少43%,且在天然气子系统和热力子系统出现单元件故障的情况下,平均总负荷削减占比为0.54%。可看出区域能源系统负荷削减远优于传统电力子系统,该模型能准确反映出极端自然灾害对区域能源系统的影响,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自然灾害 区域能源系统 负荷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天气下提升配电网韧性的储能规划策略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艾清 金彪 王育飞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67,共8页
极端天气易使配电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储能在抵御灾害时具有响应快、灵活性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帮助配电网提高韧性强度,减少经济损失,为此提出了提升配电网韧性的储能规划策略。首先基于PHM理论构建了架空线路故障率模型,并以台风为例分... 极端天气易使配电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储能在抵御灾害时具有响应快、灵活性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帮助配电网提高韧性强度,减少经济损失,为此提出了提升配电网韧性的储能规划策略。首先基于PHM理论构建了架空线路故障率模型,并以台风为例分析了影响线路故障率的多种协变量。其次,通过“馈线分区”的方式,对配电网各分区进行韧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提升韧性的储能两阶段规划模型,采用列约束生成算法(C&CG)进行求解。最后,以某低压台区配电网为算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取的储能规划方案能在控制投资成本的同时提升配电网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自然灾害 配电网韧性 馈线分区 储能规划 列约束生成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1
作者 崔佳伟 曾滨 +2 位作者 翟长海 徐曼 刘琎 《中国工程科学》 2025年第4期55-70,共16页
在极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系统高度耦合及运行压力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水平成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基础设施韧性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建设韧性城市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在极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系统高度耦合及运行压力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水平成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基础设施韧性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建设韧性城市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亟需对相关技术体系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本文从自然灾害预测与预警、基础设施脆弱性与风险评估、基础设施功能损失与韧性评估、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设计、基础设施灾害应急响应与优化决策等5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尽管“韧性防灾”推动了基础设施防灾从单纯关注抗灾安全转变为更加注重灾后系统级的功能与恢复,“智能防灾”提高了灾害感知、预测预警以及应急响应决策的效率与精确性,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的韧性技术标准和规范、多灾种联合建模不足、跨系统协同机制缺失、智能模型泛化能力弱以及可解释性差等问题。未来,构建统一的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理论体系和标准规范,基于“数据赋能+语言驱动+认知推理”形成多源数据融合、跨模态知识迁移、跨灾种联合评估、跨系统协同、可解释性强的智能技术体系是重要发展趋势。本文进一步从制度保障、智慧赋能与资源支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能力的系统性跃升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自然灾害 城市基础设施 安全韧性 功能与恢复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